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32章 文王受命

第32章 文王受命

    “原来他们在后世被称为东夷!”

    帝辛沉思了片刻,旋即放肆笑道:“哈哈!一群找死的东西,还真敢挑衅本王,看吧!连天幕都说你们是在自寻死路,而这最后的结局果然还是本王获得了胜利啊!”

    见帝辛这般放肆且张狂,比干与箕子却是脸色难看,好家伙,你看天幕是不是只看自己喜欢的内容?因为你奢侈无度,横征暴敛,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大商要亡了你知不知道?

    比干心中略有愠怒,正欲上前进谏数言,然而刚一抬脚,便被身侧的箕子轻扯衣袖。比干转头望去,只见箕子向他摇头,示意其莫要冲动。

    比干面露好奇之色,缓缓走近箕子,面上浮现不满之态,压低声音问道:“此为何意?为何阻拦我向大王进谏?”

    箕子摇头,轻声叹息道:“我知晓你心意,但当下情形,你的进谏非但无法改变大王想法,反倒会引来祸端。不如待天幕言罢,待知晓最终结局,届时我们一同进谏,或能产生些许效用。”

    比干闻言,只能叹息作罢!毕竟,对于以后大商的结局,他还是非常在意的,倘若真有机会改变这一状况,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

    文王姬昌凝望着天幕,目光深沉,叹声道:“天幕即将揭晓的,想必是日后将会发生之事,而吾等也不知能否亲眼目睹那翦商大业最终告成之日。”

    言罢,文王姬昌不禁黯然神伤,历经多年的殚精竭虑,为了周国的强盛与发展不辞辛劳,他深知自己此刻的身体状况,唯恐无法亲眼见证翦商大业的圆满完成。

    若天幕能将此景提前呈现,那即便他日后无缘得见,也可死而无憾了。

    ……

    心有所触,武王发蓦然昂首凝望苍穹,眼神凝滞,其目光仿若刺破重重光幕,望见了自己回忆里那仍旧神色沉稳的父亲——文王!

    话音中夹杂着些许微颤与激动,但转瞬间又尽皆化作了一股自豪,武王发轻声说道!

    “翦商大业的这最后一步,儿替您走完了!发,未曾辜负您的期望!”

    ……

    商汤叹息,虽然之前看天幕展示自己的伐夏大业,他心中甚是激动且得意。而如今当要亲眼目睹自己亲手建立的大商即将走向灭亡之时,心中却有一股极为浓重的烦闷郁气此刻竟是怎么也驱散不干净。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嗯…不对,我怎么知道这句话?还有,这句话什么意思来着?

    而与商汤意境迥异的大禹和启,此刻他们面庞之上的神色,竟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几丝微笑。不知缘何,当商朝覆灭这一画面即将呈现之际,他们心中却难以控制的地涌出了些许舒畅之意。

    或许,自己亲力亲为所创建的王朝,即便最终变得再如何破败不堪,对于致使自己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他们心中都很难对其抱有真正的好感!

    大禹感叹,说道:“难道这天下,即便到了后世,也终究没有永传万世的王朝吗?”

    ……

    〔当然,在商王朝即将走向崩溃之前,帝辛因为对东夷的征伐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时候的帝辛大概是觉得自己的统治已经稳固了,所以便将目光从对外转换到了对内。〕

    〔早在之前就已经提及过,在帝辛即位之初,由于需要稳定边疆局势,他不得不采取一些手段。于是,他任命了所谓的ot三公ot,这种做法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拉拢,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然而,对于自视甚高、极其自负的帝辛来说,这种做法无疑让他感到非常难受。〕

    〔毕竟,作为商王,可他却要通过这种近乎“委曲求全”的方式来维持边疆局势,这对他的自尊心而言算是一种打击。但现实情况摆在眼前,帝辛也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可对征伐东夷的胜利,却是逐渐助长了帝辛那颗愈发膨胀的自信心,他觉得此时的自己已经可以解决这些边患问题了,犯不着再对西、北、南方的三个强大诸侯国有所妥协,于是帝辛借九侯之女以怠慢君王为由,残忍杀害了九侯。鄂侯听闻,言辞激烈为九侯申辩,帝辛顿时气笑了,心想倒是把你给忘了,然后又把鄂侯给杀了。史书记载说,九侯被剁成了肉酱,而鄂侯则被制成了肉干。啧啧,不得不说,甲骨文的字形在很多时候都“生动”表现出了当时商王朝的残忍刑罚。〕

    明朝,朱元璋凝视着天幕,陷入了沉思。他在心中暗自琢磨,商朝的某些刑罚,自己是否也可借鉴一二?对于那些贪赃枉法之徒,他毫无半点好感。倘若这些严刑峻法能够让这些人稍有收敛,那么如此重刑,又有何不可呢?

