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33章 武王伐纣

第33章 武王伐纣

    “受命称王?”

    商汤莫名笑了笑,这西伯昌的做法倒是让他觉得有些熟悉。想当年,他不也是靠着这杆号称“天命”的旗帜联合众多部落方国,然后一举推翻夏桀的统治,最终建立商王朝的吗?

    英雄倒是所见略同!只是,这西伯昌用这种方式推翻的是他大商王朝,如此,心情又不怎么美好了。

    帝辛有些愤怒,这西伯昌竟敢擅自称王,他究竟有没有把自己这个商王放在眼里?

    箕子与比干脸色也是一变,虽然他们对于帝辛的诸多做法感到非常不满,但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你西伯昌擅自称王的理由!

    费仲见氛围正好,赶忙上前,恭敬道:“大王,这西伯昌竟敢如此大逆不道,实乃罪无可恕,应立即发兵将其征讨并灭族才能彰显我大商国威,以震慑天下。”

    一旁的恶来与飞廉皆是上前,共同劝谏帝辛即刻发兵征讨!

    帝辛脸色阴沉,声音冷冷道:“不急,尔等且看天幕如何说,待事明了,本王定要亲自领兵,覆灭周国,并将那逆贼西伯昌的人头砍下,用来祭祀大商的历代先王、先公!也叫天下人明白,何为做逆贼的下场!”

    “大王英明!”

    见帝辛如此愤怒,殿内众多大臣趁机拍起了马屁,并纷纷应和起来,脸上皆是一副与西伯昌不死不休的愤恨表情。

    比干与箕子见众人如此惺惺作态,有心想要呵斥几句,但想到天幕所说西伯昌的所作所为,顿时脸上有些许不满流露,因而最终他们并没有出言打断殿内众人的话语。

    此时,远在岐周之地的西伯昌,忽然又毫无征兆的打了个喷嚏,这直接将正讨论政事的众大臣给吓住了,散宜生二话不说,拉过西伯昌的手赶紧就往外面跑。他此刻神情紧张,心想,文王在这关键时刻可不能生病啊!

    西伯昌这时也有点纳闷,他身体明明很好啊?亲临战场他都不曾有丝毫畏惧之色,身体可谓硬朗的很,怎么可能这么容易生病?

    难道被诅咒了不成?想到这,西伯昌心中忽然一惊,随即下意识看向天幕,发现此时的天幕依旧在讲述着他受命称王的事迹。

    西伯昌突然眼皮一跳,心中总觉得有种不妙的感觉正缓缓向他笼罩而来。

    难道说?不会吧!他关于翦商大业的谋划就这样被天幕透露了?

    不好,感觉要完。西伯昌顿时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全身力气猛然暴涨,反手拖拉着散宜生就往“议事大殿”飞快跑去,那速度简直不像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

    散宜生被西伯昌这操作搞得有些懵,但还没等他发出疑问,手臂上的疼痛直接让他把嘴里的话给憋了进去。

    “不是…文王……别别别……疼啊!”

    一时间,惨叫声不绝于耳,引得附近的周人纷纷将目光投射而来。

    “所以,他们这是…干嘛呢?”

    …………

    〔西伯昌,不对,这之后应该要称呼“周文王”了。当然,这里的“文王”并非是指后世的所谓谥号,“周文王”是西伯昌生前称王时就被人如此尊称了,同理,后面的武王亦是当时人们对武王发的尊称。〕

    〔不过,虽说此时的西伯昌已经“受命称王”了,但这时也只是在本国境内私下称王,明面上对大邑商的态度依然恭敬,毕竟,大邑商哪怕再怎么国势衰微,其实力也不是此时的小邦周可以相提并论的。文王明白,如今显然还不是与大邑商彻底撕破脸的时候。〕

    〔为了让周国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引起帝辛的猜疑和警惕,文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他打出了为商朝平定各方叛乱的旗号,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这个旗号既能显示出周国对商朝的忠诚和贡献,又能为周国的军事行动提供正当理由。〕

    商汤莫名叹息,这西伯昌的策略还真是跟他当年推翻夏桀的方式非常相似。

    帝辛脸色阴沉,这西伯昌明显是把他当傻子糊弄了啊!

