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梼杌出没 > 第8章 屈膝

第8章 屈膝

    这一夜的欢聚,仿佛是新婚的甜蜜与久别重逢的热烈交织而成的绮梦,让人的心灵得以彻底的沉醉与释放。直至晨曦破晓,红日的光辉悄然洒满整个房间,才依依不舍地披衣而起,共享这难得的宁静与温馨。幸运的是,身为京中官员的章池客,在衙门里享有每月数日的闲暇时光,使得这份悠然自得更添了几分从容不迫。两人相视一笑,随即唤来下人,吩咐备上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简单却温馨,恰似这平凡日子中的小确幸。

    章池客心中挂念着接下来的安排,用餐后轻声对平氏太太言道:“我需先行回家,做些布置,随后便遣车马来接你与碧珍。”言罢,他便踏上了归途。回到府中,面对妻子的询问,章池客的脸上洋溢着难以言喻的喜悦与神秘,笑道:“真乃奇事一桩!”平氏太太闻言,好奇之心顿起,追问缘由。章池客缓缓道来:“你可知我昨晚宿于何处?并非你所想的上海风尘之地,而是魏家表嫂何碧珍处。记得我曾在九江时与你提及的那段往事吗?她如今孤身一人,带着丫头来京投奔于我。”

    平氏太太闻言,心中虽有波澜,却也表现出大度的风范,忧虑道:“她既已至此,自是好事一桩。只是魏琢人那边,恐不会轻易罢休。我们不妨对外宣称,是请她来府中作伴,如此既能避嫌,又能彰显我们的情义。至于名分,妾室之称似有不妥,便以姐妹相称吧。”章池客点头赞同,却又忧虑道:“她若不愿再回魏家,此事便更需妥善处理。”

    平氏太太随即吩咐下人,忙碌起来,一边准备迎接新人的房间,一边购置蜡烛鞭炮,以示喜庆。不多时,何碧珍便在一片热闹声中抵达。随着鞭炮声声,她恭敬地先至祖宗牌位前行礼,而后转向章池客与平氏太太,欲行大礼。平氏太太连忙上前,温言相劝:“妹妹,你我今后便是家人,何须如此多礼,平行相待即可。”何碧珍却执意不肯,泪眼婆娑地言道:“碧珍今日自愿为章老爷之妾,若太太不肯接纳,碧珍唯有削发为尼,了此残生。”平氏太太见状,心中感动,终是受了她的礼,但私下里仍坚持称其为“妹妹”,而章池客则提议以“碧珍”相称,以示亲近。

    夜幕降临,府中张灯结彩,为这突如其来的新成员接风洗尘。一桌丰盛的宴席,围坐着章池客、平氏太太、何碧珍以及他们的儿女,儿子八岁,女儿六岁,天真烂漫,笑语连连,为这个家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席间,欢声笑语不断,一家人和睦共处,其乐融融。

    饭后,章池客被送至何碧珍的新居,那里已布置得温馨雅致,静候主人归来。虽身为清苦京官,但章池客深知,有这一妻一妾的温柔相伴,膝下儿女承欢,已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然而,好景不长,将近一年之后,一封来自表兄魏琢人的信件打破了这份宁静,字里行间透露出不祥的预兆,让三人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寒意。信中究竟所言何事,引得他们心生忧虑,只得静待后续揭晓,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

    章池客接获表兄魏琢人太史亲笔信笺的那一刻,心绪如同被秋风卷起的落叶,纷乱而又不安。他深知这位表兄才情出众,性情高洁,能与之书信往来,往往非同小可。然而,当他颤抖着双手缓缓展开那折叠得极为工整的信纸,映入眼帘的却非预想中的急难之事,而是一桩代友之托——请其代为领取诰轴之任。字里行间,未提及任何关于何碧珍的只言片语,这突如其来的轻松感,如同春日暖阳穿透了冬日的阴霾,让章池客夫妇三人悬着的心终得安放。

    魏琢人太史,此人胸襟之宽广,实乃世人罕见。他既能以非凡之度量包容世间万象,亦能于逆境中坚韧不拔,背负起常人难以承受之重。章池客心中暗自思量,如此人才,将来定能在朝堂之上大放异彩,乃至步入宫保中堂之列,亦非难事。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三年光景匆匆流逝。章池客的老父在籍中辞世,噩耗传来,他悲痛欲绝,即刻携家眷踏上了回乡奔丧的漫漫长路,目的地是那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吉水故土。正值此时,九南铁路的建设如火如荼,国家亟需贤能之士共襄盛举。丧事尚未料理周全,一封来自铁路公司总办大绅的邀请函便不期而至,诚邀他出任办路事绅董一职。章池客思忖家中琐事已了,借此机会既可为国效力,又能贴补家用,便欣然应允。

