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学大书院系列:吕氏春秋 > 不苟论

不苟论

    不苟

    ※原文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

    ※译文

    贤能的人侍奉君王,虽然地位尊贵,也不会苟且做事,即使言论主张被君主听信,也不会趁机谋取私利,必定要合乎道理然后才会有所行动,必定要符合道义才会有所举动,这是忠臣的德行。贤明的君主喜欢的,不贤明的君主虽然不像贤明的君主那样喜欢,但并不厌恶他们的名声。君主即使不贤明,他们喜欢忠臣的名声也和贤明的君主相同,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和贤明的君主有不同之处。因为存有不同之处,所以他们的功绩、名声、灾祸和好运也就不同。正因为存有不同之处,所以伍子胥被阖闾所喜欢,但遭到吴王夫差的厌恶;比干活着的时候被商纣王所厌恶,死后却受到周朝的称颂。

    ※原文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译文

    周武王行军到殷商都城的郊外,衣服上的带子开了,垂落下来。有五个侍臣在他身边辅助,但没有人愿意帮他重新系好,说:“我们是辅佐您的,不是帮您系带子的。”武王于是左手放下白羽,右手放下黄钺,吃力地自己系好带子。孔子听说这件事说:“这是五个人能成为武王得力辅臣的原因,也是不贤明的君主所不安心的。”因此,天子在有的方面不如小民,天下有的地方比不上千乘的军队。秦缪公会见西戎的由余,劝说他,想要留下他,由余不愿意留下。秦缪公就把这件事告诉给蹇叔。蹇叔说:“您把这事告诉内史廖吧。”内史廖回答说:“西戎的人不懂得音乐和美味,您不如送给他们这些。”秦缪公就送给西戎十六个女乐伎和技艺高超的厨师。西戎国君很高兴,大为迷乱,日夜不停地饮酒作乐。由余多次劝说但国君不听,因此愤怒地归附秦缪公了。蹇叔不是做不到内史廖所做的,是在道义上行不通。秦缪公能够让做臣子的经常坚持自己的准则,所以能够洗雪殽之战失败的耻辱,从而把疆域向西扩展到河雍。

    ※原文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译文

    秦缪公任百里奚为相。晋国派叔虎、齐国派郭蹇为使者,来到秦国,公孙枝请求会见他们。秦缪公说:“请求会见使者,这是你分内的职务吗?”公孙枝回答说:“不是。”“是相国派你来的吗?”公孙枝回答说:“不是。”秦缪公说:“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就不是你的职责所在。秦国地处偏远,每件事情都有负责的人,每个人都有要负责的事情,即便是这样,仍然恐怕被诸侯们耻笑,现在你要做不属于你职责范围的事!退下去吧!我要治你的罪。”公孙枝退出来,亲自向百里奚讲述了这件事。百里奚请求秦缪公赦免公孙枝的罪。秦缪公说:“你也听说这件事了吗?公孙枝没有罪,你来请求的是什么?有罪,你请求的又是什么?”百里奚回去,对公孙枝说了。公孙枝跑到外面,自己在大街上讲述这件事。百里奚让官吏治公孙枝的罪。划定官员的职责范围,这是古代的人制定的法律。现在秦缪公沿袭。他能够称霸西方,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原文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郄子虎。”文公召郄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郄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馀,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译文

    晋文公将要讨伐邺国,赵衰进言能够战胜邺国的方法。晋文公采纳赵衰的方法,果然取得了胜利。回到朝廷,打算进行封赏。赵衰说:“您要奖赏关键的人还是奖赏次要的人?奖赏次要的人,那么有参战的将士们在这里;奖赏关键的人,那么那个方法我是听郄子虎说的。”晋文公就召见郄子虎,并对他说:“赵衰进言战胜邺国的方法,现在已经战胜邺国,将要奖赏他,他说‘方法是听郄子虎说的。请奖赏郄子虎’。”郄子虎说:“说说容易,实行才难,方法是我说的。”晋文公说:“先生不要推辞。”郄子虎不敢坚决地推辞,就接受了奖赏。大凡进行奖赏要广泛,广泛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现在郄子虎不是亲自进言的人,但仍然奖赏到他,这就是疏远的人能够竭尽他们的才能和智慧提供帮助的原因。晋文公在国外流亡很久了,回到国内面对的是大乱的绪余,但仍然能够称霸,就是这个原因啊!

