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34章 众叛亲离

第34章 众叛亲离

    “武王伐纣?哼!如今天幕提前透露,本王自不会再给你们周国任何机会。”

    帝辛声音极冷,杀意仿若实质将殿内众人惊的瑟瑟发抖。

    恶来与飞廉面对此刻陷入愤怒状态的帝辛,他们的脸上不仅没有丝毫害怕,反而战意汹涌,仿佛只需一个命令,他们就能马上率领大军征讨周国。

    比干与箕子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按照天幕所言,大商的实力远远超过周国,但为何在原本的历史中,大商最终还是被推翻了呢?这个问题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们心头。

    他们清楚的明白,大商内部的混乱和外患是导致其覆灭的重要因素。这种混乱的局面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大商的覆灭隐患将永远存在。而周国的崛起也许只是偶然,又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

    然而,相较于此,他们内心显然更为在意的便是西伯昌,有些不明白对方究竟是依靠何种方式,才使得周国崛起并迅速强大起来的?

    恍然间,比干和箕子逐渐意识到,之前他们或许都严重低估了这位西伯昌的能力和手段!

    〔周文王克勤克俭,竭尽一生为周国的灭商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周人而言,文王无疑是伟大的。然而,在历史的潮流中,我们知道,伟大事业的成功往往并非一个人的独角戏,文王之所以能够打下这样一份雄厚基业,除了自身拥有的优秀能力之外,其身后自然也免不了那些能臣猛将的尽心辅佐。〕

    〔之前UP就简单说过两人,比如闳夭,散宜生二人。当然,文王广贤纳士,身边辅佐之人自然众多,不过UP在这里就不多介绍,只简单说说一位在后世充满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物,也就是姜太公,后世又称姜子牙、太公望、齐太公、师尚父、姜尚、吕尚等!西周开国功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

    见天幕说到自己,姜太公心中一动,不禁挑起了眉头,说道:“我在后世真有这么出名?还有,这神话色彩又是什么意思?”

    周文王轻轻捋着胡须,笑道:“没想到,即便到了后世,太师之名依旧千古流传啊!”

    此言一出,周围的大臣们纷纷露出惊讶和羡慕的神色。他们看向姜太公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和敬仰之情。毕竟,能得到天幕的特别提及,这足以证明他的声名远扬、威望甚高。

    然而,此时的闳夭与散宜生却是面面相觑,脸上皆是浮现出疑惑表情。他们心中暗自嘀咕,天幕明明先提到了他们,可为什么直接跳过?难道他们就不重要了吗?他们的面子何在?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让他们非常不满。

    〔我们抛开不切实际的神话,历史上关于姜太公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比如文王与太公的第一次相遇,也就是“渭水得贤人”的故事,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文王通过占卜,得知在渭水之滨将会遇到成就霸业的辅佐之臣。周文王外出狩猎,果然相遇太公,经过一番谈论,文王大喜,认为这就是个奇才,随即以礼待之,并同乘而归,尊为太师。〕

    周文王疑惑,这种事我怎么不知道?

    姜太公捋着胡须,眼中同样充满不解。

    众大臣面露好奇,文王与太师竟还有这般际遇?

    〔也有观点说,姜太公是一位隐世大才,闲居海滨,文王被囚禁羑里时,闳夭跟散宜生久闻姜太公之名而召请他。姜太公认为西伯贤德,尊重老者,于是欣然前往,献计救出了文王。文王得此奇才,大喜,并引为谋士。〕

    闳夭,散宜生:“……”

    不是,这里怎么还有我们的事?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其它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姜太公由于家道中落,不得已从事各种职业以谋生计,做过卖吃食的小贩,也当过屠夫,甚至还做过贵族的家臣,最终因得罪权贵而被驱逐。后来年老的姜太公又做了上门赘婿,最终因不擅生计且一事无成而被老妻逐出了家门。〕

    〔然而,姜太公虽“半辈子”穷困潦倒,但其志不衰,认为自己迟早有封侯拜相的那一天,是富贵的命!后来某一天,得知文王正广贤纳士,为了获得这份难得的机遇,他直接跑到了渭水之滨钓鱼,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当时还没有这句话,但姜太公心中显然是这样想的。最终不负所望,姜太公的期待没有落空,文王“巧遇”了他,一番交谈过后,随即便被自己的才华给吸引,而他也由此走向了人生巅峰。〕

    〔嗯……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毕竟“大器晚成”嘛!所谓“莫欺老年穷”,这似乎还挺切合的哈!〕

    众大臣与文王看向姜太公的眼神:“……”

    姜太公面对众人的眼神,他只觉非常无语,天幕你能不能讲点正经的啊!别再说这些不切实际的故事了,好吗?

