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正说大汉廿二帝 > 第十一章 光复汉室 光武帝刘秀

第十一章 光复汉室 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是汉景帝支系,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景帝第十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刘秀28岁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三年(25年)30岁时称帝,在位33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以柔克刚,以文治国,与民休息,善待功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一位帝王。

    1潜龙在渊:昆阳大战,夺回刘氏天下

    刘秀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怎能容忍刘氏江山落于他人之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昆阳大战,吹响了他兴复汉室的政治进军号。

    公元8年,汉室外戚王莽篡夺刘姓政权,建立“新”朝。刘姓贵族的爵位都被剥夺了,王莽对他们很不客气,各地的地方官也趁人之危,对刘姓贵族有很多侵犯。这样一来,严重激化了刘姓宗室贵族与王莽政权的矛盾。在王莽的高压之下,关东农民群起造反,一时声势浩大,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刘演、刘秀兄弟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

    刘秀出生于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其父刘钦世袭舂陵侯,担任过南顿(今河南项城)令,在刘秀九岁时去世。刘钦死后,刘秀由叔父刘良抚养。刘秀的母亲姓樊,名娴都,她的父亲樊重,是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的一个富豪,财力雄厚,富甲一方。刘钦与樊氏生有三子三女,长子刘演,次子刘仲,长女刘黄,次女刘元,刘秀是家中老五,下面还有一个小妹名刘伯姬。

    刘秀是西汉刘姓宗室景帝支系后裔,祖上曾世代为官,属于贵族阶层,但他的父亲、叔父都只当到县令,而到他这一代,已无官无职,成了平民百姓。不过,刘秀的姐夫邓晨是家中世代当官的豪族地主,刘秀的外祖父也是豪族地主。所以,刘秀可以算得上是南阳地区豪强地主关系网上的一个纽结。

    刘秀和他哥哥刘演的性格明显不同。刘秀对于家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比较有兴趣,能安得下心来“勤于稼穑”;刘演则不喜欢从事生产,他性格外露,慷慨气盛,是一个集霸、豪、侠气于一身的人,喜欢交结所谓“豪杰”。刘秀给人的印象本分,所以人们称他为“谨厚者”。

    兄弟俩在地皇三年(22年)起事之初,就明确打出要恢复汉朝的旗号,这在对新朝极度失望的农民心中很有号召力。次年更始元年(23年)正月,刘氏兄弟先后打败了新朝在南阳地区的军政长官甄阜、九卿梁丘赐率领的军队,整个南方都震动了。接着,刘氏军队围攻南阳郡的治所宛城(今河南南阳)。汉朝宗室刘玄被起义诸将拥为皇帝,改元更始。更始帝拜刘演为大司徒,封汉信侯。王莽很是害怕,急令司空王寻、司徒王邑前往洛阳,征发天下州郡军队讨伐刘氏兄弟。同年五月,王邑、王寻指挥42万大军从洛阳出发,缓缓向昆阳(今南阳叶县)压来。面对敌多我寡的形势,昆阳城中的义军心中害怕,纷纷商量弃城各奔东西。这时,刘秀站出来稳定军心说:“现在我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不能分兵来救,大敌当前,集合所有力量拼死一战,还有死里逃生的可能。如果分散逃跑,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接着,刘秀又手指地图,一一分析如何部署,如何进军。诸将见刘秀镇定自若、很有将才之能,个个都表示听从安排。于是,刘秀命令义军将王凤、王常坚守昆阳,自己则带领着李秩等人到图县、定陵一带,把那里的军队全部集合起来救援昆阳。这时赶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已近十万人,刘秀等人差点没能出城。

    完成了对昆阳城的包围后,王邑就命令大军开始建造云梯、冲车,攻城的箭如雨一样从城外射进来,城中守军连头都抬不起来,守将王凤被迫请降。此时的王邑真可谓志得意满,自以为破城只在旦夕之间,拒绝接受。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灭顶之灾已经不远了。

    六月初一那天,完成军事部署的刘秀率骑兵、步兵千余,在王莽大军前四五里布阵。王寻、王邑也发兵数千与之交战。刘秀冲入敌阵,斩首数十,刘秀军士气大振。深知寡不敌众的刘秀,决定孤注一掷,亲率敢死部队3000人,突击新朝军队的中军。恃众骄狂的王邑觉得中军的万余人已经足够解决刘秀的3000人,更命令其他军队不可轻举妄动。但王邑的如意算盘拨错了,刘秀军队的勇猛远远超乎王邑的想象,在义军的反复冲突下,新朝军队的中军很快就崩溃了。王邑狼狈逃走,王寻当场被杀,王氏兄弟亲口吞下了轻敌的苦果。

    刘秀军开始全军突击,昆阳守军也开门夹攻,杀声震天动地,官军乱奔乱突,自相残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幸存者试图逃走,但昆阳城西因大雨而暴涨的滍水(今河南鲁山沙河)挡住了败兵的去路,杀戮在暴雨中持续了很久,王莽主力军经此一战,损失殆尽。