    ※读解

    大凡各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有很大的区别,但国家兴盛的原因却是相同的。国家兴盛大业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励精图治,稍有疏忽就可能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做事情一丝不苟是起码的要求。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所设立的职位也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原则,一丝不苟就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井井有条,虽然要和其他单位合作,但绝不越权越位,做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事,管理人员恪尽职守才能保证管理对象的井然有序。所以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事例

    刘琨听信谗言 引祸上身

    刘琨生活奢华,喜欢女色美乐。河南人徐润擅长音律,因此得到刘琨宠信,担任晋阳令。

    徐润骄纵放肆,还经常无故干预军事。护军令狐盛多次向刘琨反映这件事,并劝刘琨把他杀掉。刘琨当然听不进去。后来徐润又向刘琨说令狐盛的不是,刘琨听了大为相信,就把令狐盛抓起来,并把他杀掉了。

    刘琨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很苦恼,就对刘琨说:“你不结交英雄豪杰来完成大业,却一心琢磨着清除超过自己的人,将来我一定会因此而招致灾祸。”

    令狐盛的儿子令狐泥投奔汉,详细说明了刘琨的情况。汉主听后非常高兴,就派河内王刘粲、中山王刘曜率兵攻打并州,并让令狐泥担任向导。

    刘琨听到消息,在常山和中山聚集军队,派部将郝诜、张乔带兵抵挡刘粲,并派使者向代公拓跋猗卢请求救援。郝诜、张乔兵败而死。刘粲、刘曜乘虚进攻晋阳,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聿献晋阳先后投降。

    后来,刘琨率兵返回救晋阳,但为时已晚,只好带领几十个随从逃奔常山。刘粲、刘曜进入晋阳。令狐泥把刘琨的父母都杀了。

    赞能

    ※原文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译文

    与人交往,贤能的人看重的是别人的人品,一般的人看重的是别人能够办成事,不贤的人看重的是别人的钱财。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方圆千里的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于是被禅让帝位,汤得到伊尹于是使夏民臣服,文王得到吕望使周最终推翻了殷商。得到圣人,所拥有的土地哪里还能用里数来计算呢?

    ※原文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译文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齐桓公想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您想要称霸,但管仲在鲁国。我不如他。”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是用箭射我的人,不可以任他为相。”鲍叔牙说:“管仲是为他的主人而射人,您如果得到他让他做您的臣子,那么他也将为您射别人。”齐桓公不听,坚持要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坚持推辞谦让,齐桓公最终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派使者告知鲁国说:“管仲是我的仇人,愿意得到他,亲手杀了他。”鲁国国君答应了,就派狱官用皮带绑住他的双手,用胶粘住他的双眼,装进大皮袋,把他放在车里。到了齐国国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迎接他,点起火把除掉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祭,和管仲一起回到国都。命令主管官吏清扫宗庙,摆好案桌,把管仲推荐给祖先,说:“自从我听说了管仲的言论,眼睛更加明亮,耳朵更加灵敏。我不敢自作主张,来向先人请示。”于是回头命令管仲说:“管仲辅佐我!”管仲恭敬地叩首拜了两次,接受了命令,然后走出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有很大的功劳,齐桓公必然先赏赐鲍叔牙,说:“让齐国得到管仲的人是鲍叔牙。”齐桓公可以说是知道怎样奖赏的了。大凡奖赏要奖赏根本,奖赏了根本,过错就无从出现了。

    ※原文

    孙叔敖、沈尹巫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巫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巫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巫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巫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译文

