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4章 元璋得封平章事,丽华初论土地分配

第24章 元璋得封平章事,丽华初论土地分配

    李善长仿佛能掐会算,这边刚刚收拾好,就听人来报说李善长求见。

    朱元璋叫人把李善长引到前院正厅,自己则和丽华一起去见他。

    “李善长见过主上,见过夫人。”

    “百室来了,坐。”

    朱元璋和丽华很自然的在上座分左右坐下,而不是丽华坐在下首。

    李善长虽说多少还是有些想法,但在和州时朱元璋和丽华就是这样,他不习惯也习惯了。

    “今日刚刚进府,这小厮、婢女都还未配备,所以今天就没有茶了,只能委屈百室了。”

    “主上言重了,主上携夫人入住,府上仆从未齐,是臣下的失职。”

    “唉,百室是某的军师,又不是管家,这种事怎么还能让你操心。”

    两个人正说着,却见小蝶端着茶盘过来了,原来丽华知道府中没有婢女,又不想失了待客之道,就让小蝶去烧水泡茶。

    李善长已经四十多岁了,被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伺候,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咱自己来,自己来。”

    小蝶送完了茶就退下了。

    朱元璋这才说道:“来时正跟夫人说起要同百室商谈要事,没想到百室自己先来了。”

    “臣下是有事来报。”

    “哦?何事?”

    “小明王发来诏书,封主上为江南路总管同平章事。”

    “平章事?”总管朱元璋明白,但是平章事他不明白,他习惯性的看向丽华。

    “又来了。”李善长两眼一闭心想道:“只要有夫人在,主上都不问我了,我才是军师啊。”

    “平章事的渊源可长了去了,回去跟你细讲,你就当它是宰相就成了。”

    “哦,那咱明白了。”

    “臣下和几个同僚商议一番,想请主上称王。”

    朱元璋笑着回绝道:“巧了,来的路上才得了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你看那徐寿辉、小明王、张士诚,一个个的都在对付元军呢,咱与其去争一个名分,不如偷摸的在小明王的大旗下壮大实力呢。”

    李善长是个人精,之前只是短暂的被迷惑了心智,如今一听那九字真言是举双手赞成。

    “不知这九字真言出自何人,可真叫在下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啊。”

    朱元璋笑着看着丽华不说话,李善长瞬间就明白了,这又是夫人的手笔。

    先是那奇怪是字母,后来又是莫名获得的粮草,主上询问是随时都能解答的知识储备,如今还有远超常人的远见。

    李善长这下对丽华是彻底的服了。

    “夫人聪慧远超男子,在下佩服!”李善长站起来深深作了一个揖。

    丽华回礼:“李大哥不必行此大礼,丽华惭愧。”

    对于李善长的态度,朱元璋恰恰是喜闻乐见,为了进一步巩固丽华在李善长心中的地位,他主动让贤。

    “对了,百室,咱打下集庆,急需收拢势力,发展生产,正好夫人有些想法,你们聊一聊,然后你写一个章程呈上来,咱就安排下去照着这个章程来。”

    “是,谨遵主上之命。”

    剩下的时间朱元璋就交给了丽华和李善长,自己在一旁听着,听到无聊了就出去转一转,叫亲兵去置办晚饭。

    丽华跟李善长则是越聊越深入。

    一开始只是探讨土地归属问题。

    李善长出身耕读之家。这年头能称得上耕读之家的,不但祖上是做官有文化的,还得是家中有田有地有资产的。

    也就是标准的地主,甚至还是个不小的地主。

    李善长四十多岁还能毅然决然的投奔朱元璋造大元的反,不单单是想博一把,谋个高官厚禄福泽子孙后代,其实多少也是有些为了天下受苦百姓的善心在的。

    “一个王朝,通常都是从瓜分地主的土地分给百姓,收拢人心开始的。可是发展到最后,这些土地还是会掌握在新的地主手里,百姓最终还是无地可种,无饭可吃,不得不造反,进行新一轮的瓜分。”

    听到丽华总结的规律,李善长沉默了。

    他熟读史书,快速的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各朝代立国以及灭亡的原因。

    “确实如此,可既然是规律,古来多少王朝也未能打破,想来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办法还是有的。”

    “什么办法?”

    “将土地收归国有。”

    “国有?”

    “啊,那是以后的事了,就是说土地不是百姓自己的,也不是地主的,不是权贵的,甚至不是皇室的,它是属于整个国家的,只不过由朝廷代为掌管。然后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确保达到能够养活一个人的数额,人活着,土地就归他种植,死后土地收回,再分给别人。”

    “那不就无法买卖了吗?”

    “可以买卖,只是买的是使用权,并非所有权。而且有期限。如果你只是种植,那么你活多久,地就归你多久。可你一旦要买卖,这地就只有五十年的使用权,还要扣除你已经种植的年限。比如这地你种了十年,想卖,买家就只有四十年的使用权,到期后依旧收归朝廷。”

    “夫人此计甚妙,如此一来,土地就和人口挂钩,想要多分土地,就要多生孩子。可是又不会让土地无休止的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这块地,不种田,盖起了马场或者养起了鸡鸭,甚至做了纺织厂房,几十年后,难不成要强行收回吗?”

