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1645有个家 > 第145章 你又立功了

第145章 你又立功了

    “殿下真是见多识广,实不相瞒,下官正是延平郡王门下。”郑泰略感惊讶的道。

    虽说郑家在福建地区知名度很高,但基本限于福建及其周边,川蜀地区又相对闭塞,被刘寒一眼猜出来出身,确实出人意料。

    “卧槽!还真是!”刘寒口吐芬芳表现的比郑泰还惊讶。

    本来他也胡乱猜的,毕竟郑姓在这时还算小姓,人数本就不多,郑芝龙降清被软禁后,郑成功投奔永历政权这事儿他还是知道的,是以遇到个姓郑的官员刘寒不自觉的就往这方面想,这让刘寒惊讶之余也有点小激动。

    “微臣斗胆,殿下与延平郡王是旧相识?”郑泰见刘寒表情有些古怪,便多嘴问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论是对于郑家还是朝廷,这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好事,对于接下来要办的事儿也助力良多。

    “虽非旧相识,但郑成功之名如雷贯耳,本王早有结交之意,话说你们家主现在在忙活啥?何时去收那宝岛,到时候务必知会我一声。”得知面前这大叔竟然真是郑家的人,刘寒面色上也不自觉的热切了一些,甚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即使是作为后世人,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刘寒也对宝岛有着别样的执念,总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亲自踏上这片祖国的故土,可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而郑成功之所以能成为民族英雄被后世人铭记,就是因为在那个万难的时代,他做了大部分人想做却做不得的事,他赶走了侵略者,将宝岛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刘寒之所以激动的这么快就将心声说出来,也是知道此时郑成功还没来得及去做这件大事,既然如此,那我刘寒也要去凑凑热闹,去见证一下历史。

    “这……”郑泰闻言直接语塞,他还从未听说家主有收宝岛的意思,他甚至不知道宝岛在哪儿。

    “家主上个月才刚刚得到陛下册封,赐国姓朱,名成功,殿下消息真是灵通,至于宝岛之事,微臣并不知晓,不过此番回去,微臣或许可以帮殿下问一问此事。”虽然很懵逼,但郑泰仍旧十分有条理的给刘寒解释道。

    “不忙不忙,此事又不急于一时,但你还是有必要帮我问问,哦对了,你还没跟我解释,为何将那封密信直接给我看?这不符合常理。”刘寒再次重申了自己的小念头,而后又将话题重新拉扯了过去。

    即便是按照历史的原有轨迹,收复宝岛也是十几年之后的事,而郑成功目前不过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小老弟,即便由于他的出现导致一些历史轨迹被提前或延后,但就目前局势来看,这小老弟根本无暇去收岛。

    这也让刘寒心里安心了不少,毕竟他现在连一艘船都没有,倘若小郑真的去了,他只能望洋兴叹。

    “殿下觉得密信上的条款您能否答应?”见话题重又被拉了回来,郑泰正了正衣冠重又变得严肃而认真。

    “不可能的,我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同时我也希望你那位陛下能清楚目前的局势。”刘寒轻笑着摇了摇头道。

    交出川蜀,拿自己当打手,拿自己部下的性命去为别人开疆扩土,而等到功成名就后等待他的大概率是兔死狗烹的结局,开什么玩笑?真把他当傻子了?

    莫说是开着天眼的刘寒,即便是李定国亦或是其他有头有脸的流寇首领,都能看出来这其中的道道,刘寒不知道这是永历小皇帝自己的主意,还是其与他的大臣共同商讨出的结果,但不得不说及其愚蠢,更令人吃惊的是,小朝廷竟然以为他会更愚蠢。

    倘若摇黄军的首领是个饱读圣贤书的士绅,以儒家那套忠君报国的洗脑理念,或许会有点用,但刘寒不同,他能走到今天,是成千上万兄弟的性命堆出来的,黄鹞子、袁韬、刘维民、孙大头……

