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10章 拜文庙,墨、法、道来投

第10章 拜文庙,墨、法、道来投

    扬州的恢复在双道并行。

    李贞负责统计户籍,分发土地,耿炳文负责耕种屯田。亲爹负责的事情,耿炳文岂能不上心,手下将士们每天都奋力耕田,力求追上进度。

    李文忠和马兴则负责兴建厂房。

    盐铁仓都属于极重要的地方,都设在邵伯湖沿岸,由水军严密把控。

    铁器作坊也就近设立。

    借着水源便利,造纸厂也投入了使用,水泥厂、玻璃厂也在摸索着建设。

    之前丽华还说养殖场规模小了,这下新的养殖场也被丽华安排到了扬州,不但扩大了面积,还增加了许多工种,比如屠宰,腌制,晾晒,一条龙下来直接就能做成肉干。

    鸡鸭鹅的羽毛也被仔细的分拣出来,提供给纺织厂来制造新的“羽绒服”。

    羽绒服轻便又保暖,十月里第一件羽绒服被送进了国公府,都快到大雪节气了,朱元璋穿着羽绒服不但不冷还出了一身汗。

    “这衣服好,暖和,就是这白色不耐脏啊。”

    “这是样品,叫你先试一下,若是效果还成,就慢慢攒着绒子。北方草原可不比咱这里,虽说江南这些年也是越来越冷,但北方大雪一下那是真的能冻死人的。这个保暖效果好,外头是白色,大雪天里最适合隐藏了,穿着它突袭元军,还不是一打一个准?”

    “这话说的对,咱还没想到呢。那你可真是咱的军师,走一步想三步。咱总觉得万事都在你的谋划中。”

    “那你可想多了。我对打仗那是一窍都不通,也就在这些小事情上忙一忙了。如今天冷了,农忙也结束了,国公爷也找点事儿忙一忙?”

    “有什么事情你尽管说,咱听安排。”

    “去镇江拜一拜文庙吧。”

    “怎么想起来这个了,你不是最怕文人抱团吗?”

    “是呀,可是咱这不是实在缺人才吗,况且你要使天下人才归心,总得拿个态度出来才好。至于抱团这个事儿,咱这次虽说拜文庙,但却不只拜孔子,连带着法家的李悝、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兵家的孙子一起拜。汉武帝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捍卫大汉的皇权,发展到如今已经越来越固步自封了,咱就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探索一条更好更实用的道路。况且咱现在正好是哪个学派都还未成大势,咱还能用统一天下这个目标来阶段性的消除学派之间的矛盾,他们想争出个一二三,就等你当皇帝再说吧。”

    “可是……”朱元璋倒不是不想去,也不是不想拜。

    他是有些担心丽华的身体。如今天冷了,倒是不用担心伤口恶化了,可那一箭估计还是伤了肺腑,天一冷丽华就老是咳嗽,晚间都睡不好。

    “蓝玉这小子,说是去请刘寿来应天行医,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自从用酒精救治了常遇春以后,蓝玉不知怎得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后来又经历了丽华手术生还之事,就更加坚定了学医之心。他跟军医学习起了把脉、治疗,同时还常来询问丽华一些军中学不到的医学知识。

    其实中医已经很厉害了,大部分的病症都可以医治,只是有时花费的时间过长。而兵卒受的伤,有时候并不大,只是感染后没有重视才无法救治。

    蓝玉毕竟是常遇春的妻弟,即便没有官职,军中还是给他几分面子。

    有了他的助力,在军中推广消毒、卫生就顺利的多了。

    丽华还将中医所不常见的“外科”书籍誊抄下来推荐给了蓝玉,蓝玉和军医偷着用敌军尸体做过实验后发现身体构造确实如书中所写,在消化利用之后,军中断胳膊断腿的将士们治愈率大幅度上升。

    得知“杀神”蓝玉竟然迷上了治病救人,丽华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没有成为将军,不再横征暴敛的蓝玉或许也不会再有历史上族诛之祸,如此想来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蓝玉在迷上医术后对于名医也很重视,朱元璋又担心丽华的身体,听闻浙东有名医善于治疗肺腑创伤,就想请来应天。蓝玉怕诚意不够人家不来,就亲自去请,如今还没有回来。

    “我这是没注意到天冷的这么快,你不用担心我,等你回来,这屋里肯定暖和了。”

    “真的?”

