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八零,从学会拒绝开始 > 第44章 村里住不了了

第44章 村里住不了了

    满仓坐在床边,抚摸着志远的额头。

    志远一天比一天大了。用不了多久,他就要走出家门,去村里结识他的第一批小伙伴。

    可就眼下的状况,就怕志远一心一意对小伙伴好,人家孩子也不会领情,弄不好他的志远又得被人算计。

    就像满仓他自己,他带着施工队的工友们四处干活挣钱,人家说他好吗?不还是在没活可干的时候,诋毁加污蔑吗?

    有些人,其实就是白眼狼。没饭吃的时候,恨不得跪在恩人面前讨口饭。一旦有了填饱肚子的余粮,就会处心积虑,想方设法把恩人踩在脚下。

    这样可不行,满仓已经下了决心,不能再让志远走他的老路了。当初拜师学艺时,他就立志要让妻儿过上好日子。

    现在,是他该选择的时候了。

    是继续待在下河村这个小天地里,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还是去一个新地方,换个好点的环境,让他的志远和桂英,不再困在其中。

    满仓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去做那件更重要的事。

    “桂英,明天咱带着志远去趟市里!”

    满仓没告诉媳妇去那儿干啥。桂英只知道,这将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去往她心心念念的地方。

    她以前小,家里也穷。只跟着爹娘去过几次镇上,就连县城也只是去过那么一两回。

    果然,市里的面貌的确要比县里,比镇子好得多。

    就单说路上的小汽车,这就比县城里要多。马路那更是宽的没边,双向六条车道,是整个城市的第一条柏油马路。

    再说路两边的房子,外观就给人一种高端的感觉。和村里、镇子上的那些多到数不清的土坯房相比,简直就是天上一个地下一个。

    满仓指着不远处的几排房子让桂英看。

    桂英当即就被那些房子吸引了。

    哇,这哪是房子嘛,根本就是一幅画啊。

    真不敢想象,要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人会是多么开心!

    “怎么样,还喜欢吗?”

    满仓抱着志远问桂英。

    桂英娇羞一笑,脑袋歪向满仓。

    “喜欢是喜欢,不过咱也只能看看。”

    “谁说的!今天带你和志远来,就是买它的。”

    桂英目瞪口呆,不敢相信满仓说的话。

    什么?你竟然要买?

    “咱乡下人,能来城里面看看,就已经很知足了。”

    即使嫁给满仓好几年了,桂英依然摆脱不掉儿时的自卑。

    乡下人咋了,乡下人有钱也一样可以来市里住啊。

    乡下人在不久的将来也是可以变成城里人的嘛。

    说着,满仓就要拉着桂英去房子里面看看。

    带他们看房的人,是满仓先前在县城干工程时认识的,叫张浩。

    这几年,商品住房逐渐普及。张浩早就不干搬运工,改当销售人员了。

    干搬运工时,他就成天说个不停。大伙都夸他口才好,能说会道。

    还真别说,自打张浩改行了,他卖出去一套房子挣的钱,就算是干三十年搬运工也挣不着。

    这还真应了那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

    一进到屋里,不仅是桂英,就连满仓自己也是连声赞叹。

    三个卧室,一个客厅,还带厨房和餐厅。最神奇的是,就连卫生间也带着。

    这虽然和他在下河村盖的二层小楼格局差不多,但架不住人家环境好。

    刚才在楼下,楼与楼之间不仅有停车位,而且绿化的植物还都有造型。

    小区里的路,不仅是水泥的,简直比下河村风吹过后的路还要干净,真可谓是一尘不染。

    从窗户看出去,再也不用看到一排排的土坯房,再也不用担心哪个小心眼的砸玻璃了。

    志远高兴地在满仓怀里拍着小手,一直说好。

    最主要的是,在这里,无论是满仓,还是桂英,亦或是志远,都不必再与下河村有过多的关联。

    村里的二层小楼,就留给老爹住吧。让老爹养养鸡鸭,再种点菜,日子还是很舒坦的。

    最终,经过满仓和桂英商议,他们买下了一套五层的房子。用张浩的话说,次顶层是最好的楼层。

    签协议时,张浩还一个劲地和满仓握手,说他是他的财神爷。

    哎呀,有了新的居住地,桂英觉着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起来。

    想想在下河村的那些日子。她一出门,人们的眼睛就自动聚焦到了她身上,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桂英身上有花呢。

    当她走过时,一群人就叽叽喳喳开始议论了。

    张家大婶说她昨晚看见一个男人进了满仓家,没多会儿桂英屋里的灯就灭了。

    李家大姨说她看见老王头在搞对象,还和好几个老太太大晚上进出家门。

    ……

    事情越传越离谱,以至于到现在,桂英都不敢和满仓说起这些事。

    那些人嘴里所谓的男人,其实是长大了的昌林,桂英的娘家弟弟。他去给小外甥买奶粉,看着志远喝上了才贴心地关上灯,回到自己屋去。

    说老王头和好几个老太太搞对象,那就更离谱了。

    桂英她娘晚饭后都有个散步的习惯。每圈回来都会进屋喝口水,然后再出去。老王头晚上就喜欢去找几个老头下下棋。时间久了,偶尔在门口遇到亲家,有什么问题吗?

    满仓在外干工程,经常不在家。桂英遇到这种事,只能是当做没听见。

    以前,桂英娘气不过和那些造谣者理论过几句。结果就是,都不用等到第二天,更为严重的谣言就传遍了下河村。

    现在这样也好。

    古时候有孟母三迁,如今有“满仓搬家”。

    满仓和桂英带着志远又逛了商场,买了些新衣服,就一起先回下河村了。

    珍惜吧,我的乡亲们。以后你们能见到满仓一家人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造谣者总以为没有成本,没有代价,就四处说谎。殊不知,看似没有代价的东西,本身就是最大的代价。

    等满仓和妻儿彻底搬到了市里住,那下河村就会流失一位紧急时刻出谋划策的智者。

    等村里再遇到了麻烦,他们就会明白,甩锅、诬陷、逃避,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

    哦,不,也许他们永远都意识不到。

    好在,满仓已经意识到。要想让后代有个好的,就得从他这个当爹的开始,作出实质性的改变。而且自己也付出了实际行动。

    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对于外界的消息,他们一向都拒绝接收。

    唉,就让这些谣言也好,诽谤也罢,都随风而去吧。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智者,庆幸吧。

    愚者,狂欢吧。

    满仓看着打了多年交道的乡亲们,默默地笑了。

    这笑,不再是往日那种苦闷的笑,无奈的笑。

    现在,他把妻儿都安顿好了,家人们有了退路。

    再回到下河村,他就要揪出那些试图伤害志远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