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2章 宫廷斗争

第2章 宫廷斗争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懒洋洋地洒在宫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李恪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正坐在书房中,手中紧握着一本泛黄的古籍,试图从书中的文字里寻得片刻内心的宁静。然而,这份宁静很快就被一阵仓促的脚步声和焦急的呼喊声打破。

    “三殿下,不好了!” 一个小太监满脸惊慌失措,连滚带爬地冲进书房。

    李恪眉头紧蹙,放下手中的书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悦,“何事如此惊慌,没点规矩,慢慢说来。”

    小太监努力平复着呼吸,颤抖着声音说道:“刚刚在朝堂上,四殿下李泰他…… 他故意在陛下跟前提起您上次在狩猎中落马的事情,言辞间尽是贬低,说您身手笨拙,不堪大用,还……”

    李恪听到此处,心中猛地涌起一股怒火,那紧握的拳头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但多年在宫廷中摸爬滚打的经验让他迅速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压下了即将爆发的情绪,“哼,他李泰不过是想借机打压我,好让他自己在父皇面前更加出众罢了。”

    小太监战战兢兢地继续说道:“而且,长孙无忌大人也在背后……”

    “长孙无忌?他又如何?” 李恪的眼神瞬间变得犀利。

    “长孙大人向陛下进言,说您平日里行为放荡,不务正业,不堪为大唐之栋梁。如今,宫中已经传得沸沸扬扬,都说您……” 小太监声音越来越低,头也深深地埋了下去。

    李恪猛地站起身来,双手紧紧握拳,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这长孙无忌,为了扶持李治,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以为这样就能将我置于死地吗?”

    此刻,李恪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他深知长孙无忌作为朝中重臣,一直坚定地支持李治,将自己视为阻碍李治登上皇位的绊脚石。而李泰,为了争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更是不择手段,巴不得抓住一切机会抹黑他。

    与此同时,宫中的流言蜚语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从宫女们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到太监们私下里的偷偷议论,各种恶意揣测和中伤的话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听说三殿下在狩猎中落马,是因为技艺不精,丢了皇家的颜面。”

    “可不是嘛,听说陛下对他已经极为不满,怕是要失宠了。”

    “我还听说啊,三殿下可能很快就要被发配边疆,这辈子都别想再回长安了。”

    这些谣言如同一把把无形的利刃,每一句都狠狠地刺痛着李恪的心。他知道,这背后定是有人在故意操纵,想要彻底摧毁他在宫中的声誉和地位。

    面对这一系列的攻击和诋毁,李恪深知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他决定不再默默忍受,而是主动出击,寻找反击的机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悄悄地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在宫殿深处的一间密室中秘密商议对策。

    密室中烛光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容。李恪坐在首位,目光坚定地扫过每一个人,“诸位,如今我们身处困境,李泰和长孙无忌步步紧逼,若再不行动,恐怕真要被他们置于死地。大家有何良策?”

    一位年长的谋士率先开口,“殿下,依老臣之见,我们当前首要之务是改善您在陛下心中的形象。您需更加勤奋地学习政务,展现出您的才华和能力,让陛下看到您的价值。”

    另一位谋士接着说道:“不错,殿下可主动向陛下请缨处理一些棘手的政务,以实际行动证明您的能力。同时,也要多关心民生疾苦,在百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李恪微微点头,陷入沉思,“此计可行,但李泰和长孙无忌定会从中作梗,破坏我们的计划。”

    “殿下,我们行事必须万分小心,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全,不给他们留下任何把柄。” 一位年轻的谋士说道。

    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讨,众人终于制定出了一系列详细的计划。然而,实施这些计划的过程却充满了艰辛和挫折。

    李恪开始每日早早起床,刻苦研读各类政务典籍,常常挑灯夜战,只为能够在朝堂上提出独到而切实可行的见解。每当有重要的政务需要商议,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一次关于税收改革的讨论中,李恪提出了一项既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能减轻百姓负担的方案。正当李世民露出赞赏的神色时,李泰却突然站出来,阴阳怪气地说道:“三哥此计看似精妙,实则漏洞百出。若真按此方案执行,恐怕会引发民怨,动摇国之根本。”

    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道:“四殿下所言极是。三殿下毕竟年轻,考虑问题不够周全。”

    李世民听了他们的话,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对李恪的方案不再感兴趣。李恪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但又无法当场发作,只能强忍着屈辱,默默地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不仅如此,李恪想要关心民生的行动也屡屡受阻。他计划亲自到民间考察,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但李泰和长孙无忌却暗中派人在他出行的路上设置种种障碍,甚至故意制造混乱,让他的行程无法顺利进行。

    在一次前往灾区视察的途中,李恪的队伍遭遇了一伙强盗的袭击。虽然最终有惊无险,但他明白这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有人故意为之,想要破坏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回到宫中,李恪身心俱疲。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在又一次的宫廷宴会上,李恪本想向李世民进献自己关于治理水患的精心策划的建议。他为此准备了多日,信心满满地认为这个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困扰百姓多年的水患问题,同时也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对国家的关心。

    当李世民与群臣正在享受美酒佳肴,气氛融洽之时,李恪看准时机,起身恭敬地向李世民行礼,说道:“父皇,儿臣近日对江南水患之事有所思考,想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之策。”

    李世民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恪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方案,从水利工程的建设到灾民的安置,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李泰突然打断道:“三哥啊,你这想法固然是好,但未免太过理想化。且不说所需的人力物力巨大,单是时间上就来不及。依我看,这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李恪心中一紧,赶忙解释道:“四弟有所不知,我已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预算,只要朝廷全力支持,定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李泰冷笑一声,“三哥,你莫要把事情想得如此简单。若真按你的方法去做,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你如何向父皇和百姓交代?”

    这时,长孙无忌也趁机说道:“三殿下,四殿下所言不无道理。治理水患乃是大事,切不可草率行事。老臣认为,还是应当从长计议。”

    李世民原本对李恪的方案还有些期待,听了李泰和长孙无忌的话,不禁又犹豫起来。

    李恪看着李泰得意的笑容和长孙无忌冷漠的眼神,心中暗暗发誓:“我李恪绝不会轻易被你们打倒,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为今日的所作所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场宫廷斗争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李恪在其中艰难地挣扎着,每一步都充满了荆棘和陷阱。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他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在黑暗中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