    孙叔敖与沈尹巫做朋友。孙叔敖在郢游历了三年,没有声望,品行也不为人所知。沈尹巫对孙叔敖说:“讲述道理给别人听,使治国的方法推行能够使国君上称王天下,下称霸诸侯,我不如你。与人沟通,连接世俗,调剂人际关系,来使君主称心,你不如我。你为什么不归去种田?我将为你游说于人主。”沈尹巫在郢游历了五年,楚王想要他做令尹,沈尹巫推辞说:“有个叫孙叔敖的是个圣人。大王一定要任用他,我不如他。”楚王于是就派人用自己的车迎接孙叔敖,让他做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十二年后使楚国称霸。这是沈尹巫的功劳。没有比举荐贤人更大的功劳了。

    ※读解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英雄人物的贡献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在那些贤能人士没有得到用武之地之前,发现他们并委以重任是他们起到关键作用的前提条件。龚自珍有句诗“不拘一格降人才”,历史上有很多的事例能为这一诗句提供佐证。好朋友的推荐是一个常见的情形。因为只有好朋友才对他的贤能之处有深刻的了解。管鲍之交就是一段典型的历史佳话。

    ※事例

    萧何荐贤 萧规曹随

    萧何是刘邦的重要辅臣,他一生追随刘邦,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汉政权建立后,他帮助刘邦治理朝政,安邦定国,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在他临终之际还举荐了曹参做宰相,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那时的萧何也已经年迈体衰,但他毅然把太子刘盈扶上了皇位,刘盈就是汉惠帝。两年后萧何一病不起,汉惠帝亲自去看望他。并向他询问道:“等您百年后,谁能够代替您为相?”

    萧何说:“知臣莫若君。”

    听了萧何的这句话,汉惠帝想起了刘邦的遗嘱,说:“曹参怎么样啊?”

    萧何说:“陛下说得对,您若能任曹参为相,老臣我就是死也能闭眼了。”

    于是,在萧何去世后,汉惠帝就让曹参做了宰相。

    曹参也曾跟随刘邦起义,在汉朝政权建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曹参做了宰相之后,主张清静无为,给百姓充分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就沿用了萧何任宰相时制定的法令和制度,没有另起炉灶,制定新的法令制度,因此天下百姓也都称赞他的美德。

    自知

    ※原文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

    ※译文

    要想知道平直与否,就必须借助准绳;要想知道方圆与否,就必须借助规矩;君主要想自知,就必须借助直言的士人。所以,天子设立辅弼和师保的官职,是用来指出过错的。人不能够自知,做君主的也是这样。国家是生存还是灭亡,是安定还是危难,不要向外寻求,关键在于自知。尧帝设有纳谏的鼓,舜设有诽谤的木头,商汤设有专门检举他过错的官吏,武王设有警戒谨慎的鼗,仍然担心不能做到自知。如今的君主贤能不如尧帝、舜帝、商汤、武王,却有掩盖遮蔽自身过错的方法,从哪里做到自知呢!

    ※原文

    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译文

    楚成王和齐庄王因为不自知而被杀,吴王和智伯因为不自知而被害,宋国和中山国因为不自知而灭亡,晋惠公和赵括因为不自知而被俘虏,钻荼、庞涓、太子申因为不自知而失掉生命,所以说失败的原因没有比不自知更大的了。范氏要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捡到大钟的人,想要背着走,因为钟非常大背不起来。就想用铁锤把钟砸烂,刚一砸,钟发出非常大的声音。他恐怕有人听到来抢夺他的钟,就迅速堵住了自己的耳朵。怕人听到是可以的,但怕自己听到,这就是糊涂了。做君王的如果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难道和这不一样吗?厌恶别人听说自己的过错尚且可以。

    ※原文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译文

    魏文侯宴请大臣,让各位大夫都来议论自己。有人说君主是智慧的。轮到了任座,任座说:“您是一位不贤明的君主。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给您的儿子,凭这点知道您并不贤明。”魏文侯不高兴,从他的脸色可以看出来。任座小跑着出去了。下一个轮到翟黄,翟黄说:“您是贤明的君主。我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会直言。今天任座直言,凭这点知道您是贤明的。”魏文侯高兴地说:“可以将任座追回吗?”翟黄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我听说忠臣竭尽忠诚,也不敢逃避死罪。任座大概还在门口。”翟黄过去查看,任座果然在门口,就用国君的命令把他叫回来。任座入席,魏文侯走下台阶来迎接他,最后把他当作尊贵的人。魏文侯如果没有翟黄,就几乎失去一个忠臣了。顺应君主的心意来彰显贤能的人,难道仅有翟黄一人吗?

