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2章 错信人郭天叙命丧江南,克集庆接妻儿朱元璋亲人团聚

第22章 错信人郭天叙命丧江南,克集庆接妻儿朱元璋亲人团聚

    在休整了数月后,朱元璋再度攻打把目标对准了集庆,很快又打下了溧水,收拢了好几个人才。

    见朱元璋手下人才济济,已经攻下数个城镇,且离集庆越来越近,郭天叙心中羡慕,也想要分一杯羹。

    他派人送信给朱元璋,言明自己也想要攻打集庆。

    这就是郭天叙不如郭子兴的地方了,要是郭子兴在,就会叫朱元璋打下集庆后再过去占领。

    可这也没办法,郭天叙毕竟不是郭子兴,朱元璋也不会看他面子真让给他,要想拿下集庆,就只能亲自上阵。

    果然朱元璋没有拒绝,也没有派兵相助。

    张天佑满怀信心的带着陈野先的部下攻打江南,却兵败而还。

    离谱的是郭天叙不觉得是张天佑水平有问题,反而觉得是因为陈野先没有随军,才让他的部下没那么听话,随后对陈野先更加笼络,试图掌控他所有人马。

    九月,自认为已经驾驭了陈野先的郭天叙亲自带着陈野先攻打集庆。

    这次陈野先可算是找到了机会,临阵倒戈,将郭天叙和张天佑的命当做了自己向元军投诚的礼物。

    郭天叙和张天佑都身亡,滁州的势力这下是彻底群龙无首了,有一大部分人就又投靠了朱元璋,这下滁州、和州甚至濠州名义上全都归属朱元璋一个人了。

    此时,朱元璋正组织水、陆两路同攻集庆,常遇春负责水路,从采石江对元军进行分化。

    驻守采石江的将领康茂才很厉害,数次打退了常遇春。

    朱元璋则亲自带领部众从陆路围剿集庆,两相夹击之下,最终在至正十六年三月攻破集庆,康茂才带领手下部众归降。

    此时,朱元璋还不知道他的长子都已经会爬了。

    在朱元璋外出攻城略地的同时,丽华在和州一边养胎一边主持大军的军需粮草问题。

    十万粮草虽说不少,但丽华是不能眼见着自己坐吃山空的。

    他们到和州后恰好就要春耕,在大军出征前兵卒先下地耕种了一番,权当做热身了。

    等大军出征后,这些田地的后续打理问题就需要交由丽华来妥善安排了。

    同时,丽华也开始关注城中被遗弃的或者因家人都没了而变成孤儿的孩子们。

    她弄了两个大院子,一个住着男孩儿,一个住着女孩儿,朱文周和小蝶定期去看望他们,教他们读书识字、基础武艺。

    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丽华每天都盼着朱元璋早点打下集庆,过上人多田多粮多的稳定生活,能让她正式的展开手脚搞钱。

    就在这样不算忙碌也不算清闲的状态下,丽华度过了她整个孕期,于至正十五年九月初五生下了一个预料之中的男孩儿。

    拿下集庆后,朱元璋让徐达率军继续攻打镇江,自己则带着一支亲兵飞奔回和州要接丽华和孩子来集庆。

    小娃娃已经半岁多了,长得十分胖乎,就跟年画上的金童一样。

    “这是……”

    “这是啥,这是你儿子。”丽华把孩子咣叽一下子塞进朱元璋怀里。

    “唉……别,咱身上脏,盔甲硬……”朱元璋手足无措,小心翼翼,生怕弄疼了宝贝儿子。

    天气还不算冷,小家伙穿着单衣,露着屁股,软乎乎、肉嘟嘟的,叫朱元璋发怵,他都不知道该使多大力气来抱着了,紧了勒着了怎么办?松了掉了怎么办?

