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31章 征伐东夷

第31章 征伐东夷

    “帝王之道,关键在于识人、用人、驭人。若凡事皆需帝王亲力亲为,那要大臣何用?”

    汉朝,刘邦轻笑说道!虽然很多时候他也非常自信,但自信不是自负,他向来不会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所谓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才是他一统天下的谋略手段。

    〔说起来,这帝辛跟夏桀还是有那么点相似的,两者皆是勇猛超凡的那一类人,武力值都非常高。在性格上两人的表现也差不多。比如好美色、好奢侈;又比如性情暴虐,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等等!〕

    〔但帝辛跟夏桀又有点不同,夏桀喜欢用武力使天下诸侯臣服于他,大多时候是属于没脑子的那种。而帝辛除了会使用武力之外,他执政期间的很多做法显然更具智慧。虽然,两人的最后结局都差不多,但总得来说,帝辛的能力也是夏桀无法比拟的。〕

    大禹:所以,亡国之君还得分高下是吧?

    商汤:为什么我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高兴?

    帝辛有些不满,他怎么会是亡国之君呢?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帝辛即位之初,有三大诸侯的实力最为强大,也就是西伯、九侯以及鄂侯。西伯也就是西伯姬昌,周商关系缓和之后,姬昌一改最开始的鲁莽,转而改变策略韬光养晦,对商朝的态度也是极为恭顺。〕

    〔姬昌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发展,周国再次变得强大起来。九侯又称鬼侯,大致是鬼方部落中的一个首领,被帝乙率兵讨伐之后,便选择了臣服。鄂侯也称盂侯,盂国也是当年被帝乙大举讨伐的一个方国,情况跟鬼侯差不多,都是被讨伐之后,选择臣服商朝。〕

    〔按地理位置,西伯昌也就是周国,位于殷商西面,鬼国在殷商北面,而盂国在殷商南面。从这三个方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就已经能大致猜出帝辛提拔他们为“三公”的内在含义了。〕

    〔与其说帝辛是因为信任所以才想重用他们,倒不如说,帝辛这其实就是在提防他们,把他们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管是作为人质还是监视起来,对于帝辛来说,都有助于他稳定这三个方向的边疆局势。〕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帝辛显然不止会使用武力,像这种拿捏别国命脉的手段他也是信手拈来,完全不像是一个只会使用武力的莽夫,终究是有点智慧的。〕

    姬昌看着天幕,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不禁感慨万分。那时,正是因为帝辛的这一举措,他险些步父亲后尘,遭受囚禁甚至死亡的命运。

    幸运的是,由于种种机缘巧合,他最终得以逃脱险境,回到周国。此后,他奋发图强,努力经营周国,使其逐渐发展壮大,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帝辛是因为察觉到了周国的崛起和壮大,并对他构成了威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拉拢鬼侯和鄂侯这两个强大的诸侯,让他们与周国形成对峙之势,从而限制周国的进一步扩张。这样一来,三方势力必然会相互牵制,从而达成不费一兵一卒便可稳定边疆局势的目的,然后他帝辛就能坐收渔翁之利。嗯……不对,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帝辛决定,他要征讨东夷。〕

    姬昌:嗯,去攻打东夷吧!我要苟着发育。

    帝辛:哼,小小周国,待我征服东夷,下一个就轮到你了。

    〔不过,在说帝辛征讨东夷之前,先聊聊帝辛即位时的情况。帝辛刚即位的时候,从他老爹帝乙手中接下的摊子,不能说有多好,只能评价为,很烂!不过,毕竟是历经了五百多年的国家,各种制度上的弊政肯定是将整个殷商王朝都给腐蚀了一遍。〕

    〔可以说,帝辛刚即位就要面临的局势已经是相当的糟糕了。换一般人而言,如果就此躺平的话,估计还能多撑几年,但如果不顾实际瞎折腾的话,那更可能会落下一个当场暴毙的局面。〕

    〔帝辛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当然,有关于他改革中一些措施,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认为全是错的,反而其中一些举措还具有进步意义。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任凭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那么他最终的结果就只会是众叛亲离。〕

    帝辛有些恼怒,这天幕说话怎么都好像是在跟自己作对,他的改革有什么问题吗?那些宗亲贵族们有什么资格掌握权力?