    九月一日,长安的宣平门被攻破,义军一拥而入。城中大乱,居民纷纷响应,他们放火焚烧未央宫门,逼王莽出来。王莽逃往渐台,依靠周围的水池阻止火势蔓延。两天后,长安商人杜吴杀王莽于渐台上,新朝灭亡。

    昆阳之战是刘姓宗室为恢复刘家天下与王莽所建立的新政权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争,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都给王莽以致命的打击,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整个战争中,面对号称百万的莽军,刘秀有勇有谋,指挥若定,表现出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将风度,大大提高了刘秀在起义军中的威望。

    2韬光养晦:兄长被害,忍小愤而成大谋

    面临危机,是忍耐,还是反抗,一切都掌握在决策者手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统治家族的生死存亡。刘秀的忍耐为刘氏家族重掌江山奠定了基础。

    公元23年2月,更始政权建立后,成为“太常偏将军”的刘秀,继续领兵作战,很快就攻下了河南的大部分区域,并且在决定性的昆阳大战中大败王莽的军队。在所有的战役中,刘秀将战利品都如数运回宛城,交给更始帝刘玄。昆阳之战后,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其首级和印绶尽归刘玄。短命的王莽新朝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但在此时,更始皇帝的旗子下面出现了内讧。由于刘演兄弟威名日隆,新市、平林诸将领及部分南阳豪强嫉妒刘演兄弟,故劝刘玄尽除之,以防后患。毫无建树和才干的更始帝刘玄也认为刘演对他是极大的威胁,于是,就图谋杀死刘演。在犒军大宴的时候,刘玄故意当众说刘演的佩剑好看,要刘演将防身宝剑解下来给自己看一看。刘玄本想借此杀死刘演,但终因胆小而没能下手。这一切都被刘演的舅舅樊宏看到眼中,他对这奇怪的一幕生了疑心,宴会结束后,他提醒刘演要多加小心。

    刘演这时刚为刘玄攻下了宛城,立下了大功,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族兄刘玄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对自己下毒手,何况他一直统兵在外,对刘玄和他的近臣没有什么了解,因此没把舅舅的提醒放在心上。

    刘演有一名部将叫刘稷,也是刘氏同族,作战非常勇猛,但是他一直对没什么大本事的刘玄不满意,便怒说:“大家能够开创局面,全靠刘演、刘秀兄弟,他刘玄无才无德,凭什么让他坐这张龙椅?”刘玄听到后抓到刘稷欲杀害他,刘演为刘稷力争免死罪,又被李轶、朱鱼有等进谗言,刘玄遂把刘演、刘稷两人一并杀掉。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演,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族兄的刀斧之下。

    在昆阳大战中获胜的刘秀在昆阳得到长兄刘演被杀害的消息,几乎昏厥,但当着信使的面,他极力克制自己,说道:“陛下圣明,刘秀建功甚微,受奖有愧;刘演罪有应得,诛之甚当。请奏陛下,如蒙不弃,刘秀愿尽犬马之劳。”刘秀很快恢复常态,话说得十分虔诚得体。并且还对众将告谕:“家兄不知天高地厚,命丧宛县,自作自受。我等当一心匡复汉室,拥戴更始皇帝,不得稍有二心。皇帝如此英明,汉室复兴有望了。”刘秀的态度,感动得众将纷纷落泪。

    刘秀一点也不居功自傲,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功劳时,他就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他不给他哥哥戴孝,更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刚刚结为夫妻的阴丽华天天照常吃饭喝酒,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看见刘秀行事如此,便对他放了心,刘秀因此得以躲过杀身之祸。刘玄为了拉拢原先刘演的部下,于是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终究不敢重用。

    刘秀的忍耐使自己得到了生存的机会。不久,他被更始帝封为武信侯,但是军权却被剥夺了。王莽的政权刚刚被灭,刘玄便准备迁都洛阳,他封刘秀为“行司隶校尉”,先行去洛阳整修宫殿,为迁都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此时,洛阳城里一片混乱,谁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危险。刘玄作出这个决定,实际上对刘秀也起了杀心。因为没有兵权的刘秀,仅仅带着1200名军士去洛阳,如果真遇到了危险,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刘秀到任后,安排僚属,下达文书,从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装束服饰,全都恢复汉朝旧制。当时,关中一带的官员赶来东方迎接皇帝刘玄去长安,见到刘玄的将领们头上随便包一块布,没有武冠;有的甚至穿着女人衣裳,滑稽可笑,没有庄重威严的样子。而见到刘秀的僚属,他们则肃然起敬。一些老官员流着泪说:“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汉朝官员的威仪!”对刘秀产生了敬佩、向往的心理。

    刘秀的忍让终于使得自己的家族保存了指点江山的实力,也为他自己以后称王积累了良好的人格实力。

    3智勇兼备:扫除障碍,称帝登基建东汉

    智勇兼备方为人中龙凤,刘秀作为刘氏天下的中兴者,正是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君主,他大刀阔斧,清除一切障碍,最终建立了东汉。