    ※读解

    让了解自己的人发表对自己的看法是通向自知的一条捷径。但当事人必须有听得进逆耳之言的雅量。要想做成大事,必须对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凡是贤能之人和想做成一番大事的人都是比较重视这一点的。一般的人如果做不到自知,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大的危险,但那些占有庞大资源的人,比如国君,比如大集团领导者,若没有自知之明的话,往往会有非常悲惨的结局在等着他们。

    ※事例

    杨修恃才放旷 身遭杀戮

    三国时,曹操军中有一个名叫杨修的年轻人。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反应机敏,聪颖过人。曹操非常看重他。不过,杨修一向恃才傲物,锋芒太露,这不但使曹操渐渐心生反感,而且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杨修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有一次,曹操命人新修了一座花园,修好后他带人去参观。曹操觉得很满意,只是临走时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等曹操走后,杨修对修园人说:“主公嫌花园的门太宽阔了,请你把它再改窄点。”

    修园人不解其意,杨修便说:“你没看见主公刚才在门上写的‘活’字吗?‘门’与‘活’合在一起,正是一个‘阔’字,这就是告诉你们,花园的门太宽了,必须改小。”众人听了,都说有道理。于是,修园人按照杨修的说法去办。过了几天,曹操再次参观时,发现花园门改小了,连连称好。

    又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饼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便放在桌子上。恰巧杨修看见了,就把大家叫来一起分吃酥饼。可是,这盒酥是送给曹操的,谁敢轻易品尝。看见人们迟疑不动,杨修说:“主公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分开来念就是‘一人一口酥’。所以你们尽管放心吃好了,出了事我来承担。”

    大家觉得他说得对,便纷纷上前将酥饼一抢而光。曹操听说这件事之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对杨修的自作聪明很是反感。

    后来曹操率军攻打刘备,在定军山大败。曹操感到进退两难,但又不想轻易撤兵。一天晚上,大将夏侯渊走进帐来,向曹操询问当天晚上夜巡的口令。曹操正在吃饭,手中拿着一块鸡肉,就随口说了“鸡肋”二字。夏侯渊出帐后,就把这个口令告诉了夜巡的将士。杨修听到后,便吩咐手下人赶快收拾行囊,准备撤退。有士兵把此事报告了夏侯渊,他有些迷惑,就赶快去问杨修。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不想在此恋战了。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心里已经准备班师回朝了。”

    夏侯渊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回到帐中,也命令手下人收拾物品准备撤军,并派人通知了其他将士。

    这一消息传到曹操那里,他不禁勃然大怒,想起以前杨修的张狂非常厌恶,就立刻让人以蛊惑军心为由把杨修杀了。

    当赏

    ※原文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当之矣!”

    ※译文

    百姓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天,仅凭一年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和日月星辰的运行来了解天。一年四季寒暑冷热的变化和日月星辰的运行适时,那么各种有血气的生命都因此适宜并正常地繁衍生息。做臣子的也没有什么别的途径来了解君主,做臣子的凭借奖赏惩罚和爵禄的增加来了解君主。君主奖赏惩罚和爵禄的增加适当了,那么亲近的、疏远的、贤能的、不贤能的都会竭尽全力来为其所用。

    晋文公回到宫廷,要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但不赏赐陶狐。身边的人说:“您返回宫廷,爵禄分为三等,但不赏赐陶狐,冒昧地问一下是什么道理。”晋文公说:“用义来辅佐我,用礼来引导我的人,我给他上等的赏赐;用善来教导我,增进我的贤能的人,我给他中等的赏赐;违背我的意愿,多次指出我的过错的人,我给他下等的赏赐。这三等,是要奖赏有功劳的臣子的。如果要奖赏全国的使用力气的人,那么陶狐将是第一个。”周朝朝廷内的史官听说了这件事说:“晋文公真是霸主啊!过去的圣王就以德行为先而以力气为后,晋文公可以说与圣王相当啊!”

