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给古人讲中华通史 > 第59章 周郑交恶

第59章 周郑交恶

    周武王眉头直跳,好家伙,这些诸侯都这么玩?连周天子都成为他们手中的棋子了?

    简直好胆!

    他突然顿感失望,本以为东周王朝是新的开始,结果没曾想,反而是王室衰败的开始!

    周公的表情异常复杂,这所谓的东周王朝还真是出乎了他的想象啊!

    连诸侯之间的争斗都无力干涉,那这样的天子还能被称作“天下共主”吗?岂非真如之前天幕所说只是个吉祥物?

    随着天幕的述说,周宣王的脸色愈发阴沉,而身旁的郑桓公却一直默不作声,气氛安静的可怕!

    〔当然,平王东迁后最开始那段时期,周王室稍微还是有点影响力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春秋初期,由于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势力大致均衡,没有一个特别强大。再加上有周礼的制约,诸侯对于周王室大多还是比较给面子的。可以说,这时候的周天子尚有一定的号召力,诸侯也还能朝觐天子,甚至以朝天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不过,这终究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支撑,周天子便开始逐渐沦为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而诸侯们的表面恭敬也更多只是受礼法上的约束。但随着地方经济的逐步发展,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为旗号,“携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地处中原中部且商业比较发达的郑国在春秋初年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郑桓公:“……”

    周宣王:“哼!”

    〔郑武公利用自己王室卿士的身份,相继吞并了周围许多小国,发展了地盘与势力。而郑国迅速扩张的同时,其实力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可以说,正是因为在郑武公的领导下,郑国才逐渐走上了崛起之路。当然,这还只是序幕,真正将郑国带向霸主之路的是郑武公的儿子,即郑庄公。〕

    郑武公赞叹,自己这儿子看来要比他强多了啊!

    郑庄公:哦?有意思!没想到,这里原来还有自己的戏份!

    〔说起来周平王其实也挺悲催的,虽然其能力与志气就跟他的称号一样,非常平庸,但不管怎样,天子终究还是天子。先前说过,在春秋初期,因为各种原因,诸侯们虽然背地里不把天子当一回事,但表面却还是尊崇他的,什么朝觐述职与进贡一般是免不了。〕

    周平王:天幕你过分了!

    〔在这段时期,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对稳定,并非毫无秩序可言。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打破这种局面的,却是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郑国。〕

    〔如果说,郑武公的扩张行为只是让周平王略感不满的话,那他的儿子即郑庄公,就不仅仅只是公然挑战天子权威这么简单了。其所作所为,那简直就没把天子放在眼里,啪啪打脸算什么?若觉得不过瘾,他甚至还能踩上几脚。〕

    〔要知道,郑国身为周王室的自家人,可却带头对天子的颜面进行无情打击,如此行为,你让其他诸侯国怎么看?那不得纷纷效仿?可以说,周天子的威信之所以一落千丈,这其中郑国要负很大的责任。〕

    西周宣王时期,此时郑桓公已经有些瑟瑟发抖了!

    周宣王虽然觉得愤怒,但总归没亲眼见到这郑庄公究竟做了什么,因而这时候的他还能坚守理智不被愤怒冲昏头脑。

    郑武公很好奇,自己这儿子到底干了什么,才会被天幕如此评价。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逝世,其子寤生即位,史称郑庄公。据说其母武姜生郑庄公时遭遇难产,因而非常不喜欢他,还给取名“寤生”,也就是逆生的意思。几年后,武姜二胎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取名叔段,因为这次是顺产的缘故,武姜并没有受到太多痛苦,因此她对这个小儿子非常宠溺。〕

    〔郑武公逝世前,武姜就一直在吹耳旁风,希望能立小儿子叔段为继承人,然而郑武公并没有同意,他认为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因此拒绝了武姜这个无理的请求。〕

    〔郑庄公即位后,武姜由于没有为小儿子叔段争取到国君之位,觉得亏待了他,有些心疼,于是就想问郑庄公多要点好处。经过两轮拉扯,最终武姜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到了京邑这块封地。〕

    〔按当时的礼制,臣属的封地决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但京邑明显远超规模了。众大臣对此就表示非常不满,认为此举恐遭祸患。对于众多大臣的劝谏,郑庄公无奈摊手,“太后要求的,我能有什么办法?”〕

    郑武公顿时面色不善的将目光投向身旁武姜,语气生硬的道:“你到底想干什么?”