    临行前,夫人平氏因需亲自打理家中微薄田产,并安排幼子入学事宜,故决定留守吉水。她劝说章池客带上何碧珍一同前往省城,以解他旅途寂寞。章池客虽觉家中亦需有人照料,但念及省城与吉水交通尚算便利,便应了夫人的提议。

    抵达省城后,章池客逐一拜访了总办大人、同僚及诸位绅董,还有负责文案与收支的同仁。在一众绅董之中,有一位来自广陵的王梦笙太史,与他乃同年换帖之交,情谊深厚。一见面,王梦笙便对未能及时亲临吊唁表示歉意,并赠予赙仪以表哀思。言谈间,王梦笙问及平氏是否同行,章池客笑答夫人因故未至,倒是带了妾室何碧珍相伴。此言一出,王梦笙顿时来了兴致,笑道:“原来老弟也添了佳人,定是京中丽质,我等定要一睹芳容。”章池客连忙澄清,何碧珍非京中人氏,其中缘由颇为曲折,颇有一段故事可讲。

    王梦笙闻言,更是兴趣盎然,转而询问起自己的如夫人。他笑道:“说来惭愧,我与老弟竟是同病相怜,我也是带着一位妾室在此。”章池客好奇之下,追问其纳妾之时,王梦笙却故作神秘,笑称此事说来话长,不如待公务之余,至其公馆细品佳肴,再慢慢道来。

    一番应酬之后,二人并肩回到王梦笙的公馆。章池客提及自己尚未安顿住处,目前暂居客栈,与何碧珍相依为命。王梦笙听后,更是对何碧珍的来历充满了好奇,章池客便一五一十地将那段书信情缘娓娓道来。当说到那封言辞犀利、情感真挚的书信时,王梦笙不禁拍案叫绝,称赞道:“此信笔力遒劲,骂得痛快淋漓,那位老前辈,我自幼便不以为然,今日看来,他确该受此一叱。而你这位如夫人,能够弃暗投明,实属女中豪杰,令人钦佩。”

    接着,话题转到了王梦笙的如夫人身上,他笑言两人之事虽异曲同工,却也各有千秋。于是,他缓缓展开了自己纳妾的经过,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戏剧性与人情味。然而,王梦笙口中的叙述,终究难以完全还原那些细腻的情感与复杂的背景,正如书中所言,有些话,唯有通过作者的笔触,方能细腻呈现,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王梦笙,字鹤,出身于一个显赫的仕宦之家,其父乃广东盐运使之尊,执掌一方盐业大权,家道殷实,声名远播。其母吴氏,温婉贤淑,膝下仅育此子,视若掌上明珠,倾注了无尽的爱与期望。然而,岁月流转,王父晚年又纳一妾,此女亦不负所望,诞下一子,名曰王鸿,字梦书,较王梦笙年幼十余载,家中添丁,更添几分天伦之乐。

    王梦笙自幼随父宦游,其教育之事,王父尤为上心。特地从九江聘请了一位名儒谢达夫作为梦笙的授业恩师。谢先生,字达夫,号如命,乃孝廉出身,其名寓意深远,相传是他祖父年届五旬方得此子,故而寄予厚望,赐名“如命”。谢家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却也书香门第,仅一妻一女,生活恬淡。为便于教诲,谢先生便携家眷同赴广东,其女亦得此机缘,得以随父兄旁听,共沐文墨之香。

    谢小姐之降生,更添一段佳话。其母怀胎之时,曾梦有神人赠琴一张,琴上镌刻“文君”二字,醒来后记忆犹新,及至分娩,果得一女,遂以为吉兆。然谢达夫先生却以为“文君”之名略显平庸,遂另取一“琴”字为名,号警文,寓意其女才情如琴音般悠扬,内心警敏而文采斐然。果然,谢小姐不负所望,生得秀外慧中,伶俐过人,深得王梦笙之母吴夫人的喜爱,竟收为义女,视同已出。然天有不测风云,谢小姐九岁那年,其母不幸染疾离世,留下一段未了的母女情缘。

