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顿时正襟危坐,天幕终于要说到这所谓的“千亩之战”了,他倒是要看看,自己究竟是怎么败的,又是败在哪方异族手里。
而且,能被天幕特意提起,显然这一战对周王朝影响不小,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定然要提前将这个危险掐死在牢笼里。
周成王:糟糕!心中那股不好的预感愈发强烈了!
周幽王:嚯!天幕终于要说到孤了!
周平王:不好看,没意思!话说,天幕能不能将孤给跳过?拜托了!
〔当然,在讲述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所说宣王即位之后周王朝的国势变化。前中期由于宣王执政得当,贤能之臣尽相辅佐,积极整顿军备,王师士气高昂,因而最开始面临的征伐战争,基本都取得了很大胜利,周王室也在这一次次的胜利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权势与威望,重振了国威,致使诸侯方国尽皆来朝,这就是“宣王中兴”的由来。〕
呼!转折要来了,周穆王下意识想到!
周宣王面色紧张,他总觉得自己“英明一世”,而等下或许就要毁于一旦了!
有点难受,又是这种直面天下人的感觉,对他来说,既耻辱又煎熬!
〔但到了后期,由于宣王本人对朝政的懈怠以及执政上的各种不当举措,导致中兴局面终成昙花一现。首先就是干涉鲁政,肆意破坏嫡长子继承制,致使鲁国政局不当,“诸侯由是不睦”。〕
〔不籍千亩,动摇社会信仰,轻怠农事民生,致使民困财乏,军无战力,国力日渐削弱。而且,前中期征伐战争的接连胜利,这也逐渐使得宣王变得盲目自大,开始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但国力的日渐衰弱,致使军队在长期的战争中变得愈发羸弱,无法再如以往那般战无不胜。要知道,战争的结果从来就不只有胜利,还有惨败!〕
周宣王脸色略显苍白,难道他后期发动的战争不仅均无战果,而且还是接连惨败?
若如此的话,那对周王室的威望岂不是重大打击?
怎么会这样?
〔宣王时期,特别是后期主要面临的军事威胁就是来自西北方向的犬戎势力,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猃狁。早之前因为周军的实力还算尚可,曾一度压着猃狁在打,致使对方在一段时间消弭了气焰,不敢犯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然后再次兴兵入侵周王朝。〕
〔面对比以往更加猛烈且更为频繁的外敌入侵,周王朝只能不断发兵征讨。从现有的青铜器铭文可知,宣王时期对猃狁的战争总是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表面上看,显然战况良好,但这里有个问题,因为青铜器铭文只会记录歌功颂德的事迹,失败的记录是不会留存下来的。〕
〔周王朝与西北犬戎之间的战争,几乎可以从宣王五年一直持续到宣王四十二年,虽然双方之间有过短暂的安宁,但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战争无一不是在说明,周王朝并未真正毕其功于一役,犬戎之祸也从未彻底消弭。频繁的战争使得周王室国势衰颓,但犬戎部族却愈发强大,并在最后逐渐演变成了最大威胁。〕
“犬戎,又是这犬戎,真的该死!”
穆王脸色极为难看,没想到自己当初随手征伐的一个弱小部族,此刻竟成为了周王朝的最大威胁,可恶!
此时此刻,他真想再次起兵,将现如今的犬戎部族斩尽杀绝!
哪怕他们势力众多,哪怕他们再怎么能跑,孤都会让他们付出惨痛代价!
既然你们的后代能有如此巨大威胁,那就不要怪孤心狠手辣了!
周穆王面色阴沉,咬牙想道!
周宣王的脸色愈发苍白,他心中陡然感到有一股恐慌感袭来,这是他执政以来,第一次迸发如此强烈的感觉。
这瞬间,一股浓浓的不安迅速蔓延了他的全身
〔针对猃狁的战争旷日持久,周王朝也迟迟不能解决猃狁的威胁,而在这个过程中,饱受灾难和痛苦的更多还是人民大众。《诗经·小雅·采薇》云:“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猃狁的频繁侵扰,将周人民众弄的居无宁日,无家无室。因为频繁的外敌侵扰,战争的持续良久,致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状态惨遭破坏。〕
〔《诗经·小雅·采薇》接着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战士从春季开始出征,直至冬季依旧兵役在身,就算不计自己的饥寒与生死,又哪有时间顾及农事和家人。〕
〔不管什么时候,战争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都代表着痛苦与灾难。宣王时期如此频繁的战争,使得整个社会都遭受了极大冲击与破坏,这势必会动摇整个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可以说,宣王后期的西周王朝,底下民怨沸腾,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国家逐步陷入衰败,而后期连续的几场对外战争,又给予了西周王朝重大打击。〕
万朝的古人,特别是那些长期戍守在边疆的将士,看到天幕里面那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战士,眼中不禁渗出眼泪来,无论自己怎么擦拭,眼泪都无法被止住。
心酸与痛苦在此刻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天幕说的没错,长期战争所带来的苦痛,若非亲身经历,否则是完全不能有所体会的!
