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天天状告,让朱元璋罪己诏 > 第十五章 空印案,准备把朱元璋告哭

第十五章 空印案,准备把朱元璋告哭

    他感觉自己像一粒烈火。

    百姓就是一堆干柴。

    双方一个照面,烈火点燃了干柴。

    这热情冲霄直上,久久不息。

    李长卿抬头一看,从护城河,一直往承天大道,放眼望去人山人海,少说也得上万人。

    他在奉天殿对方牧之说宫外有上万百姓看着,不过是一种施压的威胁,因为他来的时候有上千百姓跟着。

    经过一下午,人群应该早就散去了。

    没想到天黑了,人群非但没散,反而越聚越多,真的达到了上万人。

    这喊声震天,把拱卫司首领蒋瓛都喊了出来。

    他一脸警惕,说道:“李御史万民称颂,实在可喜可贺,但这里是皇宫,倘若有人心怀不轨,这些百姓很容易被煽动,还请李御史早些离去。”

    宫墙下,一顶二人抬的小轿走来。

    李长卿坐进去,顺着承天大道回家了。

    百姓沿街欢呼,喊他的名字。

    李长卿心中感慨,难怪雍正要杀年羹尧。

    封建社会百姓崇拜清官,就跟士兵崇拜自己将军一样。

    如果这个清官达到极高的声望,一出面比皇上还受欢迎。

    皇上不得气个半死。

    在李长卿的轿子后面相距不到五百米,还有一顶四人抬的轿子,里面坐着常湘媖和徐妙云。

    “我爹凯旋归来都没这么受欢迎。”

    徐妙云难以置信的说道。

    常湘媖笑道:“那不一样,应天府是京城,京城的官场不适合清官生存,更别说为民请命的清官,从来没有过。好不容易冒出来一个百姓自然爱戴。而且他是从一介草民升任御史,这本身就让百姓喜欢。

    “更重要的是,徐叔叔打胜仗跟家常便饭一样,百姓都习以为常了。不信你让徐叔叔打一次败仗,我敢说全城百姓都会去迎接徐叔叔,非但不责怪他,欢呼声比这还热烈。”

    “你个乌鸦嘴,我才不要我爹打败仗。”

    徐妙云扁了扁嘴。

    从承天大道来到秦淮河畔,顺着秦淮河往西走,就来到了桃花巷。

    巷口种着两株二十岁高龄的桃花树。

    因为年龄大,树枝萎缩,树干开裂,树叶一片一片的往下掉。

    平时巷口总是枯叶满地,从来没人打扫,都是风吹走的。

    但是下了轿,李长卿发现巷口干干净净,一片叶子也没看不到。

    两边还挂上了灯笼。

    往里一看,家家户户的灯笼也都点亮了。

    这条小巷是青石板铺就,平时也没人打理,石板上总是有泥垢。

    而现在灯光照耀下,青石板跟狗舔一样光可鉴人。

    他住在小巷最后一家,因为讼师的身份,邻里关系处得并不好,大家都避着他。

    给人告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经常有人报复。

    他家门口被丢垃圾是很正常的事。

    清理不及,他也懒得管了。

    讼师这年头就是招人烦,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今天完全变了。

    那些碎石垃圾都不见了。

    不仅如此,家门口还摆着一堆礼盒。

    有花糕点心,有荷包刺绣。

    有丝绸布匹,也有伴手玩物。

    面对如此热情,李长卿只能心领,一样也不打算收回家里。

    他知道怎么回事,无非是今天替李瓶儿告御状,惹了一群老百姓爱戴。

    他才不打算跟他们互动,万一这次收了,以后越送越多,耽误他清官的名声。

    他是奔着青史留名去的。今后即便作死,也要名满天下的死,最好没有任何污点。

    “李讼师回来了。哎呀,现在不能叫李讼师了,得叫李大人了。”

    对门,一个俏丽的妇人倚在门框,眼神轻佻的望着他。

    “时候不早了,你还没睡呢。”

    李长卿随口聊了一句,这寡妇邻居印象里谈不上好坏,交集也不多。

    “我想睡也睡不着呀,咱们胡同今天可热闹了,一会有人来扫地,一会有人来送礼,我也沾了李大人的光,得了一匹锦缎。”

    妇人吃吃笑道。

    李长卿微微点头,回家去了。

    “当了官就不理人?不是我嫁过来你天天偷听墙根的时候了?”

    妇人很有聊下去的兴致,见李长卿转身,不满的抱怨一句。

    李长卿脚步一顿,前身还有这爱好?青史留名的路上又多了一些牵绊。

    来到书房,他磨墨下笔,开始整理空印案。

    这个洪武第一大案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还在紧锣密鼓的调查中。

    地方官员入狱的入狱,砍头的砍头,弄得人人自危。

    就连京中臣僚也大受牵连,那些心虚的,不写好遗书不敢上朝。

    李长卿知道,这个案子有个很好的切入点,能直接把朱元璋告哭。

    空印案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诸多密辛。

    由于杀伐过重,直接影响了大明王朝的朝廷格局,以及民间读书种子的不满。

    不客气的说,空印案的处理方式以及后来持续性的影响,耽误了明朝半个世纪的发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