    谢达夫先生中年得女,晚年得子,皆因缘际会。吴夫人感念其无子嗣之苦,便将自己身边的贴身侍女喜珍赠予谢先生为妾,以续香火。不过年余,喜珍便为谢家诞下一子,承继了谢家的书香血脉。

    谢达夫先生治学严谨而不失灵活,讲书时能够深入浅出,引领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深意,不拘泥于陈规旧习,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之处,则巧妙跳过,转而以循循善诱之法,使学生心生亲近,乐于求学。其教学风格,既无师道尊严之刻板,亦无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冷漠,实为难得之良师。

    王梦笙自幼聪慧过人,于学业上更是勤勉不辍,得谢先生悉心栽培,更是如虎添翼,举一反三,进境神速。十四五岁时,其诗文书法已初露锋芒,颇受时人赞誉。南京梅学台,一代儒官,偶见梦笙之作,大为赏识,遂将爱女让卿许配与他,一时传为美谈。

    时光荏苒,转眼间王梦笙已至十八韶华,正值秋闱恩科之年。王父念子心切,遂为其捐监生之资,并委托谢先生带他返回江西应试,同时操办与梅家小姐的婚事。吴夫人亦随行,欲亲自为儿子打点一切,共襄盛举。这一场跨越千里的归途,不仅是对王梦笙学识的考验,更是他人生新篇章的开启。

    谢先生,心怀沉痛而又坚韧不拔,携同爱女如君及其幼子,小心翼翼地扶持着亡妻的灵柩,踏上了归途。这一路,不仅是物理上的迁徙,更是心灵深处对过往的告别与对未来的期许。与此同时,远在南京的王梦笙,正值春风得意马蹄疾,科举高中,金榜题名后,更得梅氏佳人青睐,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姻缘。梅氏夫人,不仅姿色出众,更兼贤良淑德,深得吴氏夫人之心,两家因此结下不解之缘。

    王梦笙,年仅十九便已仕途坦荡,庶常之职荣耀加身,次年更是留馆深造,二十二岁便担纲湖南副主考之重任,其人生轨迹犹如顺水推舟,一帆风顺,令人艳羡不已。然而,命运弄人,正当他准备大展鸿图之际,广东家中急电传来,老父骤然离世,悲痛之余,他不得不暂别官场,托湖南同僚代为奏报丁忧,随后亲率家眷,跨越千山万水,归乡奔丧,亲自扶灵,携弟守制,尽显孝子之心。

    二十七个月的守制期满,正当王梦笙欲重返京城,重启仕途之时,家中吴氏老太太却以时局动荡、新旧党争激烈为由,恐其年轻气盛,易招祸端,坚决阻止了他的计划。于是,他转而安于家中,侍奉慈母,陪伴娇妻,偶尔教导幼弟,尽享天伦之乐。梅氏夫人亦不负所望,连育二子,长子聪慧可爱,已懂得谦让之礼,家中其乐融融,一派祥和景象。

    某日,忽闻恩师谢达夫调任广陵教官之喜讯,王梦笙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与喜悦。他即刻动身,前往拜见先生,师生重逢,自是欢喜不已。谈及家事,谢达夫面露忧色,提及爱女警文的不幸遭遇:自归家后,虽有欧阳哲轩这般才貌双全之婿入赘,却天不假年,未满两月便撒手人寰,留下警文孤苦无依,婆家凋零,只得随父度日,其情其景,令人扼腕叹息。

    王梦笙闻之,心中五味杂陈,连忙出言宽慰,并恳请一见警文小姐及家人。谢达夫应允,众人相见之下,只见警文小姐较儿时更添了几分温婉与坚韧,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一袭素衣,更显其超凡脱俗之美,令人目不转睛。王梦笙虽心存敬意,却也难掩心中微澜,幸得先生在侧,他迅速收敛心神,转而谈论起家常琐事。

    次日,吴氏老太太念及警文之不幸,特命人备轿,将警文小姐及喜姨娘接至家中,一番怜惜安慰之后,两家关系更加亲密无间。警文小姐在王家小住期间,与梅让卿情投意合,结为异姓姐妹,两人诗词歌赋,共话时事,相处甚欢。而王梦笙,作为自幼便与警文相识的兄长,亦时常相伴左右,言谈举止间,既有师长之关怀,亦不乏兄长之温情。警文小姐则以她独有的那份纯真与智慧,回应着这份深厚的情谊,两人在若即若离之间,维系着一份超越常规的默契与理解。

