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16章 丽华献策帮练兵,元璋再度攻滁州

第16章 丽华献策帮练兵,元璋再度攻滁州

    纪律准则第一条就是:听从和执行朱元璋的命令、指示。

    丽华本来想说的是上级,可显然,朱元璋就想要做最上的那个上级,索性直接听他的好了。

    然后就是:听从指挥,令行禁止:这是要求他们听从除朱元璋以外自己的上峰的命令。不然事事都要朱元璋下令才能做,那朱元璋得累死。

    提高警惕,保守秘密:自古多少事情,都是因为泄密而失败的,建立一套严密的巡逻制度,要求将士们时刻保守秘密,是除了听从指挥以外最基本的规矩。

    严守岗位,履行职责:伙夫有伙夫的职责,帐前有帐前的职责,先锋有先锋的职责,每个人都按照要求去完成,不许偷奸耍滑,不许以公谋私。

    尊上爱下,团结友爱:上峰要爱护下属,尽量做出正确的指令,避免损失,要时刻注意下属的生活,避免军中出现抱团、排挤的情况发生;而下属则要尊敬上峰,就算发现上峰出现了错误也要有理有据的提出建议,不能当众给上峰难堪或者直接甩手不干。将士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许打架、结党、抱团。

    军容严整,举止端正:怎么能让人看出来这一支队伍不一样呢?当然是与众不同的精气神。虽说现在的条件达不到统一服装,但是就好比大家几乎一眼就能看出读书人一样,若是能将士兵们打造出一股独特的气质,自然就能让人分辨出哪支是朱元璋的队伍了。

    爱护武器装备和公物:这倒是不用多要求了,毕竟现在铁器稀少,能有把刀都宝贝的不得了,就连花云这种家学渊源有家底配得起剑的,都对自己的剑无比珍视。但丽华觉得,不但要爱护兵器,那些简单易得的小木车,以及驴、马,甚至洗脸的盆子也都要好好爱护。

    缴获归公,不虐待俘虏:打了胜仗烧杀抢掠是很多队伍的传统,毕竟你让人给你出力总要给他们点什么好处,但丽华觉得这样的队伍是走不远的。打了胜仗当然可以缴获战利品,但战利品要统一入库以后按军功发放。至于虐待俘虏这事儿,丽华只是提一嘴,具体实施还是得看朱元璋自己。

    爱护百姓,不抢劫淫掠。还是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得在百姓心中树立一个伟大、光明、正直的形象,百姓才会依附、投靠你。然后你才有人给你种地,给你生孩子,给你缴纳赋税,不然打下偌大的地盘,却没有人,这能管什么用呢?

    至于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训练,什么时候熄灯这种能够人为控制的纪律,比上面那些可要简单的多了。

    丽华还给朱元璋重新构建了一个兵卒晋升和处罚体系。要想马儿跑当然要给马儿喂饱草,这个晋升体系就是一根水灵灵的大萝卜,钓着兵卒们努力训练,奋勇杀敌,而处罚体系则像一根大棒槌,举在头顶上,让他们时刻警醒。

    参考自秦以来的军伍制度以及后世经验,丽华将军队的人员分为了将、士、吏、卒。

    卒就是普通的白身小兵,在最基础的人员构成。

    吏就是管理小部分兵卒的基层官员,没有下达重大命令、指示的权力,主要就是负责管理所辖兵卒的纪律、内务。

    将和士同属于领导者,也就是官。

    只不过将偏武,士偏文。

    大明没有继续沿用以前的什伍制度,而是改用了“旗”,丽华也提前借用了这个理念。

    十个兵卒为一旗,选出一个“小旗长”来进行管理。小旗长要负责管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人的营帐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传达上级命令、督促及时训练、监督兵卒行为。

    五个小旗为一个总旗,选出一个总旗长来管理。总旗长负责按照计划对旗下的兵卒进行训练,作战时也可以率领旗下兵卒灵活应战。

    两个总旗为一个百户,由“百夫长”来管理,这个百夫长可是名副其实的百夫长了,因为他手下是真有一百号人。

    百夫长、总旗、小旗都算作吏,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按照上级的命令去训练、作战。

    三个百户为一卫,由校尉来管理。

    在小规模的作战中,能凑齐三百人已经算不少人了,所以校尉不但要组织训练,还要有勇有谋、文武兼备。

    三个卫为一个旅,由旅帅来管理。

    三个旅为一个军,由将军来管理。

    从卫开始,随同设立士官,如总管自己一卫、一旅、一军的长史,长史之下分管车马的卫骑曹、旅骑曹、军骑曹;分管粮草的卫仓曹、旅仓曹、军仓曹;分管兵器甲胄的卫兵曹、旅兵曹、军兵曹。

    还有特意设置的督促识文断字的主簿,记录功过、掌刑法的廷尉。

    至于处罚,史书上都说乱世用重典,所以丽华的处罚定的非常简单粗暴。

    挨打、赶走、杀头。

    至于量刑,丽华懒得想,全交给了朱元璋自己去琢磨。

    “你说你那脑子是咋长的呢,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朱元璋感叹道。

    丽华提的这些建议让朱元璋心潮澎湃,觉得自己大事可成。

    “你也别太兴奋,一来这些都是要实践下来才知道能不能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我知道的这些虽然看起来非常完善,却不一定会被你的兄弟们接受。尤其是思想上,你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远大的梦想的,他们大多数就只是想吃饱肚子、娶个媳妇。等他们吃饱了,娶了媳妇生了娃,当了校尉、将军,思想上还是跟以前一样,不为国家、不为百姓,就想着往家里多划拉一些东西,这样的人坏吗?不坏。可是这样的人以后却是大祸患。可是他们穷怕了,饿怕了,想让他们改变思想,是很难的。这都是你要操心的事情了。”

    “成,都交给我,总不能啥都让你来呀,咱大老爷们儿光吃饭不干活儿啊。就是……这军中啊,怕是找不出来那么多识字的。”

    “这也是我一直想跟你说的呢。”一说起这个,丽华又来了精神。

    “你说,打天下和坐天下,哪个难?”