    〔帝辛刚上位,就改革了周祭制度,将上帝、自然神以及其他旧贵族和旁系祖先所享用的国家祭祀全部取消,只保留商王直系祖先的祭祀权。帝辛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减少商王朝在祭祀方面的巨额消耗,也能在政治层面将那些旁系远支的王室贵族划出王室之外,使之远离最高政治中心,这从根源上削弱了这些宗亲旧贵族们的政治权利和影响力。〕

    〔面对如此结局,这些宗亲旧贵族们如何不怨恨帝辛?所以他们要反抗,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然而,在那个充满野蛮且暴力的时代,帝辛强硬且残暴的手段足以让他们感到恐惧和害怕。在帝辛看来,既然你们不服想反抗,那正好试试本王新制定的严刑峻法。“炮格之刑”先了解一下。〕

    〔帝辛“疏离贵戚旧臣,而重用小臣”,小臣就是地位低下的人,他的这种做法严重激化了商朝内部新老势力之间的矛盾。宗亲旧贵族非常不满,不仅自己的权利没了,就连那些曾经地位低下的“小人”,此时居然也能在他们头上威风作福,这还能忍?于是,商朝内部开始爆发剧烈混乱,且无法控制。帝辛制定的改革政策也被各种阻挠,根本实行不下去。然后,帝辛愤怒了,他任用忠诚于自己的“小臣”,采取严峻刑法以强硬的政策镇压或制裁这些胆敢反抗自己的旧贵族们。〕

    〔帝辛施行残暴的手段不仅没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心中的反抗情绪。面对帝辛的高压政策,这些旧贵族们要么选择逃亡,要么选择去刺杀帝辛,有的人甚至还暗中勾结外人企图推翻帝辛的统治。总之,在这个时期,商朝内部的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

    帝乙只觉人麻了,自己这儿子究竟都在干些什么,怎么能把人得罪成这样?如果继续下去的话,那最后不就真跟天幕说的那样,直接众叛亲离了?

    武丁脸色变幻莫定,他的这位后辈子孙,为了加强集中王权,施展的手段还真是够狠、够彻底的,只是这样的话,别说外患了,内部矛盾就能将整个商王朝彻底崩裂。

    明朝,朱元璋皱着眉头,略带疑惑地说道!

    “咱实在想不通,就算真想加强王权,也不必将所有宗亲旧贵族全都疏远,完全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比如先拉拢一部分人,再打压另一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从内部离间他们,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打压宗亲贵族,又不至于让朝政陷入混乱。”

    “另外,这帝辛提拔的那些所谓‘小臣’,哼!他们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吗?”

    〔当然,仅仅只得罪宗亲旧贵族这对帝辛来说显然还不够。为了实现王权的集中,巩固商朝统治,帝辛还对内推行律法改革,通过法律惩罚的手段使外服各族人口脱离族组织而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从而扩大自己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削弱贵族势力,同时以严刑峻法镇压贵族反抗。甚至为了掌控更多人口,帝辛大量吸收外来的罪犯和奴隶,这一举动严重侵害了天下各诸侯的利益,也因此,除了失了权的宗亲旧贵族,天下诸侯也被帝辛给得罪了。〕

    〔帝辛贵为商王,自然对奢靡享受情有独钟。据传统文献记载,帝辛在位时,为满足自身奢靡生活之需,不惜利用“小臣”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怨沸腾。然而,帝辛对此毫不介意,毕竟底层民众的意见对他来说根本无足轻重。〕

    〔无论是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修建宏伟的宫殿楼阁,还是频繁发动的对外战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持。可这些钱财又从何而来呢?那自然是从贵族以及平民百姓的手中强行搜刮得来的,这下,民心尽失,仇恨与不满日积月累。〕

    〔经过这一系列政策改革,帝辛可谓从上到下,从商朝内服到外服,他算是得罪了个遍。真正的内忧外患莫不如此,而商王朝也即将在帝辛的统治下迎来最终的结局。〕

    武丁脸色难看,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虽然之前他早就知道了这个结局,但还是无法真正释怀。

    五百多年的大商王朝啊,怎么就这样走向灭亡了呢?这些后辈子孙难道就不觉得羞愧吗?

    商汤:不看了,糟心!

    大禹:诶!为什么有种舒心的感觉?

    宋朝,王安石有些懵逼,不是,你这什么改革啊?怎么把全天下的人都给得罪了?那还怎么玩?

    不过回想起来,自己的改革风格似乎也有这种趋向,嗯……是这样吗?

