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武回到自己的侯府,他知道自己的横跳一定惹恼了文信侯,他写了一封长信要通过阳武侯蒙骜将军,转交吕不韦,其信写到:
文信侯阅览:
“蒙吕相恩宠,得以引荐秦王,任武甚德之,武自出生以来,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家中贫困,又有乡党欺压,独坐愁苦。得父辈袍泽百将戚战者护持,应征从军,悲风萧条,夜不安眠,一夜数惊,及至战场,血肉横飞,不见全尸,是任武残暴,非也,只为功名。
身负礼义之行,而行残暴之事,岂是自愿,家中祖母年迈,幼弟幼妹,嗷嗷待哺。国家之对吾家,恩义至矣!家中贫困,乃是家父散尽家财,资助战死袍泽遗孤遗属,任武不能恨,心中亦有怨、有不解,然从军征战,见袍泽殒命,客死他乡,已经认可父亲的散财之举,任武也常为之。
任武秦人也,为秦而战,死得其所······, 任武再拜。”
任武公开与文信侯断交,来到蒙骜府中,并且与蒙骜密议,任武说道:“大父,秦有大军几何?”
蒙骜说道:“可战之精锐,不过百万!”
任武说道:“我手中太行军六十余万,其中骑兵十万,大父手中精锐十万有余,秦王会怎么想?文信侯怎么想?你我祖孙将如何自处?”
蒙骜发懵,这事他一直没有想过,大秦最精明的将领是王翦,现在还没有冒头,蒙骜一家在历史上可是没有封侯啊,若不是秦王政为了制衡王家,怎么可能重用呢?
根本就是蒙骜站错了队,受到了打压。
任武见蒙骜想不明白,说道:“大父已经是武将的巅峰了,何不急流勇退,以保富贵,让蒙恬,蒙毅做秦王政的郎官,以示亲近,毕竟秦国是秦王政的,不是文信侯的,你已经报答了知遇之恩,现在正在峰顶,已经进无可进了,赶紧交还兵权吧!下面就要蒙武叔父在军中守拙藏锋,以待将来!”
蒙骜羞愧的说道:“多亏阿武点醒,只是对不起文信侯!”
任武说道:“大父继续支持文信侯,只会让文信侯族灭!大秦王室的实力不弱,他们只是隐藏在这八百里秦川,大而无形,这才是最可怖的!”
蒙骜说道:“就按你说的来,还有我两家要少来往!”
任武说道:“没必要,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是隐瞒不了的,太过刻意,反而引起他人不必要的警觉,大父要把亲信散尽大秦军中,一则显示无私,二则扩大影响力,到时候大父虽不在军中,但是恩义已结,亲信无人敢欺负,并且因为大父放权,反而会升爵,无人敢小视!”
蒙骜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好啊!太好了,我没想到阿武竟然有这样的智慧,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到这些东西的呢?”
任武将一卷《道德经》递给蒙骜,并对他说:“大父,这本书里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今天就把它送给您吧!”
蒙骜接过书后非常感激,连连道谢。
任武则在蒙骜的道谢声中回到了自己的府邸。没过几天,真武侯和文信侯断绝关系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咸阳城。将文信侯吕不韦恼得不行,对真武侯任武深恨之!
紧接着,阳武侯蒙骜告老还乡,交还兵权,去了封邑云阳,秦王政挽留不得,蒙骜的亲信们也都四散离去。蒙恬,蒙毅担任秦王政从属郎官,
大家都认为文信侯已经失去了权势,但秦王政却下诏书褒奖文信侯的忠诚功绩,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然而,文信侯的威势已远不如从前。
真武侯任武联合咸阳城的将领们,恭敬地请求秦王政亲自执政,文信侯也恳请秦王亲政。秦王再次推辞后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秦王政在第二年,以十四岁之龄,开始亲政,任用文信侯为丞相。
同时还邀请真武侯任武担任右丞相,但真武侯以自己是个鲁莽的人没有智慧为由拒绝了这一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