    唐朝,李世民静静沉思着先前天幕所呈现的那些甲骨文,深思熟虑后,他的面庞不禁渗出几丝冷汗。那些甲骨字形难道真是商朝的刑法之法?如果真如天幕所说的那样,那当时行刑的场景该是有多么的诡异且残忍?

    “剁成肉酱,制成肉干?”

    汉朝,刘彻啧啧称奇,对于这商朝的行为作风,他算是长了许多见识。

    不过说到这,他忽然将目光投向了殿内大臣,眼中透露的莫名意味却将众大臣惊吓的浑身颤抖,仿佛下一刻就得瘫倒在地。

    刘彻对此有些不满,不过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冷哼一声便将自己那犀利的目光移了开去。

    众大臣见此,左右互看了一眼,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微一笑,然后不约而同的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微渗出的冷汗,心中恐惧想到,刚才陛下那眼神,莫不是也想用天幕所说的那些刑法对付他们吧?

    不忍细想,不忍细想啊!

    〔从后来九侯以及鄂侯所在的方国没有掀起多大风浪来看,显然帝辛当时的实力已然足以应付这两方诸侯国的动乱了。解决了这两大威胁,帝辛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三公”中的最后一位,也就是西伯昌。〕

    〔或许是因西土方向的戎狄势力尚需周国与之周旋,且双方相距甚远,而周国实力亦不可小觑,商军远征耗费甚巨,得不偿失这些原因。故而,帝辛对待西伯昌的态度较之前两位稍显缓和,仅将其囚禁。毕竟,若直接诛杀西伯昌,周国必然反叛,如此一来,西土边境本已趋于稳定的局势将会彻底失控,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显然是帝辛难以承受的。〕

    〔当然,也有记载说,周国经西伯昌数十载的苦心经营,实力已然今非昔比。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周国与崇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冲突,崇国首领崇侯虎对周国的行为极为不满,遂向帝辛告发周国,称其有不臣之心,恐生变故。帝辛闻之,怒不可遏,直接将西伯昌囚禁在羑里,以此震慑周国,警示对方切勿过度激怒自己。〕

    西伯昌回忆起往昔遭囚之岁月,不禁慨叹,若非诸般“机缘巧合”,加之那些贤臣能者为自己多方奔走,时隔七年,才终于将他从那不见天日的牢笼中解救出来。

    文王姬昌对此深有感触,较之于被囚禁致死的父亲,自己着实幸运得多。

    汉朝,刘邦面色悠闲,轻笑道:“如此良机,这帝辛为何后来又要放走那西伯昌?此等行径,岂非放虎归山?怎么与那项羽如出一辙?”

    萧何一脸无奈,缓声道:“后续之事,实难仅凭当时局势便断言必然发生。二者虽有关联,却并非绝对。”

    “况且,即便当时帝辛真杀了西伯昌,但据天幕所透露出的商朝其内忧外患的局面,商王朝的覆灭几乎已成定局。即便最终翦商大业非由这周国完成,亦会有其他势力取而代之。帝辛的决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商王朝灭亡的结局。”

    刘邦嘴角微扬,笑道:“即便结局确难改变,然既已杀其二,想来也不差这西伯昌。不过,这帝辛竟能想到杀西伯昌后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倒是令乃公略感诧异,原来他也并非那完全一无是处的昏聩之主。”

    萧何:“……”

    身旁吕雉闻言,很是无语,感情天幕前后所言,你没认真听啊!

    〔西伯昌此次遭遇囚禁,宛如刀俎上的鱼肉,且一囚就是七年。七年的牢狱之灾,这对于原本身为一国之君的西伯昌而言无疑是一场残酷的折磨,但由于早年就遭遇过一系列重大挫折,所以在面对如此绝境之时,西伯昌能以坚强的意志挺过了这七年时间,相比之下,西伯昌的抗压能力比他父亲季历明显要强上很多。〕

    季历:虽然确实如此,但天幕你能不能别总拿我对比?我以后改还不行吗?