    武姜顿时有些被吓住了,但还是强撑着说道:“我为叔段多要点好处怎么了?他们不是亲兄弟吗?干嘛这么小气?”

    郑武公冷笑:“真就如此?”

    武姜不服,回怼:“那你以为怎样?难道我还会伤害自己的亲生儿子不成?”

    “哼,这谁知道?”

    郑武公不想跟她吵闹,于是继续观看起了天幕。

    见没人理她,武姜突然变得有些心虚起来,抬头看向天幕里面的那个自己,心想,未来的自己应该没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吧?不就是为叔段要了一块较大的封邑吗?这能有什么问题?

    〔武姜与叔段所谋自然不仅仅只是京邑这块封地,而是有更大的野心。他们暗自谋划,积极发展势力,然后里应外合,一旦时机成熟就起兵篡夺国君之位。〕

    〔说实话,这事就离谱,太后要帮小儿子篡夺长子的国君之位?这到底是怎么想的?当然,武姜怎么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背地里的谋划全被郑庄公看在眼中,这下好了,还没起事就已经被看穿了老底,其结局焉能不败?〕

    武姜有些傻眼,怎么会这样?他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来?

    郑武公不满道:“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武姜直接哑口无言!

    郑庄公叹气,都是一家人,何必呢?

    〔公元前722年,叔段兵败身死,其子公孙滑则逃亡到了卫国,算是保住了一命。事后,郑庄公对武姜非常不满,于是撂下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简单来说,就是这辈子我们不用再见面了,然后便把武姜放逐到了城颍,软禁起来。〕

    〔不过事后不久,郑庄公就后悔了。虽然自叛乱结束之后,他算是彻底掌握了政权,可即便如此,由于“不孝”这个罪名在当时属实太过沉重了点,他有些承担不起,为了自己的名声,郑庄公在颍考叔建议下,最终“掘地见母”,才得以与武姜和好如初!此事之后,郑庄公可谓贤明尽显,而郑国的内乱也就此先告一段落。〕

    郑武公看向武姜的目光很是失望,叹息道:“你就非得让他们兄弟刀剑相向吗?身为人母,怎能如此无情对待自己的孩子?”

    武姜眸光失神,口中喃喃道:“那不是我,那怎么可能是我!”

    郑武公摇头叹气,但最终还是没有再继续说些什么。

    郑桓公无奈说道:“这可真是家门不幸!”

    周宣王冷哼:“孤觉得,恐怕还不止如此。”

    郑桓公闻言,只能报以苦笑!

    郑庄公轻吐出一口气,缓缓说道:“内乱既已结束,那接下来应该就是郑国的崛起之路了吧?”

    〔公孙滑虽然逃过一劫,但很明显他并不是个安分的人,来到卫国之后,卫国此时的国君也就是当年护送平王东迁的那位卫武公的孙子,即卫桓公就对公孙滑产生了兴趣,当然,这个兴趣并非是指公孙滑此人,而是郑国。〕

    〔郑国与卫国的地理位置其实都挺尴尬的,周围全是一堆的诸侯国,几乎没有扩张空间。而一个国家若想向外发展,则势必要与邻国爆发冲突,郑国与卫国就是这种情况。〕

    〔本来两国的实力就非常接近,属于是谁打谁都占不了便宜,但随着郑国将周边小国逐一蚕食后,这就让卫桓公有些坐不住了,正所谓敌强我弱,更何况双方还是邻国,因而对方的这种扩张势头必须遏制。本来卫桓公还苦于没有借口出兵,结果公孙滑的到来,却让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理由,那就是以替公孙滑讨公道的名义发兵攻打郑国。〕

    郑庄公脸色不太好看,这样玩是吧!

    卫桓公摸了摸鼻子,他倒是觉得这个理由足够充分!

    郑武公烦闷说道:“看吧!这都是你惹出来的糟心事!”

