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3章 九字谏言定根基,肉包小儿得大名

第23章 九字谏言定根基,肉包小儿得大名

    集庆确实繁华。

    还没进城,只看到城外,丽华心里就感叹道:“不愧是六朝古都,即便还没有成为大明的开国之都,却也是真的如同诗中所说的: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因为有长江从整个城市穿过,集庆的农田不缺水,即使是大旱时节,这里的粮食产出也很稳定。

    不过也很怕洪涝就是了,虽说长江水势没有黄河那般凶猛,但有时遇到接连暴雨,难免也会决堤。

    丽华一边走一边规划哪边可以种稻子,哪边可以拿出来种菜,哪边可以种些桑树、甜菜这些经济作物。

    在来集庆之前朱元璋已经早早的拜托了她并且把整个集庆的农业生产都交到了她手上。

    这权力可不小,压力也大。

    “国瑞,国瑞,你来。”丽华掀开马车的帘子,招呼朱元璋过来。

    朱元璋将马与马车齐平,丽华叫停了马车,让朱元璋进去。

    朱文周很有眼色的抱着孩子去了张姨娘那辆马车,把这个空间让给义父义母。

    “怎么了?”

    “国瑞,这些田,都是有主的吗?”

    “啊?”朱元璋打下集庆派兵接收完,就回滁州了,这些他也不知道啊。

    “这些都是百室在管。”

    李善长跟着朱元璋从和州管到集庆,集庆地方可打着呢,徐达这镇江也快打下来了,李善长都快忙冒烟了。

    “现在感觉出人手紧凑了吧?”丽华笑道:“就这几个地方,都管不过来了,以后打下天下来,怎么管?拱手让给那伙子文人?”

    如果没有丽华在,估计朱元璋真的就会这么办。

    明史上记载:朱元璋在打下镇江后,亲自去祭拜了孔庙,对文人礼贤下士,更是亲自去请朱升等大儒相助,宋濂等人甚至成为了朱标的老师。

    后来朱标的次妃吕氏也是文人之女。

    巧合的是,在吕氏生下朱允炆之后,太子妃常氏和她的嫡长子朱雄英就死了。

    虽说这件事跟吕氏或者说吕氏身后的文人集团有没有关系下不了定论,但结局总是摆在那里的。

    几桩洪武大案,跟着朱元璋的武将都杀的差不多了,就连淮西武将一派的皇太孙也死了。

    最终上位继承皇位的,恰恰就是文人一派所支持的朱允炆。

    丽华也不知道历史上那个朱洪武到底知不知道文人的把戏,不过她想就算洪武帝知道了也没有办法。

    穷人出身的洪武帝对读书人是有一种羡慕在的,哪怕他是以武立国,对文人也是重视的。

    所以他让朱标从小读书,给他请大儒做老师,就是想教出一个纯正的文人儿子。

    虽说这个举动也有拉拢人心的嫌疑在,但总之洪武帝是想要在自己这一代就把仗打完,然后转武为文,子孙后代守成即可的。

    而文人恰好就是拿捏了他这个心理而已。

    数年之内,淮西势力失去了太子妃、皇太孙,失去了皇后,甚至失去了太子。

    执着于立嫡长的朱元璋定然不能选择暴虐昏庸的老二秦王做太子,选其他儿子又绕不过嫡长,他只能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皇位。

    在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没有朱棣靖难,这大明还真就成了文人的天下了。

    玩心眼儿丽华确实比不过那些文人,但是丽华有朱元璋的信任。

    相较于丽华,朱元璋可是个实打实的“古代”土著,他的思维更与当下的人相符,而且他腹黑,不然也不可能一胜再胜占据集庆彻底成为一方霸主。

    丽华虽然常被说聪明、睿智,但是她也善良、直率。成亲前有郭子兴的三个儿子护着她,她想做的一些事情也都顺利的做成了。

    跟朱元璋成亲后,朱元璋刻意在丽华面前营造出了一个简单、憨直的人设,导致两个人也是有什么说什么。

    需要丽华玩儿心眼儿耍手段才能做的事情还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之前很多建议、策略,都是丽华负责提,朱元璋负责以一个“土著”的思维进行优化,然后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去实行。

    丽华让朱元璋推广军中识字率,减少未来“文化”方面的掣肘,减轻文人对朝政的把控,朱元璋也是听进去且初步实行了的。

    只不过那时候寄人篱下,朱元璋之前跟丽华商讨过给军中将士们教授丽华编写的简易版治理教材这种事,就只能一拖再拖。

    没想到事情就都攒一块来了,打下了集庆,连和州、滁州、濠州都成了他的了,以前是治一地,现在是治多地,一个李善长确实不够用了。

    “嘿嘿嘿,那等到了元帅府,咱把百室叫来,你们商讨商讨。”

    “成,不过我猜啊,这些地,尤其是肥沃的地,估计都是集庆城里的大地主的,要从他们手里拿地……不好拿呀。”

    “这有什么不好拿的,不给就杀了就是了。”朱元璋霸气的说道。

    丽华扶额无奈,这两年朱元璋的杀气是越来越重了,怪不得是能够搞出洪武大案的人呐。

    可能杀的人多了,心就越来越麻木了?