    为了避开种种矛盾,寻求更大的发展,刘秀一方面隐忍韬晦,另一方面也在暗中扩大势力和影响,并利用各种机会为摆脱更始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做准备。

    刘玄到了洛阳,决定派刘秀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带宣示旨意,要那里的郡国遵守朝廷的诏命,以期稳定局势。刘玄的这一决定,恰好给刘秀提供了一个避开矛盾漩涡、自由施展的机会。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处,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狱,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吏名称。官民欢喜,争相持酒肉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刘秀的河北之行,为自己打下了群众基础。在这关键时刻,邓禹、冯异等人的建议,使刘秀坚定开创伟业的信心。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曾与刘秀同时游学长安。听说刘秀被派往河北,他立即前来探望刘秀。他们彻夜相谈,邓禹建议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激励他要有高祖那样的伟大志向。

    冯异,字公孙,颍川人。原为王莽部下,后被汉军抓获而投降。冯异敬仰刘秀的仁德,刘演被杀后,只有他时常安慰刘秀,理解刘秀的悲痛。在更始政权对委派刘秀巡视河北出现犹疑之际,冯异又劝说刘秀厚交当权左丞相曹竞及其子尚书曹诩,最后才得以成行。刘秀来到河北,冯异又以刘秀的名义巡行郡县,处理冤狱,释放囚徒,关心弱势群体,为刘秀留下了不少好口碑。

    然而,王郎的出现,为刘秀占据河北设置了很大障碍。

    王郎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他的母亲是成帝的一个宫女。在河北地区一些豪强地主的支持下,王郎在邯郸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并派人遍告各州郡,自赵国以北,辽东以西,都望风响应。王郎悬赏10万户通缉刘秀,刘秀从此便过上了逃亡的生活。刘秀一路上被王郎军围追堵截,险象环生,最后逃到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听从太守任光的建议,发布檄文,征发精兵,才始脱险境。

    在任光的建议之下,刘秀从各县召集了约4000人的一支精锐军队。昌城人刘植,宋子人耿纯,各率自己的宗亲子弟占州据县,投奔刘秀。刘秀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并攻下了中山国及卢奴、新市、真定、元氏、防子等县。更始二年(24)四月,刘秀进军邯郸,连战连捷,王郎派使者请降。

    更始皇帝派使节赶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与有功的将领回到长安去。实际上刘玄已经对刘秀很不放心了,他要趁机杀掉刘秀以翦除后患。刘秀自然明白这一意图,为此,他以“河北未平”为理由拒绝去长安,刘秀与刘玄的裂痕从此便开始明朗。

    王莽垮台后,更始政权迅速腐化,失去了战斗力,也失去了政治上的号召力。长安政治混乱,反叛迭起。

    与刘秀在河北发展的同时,赤眉军、绿林军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以樊崇为首领的起义军有别于他军,各人用赤色涂眉,作为标记,从此,这支起义军被称为“赤眉军”;而另一支以王匡为首的起义军平时藏在绿林山中,被称为“绿林军”。“绿林军”拥护的皇帝便是刘玄。

    公元23年,赤眉军曾想与绿林军联合,但遭刘玄拒绝,两军分裂。赤眉军怀恨在心。第二年冬,赤眉军兵力强大,遂分兵两路,向西进攻长安刘玄。在途中,赤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立十五岁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业。后来,刘玄被杀,更始政权覆灭。

    在赤眉军西进长安时,刘秀在河北的势力已较强盛,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基本上为刘秀所有,河北成为他脱离更始政权、创建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己未日,刘秀在群臣拥戴下,于赵州柏乡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改元“建武”,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史称东汉。

    4问鼎中原:削平群雄,克定天下

    刘秀称帝以后,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胜利,但是当时群雄并立,且都有相当的实力,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谋略家,刘秀并没有过于乐观,他在为自己的统一大业继续努力着。

    刘秀即位为皇帝时,天下纷乱不已,各路豪杰割据称雄,主要有赤眉军在长安、梁王刘永在淮阳、隗嚣在天水、公孙述在成都等地方的割据势力。刘秀称帝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平定天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汉政权。为此,他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赤眉军。

    赤眉军自公元25年9月推翻“更始”政权后,即定都长安。由于关中地区的地主豪强隐藏粮食,聚众反抗,与赤眉军为敌,赤眉军的粮食问题已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同年12月,赤眉军不得已而引兵东进。这时,刘秀以逸待劳,已作好了围剿赤眉军的部署。刘秀先派邓禹率邓弘等部共同攻击赤眉军,邓禹失败。接着,再命冯异与赤眉军约期会战,暗地选拔壮士,以赤眉军服饰打扮,作伏兵。当赤眉军与冯异交战激烈时,伏兵突起,赤眉军将士真假难辨,顿时大乱。经此一战,赤眉军全军覆没,刘盆子投降刘秀,使刘秀得汉之传国玺授。刘秀遂封刘盆子为赵王郎中。