    每每想起前些年在大哥们的照顾下他自己那些闲暇自在的日子,刘寒就开始想念他们,谁的命不是命?何以你们这些所谓的上层阶级可以心安理得的让别人为你们卖命,好满足你们的奢侈生活,这是不对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呀,殿下也明白,微臣来成都也好几日了,也从底层士兵以及周边百姓口中得知了不少消息,并断定殿下定是个明白人,是以既然事不可期,不若坦诚相待,共同商议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条款,这也是延平郡王殿下力荐微臣前来的原因。”郑泰十分坦诚的道。

    事实上不论是隆武帝还是永历帝,之所以能勉力维持苦苦支撑,这里头出力最多的还是郑家父子,郑家水师称霸南洋几十年,每年从海洋里攫取的利润何止千万,倘若没有郑家的财力支持与从海外的粮食供给,南明小朝廷仅凭一群贪官污吏争权夺势,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郑成功当然明白朝廷的现状,可他改变不了,只能尽可能的不让事态变的更加不利,而争取摇黄军的支持就是其中一个,倘若让礼部那些傲慢而偏见的老学究去,这事儿八九不离十就黄了,不把摇黄军推向鞑子已经算是万幸。

    “呵,你倒是有胆识,这举动倘若让你们那位陛下知晓,恐怕杀头都是轻的。”刘寒得知了原因后,也不得不为眼前这位大叔的敢想敢干佩服。

    首先这是个明白人,知道在他这里耍心眼很可能弄巧成拙,他宁愿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搏一搏自己的心胸。

    “这是无奈之举,朝廷……那些官员……唉!”郑泰想起了朝廷里的明争暗斗苦涩的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不必叹气嘛,你既然来赌我的人品,那我自然不会令你失望,但是在此之前,我要对你说,同时也是对小郑说,朱家非圣主,报国之途非此一条,你们当然不会相信,但历史会证明这一切。”刘寒沉吟了片刻后道。

    郑芝龙、郑森父子脾性相差甚大,郑芝龙刚出去闯荡大海时才十几岁,认识几个字,但不多,在大海里吃过不少苦,历经大小海战数百次,可谓刀口舔血。

    吃了没文化的亏,郑芝龙对自己的宝贝儿子十分上心,打下泉州的家业后,专门请了不少大儒来教导儿子郑森,哦,也就是郑成功,这些大儒里最出名的,莫过于水太凉头皮痒的钱谦益同志。

    钱谦益作为曾经的东林大佬,他自己虽然只是叶公好龙,但对别人的爱国教育却做的相当成功,郑成功同志就是一个好例子,哦,这里的爱国更明确的说是忠君,在这样一个愚昧的年代,忠君就是爱国,甚至无关呼百姓。

    也正是因此,刘寒知道自己的话根本没有说服力,他只是想让小郑留个心眼打个预防针。

    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件事是错的,你也知道是错的,但你想让别人也认可,是件很难的事,只有这个人真的去撞了南墙,头被撞的头破血流,很疼,他才会明白。

    大道理谁都懂,但知而不做,非知也。

    “殿下此言倘若传到朝廷,恐怕杀头都是轻的。”郑泰似乎感受到刘寒的真切,又觉得刘寒并非易怒的性子,是以也用刚才刘寒的话来作为回复,而后与刘寒对视一眼相继大笑。

    “为今之计,徐徐图之,稳扎稳打,方为上策,孙可望、刘文秀他们是不是也投靠了朝廷?得小心他们这些老六!”刘寒又提醒道。

    “老六?”郑泰不解。

    “就是二五仔。”

    “???”郑泰更懵逼了。

    “坦白来讲,根据我的估量,鞑子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对朝廷发起猛烈攻击,随着局势的严峻,某些人或许会另投明主。”

