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正说大汉廿二帝 > 第四章 子承父业 景帝刘启

第四章 子承父业 景帝刘启

    刘启(前188年—前144年),西汉第四代皇帝。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母窦姬。公元前179年被立为太子,母窦姬为皇后。文帝病逝后,32岁的刘启即位,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留下了“文景之治”的美誉;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的过渡。

    1无为而治:清静恭俭,国泰民安

    景帝即位后,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维护民安,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地向前发展,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太平之景。

    景帝即位后,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内采取重农、薄敛、轻刑和教化的措施,对外则采取和亲匈奴的措施。

    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此外,景帝还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景帝以前的田租常制是“十五税一”,即交纳收成的十五分之一;景帝将其改为“三十税一”。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景帝时期,对农民的剥削(赋役)、压迫(法律),较以前有所减轻。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上文介绍的“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景帝为了与民休息和发展生产,在位期间很少使用劳力。除为自己修建了规模不大的陵墓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在法律上,景帝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文帝时的笞刑经过景帝的几番更改后,使很多犯人免死于刑下。另外,景帝还多次大赦天下,对文帝废除肉刑改革中的一些不当之处进行修正。景帝强调用法谨慎,并提醒法官不可“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如果犯人有不服或冤屈,必须重新审判。

    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文翁办学。文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景帝末年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 ──成都学馆。

    在思想领域,景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各家争鸣。景帝在崇尚黄老道学的同时,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大大推动了儒家的影响。

    外交上,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尽管汉匈和亲,但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

    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对匈奴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庄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进行抵抗之外,从未主动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宽厚的对匈政策,保证了汉朝社会的安定局面,对人民的休养生息起到了很大作用。

    景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段时期与文帝时期在历史上合称为“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太平时代。

    2当仁不让: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专注于中央集权问题,诸侯国因为这一问题而发动了一场战争,景帝着手成功解决了王国问题,稳固了皇权。

    西汉的诸王国问题由来已久,追根溯源则在于高祖刘邦。刘邦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企图以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但是,刘邦所分封的同姓诸王,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占据了西汉整个疆土的一大半,大大超过了朝廷所保留的十五郡的土地和户口,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这样一来,受封的同姓诸王逐渐形成了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也就日益加深。

    汉景帝即位后,汉初分封的刘姓诸王,与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在政治上也并不可靠,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晁错是西汉颍川人,他家境殷实,从小刻苦学习,而且能活学活用,在张恢的推荐下到朝廷做官,后被提拔为内史,接着又升任为御史大夫。得到提拔后,晁错立即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极力主张削弱地方王国势力,以维护汉王朝的统一。

    景帝接受晁错所上的《削藩策》,下诏削掉了几个诸侯王的领土,把吴王刘濞(刘邦兄刘仲之子,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的会稽郡给削掉了。景帝的削藩政策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刘濞首先与齐悼惠王刘肥的几个儿子联络,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共同起兵,反叛中央,随后又与楚、赵、淮南等国通谋。他杀死了吴国境内中央政府所设置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和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羽印、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分别起兵。就这样,景帝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刘濞发难后,与楚军会合,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窦太后的幼子,景帝的弟弟)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准备以武力抗击,但他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与晁错成见颇深的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情急之下听了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因此把晁错残忍地杀死,随后又族诛。

    景帝诛晁错,去除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终于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他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又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守荥阳督战。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首先参与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王外,其余六个皆被废掉。随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又减缩王国的政权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裁剪了官吏,王国内的各重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政事由中央处理。从此,诸侯王国虽仍存在,但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政治,成为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至此,西汉王朝中央集权显著加强,国家统一的局面真正获得了巩固。

    3周亚夫被杀:功高震主,惹来杀身之祸

    在封建社会,一些位高权重的臣子倚仗自己手中的功劳,对君主不甚恭敬,结果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周亚夫力挽狂澜,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为此他很受汉景帝的器重。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周亚夫升为丞相。周亚夫是个有勇有谋的武将,可政治上的纵横捭阖却不是他的强项,丞相这个位置让他在国家大政上和景帝产生了许多分歧,直接影响了君臣关系,最终被景帝疏远而以“死后想谋反”的罪名被判入狱,最后因绝食而饿死在狱中。