    “真的。”

    朱元璋知道丽华肯定是又有了什么主意,既然丽华都这么说了,他也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了。

    第二天朱元璋将李善长找来,让他安排去镇江祭拜文庙的事宜。

    说去也不是立刻就能去的,作为礼司司正,李善长要提前做好安排。

    朱元璋特意要求了不能单拜孔子,道、法、儒、墨他都要拜。

    李善长不得不叫人临时刻了几位祖师爷的牌位放进文庙里去。

    虽然这一举动叫很多文人心生不满,觉得祖师爷(孔子)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却让道、法、墨家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最先穿过元军和其他起义军的势力范围前来投奔朱元璋的是墨家。

    墨家子弟数量不多,在当代巨子公孙路的带领下全数来到了应天。

    朱元璋对墨家表现出了巨大的重视,叫他们的巨子公孙路做了李文忠手下的工司司丞。李文忠在各地跑了大半年,历练也多了,正想着跟朱元璋请辞要去上战场呢,朱元璋就叫他先带一带墨家的匠人,把工司的事情上了手再说。

    有司正那一块肥肉在前面钓着,墨家的匠人很舍得下力气,没几天就改造出了一款投石车,配合着丽华给的简易火药的方子,投出了一种远程手榴弹的效果。朱元璋大喜,马上叫人把投石车和药包送去了婺源。

    胡大海已经在婺源耽误了好久,久到再不出结果朱元璋都要亲自率兵去攻打了。

    投石车在婺源炸得那叫一个石破天惊。

    婺源须臾而克,元守将帖木儿不花被斩,元帅汪同率领城中将士投降。

    看到墨家在吴宋得到了重用,法家紧随其后也来到了应天。

    法家的人自然是对律法熟稔的,即便元朝百般区别对待汉人,法家的后人也没有丢弃自己家流传千年积攒的各种法条律文。正好刑司的司正和司丞都在外征战,法家子弟就以主簿身份在刑司落了脚。

    道教起源于东汉,张道陵结合黄老之学,创造出《太平经》等书籍,将一种无为而治的学说慢慢变成了修炼、炼丹的一种教派,道教就此换了赛道,不再与儒家相争,而是与佛教相斗。得势时尊为国教,能成国师,失势时就全员隐居,以图再战。

    可是修炼、炼丹这种事,实在是太过倚重于当权者了,如今朱元璋还属于创业阶段,定然是不会沉迷于此道的。

    “德兴近来身体不好,来年农忙时农司需要人看天象,叫这些道家的道士们去农司吧。”朱元璋给这些人定了去处。

    墨家、法家、道家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最后就只剩下儒家了。

    不管再如何不满朱元璋对儒家的轻视,也还是有很多人前来投靠的。

    毕竟朱元璋只是轻视,有些地方是要命的。

    被元朝廷打压了那么多年,这些人的傲气却始终不减,觉得自己学富五车,这些学问定然是用来出谋划策指点江山的。这一傲气,就错失了时机,叫墨家得了头筹。

    看到墨家得到重用后,应天的儒家学子就多了起来。

    然而正逢年下,吴国公府很忙,就一直没召见他们。不少人觉得受到了忽视,愤而离去;也有一些人坚持留下来,试图年后找找关系。

    这应天最有名的文人就是李善长了,他们找上李善长也是意料当中的事情。

    对这些人丽华早就做好了预案,她叫李善长先冷落他们,等到他们受不了的时候带着他们去军营,去看识字班和算数班。

    等他们对军中识字率感到震撼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其实军中有没有他们不重要,对国公而言,他们还不如军中将士呢。至少这些将士不但识字,还能打。