    “首先,我们要划定农业区和非农业区。农业区是绝对不可以更改使用类型的,就只能种地。有一些贫瘠的,崎岖的非农业区可以种也可以不种,盖来做厂房、仓库,养鸡鸭都可以,使用年限是五十年,五十年以后续费使用,按照使用大小定价。”

    “在下佩服。”

    “这是最终设想,要达到此地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就是要清查土地与人口。不过,此时开始,确实是最合适的时机。”

    “请教夫人高见。”

    “李大哥,如果你有五千万银两,会赠与元帅助他吗?”

    “当然会。”李善长回答的毫不犹豫。

    “如果有一百万呢。”

    “会。”

    “五百两呢?”

    “这……”

    丽华笑道:“李大哥犹豫了,因为李大哥是真的有五百两。”

    “呵呵,叫夫人见笑了。”

    “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国瑞未称王,未称帝,亦未对手下进行封赏,他们还是依从军中规矩,按军功获得一些财物而已。他们手里没有土地,所以这时候推行新农制,他们会支持,因为与他们关系不大。若有朝一日,都封爵成了公侯,分得的可就不止是金银财宝了,还有土地。到手的东西拿出来岂是那么容易的,让他们拿出自己的土地来支持新农制,就如同叫李大哥拿出五百两来是一样的。”

    “不止是农制,其实很多事情,都要提前规划出来才好,比如官制、学制、兵制。趁着现在国瑞手下人员单一,抵抗性会降低不少。”

    “难道如今军中实行的兵制,也是夫人所想?”

    “主要还是国瑞想的。”丽华谦虚道。

    李善长这下是真的对丽华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聪慧的女子不少见,但学识掌握的如此全面,见识又如此深远的却是罕见,即便是男子,也没有几个能够比得上的。

    李善长看着在外头闲逛的朱元璋,心想道:“主上确实是天选之人啊。”

    朱元璋感受到目光的炙热,抬头一看天色已晚,便说道:“先吃饭吧?”

    李善长正对所谓的学制和官制好奇呢。

    毕竟如今这套管制已经沿用数千年,在他看来是没有太多可改变的余地的。

    “国瑞说的对,先吃饭,学制我跟国瑞说过,你们找时间讨论。官制如今还用不上,以后再说。”

    如今朱元璋还只是个江南路总管,连吴国公都还没有自封,在真正开府之前将官制定下来就行了,现在还不急。

    学制丽华已经跟朱元璋说过一回,就不想再费口舌了。

    亲兵已经置办了一桌酒菜,虽然简单,也比在和州要丰盛的多。

    三个人吃完饭,目送李善长离去,这才携手回正院歇息。

    朱元璋从去年就开始四处征战,一直到今天才算安稳下来,见到丽华难免如饿虎扑食。

    结果就被丽华拿出来的东西阻挡了一下。

    “这是个啥。”

    “这样用的……”丽华手把手教朱元璋戴上:“肉包才六个月,频繁生产是会有损寿命的,你难道想我早早的就气血亏虚,短命而亡啊?”

    “那不成,咱还想你陪咱一辈子呢。”朱元璋激动的说道

    “那就用这个?”

    “用!”

    丽华不知道历史上那位马皇后是以什么样的频率生了多少个孩子,她只模糊记得那位永乐大帝是老四,少说得四个,要是还有女儿的话就更多了。

    这对她个人而言是个无法接受的事情。

    孩子在精不在多,于是不顾身体生那么多孩子,不如给肉包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止他以后早死。

    狂风暴雨后,夫妻两个依偎在一起谈心。

    “今天在李善长面前,也太过吹捧我了吧,搞得我好像很厉害一样。”

    “你不懂,李善长这样的文人,表面上看一口一个主公,其实心里傲气着呢,以后你们两个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商议,若是不镇住他,不让他心服口服,他就会给你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

    丽华心想:“她果然只是多了一些超前的知识,在玩儿心眼儿以及用人这方面,还是差得远呢。”

    “哎,那个平章事,是个什么东西?宰相就宰相嘛,怎么还叫平章事了?”

    “你知道三省吧?”

    “这咱知道,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嘛。”

    “对,唐时三省长官为宰相。平章其实就是辨别、决断、处置的意思。三省里事情太多,需要很多人处理,那些在三省里干活,官阶又不高的,就称同三品或者同平章事。意思是你的重要性等同于宰相。后来到了大宋,这个平章事就有些虚了,多数是个闲职,表示一种荣誉和皇帝的看重而已,后来也渐渐弃用了。”

    “哦,原来如此。看来小明王认可咱的能力却不想给咱实权啊。”

    “说的好像你真心归附一样,你扯着小明王的大旗,人家给你面子封个江南路总管同平章事,两边心知肚明得了呗。”

    “哈哈哈,还是你懂咱。”

    “你明天找个集庆地图来,把营地先划出来,然后再做其他的。”

    “成,明天就叫人送来。”

    “这个集庆的名字,可真别扭……”丽华脑子里已经习惯了南京的叫法,就连金陵也比这个集庆要熟悉的多。

    “别扭就改一个呗。”

    “改啥?”

    “额……要不叫应天?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咱这不就是顺应上天来反抗暴元吗?”

    “你这书读的挺好嘛,我看以后用不着我再取名字了,以后都交给你吧,我想名字想的头都疼了。”

    “就是这两天在读《晋书》,正好读到这一句,不过好像确实不错哈。”

    “岂止不错,是非常非常好。以后再来个顺天,遥相呼应。”

    “对对对,再来个顺天。”

    朱元璋这一下子不但定下了应天的名字,连未来顺天的名字也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