    刘秀消灭赤眉军以后,还有不少割据势力在活动,他们力图争夺皇帝宝座,其中就有刘永。刘永,梁郡难阳(今河南商丘南)人,汉文帝子景帝胞弟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其父为王莽所杀。刘玄称帝,继封刘永为梁王,都雎阳。刘玄败,刘永自称天子,联合各种势力,据今河南东北部及苏北、山东大部地区与刘秀对抗。刘秀便派虎牙大将盖延带四员大将征讨刘永,不久,兵临雎阳城下。盖延将雎阳团团围住,三个月围而不攻。最后,城内粮草将尽,盖延偷袭成功。刘永见城已破,慌忙突围,被乱军所杀。

    随着各地割据势力逐渐被消灭,刘秀一步步在中原地区扩大势力,站稳了脚跟。到建武五年,中原地区的主要对手就只剩下彭宠了。彭宠本是刘秀的大将,因未被提升,便与匈奴勾结,攻陷蓟县,自立为燕王,企图与刘秀争夺天下。建武五年春,刘秀下诏:“有能讨平彭宠者,封侯。”彭宠的三个家奴起了贪心,便趁彭宠睡觉时将他杀死。后来,刘秀信守诺言,封他们为不义侯。

    到这一时期,统一战争的前一阶段基本结束,剩下的割据者也是最难对付的,他们是隗嚣和公孙述。

    隗嚣,天水成纪(在今甘肃秦安)人,好读经书,有政治、军事知识。随其叔父起兵,被推为上将军,势力壮大,拥兵十万。更始二年,隗嚣曾投归更始政权,赤眉军入关中,更始政权垮台,他便返归天水,自称西州上将军。隗嚣和刘秀有过多次合作,但建武六年,双方关系完全破裂。冯异在旬邑(在今陕西旬邑)击败隗军,形势对隗嚣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隗嚣倒向公孙述。次年正月,隗嚣饥病交加,愤怒而死。到建武十年十月,隗氏势力完全被消灭。

    隗嚣覆灭后,盘踞在巴蜀的公孙述成了最后一支割据势力。公孙述,扶风茂陵(在今陕西)人,在刘秀称帝前两个月称帝于成都。建武十三年,刘秀伐蜀之役大规模开始,公孙述拼死抵抗。此年十一月,刘秀以损失两员大将的代价攻入成都,公孙述被杀,蜀地宣告平定。

    刘秀自公元25年即帝位,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南平、北伐,终于结束了豪强割据的局面,恢复了中国的统一。刘秀在推翻王莽苛政、削平割据势力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就这一点而言,刘秀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着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5以柔克刚:封侯而不授实权,合理安置功臣

    君主忌讳之事越多,越是束缚朝臣的手脚;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国家就越加混乱难治。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会又是另一番景象。

    刘秀在位32年(公元25年—57年),占东汉195年历史的六分之一。“拨乱反正,以宁天下”,他结束了战争和混乱,恢复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秩序。

    天下平定之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待功臣的问题。由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与统治阶级上层的稳定关系密切,所以刘秀特别注意搞好君臣关系,而刘秀执政时期也就成为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刘秀泛爱容众,恢廓大度,对待士兵推心置腹,恩礼有加,从而赢得了众将帅对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刘秀对臣属待之以宽柔之道,很少以刑杀立威。消灭邯郸王郎以后,查获了一些人与王郎勾结的信件,刘秀看都不看,当众烧毁,说是“令反侧子自安”,以使三心二意的将帅安心,反映出刘秀的不凡气度。这虽然是帝王笼络、驾驭群臣的手段,但毕竟侧重于宽容,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

    刘秀对于追随其南征北战的大小功臣,均以高官厚禄予以酬答。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不仅个个封侯,而且宠赏有加。除此之外,刘秀还经常厚赐群臣,有些地方贡献的珍奇之物,他宁可自己不要,也分赐群臣,甚至就连他正在用的东西,也是如此。凡功臣有疾,刘秀总是亲自去探视;有功臣亡故,刘秀均毫无例外地素服车驾,亲临吊唁,抚恤其后。甚至他所熟悉的一些小官去世,也派人前去慰问。即使到后来刘秀年岁已高、身体欠佳时,他仍坚持为故臣临吊送葬。其仁恩厚谊,实非一般的封建帝王可比。这也使得多数功臣对光武帝刘秀心悦诚服,感恩戴德。

    刘秀对功臣中有较高政治才能的人,倍加重用,让他们参议政事。邓禹,善于谋略,器量恢宏,刘秀经常委以重任。他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丰臣侯,食邑万户。建武四年(28年),邓禹奉命率军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建武十三年(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封为高密侯。刘秀虽然对开国功臣如此优宠,但又不是毫无原则地重用功臣。他惩前汉之失,以功高授位、才贤任职为指导思想,对功臣采取优容与防制相结合的措施。对那些虽屡建军功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刘秀不授予实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优游享乐以尽天年。他这样做,既能防止因功臣任职而堵塞进贤之路,又解决了功臣任职不能胜任,使皇帝不好处理的难题。

