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误入桃花源,从此觅长生 > 第36章 白鹭楼上,邋遢儒生醉复醒

第36章 白鹭楼上,邋遢儒生醉复醒

    这一日,庒愚照例来到水府。

    近几个月来,李老爷倒是一改往日习惯,不再痴迷于戏曲,而是诗词。之所以会这般,自是为了半个月后的龙舟节。届时,沅水真君将会在庆阳湖设宴,共庆佳节。

    沅水真君喜好人间诗词,每逢宴会,定会令人歌咏助兴。

    李老爷常自诩为读书人,在他看来,在沅水十二位河君之中,数他最有才华。如此宴会,自是想要出出风头。若是能够讨得沅水河君喜欢,于他而言,大有好处。

    李老爷见庄愚来,连忙招呼他近前,指着书中一句诗道:“此句何解?”。

    庄愚看了那一句诗,回道:“尺素者,乃书信也。用于这首诗中,当是表达男女相思之意。”

    李老爷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随后放下那本诗词书,看向庄愚笑道:“这次沅水真君设宴,你需得好好准备一番,若是能够让你老爷我在宴会上长脸,定重重有赏。”

    庄愚点了点头,随后又问沅水河君过去宴会,都喜欢什么风格的诗词。

    李老爷想了想,倒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跟他背诵过去宴会里,受到沅水河君嘉奖的一些诗词篇章来。

    庄愚听完后,一时间也摸不准沅水河君的喜好。这些诗词里面,婉约的有,豪放的亦有。不过他也没有多想,诗词之道,他对他原先世界的诗词篇章还是有信心。

    眼下是仲春时节,倒是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应景的篇目。另外这龙舟节的节日背景也需得注意一下,龙舟节只有楚国才有,和当年开国之初儒教大贤莫渊定下的【天下水脉封妖策】有关。

    自此策后,楚国江河湖泊水患大大减少,楚国百姓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故而将颁布这一国策的当日,也即是二月二十八日,定为龙舟节。

    龙者,既是指江河水脉,同样也是指统管楚国境内江河湖泊的三位龙君。沅水真君便是隶属于三位龙君之一的紫阳龙君。

    ……

    半个月后,庄愚跟随着李老爷沿着沅水而上,来到了江陵。沅水流经的十二县,皆统管于江陵府。

    楚、周、晋三国都是沿用上一个统一王朝大乾的行政规划,大抵是为州、府、县、乡四级。府,就相当于庄愚原先世界的地级市。江陵府隶属于沧州管辖。

    两人提前三日便来到了这里。江陵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放眼望去,参差十万人家。

    李老爷是一个会享受的人,自打来到这里之后,东街西巷,逛了个遍。

    江陵境内,有一湖,名曰庆阳湖,也即是沅水真君的居住之所。湖边有一酒楼,名唤白鹭楼,酒楼原先并不叫这名,而是唤做状元楼。后来那酒楼掌柜嫌这名字太俗气,故改名白鹭楼。

    为何是白鹭呢?自是因为曾有一才子在此写下过一首名篇,诗云: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此际,白鹭楼上,多有文人墨客驻足。早在一个月前,沅水真君便在此楼上留下一言:

    “若有佳篇,请君挥墨。庆阳水府,虚席以待。”

    言下之意,就是能够作出令他满意的诗篇,则可以进入庆阳水府之中。往年,能够进入其中的文人墨客,基本上都能够得到一些赏赐。

    眼下距离宴会开始,就剩一天时间了。先前已有三人收到了沅水真君的邀请函,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余下没有收到的,自是在这里绞尽脑汁,意图在最后一天想出一首佳作。既是为了扬名,同样是为了进入那庆阳水府。

    白鹭楼上,靠窗的一处雅座。李老爷和一陌生男子对坐着,一边喝着美酒,一边饶有兴致的看着楼上的读书人题写诗篇。

    陌生男子身材矮小,留着一个八字胡,模样看着略显憨厚,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此人正是李老爷统管河段下游的归云河君。

    在他的身后,站着一驼背的老者。他非是驼背,而是在他那衣服下面,乃一龟背。

    李老爷看着那题诗墙上的诗词,对着身后的庄愚道:“你觉得他们写的诗词如何?”

