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37章 三监之乱

第37章 三监之乱

    文王紧紧皱起眉头,双眸之中流露出深深的疑惑与担忧,他将目光投向姬发,语气凝重地问道:“在那种关键时刻,你为何没有坚持下去?是不是如今身体出现了什么状况?”

    姬发闻言也是一脸茫然,满脸困惑地回应道:“这以后的事情,我哪里清楚!再说,明明那时的我依然能够亲临战场,奋勇杀敌,怎么可能如此迅速地离世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情不成?”

    看到姬发这般模样,文王不禁长叹一声,无奈地摇了摇头,感叹道:“也许,天幕接下来便会为我们揭晓答案吧!”

    帝辛冷笑,这可能就是报应吧!

    〔克殷后仅一年,武王的身体就开始频繁出现问题,至于原因,大抵是操劳过度所致。毕竟,不管是殚精竭虑的谋划“翦商”大业,还是为了实现西周政权的千秋万代,这些都耗费了他众多的心神与精力,而在如此心力交瘁之下,武王便感觉自己似乎有些撑不住了。〕

    武王神情莫名灰暗,按天幕所说,就在明年,他的生命将走向终结!

    终究是操劳过度吗?或许心中早有预料,可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一天居然会这么快到来!

    难道,这就是所谓承受天命的代价?

    看着天幕讲述,不知为何,帝辛突然想放声嘲笑!

    即便覆灭了大商又如何,这份天命你能承受的起吗?哈哈!

    〔随着时间推移,武王的病情每况愈下,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这下朝中大臣们慌了。要知道,眼下西周刚刚建立,天下人心还未完全归附,而殷商的残余势力又在蠢蠢欲动,如果武王在此时驾崩,那么所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武王心里也很清楚其中利害关系,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逐渐有了想法!〕

    〔西周的继承制度基本遵循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当时,武王的嫡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姬诵,由于年龄太小,只有十三岁,他不放心,于是便想传位给四弟周公旦。〕

    〔周公旦得知武王想法后,神情很是恐慌,泣泪拱手,不肯接受!武王明白周公旦的想法,无奈,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将自己的嫡长子姬诵立为继承人,并任命周公旦辅佐他!〕

    周公旦叹息,有些事终究是不能开那个口子,殷商九世之乱的教训犹在眼前,如今又岂能再犯?

    “王,天幕所说,关于兄终弟及,往后不可再提,以免引起朝政动荡!”

    武王摇头轻叹,说道:“有些事,我如何不知?但为了巩固王朝统治,兄终弟及或许就是当时最佳的解决之法,毕竟,诵只有十三岁,孤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闻言,周公旦顿时沉默,片刻后这才说道:“作为叔父,旦尽心辅佐于他便是,王不必忧虑!”

    武王无奈点头,说:“或许在那生命的最后一刻,孤心中便有如此想法吧!”

    东汉末年,刘备感叹,说:“周公乃是真正的圣人啊!”

    诸葛亮赞同点头,轻揺羽扇,很是敬佩道:“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圣人存在,所以西周的礼乐制度才能那般深入人心,长久不衰!”

    〔武王病重,即将撒手人寰!面对这般噩耗,朝廷内外无不人心惶惶!为挽救武王的生命,周公旦曾向三位先王祈求祷告,说愿以身代之,换取武王的命,经过占卜,结果显示吉兆,周公旦非常高兴,于是命人将兆词用金线封存,并藏在金滕之内。第二天,武王的病居然真的好了很多,对此,朝廷上下皆不由松了口气,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武王的这种状态,并非是病好的缘故,而是回光返照,他们显然高兴的太早。果然,没过多久,武王的病再次复发,且愈发严重,几乎无力回天了。〕

    〔我们不知道事后周公旦是否又再次进行了占卜,不过这都不重要了。武王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位一举奠定了西周政权的开国之君,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带着无尽的不甘与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他留下来的,是一个即将发生剧烈动荡的西周王朝。〕

    〔武王逝世前,并非没有察觉,但病重的他无能为力,天下的格局也将再不能为他所左右了,没办法,为了巩固西周政权,他选择相信自己的四弟周公旦,并将整个国家的未来都交到了对方手上,而这也已经是他所能做到的极限。不久,武王崩逝!享年54岁!〕

    〔武王崩,成王立,但十三岁的成王如何执掌整个天下?更不用说,在如今这风雨飘摇之际,成王不管是威望还是手段都不足以让人信服,至此,人心逐渐有了动摇!西周王朝的第一次动乱,也即将拉开序幕!〕

    武王脸色阴沉,这些人还真是胆大妄为,看来还真是自己太过心软了啊!

