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八零,从学会拒绝开始 > 第16章 乔迁新居

第16章 乔迁新居

    满仓建了个二层小洋楼的事,在下河村乃至周边村子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些距离较远的村子,甚至有人专程来到下河村,一睹新式建筑的风采。

    与满仓的小洋楼相比,自家的老式土坯房,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连着几天,满仓和桂英都在新房子招待前来参观的人们。两口子为大伙送上茶水,又在院子里放上凳子,供大伙歇脚。桂英还买来糖果,分给跟着大人一起来的孩子们。

    几天后,来参观新房的人渐渐少了。满仓趁着空闲,拿着礼品,去村里的大厨老赵家,请他两天后为自己乔迁新居掌勺。

    桂英也没闲着。她挨家挨户上门,请大伙两天后来新家聚一聚。

    为了不增加大伙的经济负担,桂英还特意强调,她和满仓商量好了,搬新家不收任何礼,大伙只带着孩子们来吃饭就好。

    一听不用随礼,下河村的人们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吃了这么些年的酒席,这不收礼的还是头一次见。

    ……

    两天很快就过去了。

    凌晨四点,满仓和桂英就起来了。

    简单吃过早饭,满仓就去打扫院子了。昨夜北风刮了一夜,树枝落得满院都是。桂英把家具又重新擦了一遍,烧了几壶开水。给每个杯子都放上了茶叶,只等来人来泡茶。

    大厨老赵也早早到了,他和帮手把吃席要用的桌椅板凳摆放在了院子里。随后,就去准备今天的酒席了。

    早上八点,周支书和老伴,拿着一匹红被面第一个来到满仓的新家。

    这是下河村一带的传统。每逢搬新家,客人可以选一匹红被面当贺礼送给主家。

    “周叔周婶,二老能过来就挺好,怎么还拿东西!”

    满仓迎上前,说起了客套话。

    “哎,大侄子搬新家,我们当老人的,怎么好意思空手来。别人的东西你可以不收,我和你婶子的,一定要收下!”

    周支书满面红光,可谓是给足了满仓面子。

    满仓把周支书和老伴迎到客厅,让老爹陪着支书唠嗑。

    他和桂英又来到门口,忙里忙外,一上午时间都在招呼客人。

    等到晌午快开席时,大伙陆陆续续都到了。

    等待开席的时候,大伙你一言他一语又聊了起来。

    “要不说满仓能干呢,你瞅瞅这小洋楼,咱村哪个不羡慕。”

    “说的是啊,咱还住着土坯房呢,人满仓都盖砖瓦房了,还是两层的。”

    除了称赞的,当然也会有眼红的。

    满仓结婚闹洞房时,有些没占上桂英便宜的人,这会儿说起了风凉话。

    “我看啊,两口子就是显摆。咱村谁不知道,要不是他王满仓拿了老常头的遗产,他能有钱盖新房子?”

    “就是,明明拿了人老常家的钱,还说成是自己挣的,害不害臊。”

    院子就那么大,不远处,满仓和桂英怎会听不见。不过人家两口子不在意,今天请大伙来,一是,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再者,满仓要宣布一件事。

    宾客就座,凉菜上齐了。

    这时,桂英发现马支书没来。

    满仓屋里屋外又寻了几遍,也没发现马支书。

    “前几天答应好好的,这马上开席了,老支书怎么不来呢。”

    满仓心里犯起了嘀咕。

    莫不是他前几天说话得罪了人?

    不应该啊,满仓现在说话不像以前那样莽撞了,怎么会得罪人呢。

    满仓没再多想。

    这时,他看见老爹正和周支书从客厅出来,在大伙的注视下坐在了正中间的席上。

    老王头叫满仓过去,给周支书敬酒。

    “要不说人还是得有钱呢,看看满仓,现在连周支书都给老王家面子,还亲自来参加满仓的搬家酒席。”

    “那是,你有本事也办个搬家酒席,把支书弄你家去参加。”

    几个人又差点吵了起来。

    ……

    王满良家。

    有才和进才正看着桌上的玉米面糊糊和咸菜发呆。

    一旁,王满良也有些失落。

    这会儿,何秀英早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从早上起来就没看见她的人影。

    有才和进才知道,今天二叔家办酒席。

    可他们却不能去吃,只能在自己家吃着咸菜。

    “大哥,有才,进才。”

    桂英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提着些好东西,进了屋子。

    “大哥,这是满仓让我给你和两个孩子拿来的红烧肉和白面馍,你们快趁热吃。满仓正在家招呼人呢,我也得快回去。”

    说完,桂英放下东西,转身往外走。

    身后,有才和进才哈喇子直流,两人一起扑了上去,迫不及待想要吃到红烧肉。

    王满良半躺在炕上,声音沙哑地说着谢谢弟弟弟媳,隐约开始抽泣了。

    桂英顿了顿,没有回头。

    此刻,王满良肯定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狼狈的模样。桂英也不知道,如果她转过身,要对他们说些什么。

    给王满良家拿红烧肉和白面馍,是桂英自己的主意。她看着宾客们在自家的席上大快朵颐,又看见老公爹心事重重的,定是在想他大儿子一家。

    桂英出于同情,就把多余出来的两碗红烧肉拿给了王满良家。

    满仓知道后,并没有责怪桂英,反倒认为他媳妇为人正直善良。

    是啊,就像桂英说的,“我觉着,真正的善良,是在不损害自家利益的前提下,把家里多余出来的东西无偿地给别人。而不是连自家都不管不顾,一味地去为别人好。”

    看看,桂英在一起和满仓生活了些日子,自己的觉悟都提高了,说起话来很有水平。

    席间,满仓让大伙边吃边听他说个事。

    “各位爷爷奶奶,叔伯婶子,兄弟姐妹们。玉安和我,准备组建个工程队,现在需要人手。具体工作,就是给玉安和我打下手,和水泥、搬东西、打地基之类的。有想参加的,等酒席吃完了,到玉安那儿报个名。工钱,先按照每天一块钱算。”

    “哇!”

    人群中一阵惊呼。

    一天一块钱,对于常年在地里劳作的农民来说,不算少了。而且是跟着满仓干一天活,就有一天的工钱。不用和种地似的,得等到秋收以后卖了东西才有钱。要是遇上天灾,当年都有可能颗粒无收。

    还没等吃完席,玉安那儿就挤满了要报名参加工程队的人。刚才还在说风凉话的人,也跟着排起了队。

    “各位长辈,咱们最好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有一部分老人还能在家种地挣工分。这样,家里不就能有双份收入了。”

    满仓没想到,报名的人会这么多。担心有没报上名的人过会儿闹事,满仓想了个好主意。

    年纪大些的人,也听了满仓的建议,主动让出了参加工程队的名额。

    “哎呀,满仓真是个好娃娃。不光让咱白吃一顿,还给咱找活干。”

    大伙不由得再次夸起了满仓。

    晚上,宾客散去,热闹了一天的屋子,安静了下来。

    马支书和老伴笑嘻嘻地走了进来。

    满仓问老支书白天吃席的时候怎么不来,老支书开始为他解惑了。

    “满仓,既然我前些日子不当支书了,由你周叔当支书,那这种露脸的机会,我就得退后了。你周叔是个爱面子的人,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去参加。我要是白天来了,你说,你那正中间的席上,我们俩谁坐。”

    满仓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小的下河村,也有这么多人情世故。

    马支书老两口略坐坐就回去了。

    桂英和满仓累了一天,早早睡了。

    夫妻俩还要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