    在浩瀚的情感世界里,ot色ot之一字,其意蕴深远,层次分明,非止于表象之欢愉。世间情爱,若仅局限于即时的欢愉,缺乏情感的铺垫与后续的余韵,实为下乘。那些于情事之前细腻抚触,事后又依依惜别的,其韵味已超越单纯的肉体交汇,转而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触碰,此为中品。然而,最为上乘者,莫过于那种情感含蓄内敛,难以言喻之境地。它既不显山露水地张扬情感,亦非全然冷漠无情,而是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端庄与雅致,让人心生向往却又不敢轻易靠近,仿佛置身云端,既亲近不得,又难以割舍。此类情感,正如古籍所载,乃是“情而不淫”,达到了情感表达的极致,亦是对人性深处最细腻情感的深刻洞察。

    王梦笙与谢警文之间的情愫,便是如此。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精心布置的局,让王梦笙一步步踏入了那名为“销魂狱”的情感深渊。起初,他只是被谢警文的某种特质所吸引,渐渐地,这份吸引化作了深深的怜爱,再转而成为难以自拔的痴恋。他变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整个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灵魂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之间,既痛苦又甜蜜。

    梅氏夫人,作为王梦笙的伴侣,敏锐地察觉到了丈夫的异样。她虽不敢声张,内心却焦虑万分,生怕这份情感会伤害到丈夫乃至整个家庭。于是,她决定暗中相助,利用老太太的生日宴作为契机,精心策划了一场“好戏”。

    九月十六,吴氏老太太的生日宴上,宾客云集,热闹非凡。王梦笙借着唱戏之机,一展才华,赢得了满堂彩。夜深人静之时,梅让卿巧妙安排,让王梦笙得以与谢警文独处一室,而自己则悄然退至套房,默默守护着这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一刻,王梦笙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期待。他深知自己的行为或许有违礼教,但心中的那份情感却如潮水般汹涌,难以遏制。当他终于与谢警文共处一室,四目相对之时,所有的顾虑与不安都化为了乌有。他们之间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纯粹的释放与升华,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

    然而,这段情感能否长久,又是否会带来更多的波折与磨难,却是未知之数。但无论如何,王梦笙与谢警文都已经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共同踏入了那片名为“销魂狱”的情感领域,体验着世间最为复杂而又纯粹的情感纠葛。

    在那幽静而略显昏黄的夜色中,王梦笙身着紧身小衣,身形显得格外修长而紧致,他轻轻掀开柔软的香衾,只见谢警文闭目安卧,那双娇媚的眼眸虽未睁开,但脸上泛起的淡淡红晕,恰似雨后初绽的海棠,带着几分娇羞与妩媚,正静静地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沉醉。然而,这一片宁静,却因王梦笙不经意的触碰而悄然打破。

    王梦笙的手指不慎触碰到谢警文的腿侧,那一刻,他仿佛触电般猛然惊醒,心中惊骇之下,连忙翻身下床,跪在床边,姿态恭敬而惶恐。谢警文虽受惊欲呼,但转念一想,此时已近四更天,家中寂静无声,若因此事大闹一场,不仅惊扰了家人,更可能让这平日里待她不薄的老太太担忧。再者,老太太辛劳一日,方得安睡,她怎忍心因自己之事而搅扰其清梦?于是,谢警文强忍怒火,未曾出声,只是用那双充满怒意的眼眸紧紧盯着王梦笙。

    她披上一件轻薄的小袄,起身站立,手指着王梦笙,语气中带着几分愤怒与无奈:“你这衣冠楚楚的翰林,怎可将我视作轻浮女子?你仗着权势财富,便想玷污我的清白,欺我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吗?明日我定要与你理论个清楚!”说罢,她转身从床头桌上拿起水烟袋,边吸边骂,言辞之激烈,犹如利刃般直刺王梦笙的心房。她甚至用水烟袋的火煤子在王梦笙头顶轻轻灼烧,虽未用力,但那灼热之感仍让王梦笙感到一阵刺痛,但他却只能默默忍受,不敢有丝毫反抗,整个人如同木雕泥塑,任由谢警文发泄着心中的怒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更的钟声悄然响起,谢警文的怒气似乎也随着夜色的深沉而逐渐消散。她放下水烟袋,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与困倦,那原本凌厉的目光此刻变得柔和而迷离,仿佛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在悄然滋生。正如书中所言,女性在夜间动了气后,若任由其发泄,待其怒火平息,往往会有一种别样的风情涌现。谢警文此刻便是如此,她身上的怒气已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媚态与倦意。