    刘秀对于功臣问题的处理颇为圆满,也极具创造性,有利于东汉政权的重建与稳定,为后世所效仿。对功臣来说,无职无责,可以使他们少干违法的事情,也杜绝了他们因权势膨胀而滋生野心的条件。这样也就避免了这些开国功臣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从而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及刘氏的江山。刘秀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能容纳功臣的开明皇帝,他没有牟取兔死狗烹之类的残忍做法,而是刻意保全功臣,使功臣们保其功禄,安享天年。

    6光武盛世:好儒任文,以柔治国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暴之人,则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能有效地控制住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虽灭去,却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在总结前朝失败的基础上,光武帝刘秀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国。

    儒学能和谐君臣、吏民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定,在本质上是一门守成的学问。刘秀早就认识到了儒学的重要性,早在征战的时候,他就想方设法把一些著名儒学人物拉到自己的身边,或任以官职,或冠以名号。这样他身边很快就集中了如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一大批当时的著名学者。刘秀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也愿意跟随刘秀一起谈经论典。建武五年冬,刘秀东征张步回到洛阳,派人修建太学并亲自到那里视察。在他的倡导下,不仅中央立太学,许多郡、县也都兴办学校,而民间创办的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为儒学传播、教化的开展进行了人才准备。

    刘秀自己就是一个爱好儒学的人。朝廷议事结束以后,他经常与文武大臣一起讲论儒学经典里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觉。有时刘秀还亲自主持和裁决当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建武四年正月,有人上书建议为属古文经学的著作《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该建议引起了激烈争论,今文派以博士范升为代表,力主不可立;古文派以陈元为代表,力主应当立。辩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时之间难分高下。刘秀最后裁决,为《左氏春秋》立学官,置博士,这是经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刘秀对他的治国之道谈得不多。在一次宴会上,他说自己想以柔道治天下,他视“柔”为“有德”、“逸政”等词的同义语。他的“柔道”,首先表现在征伐占领之后。光武帝刘秀不事屠戮,注重安抚,凡是投降的,只要把他们的首领抓住就行了;对那些无辜的百姓,往往遣散回家,让他们种地。刘秀认为征伐战争不一定攻地屠城,重要的是使当地人变成自己的人。

    奴婢问题,是西汉末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豪强占有奴婢的制度,使许多奴婢得到解放。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刘秀一再下诏宣布:自建武八年以来被迫当了奴婢的,一律恢复平民身份,被卖的,不再交还赎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从事。刘秀顺应农民起义中许多奴婢已获解放的形势,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先后六次下令释放奴婢、三次下令禁止虐待奴婢。这也是光武帝刘秀实行柔道治国的一个方面。

    光武帝刘秀还下令减刑轻税,并官省职。建武七年,他下令京都地区及各郡、国释放囚犯,除犯死罪之外者一律不再追究,恢复其平民身份;那些有罪且在逃的囚徒由地方吏发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诏书宣布:因军队屯田,储粮状况好转,停止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恢复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实行的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这也是刘秀好儒任文、以柔治国的一个方面。

    刘秀所创立的选官制度使东汉政府吸收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扩大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公元35年,刘秀采用并州牧郭仍的建议,用人当选“天下贤俊”。在选用官吏方面采取两种办法,即察举制或征辟制。征辟制——“征”是皇帝下诏书特别征召“名流”做官;“辟”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起用有才德之人做属员。刘秀录用官员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被录用的官吏都能符合“德行高妙”、“明达法令”等标准,否则就将举荐人和被录用者治罪。

    刘秀虽然重视人才,也比较能够接受大臣的进谏,但是,他毕竟是封建皇帝,不能容忍有伤自己尊严的事。有一次,刘秀找出已被他打垮了的隗嚣、公孙述之间的来往书信,在朝会的时候读给群臣听。心直口快,为人直率的韩歆觉得这些书信写得很有才华,就说:“亡国之君皆有才。”恰巧韩歆又列举大量事实证明要发生饥荒和动乱,刘秀大为恼怒,当即就罢了韩歆的官。韩歆回家后,刘秀怒气未消,又专门派人带着自己的诏书去谴责他,意思是要治他死罪。司隶校尉鲍永认为韩歆是说真话,为此罢官已经不公,坚持不要再治韩歆的罪。最后,韩歆及其子韩婴被迫自杀。韩歆曾随刘秀征战,有军功,被封为扶阳侯,他的死引起朝臣的普遍不满,刘秀只好仍按大司徒的规格给他举行了葬礼。

    刘秀从一个布衣秀才揭竿而起,直接参与了反对王莽政权的斗争,为推翻王莽建立东汉帝国立下了功勋。在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之际,他历经艰难曲折,终于恢复了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西汉曾经的繁荣得以继续,从而开创了光武盛世的政治局面。

    7改革分封:控制宗室、皇子势力的发展

    制度也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统治地位的不断改善,制度也应随之改变,否则会导致不良影响。对于一个明君来说,只有控制家族势力的发展,家族的利益才能得以巩固。