    “还是要注意一点影响的,不能一点儿道理不讲就直接杀呀。”丽华建议道:“还是先叫手下的人去摸摸底,集庆周围有几个县,多少村,有多少地,有多少人口,地都是谁的。反正以后也是要查的,不如现在顺道查了好了。”

    “成,和州、濠州、滁州要不要也一起查了?”

    “你人手够吗?”

    “张士诚上个月称了周王,这个月正在打湖州,张雨成在打杭州,元军现在可忙着呢,没空管咱们,咱叫徐达守着镇江,邓愈他们去攻打广德、建平,等他们拿下广德路,咱也休整一下。”

    丽华这时突然想起了历史上朱元璋一直奉行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虽然史书上对这九个字的出处有一些争议,有说李善长的,有说刘伯温的,有说朱升的。但丽华觉得,朱元璋在得到这九个字的谏言之前就已经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在如此做了,只是他没有总结出这么真切的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咱把集庆牢牢抓在手里再进行扩张也行。”

    “你可太懂咱了。”听到那九个字,朱元璋醍醐灌顶,激动的手舞足蹈:“咱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说不出来,这九个字可真是太合适了。和州、濠州、滁州零散,地方也小,集庆地方大,又是水陆交通要道,咱就想着一定得把集庆拿稳了,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你稳重一点,怎么跟你儿子一样呢。”

    说起儿子,丽华又想起被朱元璋拖延了多日的肉包大名。

    “你给儿子取好名字了吗?”

    “你真的叫咱给取啊?你取不行吗?”

    “啥都让我来啊,你不是他爹啊?”

    “你还是他娘呢,咱肚子里没墨水啊,说不出来你那些文绉绉的话,取了你不满意怎么办,还是你取吧。”

    朱元璋以前觉得朱重八这个名字太过敷衍,真轮到自己取名的时候,朱元璋才知道按照生日取名其实也挺好的,不用动脑子。

    要是真按照生日,肉包就得叫朱九五了。

    “嘿,九五,九五之尊,这小子生日还挺好。”朱元璋想着想着又傻笑起来。

    丽华无奈,只能自己来了。

    她确实对朱标这个名字有一丝的不满。

    标者,木之末也。也就是树枝的末梢,是事物的枝节和表面,丽华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也难免会想,是不是这个名字起的太轻了,才会让朱标成不了“主干”,只能做一个被人怀念的太子。

    既然末梢不好,那就做主干,做根,扎根土地,吸取营养。

    而且丽华恶趣味的想道:朱根,英文龙的音译,寓意还挺好的。

    “那叫朱根?”丽华忍住笑问道。

    “行啊,咱没意见。”朱元璋能有啥意见,他又不像丽华多出一段记忆,是不会对朱根两个字有什么别的想法的。

    于是,历史上短命的“懿德太子”朱标,咱们的肉包小朋友,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叫朱根。

    你要是问为啥不叫朱文根?义子和亲子,朱元璋还是分的很清楚的,他虽然取不出名字,不过也给亲儿子的名字定下了两个字标准。

    两个人说着话,马车行至元帅府门前停下。

    丽华下了马车,对这气派的元帅府惊叹了一声。

    集庆府城,也就是丽华后世里的南京,是一座北靠覆舟山,其他三面依秦淮河而建的城市。这里还留存有之前朝代的宫城,宫城的北边有一座不那么奢华的府邸,叫行台,被朱元璋征用来做元帅府了。

    不过奢华这事儿看跟什么比,跟宫城比,确实差些意思,但跟豪富比,那也是高出一头了。

    整个府邸分三路,每路五进。

    前一任主人将西路用来居住,中路用来待客,东路做成了一个园子。

    如今朱元璋和丽华成了这院子的新主人,自然要重新改造的。

    丽华想了想,如果按照历史进度,朱元璋大概要到至正二十八年才能称帝,如今才是十六年,也就是说如果没意外她得在这里住十二年。

    住这么久,自然是要改的,不过也不急在一时。

    每一路的第一进都是倒座房,然后是前院、正院(中院)、后院、后罩房四进,每一进都有独立出入的垂花门。第一进一般是小厮、仆从、书童居住,最后一进是仆妇、婆子、婢女居住。

    丽华和朱元璋想把中路正院让给马强住,不过马强拒不接受,选了西院正院,马兴跟着他住在东厢房。

    李贞和李文忠、朱文正就住了西前院,李贞住明间,兄弟俩东西厢房一人一间。

    朱文周一帮孩子住西后院。

    中路虽是待客用,收拾收拾也能住,毕竟就住朱元璋、丽华再加肉包三个人。

    朱元璋的亲兵轮流在中路前院做护卫,前院就用来待客,正院是夫妻俩住的地方,肉包则住在厢房。

    后院本来只住了朱文曦一个女孩子,但为了她的安全着想,丽华叫小蝶在厢房陪着她。

    收拾完毕,一家人就算是正式入主集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