    〔受命二年,文王开始了他为周国开疆拓土的伟大事业。在当时,最先受到周国征讨的便是位于西北方的犬戎,周人若想向东扩张,就不得不先把后方给稳定住了,因此,在进行大扩张之前,犬戎就成了周国练手的第一个目标。〕

    〔关于周国讨伐犬戎这一战,史书上并未详细描写,但从后面结果上来看,此战的目的显然已经达到。受命三年,文王第二次出征,率军讨伐了密须国,《诗经·大雅·皇矣》说,是因为密须国先侵扰了与周国关系不错的阮国与共国,因而,文王怒而率军讨伐,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说的便是讨伐密须之战。〕

    〔当然,文王讨伐密须国并非只是为了给阮国与共国出头,而是有更重要的考虑。密须国位于岐周正北方,是西方戎族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周人要想推翻商朝,就必须消灭密须国这个隐患,只是没想到对方自己先跳了出来,这正好给了文王讨伐的借口。〕

    “蠢货!”帝辛不屑冷哼!

    密须国首领:所以,我这是自己作死?不对,这肯定是西伯昌那阴险小人的借口!啊!本侯与你周国势不两立!

    〔受命五年,文王讨伐邘国。这个“邘”字在甲骨文写作“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鄂侯所在的诸侯国。当年鄂侯被帝辛残忍杀害后,其族人逃跑并重建了邘国。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此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周国怎么可能放弃?于是,在文王率军讨伐之下,邘国被迫臣服于周国。〕

    〔受命六年,文王兴兵伐崇。这崇国,是当年陷害西伯昌那位崇侯虎的国家。对于崇侯虎,文王自然没什么好脸色,直接发动了对崇国的攻坚战。此战甚为惨烈,周军浴血苦战良久,才最终攻克崇国。文王伐崇的目的,报崇侯虎陷害之仇仅为其一,重中之重,是因为此地的战略位置非常关键,也是为了翦除商朝的羽翼,为灭商大业做好一切准备。〕

    崇侯虎脸色难看,这西伯昌还真是下手够狠的啊!看来当初的自己还是心太软了啊!

    〔周灭崇之后,周军与其它反商诸侯国军队,从商朝王畿的西南方向进军商朝都城安阳殷墟和副都朝歌,已无后顾之忧了。〕

    〔也就在这一年,文王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当然,这句话未免有后世吹嘘的成分。〕

    〔周人尽管征服了许多地区和国家,但时间较短很难彻底将其消化并巩固,且周人与这些诸侯国之间也并非“君臣关系”,而是相互联盟,是盟友的关系,双方之间或许并没想象中那么牢靠。因此,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明显是有水分存在的。周人一方的实力在总体上还是略逊于商王朝的。〕

    帝辛冷哼,小小周国,竟敢以下犯上,真是不知死活。

    文王姬昌看着天幕,面色淡然,一点也没有被天幕透露周人联盟其真正实力后而感到丝毫慌张。

    〔文王早年丧父,对于商王朝他自然是充满恨意的,即便之前被囚禁了七年之久,他也从未断过灭商的念想。从“受命称王”开始,文王对内大力促进周国农业发展,并制定一系列治国政策,广贤纳士,对人以礼相待,勤俭节约,兢兢业业的治理着自己国家。对外开疆拓土,将周国的势力从最初的岐周之地扩展到如今“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这份基业足以说明文王的伟大!然而,就在文王的灭商布局大致完成、并初步具有与商朝决战的实力时,他的生命却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尽头。〕

    文王姬昌的脸色突然变得有些难看,但很快便释然了起来,果然,他最终还是没能亲眼见到那一天的到来。

    〔文王去世后,由于长子伯邑考早逝,因而,其次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号称“武王”,也就是周武王。武王伐纣,真正的决战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