    这么一说,郑泰当然就明白了,虽然不大相信,但总归心里有了预防针。

    “短时间内摇黄军无法给你们提供兵力上的帮助,但你放心,作为朋友,我刘寒自然会让你和你的家主能向朝廷交差,这样吧,我手里有份图纸,就拿这个去交差吧。”刘寒想了想道。

    郑泰虽然不明白为何他们这么快就成了朋友,但一听刘寒已经想好了对策,心中还是感觉高兴,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图纸,但必定是很重要的,于是正襟危坐翘首以盼起来。

    刘寒召林登万进来叮嘱一声,一盏茶的功夫,林登万就拿着一个盒子珍而重之的呈给了刘寒,打开盒子里头是几张宣纸,宣纸上所描述的正是制造局按照刘寒的提示研究并已经在摇黄军中服役的遂发式火枪。

    “这是鸟铳?不对,没有火绳,扳机?扣动扳机,以火石点燃火药,遂发式火铳!”郑泰拿着图纸一边看着一边喃喃自语。

    郑家本就重视火器,郑家在澳门甚至拥有着一个专门的铸炮厂,作为郑家的家臣,郑泰对火器也有一定的了解,是以大致看了看图纸的内容,立即就明白了这张图纸的重要性。

    “这种新式火铳不仅克服了天气对火铳的影响,而且避免了点火冒烟容易提前引起敌人注意的问题,另外也提高了射击效率。”刘寒简单解释了几句道。

    虽然这种枪械摇黄军也才刚刚装配不久,但刘寒一点也不担心,他手里拿捏着枪械一步一步发展的科技树,而膛线技术和纸壳弹制造局也都在加紧研究之中,并且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在科技方面,摇黄军不可能落后。

    在这个前提下,以技术来帮助一下可能的盟友,让鞑子的进攻速度不至于那么快,不仅能获得小郑的友谊,而且也为摇黄军争取到一定的发展时间,毕竟南明小朝廷若是亡了,鞑子的矛头大概率会指向自己,这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相对于老式鸟铳火绳枪,遂发式火铳在技术上虽然没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即使能让当前的火枪综合实力提升百分之十,在正面战场上也算不小的作用。

    “微臣明白,不瞒殿下,我郑家其实也在想法子改良火铳,有了这张图纸,相信我家主定然十分高兴,微臣感激不尽。”郑泰起身躬身行礼道。

    虽然刘寒从未自称本王,也从未承认领了那道圣旨,但他也没有否认,郑泰很识时务的仍旧以臣礼相待。

    “这可能还不够,让我再想想,这样,倘若你们能帮我搞来足够的粮食,我不介意在有余力的情况下适时的帮你们打打小仗,当然,我会付钱。”刘寒又道。

    既然没有享受到权利,当然也不用尽义务,刘寒在这一点上看的很清,但倘若能给摇黄军多找到一条补给,在有余力的情况下顺手帮一帮,也不是不可以。

    “够了,够了,有殿下这句话,这就够了,微臣在此谢过殿下了!”郑泰脸上少有的露出了笑容。

    事实上,朝廷对于火器并不重视,尤其是火铳上,鸟铳火绳枪这东西已经是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了,这么多年来仍旧还在装备着,而朝廷这几十年来在火器上最大的执念就是火炮,但也仅限于口径,坦白来讲,就是朝廷只会想着法的铸造更大更重的火炮。

    重炮虽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但却有个致命的缺陷,越是重大,越不利于野战,只能被动打防守战,这就意味着想把丢失的土地拿回来难上加难,因为朝廷压根就没那个念头,只想着防守防守再防守。