    王梦笙见状,心中暗自窃喜,他知道这是转祸为福的绝佳时机。于是,他低声下气地说道:“唉,今日之事,确是我唐突了妹妹,罪该万死。但请妹妹念在我一片痴心,宽恕则个。”谢警文闻言,虽仍有几分不悦,但语气已缓和许多:“不怪你还怪谁?明日再与你计较!”王梦笙见状,连忙趁热打铁:“我自知罪无可赦,愿受任何责罚。但请妹妹为自身考虑,今夜之事,你我二人心知肚明,若明日传扬出去,对妹妹的清誉只怕有损无益。妹妹又怎能逢人便诉?即便说了,又有几人会信?只怕还会惹来无端非议。”

    王梦笙的话语温柔而恳切,字字句句都击中了谢警文的心事。她沉默片刻,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她轻轻叹了口气,似是在无奈中做出了某种决定。这一夜,对两人而言,既是风暴的前夕,也是情感转折的契机。而未来的路,将如何延展,谁又能预知呢?

    谢警文轻叹一声,那声音里夹杂着无奈与哀愁,仿佛是在对这世间种种不公的无声控诉。王梦笙见状,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是将谢警文推向了风口浪尖,却仍试图以诚挚之言化解这份僵局。“妹妹所言极是,我之过错,无可推诿。但请细想,世间之事,岂能尽如人意?你我既已至此,何不携手共渡难关,让未来之路,少些遗憾,多些温情。”

    谢警文闻言,眼眶微红,泪珠在睫毛上轻轻颤动,仿佛随时都会滑落。“你可知,你这一举动,于我而言,是何等之重?我本是清白之身,如今却……”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哽咽,却也透露出一种决绝与认命。“罢了,罢了,既是命中注定,我又能如何?只盼你能真心相待,不负此情。”

    王梦笙见谢警文态度有所松动,心中大石稍落,连忙趁热打铁,言辞恳切:“妹妹放心,我王梦笙对天发誓,此生定不负你。我愿以余生所有,弥补今日之过,只求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们共同书写未来。”说着,他再次泪光闪烁,那份真诚与悔恨,让人动容。

    谢警文望着王梦笙那双充满深情的眼睛,心中的防线渐渐瓦解。她轻叹一声,伸出手去,轻轻拭去他眼角的泪痕。“罢了,既然已至此,便只能向前看。但愿我们能找到一条出路,让这段情缘得以延续。”

    此时,室内气氛微妙而温馨,两人之间的隔阂似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王梦笙趁机靠近,将谢警文紧紧拥入怀中,那份温暖与安慰,让谢警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

    而一旁的梅让卿,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她深知自己虽是好意,却也无意间成为了这场风波的推手。于是,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二人度过难关,让这段情缘得以圆满。

    接下来的日子里,梅让卿四处奔波,先是找到谢警文的父亲谢达夫,跪请其原谅并寻求帮助。在谢达夫面前,她言辞恳切,泪眼婆娑,终于打动了这位严父的心。随后,她又前往谢家老太太处,以情理相劝,终使老太太点头应允,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经过这一番波折,谢警文与王梦笙终于得以正式结为夫妻。虽然过程艰难,但两人都深知这份感情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彼此。而梅让卿,也在这场风波中见证了两人的坚贞与深情,心中倍感欣慰。

    从此以后,谢警文与王梦笙携手共度余生,无论风雨兼程,都未曾放开对方的手。而梅让卿,则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与最真挚的朋友,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谢达夫望着跪在地上的梅让卿,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慈爱,他轻叹一声,语气中多了几分温和:“起来吧,孩子,地上凉。你我师生一场,有话直说便是,何须如此大礼。”梅让卿闻言,心中稍安,却仍固执地跪着,眼中闪烁着恳求的光芒,坚持要将心中的话一字一句道出。

    “先生,此事虽因门生媳妇而起,但实则是门生一时糊涂,未能妥善处置,才酿成今日之局。门生深知此举有违礼教,但求先生念及门生一片苦心,以及对世妹的深情厚意,能予以宽恕。门生愿以家族嫡长之位相让,甘愿退居侧室,只求能成全他们二人,弥补这重天大的缺陷。”梅让卿的话语中,既有自责也有坚决,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谢达夫听罢,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在这个时代,寡妇再嫁虽非罕见,但终究难逃世俗眼光。他沉吟片刻,目光穿过书房的窗棂,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那里是历史的尘埃,也是人性的光辉。“罢了,罢了,木已成舟,我若执意反对,非但不能挽回什么,反而可能伤了更多人的心。况且,世事变迁,人心向善,何必拘泥于古礼?只要你们三人真心相悦,我又何必做那棒打鸳鸯的恶人。”

