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揭秘!天才医者的黯然离场 > 第 74 章 心因性

第 74 章 心因性

    心因性疼痛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

    大多数时候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常以3-6个月的慢性疼痛形式出现。

    躯体症状又酷似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疼痛,因此误诊和漏诊概率极高。

    陈海也是在得到了内科的会诊意见之后,才会怀疑到心因性疾病的。

    “可是老师,如果心因性疼痛没有判断标准,我们又该怎么鉴别呢?”白弘昭紧接着问道。

    “首先,排除掉所有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再考虑这个可能性。心因性的疼痛就算诊断时间晚一点,对于患者也是不致命的。不要听风就是雨,一接到患者就考虑是不是心因性的,耽误了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排查。”

    “第二。心因性疼痛虽然在检查指标上没有明确标准,但是门诊观察到的患者却是有一定特征的。这类患者通常比较丧,对于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伴随着性欲下降,焦虑睡眠障碍等轻微抑郁症状。”

    “第三,遇到类似的情况,马上找精神科会诊。不要头脑一热,大包大揽,自己就莽撞地下了诊断。精神科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我们要专业得多,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分科室呢?”

    陈海说的头头是道,真的到了临床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患者的情况错综复杂,人的心理也是千差万别,表现更是千差万别,真要想下个诊断,不费一番功夫是做不到的。

    “还有一件事儿,如果遇到心因性疼痛的患者。一旦确诊,马上转到精神科去。我们普外的床位本来就紧张,要是你的患者迟迟转不出去,会被病房的护士还有主任骂的。”

    要不是他们医院实行的是首诊负责制,又没有明确证据是内科的病人,陈海肯定是让患者住内科的院的。

    他都已经可以想象到护士催陈海把患者转出去的样子了。

    陈海正为此伤神的时候,丘梦婷紧接着问道:“可是老师,如果精神科评估之后,依旧无法诊断,那该怎么办呢?”

    丘梦婷的话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也是陈海接下去想说的。

    “如果真是那样,我也没办法,那就只能让患者的病历上带着问号出院了。”陈海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们总以为医生就是替患者解决病痛的,陈海接下去,应该是搜集各类文献,发起多学科会诊,请教更大的专家教授之类的解决办法。

    直接放弃诊断,他们确实没有想过。

    看着他眼中的疑惑,陈海解答道:

    “你们学医这么多年了,应该知道医学发展到如今也没有能够解决所有的疾病。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疾病都没有被发现命名,更不要说治疗了。我们作为医生,首先就要接受医学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接受你帮不了所有的病人解决病痛的现实。不然你会陷入无穷的内耗的。”

    几个学生接触临床的时间尚短,还没有遇到那种能够让他们动容的病例。

    可这样的病例陈海遇到太多了。

    当绝症确诊后,患者家属跪地恳求,望向医生,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哀求救命的时候;

    当亲人离世后,患者家属在床旁痛哭,捶打着自己的心口的时候;

    当患者因为经济原因,在家属和医生的见证下选择签下放弃治疗知情书的时候;

    那样的心酸,是真的能够把人活活逼抑郁的。

    每年因为接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而选择放弃成为临床医生的例子屡见不鲜。

    甚至超过了因为待遇问题而放弃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数。

    可想而知这件事情对于医生的杀伤力有多大。

    虽然听起来有些反常识,但是一个好的医生,是应该具备一副“铁石心肠”的。

    更直白地说,这些情绪,只会影响到外科医生下刀的速度。

    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

    陈海说的这些,也只不过是拉低一下几个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的期待,给他们打打预防针而已。

    不出所料,几个学生听完,马上争辩道:“可是老师,这样是不是对于患者来说太残忍了。如果我们不帮患者解决病痛,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要被病痛折磨着。如果我们能够多一分努力,或许就能解决他们的困扰。”

    “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你要怎么界定这一分的努力呢?我去查了文献够一分努力了吗?我去找其他科室医生多学科会诊够一分努力了吗?我去找主任,找院士算够一分努力了吗?”

    陈海说完,停顿了一会儿给他们思考,随后继续说着:

    “你应该也听明白了,这件事情是个无底洞。你要把你的时间和精力全部耗上去吗?就算你不在乎,可你真的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你难道忘了,你在医院的每时每刻,都有其他的患者期待着你的治疗吗?你要为了一个患者放弃其他患者吗?”

    陈海的反问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因为这件事情本就没有答案。

    只要医生和患者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钻研当然是可行的。

    很多的疾病也是因此一批一批的医学从业者刨根究底才逐渐揭开了面纱,并找到了治疗方法。

    但是在他们这样的公立医院不行,尤其是资历和地位不够的临床医生,因为他们必须要兼顾效率。

    医院晋升还有绩效的标准,将接诊的患者数量纳入考核指标,就已经注定一线医生是做不了这样奢侈的事情的。

    虽然这样的制度减少了摸鱼的混子,可也挤压了医生对每个病人深入了解的空间。

    也导致了负责的医生不得不拿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填补制度设计的缺陷。

    将心比心,陈海又多说了几句:“我们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也习惯了对一切问题刨根问底。但是这样的习惯在临床中却行不通,因为没有人能够告诉你答案。哪怕你有再多的好奇心,也不能用患者的时间和金钱为此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