    刘秀定都洛阳后,效仿前朝,对宗室也进行了分封,严格遵守以刘氏同姓为王的祖制。在分封诸侯王时,以刘秀自己家庭的长辈及其子弟为主,兼顾同宗族的宗子和联系密切的族人。

    广阳王刘良,是刘秀的叔父。刘秀早年丧父,是在刘良抚育下成长起来的。太原王刘章,为刘秀兄刘演之子;刘秀对兄长刘演非常尊重。为纪念刘演,因此刘秀封刘章为王,而且,对刘章恩爱甚加。鲁王刘兴,是刘演的二子,刘秀在舂陵乡起义同王莽军交战失败,二哥刘仲死于乱军中,刘秀封刘兴为鲁王,意思是要他继承刘仲。泅水王刘歙,是刘秀族父,更始政权建立后,他随同刘玄入关,被封为元氏王,更始政权灭亡后,刘歙“东奔洛阳”,又被刘秀封为诸侯王。

    分封诸王时,刘秀的占领区还很小,大部分受封的宗室都没有前往自己的封地。当然,这些受封的宗室不能到封国,固然有刘秀统治区狭小的因素,但重要的是,刘秀害怕他们利用诸侯王的封号,扩展势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除此之外,刘秀还把西汉时期的十三个诸侯国作了合并,刘秀省并这些诸侯国,显然是不想使这些诸侯国重新分封。

    刘秀所实行的这些措施,是他对汉朝建国初年的分封制度的大规模改革。实行这种改革,刘秀可以使他的专制集权统治地位稳固,避免来自受封为诸侯王的宗室方面的威胁。

    刘秀在改革分封诸侯王的制度后,接着又面临分封他的亲子的问题。他“封皇子辅为右翊公,阳为东海公,英为楚公,康为济南公,延为淮阳公,苍为东平公,荆为山阳公,焉为左翊公,衡为临淮公,京为琅琊公”。后来,刘秀又将这些“公”都改成“王”。

    伴随着刘秀恢复王的称号,原来被贬为“公”的一些诸侯王,也恢复了王的爵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诸侯王都恢复了王的称号,只有那些在血缘上与刘秀关系近的叔侄才有这个待遇。

    刘秀虽然分封了皇子,恢复了一些叔侄的王的称号,但是,他对受封者还是注意加以限制。首先,他限制受封诸侯王的封地。大多数诸侯王的封地都是不大的,只有个别除外。如皇子刘强原来曾是皇太子,因其母郭后被废,而失去皇太子地位。刘秀“以强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这是刘秀封皇子最多土地者。而楚王刘英,因其母许氏无宠,故而封地最小,尚不足一郡。但这些情况,都只是特例,与诸皇子在家族中所处的地位有关。其次,限制诸侯王制民,只让他们享有衣食租税,而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为了更有效地贯彻这一措施,刘秀加强了诸侯王国中相的权力。再次,刘秀限制受封皇子的“就国”时间。表面上看,刘秀是出于对皇子们的关心。事实上,他是要把这些受封的皇子们集中在京城洛阳,利于对他们进行控制。最后,打击诸侯王同宾客结交。由于刘秀限制受封诸侯王的“就国”时间,这些在京城的诸侯王往往广交宾客,而所交的宾客多是一些有权势者。因此,刘秀对诸侯王结交宾客是极为反感的。他知道,如果诸侯王大量结交宾客,必然造成他们个人势力的扩大,会危及他的统治。

    综上可见,刘秀建国后,在延续西汉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又对此作了一些改革,对受封者的限制是大大加强了。在他统治期间,诸侯王叛乱的事件很少发生,从这一点看,刘秀对诸侯王的限制政策是成功的,既巩固了刘氏的天下,又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定,可谓一举两得。因而,这些政策对刘秀加强专制集权统治,使国家保持政局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8以儆效尤:严于律己,严防外戚干政

    外戚干政,是西汉政权倾颓的一个重要根源。要稳定政局,君主就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约束他们的不法行为。这一点,刘秀基本做到了。

    刘秀意识到,外戚干政,是导致西汉末期政权易手的一个主要根源。为此,在东汉政权建立之初,为避免重蹈覆辙,刘秀规定:凡后族、宫戚皆“不得封侯与政”。当时居住在京城的皇亲国戚骄奢淫逸,专横跋扈,他们的家奴也狗仗人势,胡作非为,京城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皇亲国戚们根本就无视法令的存在,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是很难的。因此,对于那些不避强权、打击不法后族的严明官吏,刘秀坚决予以支持,并加以奖励。董宣便是刘秀特召来约束皇亲权贵们不法行为的一名酷吏。

    董宣生于西汉末年,是河南陈留县圉镇(今杞县境内)人,出身寒门。光武帝建东汉后,广选人才,他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后又迁为洛阳令。