    短短时间里朱元璋愣是被这个小家伙弄了一头的汗。

    直到丽华觉得捉弄够了,这才把孩子从朱元璋身上抱下来,手一挥,身后五个孩子齐齐喊道:“恭迎爹爹回城。”

    “哈哈哈,好,好呀。”朱元璋挨个抱起几个孩子,掂量了一下:“不错,都长高了,也都胖了。”

    然后又拍了拍马兴:“壮实了不少。”

    “辛苦你了。”朱元璋看着丽华说道。

    “你也辛苦了。”丽华把孩子非常顺手的交给了朱文周,自己跟朱元璋开路进城。

    “回去有惊喜给你呢。”

    “见到你,还有孩子们,就够惊喜了。”

    “那待会儿你可别掉眼泪。”

    朱元璋暗自不服气,男子汉流血不流泪,他朱元璋怎么可能哭呢。

    结果一看到在府门前等着自己的二姐夫,朱元璋的眼泪就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姐夫?是姐夫吗?”

    “真的是重八回来了?”李贞也很激动,上前揽着朱元璋的胳膊,上下打量着自己的妻弟。

    “姐夫缘何不去城门啊,真吓咱一跳。”

    “是弟妹,想要给你个惊喜。”

    “确实惊喜,哈哈哈,又惊又喜。”

    “狗儿,妮儿,保儿,来,见过你叔叔和舅舅。”

    两个高挑的大小伙子走上前来,这两个人一直杵在府门口,只是朱元璋一直没有认出来,现在被李贞这么一说,仔细看了看:“你是狗儿?你是保儿?”

    “四叔!”

    “四舅!”

    “哎!哎!”

    狗儿就是朱元璋那个被大嫂带走的侄子,今年已经二十岁了。

    “大哥后继有人了。”看着狗儿,朱元璋算是小小的填上了一个遗憾。当年大哥和大侄子饿死,大嫂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从此再无音讯。

    朱元璋十分想把小侄子找回来,不管成不成器,好歹延续大哥的香火。

    狗儿后面还有一个小姑娘,看起来才十来岁的样子。

    “这是?”

    “这是我妹妹,我娘没改嫁,她回到姥爷家才发现自己有了孩子的,娘也是为了生妹妹才没的。”

    狗儿很激动,既怕朱元璋不要他们,更怕朱元璋误会母亲。

    “你放心,都是咱老朱家的血脉,咱不会不承认的。等以后有机会了,将你娘的坟和你爹的迁到一起去,他们活着的时候因为天灾分离,死了在地下好歹也做个伴。”

    保儿则是李贞和朱元璋二姐的孩子,今年十七岁。

    “都是大小伙子了。”朱元璋感叹道。

    “都别站在这里了,进去说吧。”丽华招呼着,一行人都进了家门。

    朱元璋如今虽然官职最高,但马强是他岳父,自然马强坐上首。朱元璋和李贞坐在左手边,丽华坐在右手边,几个孩子,甭管大的小的,除了只能抱着的,都一律站着。

    李贞将他们这些年的经历简单的说了一说,其实真的很简单,无非就是流浪、讨饭,再简单点就是努力活着。

    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了名声,后来又被封了左副元帅,李贞自然也听说了这么一个人。后来无意间听到大家说起朱元璋的经历,说他是从皇觉寺投靠的,娶了郭子兴的义女还改了名字,就此一飞冲天了。

    李贞越想越觉得这个朱元璋像他的妻弟,于是带着保儿来投奔。

    路上保儿又在人堆里认出了狗儿,三个人就结伴一路上磕磕碰碰的到了滁州。

    结果朱元璋早已经去和州了,李贞又一路打听摸索着来了和州。

    李贞本来还怕丽华一个大家小姐,不认他这些穷亲戚,结果丽华听到他叫朱元璋重八之后,立马就将他们迎进了府里,为他们置办了一系列的吃穿用度,一点儿都没有架子。

    “姐夫,怎么样,咱娶这个媳妇,是不是给咱老朱家长脸了?”

