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42章 昭王南征

第42章 昭王南征

    天空之上,神奇的天幕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古人们这时已经拿好板凳,备好零食静静地观看起来。

    西周,昭王早早命人搭建了一座高台。借着凉爽的微风,在高台之上,昭王舒舒服服地躺在用兽皮制成的软榻上。

    面前桌面上,摆满了各种食物,以及种类繁多的酒器,众贵族大臣盘坐两侧,现场看起来,很有集体聚餐的氛围感!

    在这个即将夸耀他功绩的时刻,岂能不好好高调一把?

    自南征全胜而归之后,昭王明显是有些得意忘形了。

    但俗话说的好,过分得意容易招来不幸!

    此时的昭王或许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没关系,等下就明白了,甚至还可能会后悔这般高调。

    〔哈喽,亲们大家好啊!〕

    好好好!神女好!

    嘴里塞满零食,万朝的古人们满脸笑呵呵地朝天幕打着招呼!

    自天幕出现以后,他们这些以前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普通百姓,如今也能随时填饱肚子,不用再挨饿了。

    而这一切,都是神女带来的恩惠,因此,对于神女他们自是感激万分。甚至于,已经有人在给神女塑神像,建立社庙以供参拜了。

    唐朝,李世民摸着下巴,忽然说道:“这周昭王,朕记得好像是溺水而亡吧?”

    房玄龄上前一步,恭声道:“陛下,确实如此,据史书记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这就是史书关于周昭王生平之事。”

    “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李世民莫名笑了笑,说:“这周昭王之死,其中怕是有什么隐情啊!诸位可有想到什么?”

    众大臣闻之一愣,最后还是魏征回应道:“陛下,我等终归只是猜测,没有定论,且看天幕如何讲述岂不更好?”

    李世民赞同点头,说:“爱卿所言极是!”

    〔西周王朝历经“成康之治”后,国力达到鼎盛,康王崩逝后,昭王即位,西周前期最后一位天子正式登场!〕

    西周前期最后一位天子?武王表示疑惑!

    周公思考,按如此推算,那西周政权总共维持了多少年?

    还有那东周,又是以什么时间段来划分的?

    〔周昭王和他下一任继承者周穆王,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喜欢巡游远征,关于这一点,很多史书典籍都曾有记载。对此UP只能说,两人真不愧是亲父子,连爱好都如此相似。〕

    西巡路上的周穆王看到这一幕,下意识摸了摸鼻子,好奇说道:“真是这样吗?可明明先王是往南边,而孤却是往西边,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嘛!”

    说到最后,周穆王竟是无奈笑了笑!

    这下麻烦了,自己西巡远游这种事给天幕暴露出来,那么后世给自己的评价估计不会太好吧?

    嗯,再怎么样,应该也比先王的评价要好上许多。

    周昭王:你个不孝子,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昭王总共在位十九年,而在这十几年中,与之相关的史实记载,几乎只与南征楚荆有关。当然这个所谓楚荆并非代指楚国,而是指南方这片区域的一个部族群体。昭王执政时采取的这种军事行动,说明在当时,西周王朝已经将开拓的重点转移到了南方。〕

    〔早在成康时期,由于周人多次东征北伐,使得东土和北土的疆域得到了很大扩张,几乎达到了当时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就不可避免的被西周王朝给注意到了。更不用说,打下并控制南方这片区域之后,既能开拓疆土,壮大国家实力,还能获得丰富且珍贵的铜锡资源,可谓一石二鸟。〕

    〔于是带着这个目的,也就在昭王十六年,第一次南征开始了。〕

    昭王原本扬起的嘴角忽然顿了一下,茫然说道:“孤总共在位十九年?那今年是什么时候?”

    身旁,祭公神色震惊道:“回禀大王,按天幕意思,今年是昭王十八年。”

    说到最后,祭公都能察觉到自己发出的声音似乎在颤抖。

    啪嗒!