    〔七年时间,西伯昌除了利用机会打探外面的消息之外,就只能以占卜算卦度日,据说,《周易》就是在西伯昌被囚禁之后,逐步推演而出的。当然,后来《周易》的成熟与完善程度大致也不太可能为西伯昌一人所做,可即便如此,西伯昌对《周易》的成书过程仍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论断,显然是无可置疑的。〕

    “《周易》?在后世已经有人将其彻底完善成书了吗?”

    文王姬昌面有感叹,心中却有种无法一窥全貌的可惜之感。

    〔就在西伯昌被囚禁的七年时间里,周国人自然也没闲着,据传统史书记载,周国的大臣,也就是闳夭、散宜生等人,利用一切关系为解救西伯昌东奔西走。他们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通过贿赂费仲,然后将其进献给纣王。纣王大悦,说:“这么多宝物,只需其中一物就足够释放西伯了,何况还那么多?”说完,就将西伯昌给放了出来,并赐予了他弓箭斧钺,让西伯昌有了征讨临近诸侯的权利。〕

    〔这是《史记》中的记载,看起来是不是还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没说?如果仅仅只因为宝物跟美女,帝辛就释放了西伯昌,这显然太过违和。堂堂商王什么宝物没见过?还有那所谓美女,帝辛后宫中的那位妲己就已足够冠绝天下了,哪还能因为这些宝物与美女就把威胁最大的西伯昌给释放了?更不用说,帝辛还赐予了西伯昌征讨临近诸侯的权利,这个权利也未免太大了吧?难道帝辛真不知道这么做可能导致的后果?〕

    〔从先前帝辛的一系列行为作风便可看出,其绝非昏聩无能之辈,赐给西伯昌征讨之权,也绝非仅因珍奇宝物与美人这般简单缘故。在当时,由于帝辛对朝政的处理不当,致使诸多外邦诸侯群起反叛。然而此时的商朝与东夷的战争仍在持续,大量兵力受其牵制,难以抽调以镇压反叛诸侯。面对如此困局,释放西伯昌,令其助自己抵御这些反叛诸侯,显然更符合帝辛的想法。〕

    帝辛面露愤怒,狠声道:“西伯昌,即便如今的你已被释放,但天幕已提前将这一切透露出来,本王自不会再放任你周国继续发展壮大,等着吧!本王即刻发兵誓必要将你以及周国彻底覆灭。”

    比干、箕子:“……”

    所以你是真没听明白天幕说了什么吗?

    远在岐周之地的西伯昌不知为何,突然打了个喷嚏,这般毫无征兆的动静,顿时让身旁正商讨政务的众大臣疑惑不解。

    文王这是,生病了不成?

    〔替帝辛平定那些反叛的诸侯方国,这是释放西伯昌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西伯昌自此险象环生,并拥有了征讨之权,这对被囚禁了七年之久的西伯昌而言,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西伯昌毕竟沉稳老练,他回到周国后并没有得意,而是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帝辛废除“炮格之刑”,面对利益交换,帝辛显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不过也因此,西伯昌的行为得到了当时商朝百姓的爱戴。〕

    〔回到故地之后,西伯昌非常清晰的明白,此时的周国乃至其盟国都无法真正与强大的大邑商抗衡,所以,在其实力足够强大之前,西伯昌只能选择隐忍,竭力表现对大邑商的恭敬态度。〕

    〔为了掩人耳目,西伯甚至自毁形象,开始变得贪图享乐起来,帝辛得知后,很是欣喜,说:“西伯昌改过易行,我已经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不过,这只是表面行为,在暗地里,西伯昌却依然广施仁政,极力聚拢人心,招贤纳士。帝辛从上到下把人都给得罪了个遍,而西伯昌却是反其道而行,上下他都要拉拢。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周国在西伯昌的带领下,逐渐变得愈发强大起来,翦商大业似乎势在必行。〕

    文王姬昌面色紧绷,天幕很快将要讲到他现如今的历史发展了。对此,他心中不禁难掩担忧,这种心情无关自信,而是对未来模糊不定的事迹充满迷茫与不确定。

    〔当然,在真正踏出翦商大业那一步之前,还需要发生一件非常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在几千年前,在那个特别迷信天命的时代,周取代商,也就表明这时的“天命”已经选择了周。在祥瑞满天飞的岐周之地,不管是太姒梦有所感,还是因为西伯昌施行德政的缘故,总之,在众多诸侯与周人的拥戴以及期盼下,西伯昌开始“受命称王”,而也就在这一年,周人将这一标志性事件称之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自此,西伯昌即“周文王”的称号遂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