    周亚夫任丞相的当年,正赶上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却极力反对,惹得景帝很不高兴。之后,景帝的生母窦太后要封景帝的皇后王氏的兄长王信为侯,景帝就和周亚夫商议,想让丞相给自己一个面子。但周亚夫却板着面孔以“非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侯,非立功者亦不能封侯”为理由,极力反对景帝。景帝听后,无话可说。这回周亚夫一下子得罪了太后、皇后、国舅,景帝也由此开始讨厌周亚夫。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就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感到很失落,就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不久,景帝又把周亚夫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的脾气是不是改了。在宴席上,景帝故意让人在他的面前不放筷子,周亚夫非常恼怒,大声呵斥,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你想要什么?难道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开口说“起”,话音未落,他就马上站了起来,自己走了。景帝叹息道:“此人这么狂傲,等我死后怎么能放心这样的人来辅佐少主呢?”

    这事刚过去,周亚夫又因事惹祸,这次是因为他的儿子。儿子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后发丧时用,当时,甲盾是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又不想早点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买国家禁止的用品,是想要谋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以“死后要谋反”的罪名把周亚夫打入监狱。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逮捕他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进了监狱之后,他感到难以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后人在称赞周亚夫治军有方的同时,也为他不能颐养天年而感到惋惜。周亚夫方有余而圆不足,性情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够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确实令人慨叹。

    4争太子:母为子争,明暗相斗

    封建统治者因家族内部利益产生争夺,明争暗斗是常见的,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手足相残,骨肉相煎。

    封建时代,太子的废立将导致统治集团权力的重新分配,各种矛盾可能在此时突然爆发,所以这是君主政体最薄弱、最危险的环节。景帝从登基那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身后的储位问题,他一生共有13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嫡出。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薄太后的娘家孙女,在景帝做太子时由薄太后指定包办的)始终未生一男半女,这便引起了宫廷内部觊觎储位的各方势力激烈的明争暗斗。明争的主要是窦太后,一心想立幼子梁王刘武为太子。暗斗的是后封为皇后的王夫人,想立自己的儿子刘彘为太子。

    窦太后(公元前?—前135年)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吕后时被入选进宫。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窦姬被选中去了代国。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刘恒原来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后去世。等到刘恒成为汉文帝后,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这样在文帝即位不久,窦姬就被封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女儿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

    窦太后生大儿子刘启时难产,差点要了她的命。为此,窦太后不太喜欢大儿子刘启而喜欢小儿子刘武,对刘武宠爱有加,并认为刘武不仅谦德谨让,孝道为先,而且有雄才大略,以后能安邦定国。等刘启做了皇上以后,窦太后就非常希望刘启能同意百年之后由弟弟梁王继承皇位。

    窦太后把这个意图当面告诉了景帝。景帝非常孝敬母亲,为了不伤母亲的心,就说:“等和大臣们研究以后再做决定,我没什么意见。”后来,景帝在一次朝会上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大部分臣子表示不赞成,认为应该传位给景帝自己的儿子。散朝后,景帝很无奈地对母亲说:“这事先放放再说吧,我尽量满足您的意思。”

    在七国之乱爆发前夕,梁王刘武作为诸侯王由封国入长安。当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在款待梁王的宴会上,大家都很高兴。出席宴会的有景帝、窦太后、梁王及一些大臣。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景帝双手搂住梁王,嘴里念念有词:“我千秋万岁之后,将皇位传于你。”梁王心里明白这是景帝一时说的醉话,但心中还是暗暗庆幸,他认为君无戏言,而且在场的文武大臣都听到了。窦太后听了自然很高兴,错误地以为这是景帝为立刘武为储王而在大臣之间做政治铺垫。这时窦后的从侄窦婴(大将军,封为魏其侯)一本正经地说:“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景帝便起身看了窦婴一眼,接着眼睛半睁半眯,默然无声,装着喝醉的样子,身子摇晃、站立不住。结果,这事又不了了之。窦太后由此对窦婴心生憎恨。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十一月,景帝废掉了七国之乱后所立的太子刘荣,窦太后一见机会来了,又劝景帝立梁王为储。还有一次,窦太后、景帝、梁王三人在酒宴上,窦太后以殷代兄弟相传的例子告诉景帝一定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景帝答应了,酒宴结束,汉景帝专门召集大臣们继续商议这事,袁盎就讲了春秋时代宋国哥哥把皇位传给弟弟,最终酿成内乱的史实,希望景帝能够引以为戒。后来,袁盎亲自拜见窦太后,把春秋时代宋国的故事重复了一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窦太后才最终取消了以梁王为储君的念头,并且让梁王回到封国。窦太后在梁王立储这件事上干政,以失败告终。