    是以即使这张图纸在郑家来说很重要,但在朝廷亦或是陛下眼中,或许还是不够看,但刘寒刚才的承诺却十分够看。

    虽然是附加条件的承诺,但这在郑泰这种饱读圣贤书的人眼里已经足够,只消咬文嚼字润一下笔,就能轻松让朝廷那群人信服,交差算是足够了。

    而从另一方面讲,向家主交差自然更是足够,他不仅赢得了摇黄军对郑家的好感,还拿到了郑家一直研究而不得的火器图,这次出行算是不虚此行了。

    “粮草的话,微臣回去便会向家主如实反应,相信家主也会珍视这份友谊,限于距离,或许时效上会慢一些,不过以微臣对家主的了解,家主应当会有所表示的。”郑泰补充道。

    “如此甚好,记得将我的话如实告知小郑,还有,告诉他,火器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旋律,要小心荷兰佬,多搜集这方面情报,你来复述一遍。”刘寒突然有点严肃的道。

    郑泰虽然不知刘寒为何突然如此严肃,但看得出刘寒真的很在意他的家主,即使称呼小郑很让他不舒服,但仍旧是以站起来再次躬身:

    “火器才是战争的主旋律,要多搜集荷兰人的情报,微臣已经铭记于心。”

    送走了郑泰后,刘寒长叹了一口气,他其实很想忽悠小郑让他过来跟自己一起干,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且不说他跟小郑根本就没见过,即便见过也无济于事,人是不会凭空相信所谓预言的,倘若他直接草率的这么说,估计只会被人当成脑子有问题。

    “刘兄怎的对那郑家如此感兴趣?说真的,我还是头回见你如此在意一个人。”一直坐在一边喝茶的李定国百无聊赖的道。

    “你懂个der,这叫英雄惜英雄!”刘寒揶揄道。

    “切,你总是能说出些我没听过的词儿,既然你这么看重他,何不赚他过来?”李定国随口道。

    “你是水浒看多了,还是觉得自己是吴用?咱这又不是梁山,别老天天想着赚人上山,有这个心思,不如想想摇黄军的未来。”

    水浒这本虽然两百多年前就成书,但在这个时代传播却并不广泛,李定国算是少有的看过的。

    刘寒不大喜欢这本书,尤其讨厌吴用这个人,动不动就要赚人上山,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总之骗也要骗过来,郑森之所以是民族英雄,是因为收复了宝岛,捍卫了民族尊严,倘若真是现在就被他收入麾下,那就等于扼杀了属于郑森的一切,这很不道德,也没必要。

    “唉,说起这个我就头疼,各地都缺粮,百姓苦不堪言,不少地方每天都在饿死人,可历经这么一场大战,咱们的存粮并不多,顶多也就勉力维持个二十天左右,虽然一再给将士们辟谣军中余粮至少还能支用三个月,但实行了配给制之后,即便再辟谣也是无用,眼瞅着都要到播种季了,照这么下去可不行。”

    李定国被刘寒埋汰了几句,立即变得有些愁眉苦脸,虽然他主要负责的是各地的布防问题、军队训练问题,但目前摇黄军的情况已经影响到了军心和士气。

    “此事我会想办法,冯英?我教你搜寻的土豆和番薯可有进展吗?”刘寒大老远就看到冯英等在门口,便直接冲他喊道。

    冯英听到刘寒的呼唤立即小跑着进来,手里还提溜着一个口袋,同时脸上也带着一丝喜悦。

    “大人,俺来就是想跟您说这事儿,俺的几个部下刚从江浙沿海回来,也带回了不少东西,您看这些是不是您要找的东西?”说着,冯英将口袋打开,呼啦一下将里头的东西倒了出来。

    由于冯英从来没见过土豆和红薯,只是凭着刘寒给的图片交代给手下的情报人员,而且他寻来的这些东西虽然与图片类似,但个头却相差很大,是以并不十分确定。

    口袋里的东西一落地便滚落的四处都是,个头又大有小,眼色呈土黄色,大的有如杏子般,小的甚至还不如枣子大,倒是有几块泛红的略大些,但也比桃子大不了多少。

    刘寒先是拿起个头小的扣了一块闻了闻,又拿起泛红的随手擦了擦咬了一口。

    “是了,这就是土豆和地瓜!冯英,你又立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