    而这些文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实在是浪费粮食。

    “诸位也看到了,如今墨家、法家、道家已经分别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不知各位有何打算呢?”李善长笑眯眯的问道。

    这些文人本来还充满信心,认为朱元璋穷苦百姓出身,即便有了机缘做了国公,也需要他们这些文人在后面给他出谋划策。毕竟历来成大事者,就没有不需要文人的。

    儒家能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做到将其他学说打压并且从汉延续至今,所延续的那一套发展手段是非常有用的。

    战时以存续为目的,保留实力的同时多方下注。

    一旦有一方赢了,只要他们需要人来治理,投资成功的文人就开始大肆提携自己的同门,然后慢慢的一点点的腐蚀着王朝,直到这个王朝从上至下全部被文人把控。

    可是他们在吴宋这里提到了铁板,因为他们的用处实在不多。

    你说要出谋划策?李善长才学不比他们低,人家还是忠心的旧人,难不成不听他的听新人的?

    你说要做先生教授知识?教什么?教谁?这些将士们虽说不是学富五车,可学到的绝对是有用的,比起只会掉书袋的文人强多了。

    而且武人只忠心于主上,不像他们文人那般“审时度势”。

    留不下,就只能走。

    走,他们又不甘心。

    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已经在应天耗费了数月,沉默成本有些大,更是因为他们不少人都看出了吴宋的未来一片光明,如果此时不参与,以后想要再分一杯羹,可就难了。

    “本以为我们能替国公分析形势、解解忧愁,没想到国公身边早有高人指点,我们竟是无可用之处了,实在惭愧。”

    “夫人说了,人总能找到自己能做到事情的,只看你求的是什么,是不是真心了。”

    “还请大人指点。”

    “了解、参透、加入、创新。只要你们能够真心的接受我们吴宋的这一整套制度,并且坚定不移的将它推行下去,未来自然是不可限量。且不说未来,只说如今,国公已经拿下六府之地,县衙缺乏大量官员来帮助治理,只要你们加入,少说也是一个主簿之位,等到来日有何愁没有高官厚禄呢?”李善长循循善诱。

    因为应天还只是一个府,应天的部门设置也只到司。其他府虽说与应天平级,可又显而易见的低了一些,官员就不好设置了,便统一都叫主簿。这也算是乱世的一大特色了。三国时一些名士也常有主簿之职,虽然主簿听起来级别不高,但随机性很大,上可做军师,下可做县令,重点是一旦跟随的明主胜利了,完善了官职体系,这主簿可就值钱了。

    试想一下,若有朝一日朱元璋称王,甚至称帝以后,各地的主簿何愁没有高官厚禄呢。

    “这……”儒家的文人们在犹豫,毕竟要他们摒弃数千年的所谓正统并不容易,他们用四书五经筑起了高墙,捍卫了儒家,其实也困住了自己。

    “我建议你们先了解一下,夫人说了,她的本意从来不是要将儒家抹除。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老人家也主张有教无类。所谓的有教无类,并非只是任何人都有受教导的权利,更是任何学说都有受重视、流传、发展下去的权利。只有互相交流,才能取长补短。”

    “还请大人详解。”

    “夫人所构想的,是先降低百姓识字的门槛。所以她编纂出了一套全新的认字方法,用此方法,三岁小儿亦可日识百字。”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识字的门槛有多高,这些文人比谁都清楚。如果三岁小儿都能日识百字,那他们为了认字受的苦又算什么呢?

    “诸位若是不信,请跟我来。”

    李善长将他们带到识字班初级班,这个班是刚刚开始学拼音的。

    “来一个刚学会拼音的。”李善长在门口叫道。

    很快一个人便出来了。

    李善长拿出一本《诗经》:“能读出几个字?”

    这是没有拼音标注的《诗经》,那人几乎一个都不认识。

    身后的文人们偷偷笑了起来,更加认为李善长是在唬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