    “你就嘚瑟吧,能娶上这样的弟妹,你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嘿嘿嘿,咱也觉得。”

    闲话几句家常,朱元璋得知自己的侄子、侄女和外甥都这么大了还没有个正式的名字。

    “你俩都这么大了,也该立起来了,到集庆以后啊,你俩就先去下头做个小兵卒,顺带把字认了。”

    对此李贞没什么意见,当年朱元璋不好意思留在他家里当拖油瓶,他和保儿也是一样,来到朱元璋这里有了固定的着落,能吃饱饭已经是非常好的事情了。

    只有狗儿,自恃自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满以为朱元璋认了他以后会给他个将军当当,没想到只是个最低等的兵卒,心中满是不服。

    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又不想惹怒了朱元璋继续去流浪讨饭,只好闷不吭声的点了点头。

    “要进军营,该有个名字了。”朱元璋又看看丽华,丽华白了他一眼,抱着孩子起身:“孩子该换尿布了,我先带他去后头。”

    朱元璋挠挠头,自己的侄子和外甥确实不好再叫丽华取名了。

    “就叫文正,文忠如何?”

    “朱文正,李文忠,不错,四弟也是读了不少书了。”李贞赞叹道。

    其实朱元璋只是说了两个名字,谁叫哪个也没定,但是李贞就这么先给自己儿子定下了文忠的名字。

    这就是有爹在的好处了。李贞年纪也不是白长的,他通世故,也了解朱元璋。

    以后朱元璋就再不是在他家里蹭吃蹭喝的朱重八了,现在是义军元帅,以后会是什么呢?

    不管是什么,通过儿子的名字来表一表忠心总是没错的。

    “呵呵,哪里哪里,咱现在也在军中推广学习呢,姐夫识字儿,要不去给咱帮个忙?”朱元璋没有察觉李贞心理上的变化,还被夸的挺高兴。

    “成,只要你需要咱就去。”

    于是朱文正、李文忠的名字就定了下来。

    那个小姑娘的名字到底还是交给了丽华,取名朱文曦。

    晚上丽华张罗了一顿团圆饭。在朱元璋收了五个义子、又来了四个亲戚之后,团圆饭的人员越来越多了,以至于朱文周这些小孩单独摆了一桌才坐得下。

    看着满满当当的两桌人,朱元璋挺高兴,他从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有了丽华,有了兄弟,现在又有了亲人、孩子。

    “要是以前有这样一半的生活,咱也不至于造反啊。”朱元璋心里想着,乐呵呵的饮了一杯酒,还手欠的拿筷子沾酒偷偷喂给儿子喝,被丽华打了两下。

    “嘿嘿,你别恼啊,你看,他也没哭,是个好小子,不愧是咱的种!”

    丽华觉得朱元璋对自己才六个月的儿子滤镜是有些厚了。

    就算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就是历史上的“朱标”,丽华也没觉得这小子有什么天赋异禀,照样该吃吃该拉拉,哭的她觉都睡不好。

    话说回来,丽华并没有给这个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太子”取名字,而是要等到朱元璋回来取,只给他取了个小名叫肉包。

    朱肉包,听着就香。

    “你不给你儿子取个名儿啊?”丽华问道。

    “啊?”朱元璋正跟儿子玩儿的高兴呢,就被派遣了任务。

    “那个,等咱好好想想,想想……”朱元璋决定用“拖”字决,说不定丽华等不及就给儿子取名字了呢。

    一顿饭吃完,好好休整了两天,和州就开始了大搬迁。

    不但朱元璋的亲眷要跟着去集庆,一些百姓和将士家眷也要搬到集庆。

    正在这时,张姨娘也带着郭慧找上了门。

    原来郭天叙和张天佑死后,已经在小明王那里立足的郭天爵回到了滁州,但是他没有接手滁州的势力,只是把张夫人还有李姨娘、四舍带走了。

    张姨娘和郭慧在滁州举目无亲也无法立足,便收拾了包袱来和州投奔丽华。

    丽华想,郭天爵不带这两个人走,跟她们与自己关系好也不无关系。

    不管是不是受了自己的牵连,只看张姨娘这十几年对自己的照顾,丽华就不可能放任她们母女不管。

    一群人浩浩荡荡,在将士们的护送下开始由和州往集庆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