    张居正:“……”

    〔帝辛在历史上的形象算是非常糟糕的了,之前说过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加强集中王权,同时削弱宗亲贵族,巩固商朝统治,这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帝辛的这种做法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帝辛搞砸了而已。〕

    〔帝辛疏远宗亲贵族,重用小臣集团,这要放在后世,肯定是高度赞扬的善政,毕竟,“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别管出身如何低微,只要有真才实学,贤明的王侯将相总能发掘出你这块金子的。然而,这种情况放在几千年前的商朝,在那个学术下移尚未发生的时代,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

    〔帝辛提拔的那些“小臣”往往因为出身低下的缘故,他们不熟悉商朝的典章制度,且缺乏政治经验,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甚至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破坏了政治体系的稳定性,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陷入停滞。〕

    〔因此,他们在很多时候只能唯帝辛马首是瞻,事事拥护、事事奉承、歌颂,这只会让帝辛飘的飞起,从而忘了自己是谁!〕

    〔至于奢侈享乐这方面,或许并不是帝辛一个人的问题,商王朝经过五百多年发展,上层贵族早已彻底腐化,什么奢靡享乐、酗酒无度、骄奢淫逸等一系列不好风气早已充斥着整个商王朝的上层社会。〕

    〔不过,帝辛的这种行为也算是助长了这股风气,作为商王,帝辛自然难辞其咎。而到了商朝末年,即便最后不是帝辛即位,商朝大概也不可能再撑多久。当然,帝辛刚愎自用的性格,以及激进的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朝的衰落与灭亡。〕

    汉朝,刘彻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和决断,说道:“朕的大将军可不需要什么尊贵的身份,只要能为朕打匈奴,打胜仗,不管他是什么出身,朕一律重用!”

    卫青站在一旁,微微颔首,表示认同陛下的观点。他深知自己能够得到如此重要的职位并非因为家族背景或高贵血统,除了自身拥有的军事能力之外,陛下的提拔之恩也是重中之重。对于陛下的信任与支持,卫青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尊敬。

    唐朝,李世民笑道道:“天下英雄皆为吾所用,有才能者,朕自会予以重视!”

    东晋,司马睿看着天幕,突然仰天长叹,如今掌握朝廷实际权力的那些门阀势力他也想削弱一下啊!空有皇帝之名,可却是傀儡之身!悲乎哀哉!

    〔当然,商朝的灭亡肯定不止内部问题这么简单,史书记载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帝辛即位之后,继承了他老爹帝乙的对外方针,屡次发动征伐战争,其中针对东夷就至少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争。〕

    〔据甲骨文记载,帝辛九年就开始征调王师积极备战。帝辛十年,帝辛征伐东夷,商军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与攸国攸侯喜合兵进攻,与东夷大战月余,最终取得胜利,并俘虏了东夷的国君。大胜之后,帝辛决定班师,途中以田猎的方式检阅军队,以震慑那些时叛时服的诸侯方国们。此次征伐东夷,总耗时长达二百五十多天,可见规模之浩大。〕

    〔帝辛十五年,帝辛再次征伐东夷,一说这次出征在帝辛十四年即十月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次年四月才凯旋,历时约九个月。两次征伐东夷都擒获了大量俘虏。而除了这两次之外,一些零散的甲骨卜辞以及青铜铭文也记载了一些零散、不知年月的征伐东夷的记录,其中记载了商人俘虏了东夷族群诸多首领的史事,可见在帝辛时期,商朝与东夷之间的战争就进行了很多次。〕

    〔商王朝在征伐东夷的战争中,开拓了疆土,控制并获取了包括铜矿在内的众多战略资源。帝辛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爆发,商王朝的领土居然还扩张了许多。〕

    汉朝,刘邦有些不解,说道:“天幕不是说这商王朝已经陷入内部矛盾之中了吗?这帝辛怎么还一直逮着那什么东夷打?战争规模还那么浩大,这不是平白耗费自己的实力吗?就算真要打,那也得将内部矛盾缓和之后再打啊!”

    萧何笑道:“可能这帝辛也跟那武乙一样,觉得仅凭武力就可以征服一切。如此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再以田猎的方式检阅军队,这不就是在震慑那些不怀好意的诸侯以及宗亲贵族吗?”

    刘邦嗤笑道:“结果,这对东夷的战争他虽然是打赢了,但最终却将自己统治下的商王朝给弄的被灭了国,不明白,这帝辛脑子究竟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