    暗斗的主角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后封为皇后)。王夫人,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境)人,父王仲,生母为臧儿。兄弟王俗、田蚡、田胜,妹王殉。王夫人曾嫁人并生一女名金俗,其母富贵,遂将王夫人姐妹俩送进刘启的太子宫。

    王夫人入宫后给刘启生下4个孩子,一龙三凤,前3个均是女孩,分别被封为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而龙胎,就是后来著名的汉武帝刘彻。

    刘彻本名刘彘,虽是汉景帝的儿子,但他既非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太子之位落到他头上,完全是宫廷斗争的结果。

    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生有一女,姓陈,小名阿娇。刘荣被立为太子后,馆陶公主就去和刘荣的母亲栗姬商量,想亲上加亲,把阿娇许配给太子为妃。没想到竟遭到栗妃的一口回绝,馆陶公主又羞又怒,从此与栗姬结下了怨恨。

    王夫人机敏圆滑,趁机就凑了过来,当馆陶公主刘嫖想将比刘彻大四岁的女儿阿娇许配给刘彻时,刘彻之母王夫人见长公主地位崇高,在窦太后跟前说一不二,就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

    从此两个女人结为一党,王夫人答应让儿子刘彻将来娶阿娇为妻,馆陶公主则力争废刘荣而立刘彻为皇太子。

    一次,馆陶公主带着阿娇进宫觐见景帝,正好王夫人和刘彻也在,馆陶公主就问刘彻:“儿愿娶妇否?”刘彻笑笑不回答。馆陶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摇头不悦。再问:“阿娇好不好?”刘彻回答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藏之。”这就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自从景帝答应了刘彻和陈阿娇的婚事,馆陶公主便开始起劲地在景帝和窦太后面前诽谤栗姬心狠手辣,不让她做皇后(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景帝听后,大为惊怒,怕又要重演吕后谋害戚夫人的悲剧,于是决定废黜栗姬和太子刘荣。

    景帝七年(前150年)正月,废刘荣为临江王。当年四月,封王夫人为皇后,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隔了不到两年,刘荣在临江封国内因为侵占文帝庙址造宫殿,被告发后捕入长安,他受不了酷吏的折辱,自杀身亡。

    太子是仅次于皇上的第二号人物,因此太子的立废牵动着整个国家的视线,也是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的集中体现。刘荣的立与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5郅都被杀:一生公忠清廉,只因得罪窦太后

    在封建社会里,皇族的权力之争极为严重,为此,忠臣们屡屡成为替罪羊。即使一生忠心于国家,但最终也可能会因得罪皇族而惨遭不幸。

    郅都是河东大阳人,文帝时以郎官入仕,长期在宫廷护卫皇帝,景帝时郅都迁为中郎将,以直言敢谏闻名。

    郅都执法严明,不畏权贵,很多皇亲国戚都被他整得服服帖帖,是有名的酷吏。景帝需要一个绝对忠心又不畏权贵的人,于是就让郅都出任中尉一职。

    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他在临江府修建宫室时竟然侵占宗庙土地,因此被传往中尉府审讯。刘荣请求郅都给他笔墨,想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遭到郅都拒绝。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听说以后,派人悄悄给了刘荣一支笔,于是刘荣写信谢罪之后引罪自杀。窦婴把事情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认为是郅都逼死了临江王,将其免官放回乡里。

    景帝知道郅都很冤枉,重新将其起用为雁门太守,抵御匈奴的入侵。匈奴早就听说过郅都的威名,得知他就任雁门太守,惊恐万分。郅都在雁门任太守的几年,匈奴硬是没有办法在雁门一带入侵汉境。

    有一次匈奴来犯,郅都乘胜追击,拔掉了匈奴的几个哨所。郅都是刑吏出身,没有出兵的权力,除非先知会朝廷,所以他这一次触犯了军法。于是匈奴派间谍到西汉内地四处散布不利于郅都的谣言。太后早就对郅都不满,听说此事后很生气,下令把郅都逮捕入狱。景帝也不好处理,只好下旨将他押回朝廷问罪,最后,在窦太后的坚持之下,郅都被处斩。

    郅都触犯了窦太后,窦太后一定要为临江王刘荣报仇。可见,宫廷里的权贵家族之争有多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