    “尚可。”

    倒不是说这些诗词不好,只不过庄愚古今名篇看多了,自是觉得这些诗词索然无味。这题诗墙上的诗,真正能入得他眼的没几首,大多数质量一般。要么是佶屈聱牙,不明所以。要么就是口水俗气,不通风雅。或有一两句佳句,可却不能尽善尽美,落于全篇中,如同一块美玉掉入了粪坑。

    归云河君打量了庄愚几眼,对着李老爷笑道:“看来这次李兄是有备而来呀。”

    李老爷摆了摆手,道:“哪里哪里,只盼这次宴会莫要给真君大人丢脸,往年,都是那些个儒生辞章华彩,独占鳌头,倒显得我们颇为俗气。”

    “李兄此言差异,你瞧哪些个儒生,在这里绞尽脑汁,咬断笔头,争相攀比,无非就是求名求利,你说这是高雅还是俗气呢?”

    就在二人交谈时,不远处的酒桌上忽传来一声哈哈大笑声,循声看去,乃是一满脸胡渣的邋遢儒生,只听其自言道:“我想到了,我想到了。”言罢,便一手提着酒壶,摇摇晃晃走到那题诗墙前,拿起墙下桌案的笔,在上面一块绢布上写下了一首诗。

    诗云:孤帆远去残阳里,东风拂面柳依依。江湖路远归何处,莫笑游子泪沾襟。

    诗刚一写完,便见得那庆阳湖上一枚玉简乘浪而出,飞上白鹭楼,落在了那名邋遢儒生的手中。

    邋遢儒生大笑,引起周围人一阵羡慕,有几名与他相识的儒生纷纷上前道喜,口中多有赞美之辞。

    李老爷低声念诵着这首诗,显然是认为这首诗极好,毕竟得到了沅水真君的认可。转而又对庄愚道:“若是让你来写,你能写出这样的诗来么?”

    “自然是可以。他那首诗虽不错,但还算不得上乘。”

    在庄愚看来,他那首诗虽写得还算情真意切,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却过于稀松平常。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庄愚这句话,是一字不落落在了那邋遢儒生的耳朵里。

    那儒生何等心高气傲之辈,当即高喝一声:“好大的口气,兀那小子,你有何本事,敢这般大放厥词。”经他这么一大声呵斥,楼上众人的目光纷纷落在了李老爷那一桌。

    李老爷顿感头疼,没曾想自己随口一问,引来了这样的麻烦。若是在这里闹了笑话,指不定明日他的那些同僚会如何笑话他。

    至于庒愚,他也只是基于自己对诗词的认知,如实道来而已,却没曾想被那儒生听了去,还引起他这般不快。

    李老爷看向庄愚,眼神之中透露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他自己解决。

    他虽知道庄愚有诗才,当初也在他面前展露过一手,可庄愚的诗才到底有多高,他心里面其实并没有底。他的水平有限,不过是附庸风雅的假读书人,就算庄愚拿出一首上品诗词摆在他的面前,他也未必能够识货。而且在他看来,庄愚到底年幼了一些,相较于那些日日沉浸于书山辞海的儒生,可能还略有不足。

    庄愚没有说什么,只是径直走向那面题诗墙,拿起笔,在上面的绢布上写起来。当写下前两句的时候,众人先是一愣,而后便是一阵嘲笑声。李老爷看到那两句诗,也是傻眼了。

    因为他写的那两句,正是那位邋遢儒生所写的“孤帆远去残阳里,东风拂面柳依依”。

    众人啼笑皆非,纷纷劝庄愚莫要在那丢人现眼。抄诗的他们见过,可现场当着原作者的面抄诗的却是头一回。

    庄愚并未理会他们,而是不急不缓的写下后两句。写完后,笔放还至桌案上,默默回到李老爷的身后。

    此刻,酒楼上,再无嘲笑声,而是一片寂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邋遢儒生默诵这句诗,原本双眼之中的傲气已然不见了踪迹。

    这两句,和他原有的两句,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他的那两句虽情切,但属于老生常谈,古往今来,如此表达的亦有不少。可对方那两句,却是别开生面,气象万千。让人读起来,豪情顿生。

    他走到窗前,痛饮一口酒,眺望着远方,忽然大声念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回想自己这半生飘零,不禁潸然泪下。岁月蹉跎,曾经心怀壮志的自己,如今却日渐消沉,何其不该!

    他看着手中的玉简,自嘲一笑,旋即猛然一掷,丢回那庆阳湖中,而后转身朝着庄愚一拜,便阔步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