望着天幕上呈现出两位叔父的悲惨结局,微子启心生惧意的同时,心中竟涌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庆幸。
是庆幸自己最终得以逃离此地吗?不知为何,微子启忽然有些茫然,大商的结局,难道真的只能如天幕所示这般了吗?
唐朝,李世民感叹,摇头道:“身为君王,岂能不广纳群臣之谏言,虚怀若谷?若君王不能克制心之所欲,肆意妄为,滥用职权,致使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此乃对国家乃至整个天下都是极不负责任之举。观这帝辛之所作所为,也难怪最后会落得那般凄惨下场!”
魏征闻听李世民这般慨叹,心中暗自宽慰,自己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看来日后还需多多劝谏陛下才行啊!
明朝,朱元璋冷哼道:“这纣王还真配不上比干这等忠臣!活该最后自焚于鹿台,如此亡国暴君,当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殷商不断内耗,周人自然不会闲着,就在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也终于要打破了!〕
〔武王自即位以来,便谨记文王嘱托,积极发展并壮大周国实力,为实现“翦商”大业,他忧心甚虑,时常夜不能寐。在迁都镐京之后,终于在即位的第二年,武王决定,伐纣!〕
〔伐纣之事关系重大,武王自然以谨慎为主。于是,在姜太公的建议下,武王亲率大军抵达黄河南岸一个叫孟津的地方,各诸侯闻讯,纷纷前来汇合,按史书记载,当时有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武王与姜太公见此情形,认为天下人心归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经形成。然而,就在大军渡过黄河,各诸侯摩拳擦掌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武王却突然下令全军返回。〕
〔诸侯们顿时懵了,心想我们大老远的跟着你来干这掉脑袋的大事,结果就在这即将打响灭商第一战的时候,你突然来了这么一出,是想干什么?面对诸侯们的不解,武王并没有解释,而是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命吗?天命告诉我,伐商的时机还没到!”〕
〔天命是什么?诸侯们虽然不解,但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对于这“天命”他们还是非常畏惧的。于是,便纷纷选择了班师回朝,此次事件,被后世称之为,“孟津观兵”!〕
武王感叹,当初要不是因为某种原因,或许在两年前,他就已经率领诸侯盟军发动了灭商大战!
只是若如此的话,那最后的胜利可能就有些难以预测了,毕竟,当时的大邑商可还没有彻底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之中。
谨慎与沉稳,这是他一贯的执政作风,如果没有绝对必胜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与大邑商发动最终决战的!
对于自己儿子的做法,文王摇头轻笑:“他还是那么谨慎,不过这样也好,面对强敌,鲁莽行事总是不好的。而且,在表面处于有利局势的情形下,还能审时度势,有清醒的头脑,这非常不容易啊!”
姜太公沉凝道:“太子发有此心性,这是文王言传身教的结果,也是周国未来之幸事!”
文王微笑摇头,缓声道:“言传身教虽有一时之效,可未来之路,终究还得靠他自己才行啊!”
………
看着天幕,小成王忽然朝身旁的周公旦期待问道:“叔父,那天幕所说,便是父王对吧?”
周公旦笑容和蔼,神情缅怀说道:“对,那就是你的父王,是不是很具有天子的威严和霸道?”
小成王用力点头,非常仰慕的说道:“以后,我也要成为如父王这般威严且霸道的周天子。”
周公旦捋着胡须,眼中充满欣慰,笑着道:“嗯,你一定可以的!”
〔孟津观兵后不过两年,殷商内部就发生了诸多混乱,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逃,以及众多的大臣乃至百姓都纷纷选择叛离了殷商。武王顿时察觉,伐商的时机终于来了!〕
〔于是,就在即位的第四年,武王号令四方诸侯,统率大军,发动了空前的灭商战争。武王与诸侯再次会盟于孟津,并在此地举行了誓师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武王开始了他的演讲,也就是《泰誓》。〕
〔誓师完毕,诸侯盟军振奋异常,以周人为首,大军浩浩荡荡往殷商的王都开始进发。行军途中,天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狂风暴雨接连不断,这在当时,实属不祥之兆,但为了不影响军心,武王并没有停下休息的意思,而是下令全速行进,如此几天之后,大军终于在甲子日当天来到了商都郊外一个叫牧野的地方。〕
〔大军整顿过后,武王在充满肃杀的气氛中,手持黄钺,并发表了著名演讲,也就是后世记载所谓《牧誓》,其中痛斥了纣王一系列罪行,并表示要奉行上天的旨意惩罚纣王。武王豪迈且激昂的声音不断在大军之中回荡,使得众将士亢奋异常,纷纷举起手中武器,喊杀声震天!〕
天幕展示的画面很是震慑人心,喊杀声仿佛近在咫尺,使人震撼非常!
帝辛注视着一幕,脸上的神情极其难看,这就是自己未来要面对的场景吗?