周公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他知道,此时的西周王朝,危矣!
〔周宣王三十一年,王遣兵伐太原之戎,王师未胜而归!周宣王三十六年,王遣兵伐条戎、奔戎,王师战败!周宣王三十八年,征北戎,败!周宣王三十九年,姜氏之戎入侵镐京近郊,宣王亲率“南国之师”与晋侯联军战于千亩,结果惨败,王师全军覆没,就连宣王本人都差点身陷战场,幸好造父的六世孙奄父以其祖传的高超驾车技术,硬生生的将宣王从败军之中抢救了回来,这才避免了被敌军俘虏的结局。〕
造父:“……”
穆王惊奇的将目光投向身旁的造父,很是感慨的说道:“你们嬴姓一族的高超驾车技术可千万不能埋没了,要一直流传下去才行啊!若能发扬光大的话,那显然更好!”
造父嘴角有些抽搐,但面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他当即激动道:“是,大王!臣定不辱使命!”
穆王拍了拍造父肩膀,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
这一瞬,造父顿时激动的差点要站不稳了!
周宣王此刻已经脸色苍白的无法直视了,口中一直喃喃出声!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面对天幕所展示的王师接连惨败,这让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他突然有些难以接受!
〔精锐之军的全军覆没,致使宣王手中的军事底牌几乎毁于一旦,面对这般险峻状况,也是为了重建王室武装,补充兵员,宣王于是便有了“料民于太原”的想法。〕
〔前文说过,“料民”一般来说就是所谓的人口普查,但面对王朝的困顿局势,宣王“料民”的想法显然不会这么简单!大臣仲山甫得知宣王的想法后,极力劝谏,他认为人口普查自有相关的机构去统计,不需要再另外大费周章的进行人口普查。他还说,“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显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
〔在仲山甫看来,大举料民等于告诉外人,民众减少,政事不善,这会引起诸侯对王室的疏远和离心,而且颁布对民众厌恶的政令也不可能真正推行。但宣王并不相信这些说辞,坚持“料民”。〕
周宣王全身紧绷,此时的他几乎已经能预料到接下来的剧情了。
效果肯定非常的不理想,甚至还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古代的皇帝们虽然也知道这所谓“料民”,对于自己掌控整个国家的人口状况有着很大帮助,但这种事并非什么时候都能得到很好的反馈,特别是战争时期,当你带有别样的目的进行大规模“料民”时,其结果往往都很糟糕。
〔一般来说,关于宣王这种专门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创新型举措,其在后世的意义显然非常重大,哪怕给予高度赞扬也丝毫不为过。可以说,在此项政策的运作下,这不仅能让统治阶层对自己治下的民众有个清晰的概念,甚至手段如果强硬一点的话,还能清扫出大规模的隐藏人口,沉重打击地方上的豪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但很明显,有时候政策即便再好,可若时机不对,其结果显然就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好了。宣王坚持在太原“料民”,还是在精锐尽丧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其目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如何不使得民众极其反感与厌恶?〕
〔而且更糟糕的是,西周时期只有国人才有资格当兵,野人与奴隶是不用承担兵役的,如此一来,那些早就忍受不了沉重兵役的大量国人纷纷选择逃亡。至此,本来就不多的人口,现在更是急剧减少,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西周国力进一步惨遭削弱,〕
周公沉重叹气,面对这般状况,即便是他都很难做到扭转局势,更不用说,依靠一个不管是眼界还是能力都有所欠缺的周宣王,想要继续维持西周王朝的统治稳定,显然更加不太可能了。
周宣王此时变得有些呆滞,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明明自己乃西周王朝的一代“中兴之主”,怎么最后却沦落到如此结局?
天幕上那个逐渐变得昏聩无能的天子真的是自己吗?
不,他不相信,他要改变未来!
〔从宣王坚持“料民”没有后续记载可知,这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然非常糟糕,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这样,时间很快来到宣王四十二年,王使逨伐猃狁,有所斩获。此战,或许是周宣王晚年难得的一次胜利,但依旧未曾改变西周王朝所面临的恶劣局势。〕
〔不久,即周宣王四十六年,在留下一堆的烂摊子后,宣王崩逝,其子宫湦即位,史称周幽王,西周王朝最后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