    手中酒樽忽的掉落在地,昭王满脸不敢置信,口中喃喃道:“这怎么可能,孤怎么可能在一年后就崩逝?简直笑话,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说到最后,昭王脸上的表情似乎都变得有些扭曲了,但毕竟身为天子,所谓形象还是要维护的!

    深呼一口气后,昭王稍微平复了下体内躁动的情绪。目光轻抬,眼睛死死盯着天幕,他要从天幕这里知道自己崩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若是人为,那他必将让对方后悔来到这个世上!

    〔不过,就在出征前,南边的虎方发生了叛乱,将前往长江下游的交通要道给阻隔了。为了行军顺利,昭王当即任命那位在康王时期北征鬼方的名将盂为统帅,兴兵征伐反叛的虎方。〕

    〔之前就说过,昭王爱好巡游远征,说明他并非是一个甘于稳坐后方的君主。对于当时的昭王而言,这南征楚荆怎么能少得了自己?于是决定,亲征!〕

    〔当然,天子南巡并非小事,为了安全起见,昭王先派遣名字分别为“中”和“静”的两位臣子,以巡察南方邦国的名义,勘察南行的道路,并营建行宫。当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昭王以巡狩的目的,从商洛地区经洛水出关,进入河南安阳盆底,再往南行,到达汉水中下游。〕

    〔由于第一次南征准备充分,因而此战十分顺利,王师大捷。据记载,昭王南征曾追击楚荆一直过了汉水,途中遇到了一只体型彪悍的“兕”,关于这“兕”,有说是已经灭绝了的“水牛”,也有说这就是大犀牛。〕

    〔但不管是什么,总之,昭王这第一次南征,可谓全胜而归,其中收获最大的便是占领了一座铜绿山。要知道,铜这种稀缺资源在当时可谓无比珍贵,无论是制作礼器还是兵器盔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昭王南征算是满载而归,随征的将士和大臣们都获得了或大或小的战争财,因此制作了很多青铜礼器用来纪念此次南征胜利。〕

    昭王很快就抛开那些不愉快的想法,看到天幕这般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脸上流露出的得意神情,那是怎么也遮掩不住。

    ……

    周公脸上忧虑过甚,天幕说这昭王总共在位也就十九年,那在这最后三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让西周王朝陷入动荡之中?

    ……

    唐朝,李世民轻笑道:“这昭王最后的结局,要来了。”

    气氛似乎有些不太对劲,殿内众大臣纷纷将目光紧紧投向天幕。

    〔此次南征虽然大获全胜,但并没有彻底征服“楚荆”这个部族群体,反而激起剧烈反抗。于是为了利益,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西周王朝,从而促使昭王第二次南征。〕

    〔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人,以戍卫镐京的宗周六师再次南征。此战结果,自然也是大胜,并获得了大量青铜战利品,昭王率军凯旋而归。〕

    〔通过两次南征胜利,西周王朝不仅获得了丰厚的铜料资源,在南巡途中,周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是将天子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南方地区。此时此刻,正凯旋而归的昭王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俗话说,乐极生悲,很快昭王的好运便要消耗殆尽了,而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昭王顿时头皮发麻,怎么刚打了胜仗,还没来得及兴奋,结果自己的生命就要到头了?

    是军队遭受埋伏了吗?还是由于什么意外?总不能是因为自己太过得意,所以突然暴毙而亡吧?

    看着天幕,周公下意识紧了紧身体,眉头紧皱,脸上的神情很是不安。

    要来了!

    〔就在大军凯旋而归,途经汉水时,意外发生了。据《史记》记载,“昭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说昭王在最后一次南巡途中,不幸溺水而亡,没有返回。或许是因为忌讳什么,天子崩逝这种大事,朝廷竟然都没有向诸侯告丧,而是直接遮掩了下来。明白人都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问题。〕

    昭王目光呆滞,死死盯着天幕,但下一刻,他突然将视线扫过面前的众贵族大臣们,那仿佛想要噬人的眼神将他们惊吓的浑身颤抖。

    众贵族大臣:不是,大王你这是什么眼神?难道以为都是我们干的?太扯了吧!天幕救命!