这周国,真是大逆不道,罪无可恕,等着,这一次,哪怕大商提前覆灭,本王也一定要让你们付出惨重代价。
〔当伐商联军到达牧野之时,帝辛自然早有准备,他亲率大军来到牧野,并在联军的对面摆开阵势。在周人记述的《诗经·大雅·大明》中曾这样描述商军的阵容,说敌军的戈矛像森林一样密集,看起来非常壮观!〕
〔据传统史籍所记载,伐商联军中,仅周人一国便拥有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这般军队规模,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了。要知道,在武丁统治之期,一次性出动的军队,最多也才不过一万三千人罢了。而由此便会有人怀疑,周国真能一次性出动如此规模的军队吗?这个数据显然有水分存在的!〕
〔当然,比起周军,商军的数量更是吓人。史书记载说,牧野之战时,商军的数量竟然达到了恐怖的“七十万人”,这合理吗?肯定不合理,哪怕砍十倍都不一定符合现实,这注水简直太离谱了,压根没人信。〕
司马迁有些心虚地摸了摸鼻子,心道,这可不能怪我,毕竟我能找到的所有文献典籍几乎都在这了。七十万虽然夸张了点,但我也不可能自己瞎编啊!别人就是这样记载的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武丁有些愣神,惊诧说道:“七十万军队?这得是多少人?”
太多了,感觉有些理不清,这后世人到底是怎么记载的?怎么能随便乱写呢?
武王短暂失神了一会儿,这才深呼吸说道:“若是那纣王拥有七十万军队,估计这最后也不用打了,直接臣服就是!还什么决战?笑话罢了!”
帝辛也有些嗤之以鼻,要是他有七十万军队,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将那些联军给淹死!还会给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给推翻?简直痴人说梦!
〔不过,由于历史太过久远,事实真相如何,UP也不知道,只能做个简单估算。如此,按照UP的理解,伐商联军包括周人自己的军队,其总数大概约五万人,而帝辛所率领的军队,大概也就在七万人左右。于是,双方军队的最终对比,就是五万对七万!〕
〔迎着熹微的晨光,双方军队一触即发。姜太公亲率精锐大军,在战车的配合下,猛冲商军阵营。商军中除却帝辛真正的亲信部队以外,其中大多数都是被抓来的奴隶以及俘虏,这些人对强迫自己上战场的帝辛自然没多少忠诚可言。此刻见联军作战如此凶猛,瞬间斗志全无,为了活命,于是纷纷开始了倒戈,并往战场之外疯狂逃窜,商军阵型迅速大乱!〕
〔见如此时机,武王自然大喜,于是率领主力部队跟进冲杀,举起武器见人就砍,鲜血不断飙射。而阵型被冲乱后的商军,在面对联军的勇猛攻杀时,气势尽失,并逐渐有了溃败的趋势!〕
帝辛目眦欲裂,天幕画面中商军溃败的惨烈景象,这让他简直无法相信,曾经跟随他征战天下的军队怎会溃败的如此彻底?这不可能!
文王看着天幕,眼中流露不忍,但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毕竟,这就是战争,它没有仁慈可言,只有血腥的残杀!
武王回首过往,那场无比血腥的大战即便到了现在,他依旧记忆犹新!
周公旦此时早已经将小成王的眼睛给蒙了起来,有些事,他终究是不想让此时的成王接触太早!
唐朝,李世民看向天幕,画面中的战争场景,这让他感觉无比的熟悉!已经有多久,自己没能亲率大军征战沙场了?
〔周人联军与商军之间的这场大战,整整持续了一天,历史上称此次事件为“牧野之战”。此战异常惨烈,据《尚书·武成》篇记载牧野之战,有“血流漂杵”的战况描述。说明当时双方打的非常激烈,以至血流遍地,连木棍都能在血池中漂浮起来。不过,关于这段记载,战国时期的孟老夫子是不信的,他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很显然,孟子认为,武王乃仁义之师,大军所到之处不应该望风而降吗?怎么可能会有“血流漂杵”这等残忍情形出现?孟子主张君王应实行“仁政”,所以他对此记载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孟子针对这段记载而说的!〕
〔但现实就是现实,哪怕正义之师,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武力与血腥终究是无法避免的!〕
战国,孟子有些无法相信,那种事怎么可能会是真的?这完全颠覆了他对贤君圣人的美好幻想。
武王不解,这有什么问题吗?战争不就是如此?
〔商军在牧野战败,军队四散溃逃,即便是骄傲自信的帝辛,当面对如此绝境之时,也不得不狼狈的逃回殷都。或许是自觉已无力回天,万念俱灰之下,他命人将宫中收藏的宝玉都搬到了鹿台,并穿戴在自己身上,随后投火自焚而死,商王朝自此走向灭亡!〕
〔自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前后历经17世31王,共计五百五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