    朱元璋想了想:“坐天下吧?大秦、大隋都统一天下了,可到头来也都是二世而亡。可见只要有精兵强将,打天下不难,可治理天下很难。”

    “治理天下靠什么呢?”

    “官?”

    “对,需要官,需要吏,需要大量的读书人。你看,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带的是一群武官,可是立国之后,武官逐渐没落,渐渐就成了文官的天下。唐太宗自己就是个卓越的武将,可是后期还是要靠着一群文臣来治理国家。从先秦起,“文”就被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只通过血脉、姻亲、师徒来传承,这一小部分人通过“文”又控制了做官的途径,通过吸食普通百姓的血来养活他们,形成世家大族,到了唐朝,甚至有了五姓七望的说法。国瑞,你累死累活,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天下,甘心就那么被文人“窃取”了?你的兄弟们会甘心低文人一等?更何况,文人向来是会抱团的,他们会结党,一旦他们势力大了,就会干涉你的决定。”

    “可是……咱武夫是真不会啊……”

    “从现在开始学呀,当爹的认识字了,当儿子的就能读个四书五经,当孙子的说不准就能中进士。武将的儿子怎么就不能从文呢?”

    丽华有些犹豫的说道:“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我有一套完全不同于儒家的选官想法。为官者,重在为民。四书五经背得再熟练,有几个人会处理旱灾、水灾、蝗灾的呢?如果你支持,我会编纂一套实用的为官教材,让已经能够认字、写字的人快速的学会如何处理一县之政事。咱在军中推广,让每个人都会,到时候你若真的成了那天下之主,这些人随时都能散往各地,少说能替你管理十年,让你能有足够的时间,把新的选官制度推行下去。”

    朱元璋的眼睛是彻底亮了,他对着丽华狠狠的亲了一口:“支持,咱举双手支持!”

    “那你可赶紧出去打地盘去吧,咱至少得有一个真正的属于咱自己的地方吧,谁也拿不走,谁也抢不了的地方。否则这些,都是纸上谈兵。”

    “成,你等着,咱老朱早晚给你打下一个真正属于咱自己的地方。”

    虽然丽华说了很多,但是朱元璋还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他找了一天空闲时,置办了一桌酒菜,把汤和、徐达、周德兴、缪大亨、郑遇春、郑遇霖兄弟俩、耿君用、耿炳文父子、费聚、陈德、郭英、陆仲亨、华云龙、花云、冯国用、冯国胜、吴良、吴祯、唐胜宗、王志叫到一起,说起新兵制的事情。

    这二十个人,既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心腹,也是他的创业班底。

    其中大部分人,比如徐达、汤和,没什么文化,但是朱元璋说好,就好,说改,就改。

    周德兴、耿炳文算是有些文化的,听朱元璋说完以后思忖半天,觉得可行。

    缪大亨和花云,是这些人里文化程度最高的,虽然觉得跟自己以往所认知的有些别扭,但是每一个人所领导的队伍都有他自己的规矩,他们身为下属自然听从就好。

    事情就这么初步定了下来。

    朱元璋把手下的近两万人手分成了五个队伍,称之为五军。这五个军,分为前后左右中。至于五个军的将军,朱元璋还是难免任人唯亲了一把,他分别给了汤和、徐达、缪大亨、耿君用、郑遇霖。

    前将军汤和,后将军耿君用,左将军缪大亨,右将军郑遇霖。

    中军为亲军,由徐达率领,护卫朱元璋。

    郑遇春、冯国用、冯国胜为郑遇霖帐下旅帅,耿炳文、唐胜宗、王志为耿君用帐下旅帅,花云、陆仲亨、华云龙为缪大亨帐下旅帅,费聚、陈德、郭兴为汤和帐下旅帅,吴良、吴祯、周德兴为中军旅帅。

    二十个人,刚刚好把旅帅以上的职位占满。

    至于那些校尉、百夫长、总旗、小旗,还有长史、曹官,朱元璋都叫他们自己慢慢去考察,选择。

    如今朱元璋在他领导的人心中威望最高,所以他自领廷尉,掌管手下的惩处。

    至于为什么不称大帅,自然是因为郭子兴还在,朱元璋再怎么心急也不会这个时候明目张胆的跟郭子兴撕破脸皮。

    在朱元璋开始缓慢的摸索着建立新兵制的同时,赵均用和彭大已经攻下了盱眙,并且开始张罗着要称王了。

    赵均用他们并不是第一个称王的起义军,最早刘福通和韩山童起义,韩山童就自称宋朝后裔,自立明王,后来不少起义者都纷纷效仿,徐寿辉都不是称王了,直接自立为帝,国号天完。今年张士诚也称了王,他与赵均用关系不错,见他称王之后,赵均用这才蠢蠢欲动起了称王之心。

    不过赵均用到底年轻,又与彭大合力攻下的盱眙,便让了一步,让彭大先称王。

    于是十二月底,彭大自立为鲁淮王。

    转过年,赵均用又攻下了泗州。

    眼见着彭大和赵均用都有了新的地盘,郭子兴眼馋,于是朱元璋又趁机请命,再度南略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