    〔时间由于太过久远,姜太公的真实身份显然已不可考,刚才说的那些,大家也不用太过较真,嘿嘿!〕

    姜太公捋胡须的手忽然一用力,充满仙气的胡须顿时被他扯下来许多,感觉有些生疼!

    天幕,说老夫的笑话很好玩是吧?

    噗嗤……到了这一刻,众大臣皆忍不住嗤笑出声,那看向姜太公的眼神中满是戏谑与玩味,原来你这老家伙也有今天啊!

    瞧见众人这般眼神,姜太公的脸色直接黑了下来。

    你们,可千万别被老夫逮着机会!不然,哼!

    战国时期的士人们:所以,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天幕你绝对是在骗人?

    〔当然,除了身份存疑,关于姜太公的真正面貌,也有很多说法。比如按传统史书记载,姜太公初见文王时已经七十多岁了,甚至还有说九十多岁的,这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或者说,其真实性是否存疑?〕

    文王与众大臣皆都看向姜太公,面露震惊之色,好家伙,原来你老小子深藏不露啊!

    姜太公对此表示无语!

    〔最早的文献也就是《诗经》曾记载说“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尚父说的就是姜太公,诗句描写的正是在牧野战场上,姜太公身形如矫健的雄鹰猛冲敌阵的情景,七十岁的老头怎么冲锋陷阵?这合理吗?所以,从这里便可以得知,在牧野之战时,姜太公的年纪绝不会很大,应当正值壮年,最起码不会超过五六十岁。按如此推算的话,姜太公初遇文王时,年纪大概在四十多岁。〕

    文王听天幕所言,笑道:“没想到太师即便到了七十余岁,也依旧这般勇猛过人啊!哈哈!”

    姜太公有些无奈,他轻轻摇了摇头,叹息道:“这只是后世人强加附会罢了!”

    他深知自己的形象已经被后人美化和夸大,对于这些传说中的英勇事迹,他现如今也只能一笑而过。

    〔姜太公善于用兵权谋之道,以文韬武略而闻名天下。他被文王与武王拜为太师,为辅国之重臣。对于周国的崛起,姜太公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一生尽心尽力辅佐文王、武王,以至最终成就灭商霸业。在这个过程中,姜太公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王当即对姜太公深深一躬,很是郑重的说道:“太师之功甚伟,本王自当重赏厚之。”

    姜太公赶忙扶起文王,略带惶恐说道:“为王征战天下,出谋划策,乃臣之本分,如何得此重赏?不妥!”

    对于姜太公的推辞,文王有些不满,说道:“太师如此功绩,有何不妥?”

    姜太公无奈,只得解释道:“天幕所说不过日后之事,若真要行重赏之礼,那也得等灭商霸业完成之后再论此事,如何?”

    见姜太公态度坚决,文王选择了妥协,叹声道:“既如此,那便依你所言。只是可惜,本王大概是见不到那一天了。”

    姜太公闻言,面色严肃,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众大臣见两人互相推辞,原本还有些吃味,可如今听到文王这略显落寞的话语时,他们此时的心情突然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天幕所言,该如何逆天改命?

    〔文王去世之后,次子武王发即位,继续任用姜太公为太师,尊称为尚父,其四弟周公旦为辅政大臣。武王即位之后,继续推行文王的政策,坚持内修德政,抚恤百姓;外结同盟,扩张势力。〕

    〔正当武王发积极筹划灭商大业的时候,帝辛所掌控的军队却已经陷入了对东夷的战争泥潭之中。早在文王为“平定叛乱”,增强周国自身实力时,帝辛就已经将注意力放到了东南方向的夷族身上,经过持续且激烈的讨伐战争,商朝最终克服了东夷部族,并俘获了大批俘虏。〕

    〔然而,东夷虽被帝辛强行征服,但他们心中对商朝的仇恨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烈,再加上帝辛对东夷部族的压榨剥削,这顿时激起了他们剧烈反抗,不得已,帝辛只能兴兵平叛,战争旷日持久,殷商的国力惨遭损耗。〕

    帝辛脸色阴沉且难看,先前他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发兵讨伐周国,其中很大原因便是如天幕所说这般,如今的商王朝已经抽不出足够的兵力来遏制周国的崛起了。

    难道,这真是天要亡我大商?

    与此同时,文王姬昌目光沉凝,心中暗自思忖,若非如此,他又怎敢如此堂而皇之地大肆扩张势力?这说明什么?说明情报的重要性!

