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小官之子科举日常 > 第11章 谢师

第11章 谢师

    其实林伯英正在誊抄他在府城摘抄下来的案首文章,林伯英打算上午就去看望恩师,正好带一份好文章,这样恩师看了也会开心的。

    像林伯英和方老师这样小地方的读书人,最痛苦的地方莫过于眼界太小,无法与其他读书人交流学问。

    果然,刚吃完早饭,还不等家里的客人来,林伯英就背着书箱悄咪咪地出发去县城了。等客人们来拜访林伯英时,老林头只能尴尬地说:“伯英去县城看望他的恩师了。”

    本来答应族老们,今天上午来家里见儿子,这会儿儿子却不在,老林也有些脸红。族中对自家帮助甚多,老林头怕族老们和乡亲们认为伯英一考上秀才就看不起乡亲们了。

    乡亲们倒是没说什么:“正是正是,拜谢老师是第一位的。”族长跟着点点头。

    “秀才公真是知恩图报啊。”

    还有忙着奉承李氏的老太太们“大花可真是苦尽甘来啊,儿子这么有出息!”奶奶李氏在闺中的小姐妹们大都嫁在附近,身为孤女的李氏算是嫁的最不好的,没想到生了个有出息的儿子,往年看不起李氏的老姐妹们此刻都围着李氏说话。

    林母在厨房烧水,身旁也是坐着自告奋勇过来帮忙的媳妇子们,“贺哥儿他娘,你们这就要搬到县城里去了吧。”

    “我也不知道呢,都听孩子他爹的。”林母笑了笑,去橱柜里拿了茶罐子出来泡茶。

    林贺来厨房端茶,听到他老娘贤惠的话语,嘴角抽了抽,他娘在外面可真是给他爹留面子,明明在家里说一不二的。

    林伯英腿儿着去了县城,到恩师家的时候太阳都升到头顶了。

    林伯英抹了抹头顶的汗,敲响了恩师家的门。

    吱呀一声,门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个身长九尺的大汉(九尺差不多两米多一点),看到林伯英,来人笑了笑,“伯英来了。”

    林伯英尊敬的躬身行礼:“大师兄,我来拜访师父。师父最近身体怎么样?”

    “最近还可以,一直等着你的消息呢,消息一传过来,爹就兴奋地喝了两大碗酒。”方大师兄边说边爽朗地笑起来。

    林伯英知道自家师父的酒量,不能算是一杯倒,而是一口就倒!

    林伯英无奈地笑了笑:“师父他老人家太过厚爱。”

    方大师兄拍了拍林伯英的肩膀,“伯英不必自谦,我还得多谢你替我爹完成了他的心愿。自从你考上秀才,老头子脾气好多了。”

    “师父是嘴硬心软。”

    大师兄把林伯英引到了师父的书房,敲敲门,“爹,伯英来了。”

    “进来。”听着师父健硕清俊的声音,林伯英回想起十年前自己初来拜师的时候,也是在门外,听着师父说了一声”进来”,再后来就是十年的求学之路,师父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自己的科举之路,师父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林伯英一进书房门就跪下给师父行礼,“师父,学生幸不辱命!”

    方老师在书桌前写着些什么,淡淡道:“伯英起来吧。”

    “过来看看。”方师父咳嗽了两声,把林伯英叫到书桌前。

    “你也该取字了,这是为师为你取的字,你来看看。”林伯英今年二十了,生日也早就过了,按理来说已经办过加冠礼了,只是林家家境贫寒,林伯英就没有办仪式,加冠礼上理应由正宾为其取字,林伯英没有行加冠礼,没想到师父还惦记着给自己取字。

    林伯英侧身去看书桌上的条幅,只见上面硕大的“秉文”二字。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这句出自诗经《周颂·清庙》。

    林伯英明白了师父对自己的期许,当即跪下行礼,“学生明白,定当不负恩师教诲。”

    方师父摆摆手,“起来吧,不必拘泥虚礼。”方师父为人并不拘小节,反而是疏阔大方,除了在学业上对林伯英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反而是时时温柔关照。

    “秉文,你接下来有如何打算?”

    “师父,学生是想着先不去乡试了,这次院试,学生虽然添列第八名,但是也见识到了府城学子的博学多才,若此次贸然去省城乡试,恐怕会无功而返。”林伯英低声对师父说到,之前自己就是井底之蛙,这次才拨云见日,认识到了自己的水平。

    说着,林伯英从自己带来的礼物中拿出了自己誊抄的答卷。

    “师父请看,这是学生誊抄的前三甲的答卷,学生所差甚远。”

    方师父拿过来细细地看了起来,不由得暗暗点头,“不愧是山东孔氏的学生。”

    方师父边看边给林伯英分析起来三人的文章,林伯英跟着认真,师父一辈子勤学,看待三人的文章更加深刻,分析起来鞭辟入里。

    师徒二人分析了一上午,不知不觉就到中午了。这时大师兄过来请二人去吃饭了。

    “爹,伯英,先吃午饭吧,吃完饭再看。”大师兄看着二人对着几张纸聊了一上午,有些汗颜,自己家兄弟二人看着父亲满腹才学却一辈子郁郁不得志,从小就对四书五经没兴趣,自家父亲教了一辈子书,没想到终于有一个学生代替父亲实现梦想了。

    饭桌上,林伯英说了自己的打算,大师兄和二师兄在县城经营多年,是县里有名的乡绅,林伯英也想请二位指点一下自己。

    “伯英这个想法不错,你已经成了秀才,总不好叫令尊令堂还有弟妹继续下地干活,来县城也好,先买了小院子住到城里来。”这是二师兄说的话,二师兄长袖善舞,平日里和县城的乡绅们的交往也都是二师兄出面。

    二师兄边说边对林伯英举杯:“我爹已经有两年没开私塾教学生了,此次你考上秀才,我的那些朋友都想问问你,要不要开私塾,他们也想请你教一教家里的孩子,不说读书考举,好歹认识几个字。”

    大师兄也跟着点头:“正是,你那几个侄儿,我也想着叫你教教他们,我和二弟平日里抽不出空来,你这个当叔叔的替我们管管孩子,虽然家有恒产,但若是不懂世事,迟早败光家产。”

    林伯英点点头,“多谢二位师兄信任,听说大侄子年仅六岁就熟读四书,我也正想让我家小子认识认识这个大哥,我那儿子平日里在族学自视甚高,一骄傲就容易懈怠,正准备给他找个榜样呢!”

    林伯英知道师父的这个大孙子素有才名,自己以往也见过几次,虽然年纪小,但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学问也很好。

    “秉文不必夸老大,那孩子太过刚硬,将来必会吃苦头。”方夫子觉得自己的大孙子太过刚硬,并不适合为官。

    大师兄和二师兄对视一眼,心想:太过刚硬像谁呀?还不是像自家老太爷方夫子,他们两兄弟都是圆滑之人,没想到儿子像了自家老爹,现在看老爹对大孙子的评语,莫不是他对自己的评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