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朱允炆拉着一张苦瓜脸,
笨拙的从农人的手中接过木桶和泼瓢,
捏着个兰花指试图减少和泼瓢的接触面积,
朱椿差点就笑出声。
没办法,实在是太搞笑了。
你能想象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公子,
人生的第一个差事就是浇粪吗?
这等反差,实在是让朱椿忍俊不禁。
那边田地里的朱允炆也痛苦万分。
他看着农夫递过来的泼瓢,
心中抗拒不已。
但又畏惧远处的朱元璋,
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从农夫手中接过泼瓢,
然后用两根手指拎起。
却不想,这一幕还是被朱元璋看见了。
他皱着眉头呵斥道:
“允炆,你若是不想干,可以回来,朕不会逼你的。”
“如果要干,那就好好干,别让这里的其他人看了你的笑话!”
“看了咱大明的笑话!”
此言一出,朱允炆的脸色更像苦瓜了。
难道真的什么都不干就回去皇爷爷的身边吗?
朱允炆又不是傻子,这种明显的反话他还是听得出来的。
于是他心下一横,
撩起衣服的袖子,
将整个泼瓢,或者说粪瓢抓在了手中。
一股湿滑黏腻的触感顿时让他起了鸡皮疙瘩。
一想到自己握着的粪瓢上沾着的是什么,
他的心中就一阵反胃,
再搭配上一旁木桶里不断传出的恶臭,
朱允炆一阵胃部翻涌,
当即弯下腰去,
不受控制的呕吐了起来。
看着低头呕吐的朱允炆,
朱椿笑的更灿烂了,
一旁看热闹的李景隆笑的也很开心,很符合朱椿对他低智商的认知。
唯独肿的像个猪头的方孝孺气的浑身发抖,
口中不断低声念叨着: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这如同唐僧念经一般的念叨让朱椿有些厌烦,
于是他转过头看向方孝孺,
说道:
“方先生,皇太孙殿下似乎有些困难,您作为耕读传家的读书人,”
“想必对这种事情应该很熟悉吧,”
“要不然上去帮皇太孙殿下搭把手?”
听了朱椿的话,方孝孺脸色一黑。
他是耕读传家没错,但读书才是他该干的事情,
种田耕地都是手下的佃农干的活,他怎么可能真的会下地种田?
嘴巴上说耕读传家只是为了名字上好听而已,现在又有几个读书人真的会去种田。
蜀王分明是要看我笑话!
想到这里,
方孝孺开口说道:
“蜀王殿下说的有理,但方某如今负伤在身,”
“实在力不从心。”
“更何况这是陛下给皇太孙殿下的考验,方某实在不好掺和。”
“哦,原来是这样,是本王唐突了。”
朱椿回答道。
方孝孺听了朱椿的话,松了一口气,心想着总算糊弄过去了,
却不曾想朱椿又开口说道:
“既然方先生不便行动,那不如上前指挥如何?”
“我想陛下应该是没有意见的,毕竟皇太孙殿下以前从未操持过类似的农事,”
“有方大儒在一旁指点,应该会好上许多。”
“父皇,你觉得如何?”
方孝孺的脸色这回真变了,
蜀王朱椿居然直接跳过了他本人的意见,询问起一旁的皇帝朱元璋了。
这可该怎么办?
正当方孝孺心中祈求朱元璋拒绝朱椿的意见时,
朱元璋说话了:
“老十一说的有理,也是朕疏忽了。”
“先前光想着磨练一下允炆,却没想到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事情,”
“算是朕想当然了。”
听到这话,方孝孺知道自己算是凉了。
果不其然,
朱元璋转过脸来看向方孝孺,
继续说道:
“方先生可方便?”
“如若不行,朕也不会勉强你。”
“方便,方便,当然方便。”
方孝孺此刻笑的比哭的都难看,
他哪敢拒绝啊。
这几年蓝玉案,胡惟庸案,南北榜案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砍了多少读书人的脑袋。
他现在空有大儒之名,但脑袋又不会再生,哪敢拒绝朱元璋的要求啊。
“如此便好,方先生,请吧。”
方孝孺哭丧着个脸,像是奔赴刑场一般,走向了田地里的朱允炆。
正当朱允炆吐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
一道身影来到了他的身边。
朱允炆用有些迷茫的眼神看去,
来的人是一个——猪头?
有些恍惚的朱允炆甩了甩脑袋,重新看向来人,
竟然是方孝孺?!
朱允炆心中大喜:
“方先生!你怎么来这里了?”
方孝孺此刻内心欲哭无泪,但仍然装出了一副大义凌然的样子:
“方某知道皇太孙殿下不善农事,所以特地向陛下请命。”
“前来协助皇太孙殿下完成农事!”
朱允炆一听感动的泪都下来了,
他激动的抓住方孝孺的手,
情深意切的说道:
“方先生,想不到你竟是如此深明大义之人,”
“本宫真是,本宫真是对你刮目相看啊!”
说着就把手中的粪瓢塞到了方孝孺的手里,后退了几步。
继续说道:
“方先生,你也看到了本宫呕吐的样子。”
“本宫也不瞒你,”
“本宫自幼体质就不好,刚才又一刺激,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余力了,”
“如今想要继续施肥怕是难以为继。”
“只能拜托方先生你来了,本宫在一旁进行辅助。”
“不知方先生意下如何?”
方孝孺一听,这话怎么和刚才朱元璋的话一模一样。
都是假模假样的征询自己的意见,
问题是,
自己敢拒绝吗?
方孝孺捏着手中不知道沾了什么东西的粪瓢,
心中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
但表面上依旧是大义凌然的模样:
“殿下说的这叫什么话,”
“就算殿下您不说,方某也会主动帮你。”
朱允炆闻言大喜:
“太好了方先生,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事不宜迟,我们立刻开始吧。”
方孝孺强行挤出笑容,点了点头,
随后颤颤巍巍的拎起一旁的装满肥料的木桶,跟随着朱允炆的步伐,
向田地深处走去。
田边,
朱椿看着这二人卖力泼粪的样子,
心中舒爽无比:
“不愧是殿下,还有方大儒,这干农活的速度,就是快啊。”
朱元璋赞同的点了点头,说道:
“他们离老十一你还是有些差距的,”
“毕竟他们只是干农活,而老十一你可是真真切切的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朱允炆这孩子,以后说不得还要依仗你这个叔叔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