    〔武王即位不久,便统率大军征伐黎国,其势力版图再度扩张,对殷商王畿的西、南、北三面形成合围之势,此时日益强大的周国恰似一把利剑,即将刺入殷商的要害。〕

    〔随着周国的实力与影响力愈发高涨,祖伊,作为商末贤臣,深感殷商危在旦夕,因此他“奔告于王”,希望能够唤醒帝辛对危机的警觉。〕

    〔然而,对于祖伊的劝谏,帝辛却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他生来便有天命在身,周国即便再如何强大,也改变不了什么。祖伊对帝辛的回应充满了愤怒与痛心,直言殷商之所以即将灭亡,这一切都是商王的过错,而非天命的抛弃。〕

    〔那么帝辛是否真就如此盲目迷信天命?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如之前所说,大规模的征伐战争使得殷商国力遭受重创,其军事力量被严重削弱。当周国强势崛起之时,殷商已然无暇且无力去遏制周国的扩张行径。帝辛之所以这样说,或许是为了强作镇定,毕竟,高傲且自负的他怎么可能会承认失败?亦或许是为防止此事在殷商内部引发恐慌,进而滋生出更加难以控制的暴动因素,危及自身统治。〕

    〔帝辛的这种行为,不知为什么,很有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既视感!〕

    武丁冷笑,现在想这些是不是已经太晚了点?早干嘛去了?东夷是非打不可吗?还有内部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多少?

    祖伊面色怔然,难道王真是如此认为的?突然,他感觉浑身有些无力,或许殷商的命运早已注定。

    〔所谓王权,或者说,权利这种东西,非常能使人着迷,甚至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殷商王朝历经五百多年,帝辛所掌控的王权,几乎达到了历代商王之最。从祖甲创立周祭制度开始,神权对统治阶层的影响力不断被削弱、被打压,而王权却是随着时间推移愈发膨胀。〕

    〔帝辛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王权极度膨胀的时期。那么王权极度膨胀所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这很明显,是众叛亲离,是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在那个国家治理全靠贵族阶层统治的时代,帝辛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惹了众怒,而为了更加集中手中的权力,帝辛以残酷且暴力的手段统治着整个殷商王朝。自此,贵族、诸侯、乃至普通平民都对帝辛感到极度不满,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以及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对外战争,这使得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都遭受到了严重损耗。可以说,殷商的统治基础到了此时已经非常薄弱了。〕

    武丁脸色十分阴沉,按天幕所展示的画面来看,自己一手打造的兴盛王朝,估计很快就要走向覆灭的结局了。

    他心中仿佛有一股怒火即将喷涌而出,但最后却只是轻叹了口气,喃喃道:“真是个蠢货!”

    帝辛的目光变得有些呆滞,天幕画面中所呈现出的惨烈景象,以及熊熊烈火,这让他感觉到了一丝恐惧和害怕。

    难道,这就是自己以后的结局?

    〔为了清除异己,巩固王权,帝辛将那些顽固派、不亲近、乃至胆敢劝谏自己的大臣贵族通通疏离、不重用,只亲近并重用那些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小臣”集团。在帝辛强硬手段的打压下,很多原本忠诚于殷商王朝的能臣,因不满帝辛的所作所为,纷纷离开殷商,逃往周国。〕

    〔在这过程中,著名的“殷末三贤”,因不满帝辛对于政策改革的急功近利,比干曾多次以死劝谏,这直接惹恼了帝辛,最终被剖心而死。箕子性格不似比干这般刚烈与鲁莽,他虽也如比干一样,屡次劝谏帝辛,但帝辛不听,面对殷商逐步走向衰落,箕子十分痛心,可随着比干惨死,箕子顿时感觉到了害怕和恐惧,生怕哪一天帝辛也会将他给直接处死,于是便装疯卖傻,最后被丢进监狱,囚禁了起来。相较于比干和箕子,微子启在几次进谏无果之后,便果断选择了跑路。〕

    看着天幕,比干与箕子的脸色陡然一变,真没想到,他们两人的最终结局竟会如此。特别是比干,他心中难掩悲愤,自己对殷商忠心耿耿,结果却得到如此凄惨结局,这如何不让他对帝辛感到愤怒与痛心?

    比干满脸愤怒,目光直视帝辛,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他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对于比干那充满愤怒的眼神,帝辛虽有不满,但最终并没有出声呵斥,而是声音冷冷道:“本王做事,尔等有何不满?”

    比干欲要上前理论,结果却被箕子死死拉住,刚想呵斥,却听箕子说道:“你想找死不成?”

    “尔岂会贪生怕死?”

    比干怒目圆瞪,对箕子的行为很是不满。

    箕子无奈,苦言相劝道:“按天幕透露,所谓死谏毫无意义,你根本无法动摇他之决心,又何必再寻死路?”

    比干闻之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