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你问为什么?那当然是因为——刘三吾戳到了朱元璋的肺管子!”
胖子说完,高深莫测的看了他们一眼。
陈文和瘦子的好奇心瞬间被勾引了上来,连忙催促道:“你快点说啊,我们等着呢。”
“是啊,我们等着呢!”李宾翰也在一旁应和道。
他这一出声,瞬间吓了瘦子和陈文一大跳!
不过嘛,经过瘦子查看一番后,这才发现虽然他们的宿舍长恢复了一点点神智,但还是没能恢复到对答如流的层次。
再次见到跟他聊大明的历史,会唤醒他的神志这件神奇的事情后,胖子自然不会停下来,于是清了清即将冒烟的嗓子,接着刚才的话语说道。
“刘三吾是怎么戳朱元璋的肺管子呢?
这件事,还是因为朱元璋自作孽……”
……
洪武朝。
“又来了又来了,后世的这帮小兔崽子又把锅甩到朕的头上来了!”
朱元璋好不容易平复了朱标会死在他之前所带来的精神冲击,但是没想到后世的人竟然追着他补刀!
他现在还没有气到吐血,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不过,他又能怎么样呢?
还不是得忍着,看看自己又是因为哪一步做错了。
……
“话说这朱元璋在大明朝,竟然让藩王们掌兵镇守边疆!
要知道,自从西晋的八王之乱后,就没有皇帝敢这么做了。
不给藩王带兵,就是害怕藩王作乱,搅乱整个皇朝的政局。
但是朱元璋却认为,他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制衡每一个藩王的实力,让他们这些藩王,反而成为庇护大明王朝的屏障!
再者说,他朱元璋朱家,在元末之乱后,也就剩下他这一家留下来的血脉最广了,以后就算是藩王造反,最后面坐上位子的人还不是他老朱家的?
所以他就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实行了封藩制度。
可是洪武25年太子朱标死后,他朱元璋竟然不能从他的下一代中,找到另一个能够让其他兄弟心服口服的人!
由于老二和老三在德行上有瑕疵,所以只能首推四子朱棣。
可是朱棣的带兵打仗能力,其实是不如老二和老三的。
刘三吾一句,你让你家的老二老三怎么看,其实就是在告诉朱元璋,如果你死后真的让朱棣做了皇位,那么距离老二老三造反也就不远了!
于是朱元璋只能“听后不答,大哭而入”
嘿!逃了!
小气量的朱元璋,因为被刘三吾落了面子,于是以“忤旨”的名头,降了刘三吾的职。
不久之后,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想要试探他,所以刘三吾的女婿——赵勉,因为被牵扯进了蓝玉案而被处死。
刘三吾看见这样的形式后,直接以避嫌为名头,罢官回老家了。
途经长沙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小诗,名为:《得告致仕过长沙》
老夫今日到长沙,风送归舟日未斜。
两岸青山如走马,一林红叶似飞霞。
买鱼沽酒寻常事,抚掌长歌喜到家。
八十还乡能有几,当时画锦亦堪夸。
这首诗表达了刘三吾从洪武官场上全身而退的喜悦,这打消了朱元璋怀疑的种子。
所以刘三吾刚一回到老家,又被朱元璋给叫回去了。
毕竟试探出了这个人底子干净,是那种刚正不阿的儒臣,不重用这种人,还能重用什么人?
所以这位老官又回到了翰林院,重新成了大学士。
后来嘛,就是洪武30年的南北榜案了。
而这南北榜案,又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那就是张信当时还是不录用北方士子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得到过刘三吾的授意!
所以张信才会被判处凌迟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三吾确实在背后做了推手。
为什么呢?
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他的女儿女婿被朱元璋给杀害了,他想要复仇吗?
还是说,因为他爱屋及乌,觉得他弟子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已经内定成了大明的下一任皇帝,所以他要提前布局,为朱允炆提前培养肱骨忠臣吗?!
亦或是就像我们刚刚说的,他们这帮文官集团觉得朱元璋老了,提不动刀了,所以想要试探试探朱元璋?”
“这……这有点阴谋论了吧?”
陈文显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毕竟他的手机里搜索出来的刘三吾,可是坦坦翁,是一位真正高风亮节的正面人物。
“不信?”胖子撇了撇嘴:“如果你不信的话,那么就听我接着说下去吧。
洪武31年,朱元璋终于死了。
话说这:
洪武自年幼,就把饥寒尝。
还未自立时,父死母亦亡。
初入皇觉寺,犹能果饥肠。
奈何天作孽,为丐讨四方。
尝遍百般苦,食过万家粮。
一朝得入释,奈何小人藏。
终投义军去,运转成人皇!
得贤妻,握兵机,遣众将,战友谅!
鄱阳湖上兵戈错,火烧连船定江山!
腰间宝剑血未清,大军北上伐残元!
皇明终立天下庆,百姓喜得迎圣君!
贪官污吏皆受惩,剥皮楦草唯此间!
相权终究旁落去,此后天下一家言!
飞鸟尽,良弓藏,父为子忧多匆忙。
父嫌子心太软弱,子厌父肠如铁石。
竟然随母先父去,徒留元璋长怅然。
白首久观来时路,蹉跎为家终成空。
为保朱明此硕果,再兴冤案除剩刺。
京衙如狱累肱骨,元勋宿将皆尽亡。
终于日薄西山去,未料儒生把手伸!
这儒生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且说那朱允炆,他所接受的教育,可比太子朱标差多了。
朱允炆的所有老师,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大儒!连一个教帝王心术的都没有!
在这种教育环境所熏陶出来的朱允炆,极其尊师重道,那些老师教他怎么办,他就怎么办。
当时由于凉国公蓝玉被朱元璋杀害,蓝玉所率领的兵马,被分到了老二老三老四几兄弟手中。
这导致了朱元璋通过制度而制衡各地藩王的手段出现了一点纰漏。
洪武28年,朱元璋的第2个儿子,秦王朱樉在封地上暴病而亡,而他的继任者,带兵的手段,显然没有他爹这么厉害了。
洪武31年,朱元璋的第3个儿子,晋王朱棡也跟着暴毙了,他的继任者,同样也比不过他爹。
这导致了朱棣成了整个大明朝实力最强的藩王。
不过此时还没有事,朱元璋觉得他还能再活十几年,到时候再慢慢把朱棣的兵力平衡下来就好了。
可是谁知几个月后,朱元璋就病倒了。
这一回,朱元璋知道他可能挺不过去了,但是朱棣手中的兵力他还没有平衡回来呢,朱允炆这个皇位可能会坐的不太安稳。
所以,他派人持节将朱棣叫回来。
他把朱棣叫回来,可不是叫他回来继承皇位的,而是想把他叫到宫中,将他囚禁起来,等朱允炆登基完后,再由他处置。
可是朱允炆不懂啊,他以为朱棣就是回来夺皇位的!
于是经过他的老师们一挑拨,造了一个假圣旨,把好不容易赶到扬州的朱棣,又赶回去了。
于是,这就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