    武姜哑口无言,这时候就连她也觉得未来的那个自己做的确实太出格了点。

    〔有公孙滑带路,卫国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郑国的城邑廪延。郑庄公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当即率领王师以及西虢国等多国军队一起反攻卫国。〕

    〔说实话,就郑庄公摆出的这个阵势,不像是郑国攻打卫国,倒像是天子讨伐不臣之国。按道理来说,郑庄公作为王室执政卿士,他是有权利调动这些军队的,可问题是他这么做,究竟把天子置于何地?诸侯之间的战争,你却拉着王室的军队给你助阵,这不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然,虽说这么做有损天子颜面,但郑庄公明显并不在乎,他率领联军直接攻入卫国境内,卫国自知难以抵挡,立即求和。春秋时期,战争的主要目的还只是树立威望,很少会有赶尽杀绝的时候,郑庄公见目的达到,也就班师回朝了。此战,郑国也算是打出了赫赫声威。〕

    郑庄公冷哼,不过如此!

    卫桓公很不服气,他怎么会输呢?而且,这郑庄公也太不要脸了,居然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自己,过分了啊!

    周平王有些没绷住,作为天子的军队,不应该出手阻止这场诸侯之间的战争吗?怎么还站队并掺和进去了?简直离了个大谱!

    〔公孙滑虽然最后没死,但终究还是被驱逐到了卫国,直至老死!〕

    〔公元前720年,也就是郑国联军攻打卫国的第二年。在这一年里,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急转直下。郑庄公身为朝廷的执政卿士,结果却一直忙于郑国内部的事务,对朝廷则一概不管,而且还擅自调动王师攻打卫国。如此种种,这让周平王感觉很不舒服,于是就想将郑庄公的权力转交给西虢国的国君虢公忌父,让他来为自己处理朝政。〕

    〔结果不知为什么,郑庄公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他赶忙跑到朝廷质问周平王,说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好?为什么要撤自己的职!〕

    〔周平王有苦难言,但形势比人强,面对郑庄公的咄咄逼人,周平王果断选择认怂,摇头否认道:“哪有这事?你从哪听的谣言?”,郑庄公明显不信,依旧不肯罢休。为了平息对方的不满与怒火,周平王只能委曲求全道:“你若不信,孤把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如何?”〕

    〔面对这个荒唐的要求,郑庄公居然直接接受了,而且礼尚往来,他也把自己的儿子即公子忽送给周王室当人质。双方自此达成和解,夺权之事也就没了下文。〕

    周宣王已经怒火翻腾了,目光狠狠投向身旁的郑桓公,声音冷冷道:“你的这位后代可真是了不得啊!竟敢威胁天子以人质交换,他一个诸侯有什么资格这么做?这跟以下犯上有什么区别?他的眼里究竟还有没有天子?”

    郑桓公只觉冷汗直流,这一刻,哪怕他一向能说会道,但此时面对宣王的怒火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毕竟,就天幕所展示的这一场景,即便是他都觉得震惊不已。

    自己这后代还真是无法无天啊!简直要把他给坑死!

    郑庄公一时也有些愣神,未来的他居然这么肆意妄为?

    〔此次事件也被后世称之为“周郑交质”,是春秋时期王权凋零、诸侯专权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或许是觉得实在太过窝囊和郁闷,最终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崩逝。天子一死,本来即位的是太子狐,结果就在返回洛邑的途中,因悲伤过度,直接跟着平王一起去了。生命有时候可真是脆弱,没办法,如今只能让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也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年轻气盛,而且他也早就看郑庄公非常不满了,于是刚一上位,就又提出了让虢公忌父接替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这次没有再去朝廷去闹,而是在第二年,直接派兵将周王室的麦子全给收割了,到了秋天,又派兵将稻谷也给抢先收割掉了。〕

    〔郑庄公的行为对周桓王而言,简直欺人太甚,这般明目张胆的抢劫,分明就是在侵略周王朝,他如何能忍?但拳头紧握了两下,最终也只能无力放下,因为此时的他根本没有任何办法。这一刻,天子的威信可谓一落千丈,而也因此,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算是彻底撕破了脸,“周郑交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