    别以为孤实行“偃武修文”政策,以怀柔天下,就认为孤再也提不动刀了,若你们真这么认为,那到时候,孤下去的时候,定让将你们彻底清扫一遍。

    帝辛此时有些摆烂,俨然一副看别人家乐子的心态。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有些人能在国家陷入崩塌之前,力挽狂澜,并彻底扭转天下局势,事实证明,周公旦就是这样的人。〕

    〔成王年少,执政手段欠缺,不成熟,为了保证政局稳定,周公旦决定以王叔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成王。然而,周公旦的这个决定并没能得到众多王室宗亲乃至诸侯大臣们的同意,他们认为,你这到底是想摄政还是想篡位啊?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根本没人信你!〕

    〔最关键的是,周公旦的这一举动,还间接引发了一场动乱,而这便是历史著名的“三监之乱!”〕

    〔作为三监之一的管叔鲜,他就对周公旦摄政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明明他才是文王的第三子,即便成王年少,需要有人辅佐并摄政,那也应该是自己才对啊?凭什么是你周公旦?难道就因为你身处中央,所以就能如此堂而皇之的坐上那摄政之位?〕

    〔或许是因为不服,也或许是因为嫉妒,总之,他心中的欲望在此刻彻底膨胀,失去理智了。摄政之位算什么?天子才是自己的最终目标!〕

    三监:“……”

    不是,感觉要完,怎么办?谁来救救我们?

    武庚: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武王神情冷峻,你们可真是孤的好弟弟啊!敢反叛自己的侄子,那可就别怪孤下手不留情了。

    〔由于管叔鲜到处散布周公欲要篡权的流言,这使得朝廷几乎所有人都对周公旦有了意见。而面对流言蜚语,周公也根本无法为自己证明,随着时间推移,连最信任自己的召公,姜太公乃至成王本人都对周公旦有了警惕之心。没办法,周公只能辞去摄政之位,避居了起来。〕

    〔周公的退让,让流言蜚语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朝廷众大臣对于周公也没那么大意见了。后来,经过周公的不断辩护与解释,召公与姜太公最终选择了相信!在说通了这两位朝中重臣的思想工作后,那么其他人自然就简单多了。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最关键人物,那就是成王本人。〕

    〔成王对周公的行为虽有不满,但毕竟是自己叔父,也没太多计较,但让他回来继续摄政,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毕竟,权利对于一个虽年少,但身为贵族的成王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心中非常清楚,也正因为此,周公即便做通了许多人的工作,但也依旧没能获得成王的信任。〕

    〔直到有一次,因为天降大雨,导致农田毁坏,按照当时习惯,遇到这种灾祸,一般是要进行占卜祭祀的,就在准备仪式用品的时候,突然有人翻到了当初周公祭告先王的兆词。成王看到兆词里面写的内容之后,当即就绷不住了,哭着取消了即将举行的占卜祭祀仪式,并彻底信任了周公,自此,周公重新获得了摄政之位。〕

    周公感叹,或许,这一切都是因天意所致!

    看着天幕,武王突然松了口气,当时内部政权混乱,外部叛乱再起,若不能及时稳定朝局,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啊!

    〔三监之乱,本质上是为了夺权从而发动的一场叛乱,但在这场叛乱爆发之前,除了三监,有一个人在这里面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人就是武庚!三监之乱的主谋,也就是管叔鲜,他的目的是为了夺取西周政权,取成王而代之,而武庚呢?很明显,在殷人遗民的蛊惑下,这也让他逐渐有了复辟殷商的野心。〕

    〔但有野心还不够,武力才是争夺天下的必要手段,所以,他需要盟友。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三监跟以武庚为首的殷商遗民,相互勾结并组成了叛周联盟!〕

    〔自此,“三监之乱”正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