    董宣到任不久,就接到下属的报告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宠信的一个恶奴,在公主的庇护之下到处为非作歹,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并逃到公主府中不出来。”董宣一听,根本不顾公主的情面,马上派衙门里的吏卒前去拿人,然而却被湖阳公主挡在大门外,无法抓到凶犯。

    董宣不相信那个恶奴从此不再跨出府门一步,就布置手下在湖阳公主府第附近暗中监视。过了一些日子,湖阳公主带着那个杀了人的恶奴一起出门了。董宣得到了消息,便亲自带着衙役守候在公主的必经之地,把公主的车队拦了下来,请公主把恶奴交出来。湖阳公主岂肯受制于董宣,便沉下脸来说:“大胆,洛阳令董宣!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惟法是尊,不畏权贵。他把腰刀往地上一拄,厉声斥责公主庇护杀人恶奴,犯了国法。说完,董宣不顾公主阻挠,把那个杀人恶奴拖下车来,就地正法了。湖阳公主当众受到了羞辱,立刻气急败坏地掉转车头,直奔皇宫,向光武帝告状。

    董宣处决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便做好了被杀头的准备,就上朝负荆请罪。这时,湖阳公主在光武帝面前又哭又闹,光武帝也是大发雷霆。董宣还未等光武帝开口,便磕头请求道:“请陛下容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怒冲冲地说:“你犯了大不敬罪,还有什么话可说!”董宣从容不迫地答道:“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可如今您却纵容公主恶奴残杀良民,长此以往,还凭什么去治理天下呢?臣不须用箠杀之刑,请允许臣自杀!”说罢,董宣站起身来,一头撞向殿上的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赶紧命令太监上前抱住了董宣。

    其实,光武帝听了董宣的一番话之后,就已明白董宣的做法是对的,公主是无理取闹。但碍于姐姐湖阳公主的面子,光武帝就命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罪,可免一死。董宣却因自己是秉公执法而执意不肯谢罪。光武帝只好命两个太监按住董宣的脑袋,强迫他给公主磕头。为人正直的董宣还是不肯低下头去,最后,光武帝自我解嘲地笑笑,挥手说:“算了,算了,把这个硬脖子的洛阳令撵出去吧!”

    后来,汉光武帝不但没定董宣的罪,还嘉奖董宣执法不避权贵,赏赐他三十万钱。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外戚干政的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这对于稳定东汉封建政权上层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9神化皇权:颁行谶纬,作为统治思想的工具

    君权神授学说是中国皇帝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历代统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权来加强君权的不可侵犯性,一方面在客观上维护了政权机构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帝王自身用来安定内心的。

    本来光武帝是不相信谶纬这些东西的,后来发现它实在是支持、维护自己政令、统治的“法宝”,于是便大肆推行,作为法定的思想统治工具。

    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假托神意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就大肆利用了谶言。王莽以符命取代西汉王朝建立新朝,刘秀正是在这个谶纬之言盛行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因而,谶纬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东汉的开国功臣李通就是一个旁证,李通是制造“刘氏天子,李氏为辅”的谶纬人之一。李通的弟弟李轶是更始政权的核心人物,也是杀害刘秀兄长刘演的凶手。尽管刘秀后来施行韬晦之策,但还是不能原谅李轶,终于借助朱鲔之手杀掉了李轶。然而对于李通,刘秀不但委以重任,而且还让他参与朝政,李通本人多次告退,但是刘秀不允许,而且加封李通的小儿子为侯爵,而刘秀回到南阳,还派人专门祭祀李通的父亲,刘秀这样做其实是因为看到了谶纬之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由于刘秀的大力提倡,谶纬之学越发兴盛起来,在当时被称为“内学”,儒学生徒都要记诵谶纬,对策试文也要引用谶记。不仅如此,刘秀还对一些不懂谶纬和反对谶纬的学者进行惩罚。

    还有一次,刘秀问郊祀的事情,想用图谶决断,征求太中大夫郑兴的意见。郑兴回答说:“我从不接触谶纬的学说。”刘秀听了后大怒,反问道:“你不接触谶纬的学说,是在反对谶纬的学说了?”郑兴看到刘秀如此生气,惶恐万状,马上恭恭敬敬地解释,说自己才识学浅,不懂谶纬之学,没有资格去反对,这才幸免。郑兴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因为“不善谶纬”,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信谶纬之学的士人得不到重用,那些反对谶纬之学的士人的下场就更为悲惨了。

    桓谭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在刘秀建天文台时指斥谶纬荒诞,差点被刘秀砍了脑袋。桓谭叩头谢罪很久才免于一死,但被贬为六安郡丞。桓谭郁积成疾,还未到任就死在了半路上。刘秀对桓谭的严厉处罚使朝野大为震恐,从此朝廷上再也没人敢公开指责迷信活动了。不久,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也就是把图谶国教化。