    ※原文

    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

    秦小主夫人任用奄变,贤人们不高兴,隐藏起来不出来,百姓忧愁怨恨、非议国君。公子连流亡在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想要进入秦国,就想借群臣与百姓的帮助从郑所这个要塞通过。右主然把守要塞,不让他进入,说:“我有自己做臣子的道义,不侍奉两个君主,公子还是回去吧!”公子连就离开了,进入翟国境内,从焉氏要塞通过,在这里把守的菌改让他进去了。小主夫人听到消息,大为害怕,命令官员带兵前去拦阻。兵士接到的命令是:“敌寇在边境。”军官和兵士刚出发的时候,都说:“去攻打敌寇。”走到中途,发生了变化说:“不是攻打敌寇,是去迎接君主。”

    公子连于是和兵士一起回来,走到雍地的时候,包围了小主夫人,小主夫人自杀而死。公子连登上了王位,这就是献公。献公怨恨右主然,想要重重地惩罚他;感激菌改,想要重重地奖赏他。监突规劝说:“不能这样做。秦国公子流亡在国外的多了,如果都这样的话,做臣子的就争相把流亡的公子放进来了,这对您不利。”献公认为监突说得对,因此免去了右主然的罪,赏赐菌改官大夫的爵位,赏赐把守要塞的人每人二十石米。献公可以说是会使用奖赏和惩罚的了。凡是赏赐,不是因为喜爱某个人,惩罚也不是因为厌恶某个人,而要依据观察他的所作所为带来的结果。带来好的结果,即使厌恶他,也要赏赐;带来不好的结果,即使喜爱他,也要惩罚。这是先王能够平息混乱、安定危局的办法。

    ※读解

    奖赏和惩罚是管理工作的两大手段,在管理实践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既然如此,就要赏当赏之人,罚该罚之人。怎样奖赏、怎样惩罚也应该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能使奖赏和惩罚起到应有的作用。晋文侯不赏陶狐,说明他是很明确奖赏和惩罚的作用的。

    ※事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参军马谡为他送行。

    马谡说:“南方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已经很久。即使今天平定了,明天还要反叛。目前您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不是仁者所为,也不能在短期内办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您能征服人心是最好的。”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到达南中后,征讨叛乱,所至必胜,杀了叛军首领雍闿。李恢从益州进兵,马忠从羊柯进兵,击溃了南中各县的叛军,最后与诸葛亮统率的大军会合。

    孟获深得当地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信赖,诸葛亮打算生擒他。后来将孟获俘获,并让他参观蜀军军营战阵,说:“这样的军队如何?”

    孟获说:“以前不知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了。现在承蒙您让我参观你们的军营战阵,如果你们只有这么少的军队,我定能取胜。”

    诸葛亮就把他放了,和他再次交战。就这样把孟获放回六次,生擒七次,最后诸葛亮仍欲将孟获释放,孟获却不走了,对诸葛亮说:“您身上有天威!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博志

    ※原文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使獐疾走,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时顾也。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任重也。贤者之举事也,不闻无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为之任也。

    ※译文

    先王处理重大的事务,就要消除妨害它的不利因素,所以他想要的就必然能得到,不想要的就必然能除去,这就是先王能够功成名就的原因。平庸的君王就不是这样,同样处理重大的事务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不利因素,这是他们无所成就的原因。能不能消除妨害事务的不利因素,这是君主贤明与不贤明的区别所在。假如獐子飞快地奔跑,马追不上它,但它不久就会被捕获,这是因为它经常回头看的缘故。良马一天能行千里,是因为它拉的车子轻;如果装载重物,那么一天也走不了几里,是因为负担太重。贤能的人做事,不是没有听说他立下功劳,然而他的名声并不显著、有利于人们的功劳不能被流传到后世,是因为有愚蠢不贤能的人连累了他,成了他的负担。

    ※原文

    冬与夏不能两刑,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有便于学者,无不为也;有不便于学者,无肯为也。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译文

