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113章 皇子嫉妒

第113章 皇子嫉妒

    在大唐的宫廷深处,李恪因其在属地治理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在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推动教育和水利建设等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名字不仅在民间传颂,就连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对他赞不绝口。他的每一项举措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大唐属地的发展之路,然而,这一切的辉煌成就,却在宫廷的兄弟之间引发了一场汹涌的嫉妒风暴。

    李恪的那些兄弟们,平日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虽也有各自的封地和事务,但与李恪的功绩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李恪备受父皇的宠爱和百姓的拥戴,心中的嫉妒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担心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更害怕李恪的崛起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皇位继承。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几位皇子悄悄地在宫中的一处偏僻宫殿相聚。这座宫殿平日里少有人至,四周阴森寂静。宫殿内烛光摇曳,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挣扎,照出皇子们阴沉而扭曲的面容。

    大皇子率先打破沉默,他的脸上满是阴翳,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李恪那小子如今风头正盛,我们若再不采取行动,将来这大唐的江山说不定就落入他的手中。他凭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赞誉和支持?”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二皇子附和道,眼中闪烁着嫉妒的火花:“大哥所言极是,父皇对他的宠爱日益加深,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看看他在属地做的那些事,修路、治水、办学堂,把自己包装得像个救世主一样,不就是为了讨好父皇和百姓吗?”

    三皇子皱着眉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咬牙切齿地说:“不如我们暗中收集他的把柄,在父皇面前参他一本,让父皇对他心生嫌隙。只要能找到一点错处,我们就无限放大,让他无法翻身。”

    四皇子摇了摇头,忧心忡忡地说道:“此法未必可行,李恪行事谨慎,处处小心,恐怕难以抓到实质性的把柄。而且他身边的人也都对他忠心耿耿,不容易被我们收买。”

    众人陷入了沉思,一时间宫殿内安静得只剩下蜡烛燃烧的噼啪声和皇子们沉重的呼吸声。

    突然,二皇子压低声音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我有一计,我们可以散布谣言,说李恪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让朝廷上下对他产生怀疑和恐惧。百姓们最害怕战乱,一旦听到这样的消息,必然会对他产生反感。”

    大皇子犹豫了一下,额头上的青筋跳动:“此计虽险,但或许能起到作用。只是若被父皇发现,我们可就……”

    三皇子急切地打断道:“大哥,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只要我们做得隐秘,父皇未必能察觉。就算最后事情败露,我们也可以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最终,几位皇子在利益和嫉妒的驱使下,决定铤而走险,暗中勾结在一起,开始策划这场阴谋。

    他们先是在市井之中散布李恪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谣言。这些谣言如同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开来。他们雇佣了一些街头混混和无赖,在酒馆、茶肆等地大肆宣扬。

    “听说了吗?李恪在属地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啦!”

    “可不是嘛,他现在权力那么大,肯定有野心。”

    百姓们开始议论纷纷,对李恪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原本对李恪充满敬意和感激的民心,开始出现了动摇。

    接着,他们又买通了一些朝廷官员,让这些官员在朝堂上旁敲侧击地向皇帝进言,提醒皇帝要提防李恪。

    “陛下,如今李恪在属地势力过大,恐有不臣之心啊。”

    “臣听闻一些关于李恪的传闻,虽不知真假,但不得不防。”

    李恪对此起初并未在意,他依然专注于属地的治理和改革。他每天奔波于田间地头,与百姓交流,商讨发展之策;他在书房中熬夜规划水利工程,思考如何提高农业产量;他走进学堂,关心学子们的学业。然而,随着谣言的愈演愈烈,他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属地的百姓看他的眼神不再如从前那般充满信任和敬爱,而是多了几分疑惑和恐惧;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对他的态度也变得冷淡和疏远。

    皇帝听闻这些谣言后,虽然心中对李恪信任有加,但也难免产生了一丝疑虑。毕竟,皇位的稳固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为了查明真相,他决定派亲信暗中调查。

    与此同时,那些皇子们见势不妙,又想出了更加恶毒的计谋。他们伪造了一些所谓的 “证据”,包括李恪与外敌勾结的书信、私自铸造兵器的账目等。为了让这些证据看起来逼真,他们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金钱。

    在一次朝会上,气氛凝重而压抑。大臣们都低着头,不敢轻易发言。大皇子突然站出来,呈上了那些伪造的证据,指控李恪有不轨之心。

    “父皇,儿臣近日得到这些证据,李恪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证据确凿,请父皇明察。” 大皇子的声音在朝堂上回响,充满了恶意。

    李恪当场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兄弟会如此陷害他。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但很快恢复了镇定。

    “父皇明鉴,儿臣对大唐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意。这些证据定是有人故意伪造,陷害儿臣。” 李恪跪地辩解,声音坚定而有力。

    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相信李恪的清白,为他求情。

    “陛下,李恪殿下一直以来为大唐尽心尽力,这些证据恐怕有假,还望陛下详查。”

    另一派则保持沉默,观察着局势的发展,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在这场风波中保住自己的地位。

    就在这关键时刻,皇帝的亲信匆匆赶回朝堂,向皇帝禀报了调查的结果,证明了那些证据纯属伪造,李恪是被冤枉的。

    “陛下,经过臣等的详细调查,这些所谓的证据都是伪造的,李恪殿下忠心可鉴。”

    皇帝大怒,他的脸色铁青,眼中喷射出怒火。

    “你们身为朕的儿子,不团结一心,为大唐的繁荣出力,反而陷害同胞兄弟,实在令朕失望至极!” 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几位皇子吓得纷纷跪地求饶,浑身颤抖。

    “父皇饶命,儿臣一时糊涂,犯下大错。”

    “求父皇开恩,儿臣再也不敢了。”

    他们的阴谋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经此一事,李恪也深刻地认识到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他明白,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还要时刻提防来自兄弟的暗箭。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大唐、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在属地的夜晚,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要坚守初心,为了大唐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