    唐朝,李世民笑道:“对于此事,朕也很好奇,那就看看天幕如何讲述吧!”

    ……

    “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周公脸上的疑虑更甚,为什么天子崩逝,朝廷要直接遮掩呢?

    难道说,这次意外还牵扯到了什么?因为某种忌讳,所以朝廷才想要遮掩此事。

    那么这所谓忌讳又是什么?

    恍然间,周公像是想到了什么,随即连他的脸色都变得极为难看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昭王崩于汉水,而朝廷却想要遮掩,说是因为忌讳。那这个所谓忌讳是因为什么呢?〕

    〔据《吕氏春秋》记载,昭王凯旋而归,途经汉水时,将士用船舟相连的方式搭建便桥。由于第一次南征就有过跨越汉水的经历,所以搭建便桥的手法很是熟练,当桥梁修建好之后,昭王便率军跨桥梁而过,就在军队走上桥梁之后,不知何故,桥梁居然塌了,昭王当即落水而死,随行的六师部队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昭王眼睛瞪的很大,所以,他堂堂天子就这么草率的落水死了?

    修建便桥的那些人都是废物不成?连这种小事都干不好,之前不是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吗?怎么还会犯如此重大错误?

    昭王很是愤怒,此刻在他的心中,有种想将那些废物全都带到自己跟前当众处死的冲动。

    众贵族大臣见昭王这般愤怒,皆是吓得连声音都不敢发出,一个个都做起了缩头乌龟。

    〔除以上这个说法之外,据《帝王世纪》记载,说是因为当地人记恨昭王发动南征,因而在昭王派人强迫进献过江的船只时,故意用胶制作了一些不牢固的船只进献给昭王,而昭王似乎也没派人检查,直接坐了上去,当船行进到汉水中央时,船只突然解体,就这样,昭王乃至全体六师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昭王的车右辛游靡由于身手极为不错,愣是从滔滔的汉水中将昭王给捞了回来,顺便捞回来的还有祭公。〕

    〔不过,或许是因为落水太久的缘故,昭王与祭公被捞回到岸边后基本都没了呼吸,辛游靡费劲心力最终捞回来的居然只是两具尸体,这简直太崩溃了。〕

    〔所谓昭王之死有这么两种说法,那么到底哪个更合理呢?〕

    唐朝,李世民饶有意味的猜测道:“朕觉得应当是第一种说法稍微靠谱一点,众爱卿以为如何啊?”

    已提前从禁闭室释放出来的程咬金顿时嚷嚷道:“俺老臣的想法自是跟陛下一样,那昭王堂堂天子,怎么可能连船只有没有问题都不检查一下就敢坐上去?即便昭王想这么做,随行的大臣也不敢这么随便啊?那可是天子,安全方面怎么能这么草率?所以第二个说法肯定不靠谱。”

    李世民很是惊诧的看向程咬金,说:“没想到就连知节你也能有如此深层次的思考了,不错!看来最近是没少刻苦学习啊!”

    闻言,程咬金顿时苦着脸说道:“陛下,怎么连您也这样看老臣?明明老臣我也是很会思考的!这种不过小儿科罢了!”

    李世民哈哈笑道,视线扫过其他大臣,问:“诸位爱卿对知节这个解释可还有其它想法啊!”

    房玄龄当即上前一步,恭敬说道:“程将军所言,老臣并无疑虑!”

    话音刚落,殿内众大臣纷纷表示,他们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那第二种说法,简直是怎么想都觉得不靠谱。

    ……

    昭王眸光深沉,关于自己的死因,此时他比谁都更想要知道!

    所以,到底是因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