    冬天和夏天不能同时到来,杂草和庄稼不能同时长成,新粮长熟,陈粮就一定缺少,凡是头上长角的兽类就没有凸出锐利的牙齿,果实繁多的树枝必然低垂,思想狭隘的人,做事不会成功,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因此天子处理事务不会做得过于完备、极端和圆满。完备就必然转化为缺损,极端就必然转向它的反面,圆满就必然转化为亏缺。先王了解一切事物不可能矛盾的两方面都强大,因此要对事物进行选择,选择适当的去做。

    孔子、墨子和宁越都是平民出身,他们关心天下的事物,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先王的道术,所以就夜以继日地加以学习。凡是对学习有利的事情,没有不尽力去做的;凡是不利于学习的事情,都不去做。据说,孔丘、墨翟白天学习书本知识,夜间亲自拜见文王和周公旦,向他们请教学问。用心能达到如此精细的境界,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要做什么做不成呢?因此说:“做学问精心研习到纯熟的程度,鬼神都将告诉他道理。”其实,不是鬼神告诉他,而是精心研习达到纯熟程度了。现在有宝剑良马,人们就会玩赏起来不知满足,观赏起来不知疲倦;但宝贵的德行和良好的道术,人们却只是随意看过一次之后就不再问津了。所以想要自身平安、名声显赫,不也太困难了吗?

    ※原文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译文

    宁越是中牟乡野的一个种田人。苦于耕种收割的辛劳,他对他的朋友说:“怎么做才能不受这样的辛苦呢?”他的朋友说:“没有什么能胜过学习。学习三十年就能够显达了。”宁越说:“我学习十五年。别人要休息了,我不休息;别人要睡觉了,我不睡觉。”过了十五年,周威公拜宁越为老师。射出的箭速度飞快,但也不过达到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走路很慢,但能够达到几千里远,因为脚步不停。现在凭着宁越的才能并且长期不停地学习,能做诸侯的老师,不正应该吗?

    ※原文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译文

    养由基和尹儒都是精通技艺的人。楚国宫廷里曾经有一只白色的神猿,楚国擅长射箭的人没有能射中它的,楚王就请养由基射它。养由基带着弓箭去了,还没有射就在意念中用箭射中了它,箭一射出,猿就应声掉下。养由基有在意念中射中目标的本领。

    尹儒学习驾车的本领,三年也没有收获,为此感到很苦恼,一天夜里他梦见向老师学会了秋驾。第二天去拜见他的老师。老师一见到他,就对他说:“我不是吝啬道术,只是恐怕还不能传授你。今天我将要教你学习秋驾。”尹儒恭敬地拜了两拜说:“昨天夜里我在梦里已经学了。”他先向他的老师说了梦见的情形,梦见的就是秋驾了。上述两个士人,可以说是善于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妨害他们的了,这就是他们值得被后世称道的原因了。

    ※读解

    一丝不苟是掌握基本的技能所必需的,更是达到出神入化境界所必需的。要做到一丝不苟就要端正心态,并消除不利因素。因为只有消除了不利因素,才能保证心思的专一,进步也就越快。

    ※事例

    吴王巧辨鼠屎真相

    吴王亲临正殿,实行大赦,开始亲自执政。

    他选拔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兵士子弟共三千多人,选拔勇敢有力的大将子弟领兵,让他们每天在苑囿中练兵习武,说:“我建立这支军队,是想和他们一起成长。”

    他还多次拿出府藏书册阅览先帝时的旧事,问左右侍臣说:“先帝常常亲自书写诏书,而如今大将军奏事,为什么只让我签字认可呢?”

    有一次,他要吃酸梅,让黄门到库里去取蜂蜜,吃的时候发现蜂蜜里有颗鼠屎。于是他招来守库官询问,守库官叩头谢罪。

    吴王问他说:“黄门从你那儿要过蜂蜜吗?”守库官说:“以前曾要过,我没敢给他。但黄门表示不服。”

    于是,吴王就让人剖开鼠屎,见屎中干燥,便大笑着对左右说:“如果鼠屎事先就在蜜中,那么里外都应是湿的,现在外面湿而里面干燥,这必定是黄门放进去的。”

    事实就是这样,黄门无可抵赖,乖乖服罪。

    周围的人都对吴王大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