    刘秀晚年,大司空张纯等人,曾经根据谶纬之术,请开明堂,刘秀照办。后来,刘秀又根据图谶封禅泰山。

    建武三十年春,即公元54年春天。刘秀打算东巡齐鲁一带,张纯等大臣上奏说:“自古以来,受大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有了成绩,一定举行封禅大典,向大帝报告自己的成功。”但是刘秀认为国家距离“国泰民安”还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报功有些不合时宜,因而没有采纳众臣的建议。其实,刘秀的内心里还是很想举行封禅大典的,之所以没有答应大臣们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进行封禅的谶纬依据。

    公元56年,刘秀夜读谶纬之书《河图会昌符》时,发现书上有这样的话语:“赤刘之九,会命岱宗。”刘秀认为书中的“赤刘之九”指的就是自己,因为他是高祖皇帝刘邦的九世孙。“岱宗”指的是泰山,整个纬文的意思是:“赤帝刘邦的九世孙,际会天命于泰山。”刘秀还不放心,命大臣们收集整理关于要求刘秀封禅泰山的纬文,大臣们很快就找到了三十六条这样的纬文。如此,刘秀就决定封禅泰山了。

    谶纬之学固然是自西汉后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思潮,但与统治者的需要也是直接相关的。刘秀把谶纬作为一种重要的统治工具,是想为自己的统治找到一个合法的理由,同时,在当时谶纬之学盛行的风气下,刘秀利用人们对此相信不疑的心理更好地统治天下,稳固了刘氏的江山。

    10当机立断:改易太子,废郭氏立阴氏

    历朝历代,权力的交接都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让统治者头疼的事,如果选择的继承人是个庸君,就可能危及家族的统治。刘秀可谓慧眼独具,当机立断,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历代皇帝在晚年时,考虑最多的便是立太子安天下的问题,光武帝刘秀也不例外。刘秀在是非优劣之间,在选择定夺面前,能当机立断,果敢决策,不愧是一代明君。这在他处理废立皇后的事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刘秀最初娶的是阴丽华。阴氏为新野有名的美女,出自名门望族,从小知书达理,美名远扬。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帝元年(24年),29岁的刘秀与阴丽华终于喜结良缘。

    婚后,刘秀仍继续致力于反莽斗争。征讨王郎时,刘秀同族真定王刘扬拥兵10多万,效忠于王郎,不肯归附刘秀。刘植亲自前往劝说刘扬,刘扬勉强同意,却提出了让自己的外甥女郭圣通与刘秀结亲的条件。于是更始帝二年(23年),刘秀令刘植为媒,择日亲往真定郡迎娶郭圣通。刘秀的这场政治婚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刘扬军队的协助下,刘秀一举消灭各路起义军,并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

    即位后,刘秀很是为难,一面是自己的结发之妻阴丽华,一面是自己的继娶之妻郭圣通。如果有得选择,刘秀只愿意让阴丽华做皇后,可是郭圣通与自己也有夫妻情谊,而且她不但有儿子,背后还有舅父刘扬的十万大军。最后,刘秀把封后一事暂时搁置下来,封她俩为仅次于皇后的“贵人”。正在这时,没安好心的真定王刘扬谋反事泄被杀。刘秀原本以为可以理直气壮地立阴丽华为皇后,但阴丽华借母以子贵为理由拒绝了。在阴丽华的坚持下,公元26年6月,刘秀立郭圣通为东汉王朝第一任皇后,她所生的儿子刘强,成为第一任皇太子。

    而此时东汉王朝的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刘秀为了弥补对阴丽华的愧疚,每次行军打仗都将阴丽华带在身旁。公元28年,就在刘秀征讨彭宠时,阴丽华在中军帐里,生下了她和刘秀的第一个孩子:未来的汉明帝刘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圣通与阴丽华都为刘秀生下了一群子女。郭皇后的心态在慢慢地转变,尤其是当阴丽华生下儿子,而且是好几斤的儿子之后,郭圣通的心思更是急剧地转变了。

    郭圣通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坐在皇后的位置上,完全是因为阴丽华当时没有儿子谦让的结果。而现在阴丽华已经有儿子了,并且刘秀对她的恩爱日久弥坚。郭圣通害怕有一天阴丽华会利用刘秀的宠爱而对自己不利,到那时,自己和孩子恐怕都没有好的下场。这种想法使得郭皇后对刘秀和阴丽华更加怨恨。这种怨恨之情明显违背了刘秀倡导的“宫教”,再加上郭皇后不能同宫内其他妃妾友好相处,更不能很好地抚育其他妃妾的子女。刘秀遂于建武十七年(41年)一纸诏书废除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尽管殿中侍讲郅恽等曾经进言慎待皇后,刘秀仍坚持自己的决定。后来,刘秀又同意了太子刘强的请求,废止刘强太子的地位,而改立阴丽华的儿子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改名刘庄,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后被称为光烈皇后。

    刘秀在废掉郭皇后改立太子这件事上是很明智的,不仅因为他更加钟情于阴丽华,最重要的是为大汉江山考虑,是想让刘氏的江山更永固,他不想在他死后出现第二个“吕雉”,也不想让他的爱妃阴丽华成为第二个“戚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