    他缓缓走到梅让卿面前,伸手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既有此决心,我也不便多言。只是,你需得与家中长辈商议妥当,名分之事,不必太过计较,重要的是你们能相互扶持,共度此生。记住,家和万事兴。”

    梅让卿闻言,感激涕零,连忙磕头谢恩,随后急不可耐地跑到谢警文的房中,拉着他一同去见谢达夫。谢警文虽然羞涩难当,但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两人一同跪在谢达夫面前,静候发落。

    谢达夫望着这对年轻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轻叹一声,说道:“你们的事,你姐姐已与我详述。既然是天意如此,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只是,你们需得珍惜这段缘分,好好过日子。梦笙啊,你娘当日梦见卓文君生你,或许这就是你们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谢警文与王梦笙听后,皆是心中一暖,连连磕头谢恩。之后,两人回到房中,梅让卿又向王梦笙细说了与谢达夫的对话,王梦笙更是感激不尽,心中暗自发誓要加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次日,梅让卿再次来到谢家,正式提出求亲之事。谢达夫见其心诚,便也应允了,但考虑到世俗的眼光,他提议一切从简,以避免不必要的非议。梅让卿欣然同意,并按照谢达夫的吩咐,挑选了一个吉日,用一乘精致的兰呢四轿,悄无声息地将王梦笙接进了梅家。

    虽然婚礼未大肆张扬,但梅家依然张灯结彩,喜庆洋洋。王梦笙身着嫁衣,与梅让卿拜堂成亲,随后又一同谒见了谢达夫和吴氏老太太。在众人的见证下,他们许下了相守一生的誓言,从此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篇章。而谢警文,则以姊妹之礼相待,与梅让卿、王梦笙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次日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王梦笙的窗棂上,他精心挑选了一套得体的衣裳,帽檐轻扣,步履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喜悦,前往谢达夫府上,正式致谢并确认了两家的联姻之谊。吴氏老太太,这位家族中的慈蔼长者,特意设宴款待,邀请了谢达夫及其妾室喜姨娘,还有两位活泼可爱的小少爷,一同共赴这场温馨的会亲酒宴。席间,欢声笑语交织,亲情与友情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一夫两妇的生活,自此开启了幸福满溢的新篇章。

    随着时光流转,王梦笙的才华与品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铁路公司特邀他出任绅董一职,这对于他而言,既是荣誉也是责任。然而,家中尚有需要照顾的婆婆梅让卿,她自愿承担起侍奉长辈的重任,鼓励王梦笙携同谢警文一同前往任职之地。临行前夜,王梦笙与挚友章池客促膝长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这段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包括那晚跪在堂前,聆听教诲与责备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的坦诚与直率,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更体现了为人处世的光明磊落。

    受这份情谊所动,王梦笙诚挚邀请章池客搬来同住,共享天伦之乐,章池客欣然应允。新居之内,谢警文与何碧珍一见如故,两人相处融洽,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温馨与和谐。彼时,铁路公司初具规模,事务尚不繁重,国家素有“以工代赈”的传统,意在通过兴办公共事业解决民生问题,此番举措背后,亦蕴含着深远的考量与智慧。

    一日闲暇,王梦笙与章池客各自携着爱妻,漫步至百花海畔。春日将尽,残花虽败犹荣,柳丝轻拂水面,自成一幅宁静致远的风景画。四人漫步其间,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正当他们准备返程之际,偶遇了故友叶勉湖。叶勉湖,这位曾在上海与增朗之、范星圃等人共聚的老友,如今已步入仕途,担任江西省的要职。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叶勉湖热情邀请二人晚间至其府上,共赏家乡特色菜肴——熊掌、鹿筋,并观赏精彩的戏曲表演。

    王梦笙深知叶勉湖府上戏台考究,戏曲演出更是精彩绝伦,心中不免向往。然而,考虑到随行的内眷,他略显犹豫。叶勉湖见状,笑道:“不妨让两位夫人先行回府,你我二人稍晚些归家便是。今晚有滚灯好戏,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王梦笙闻言,心中大石落地,欣然应允。于是,一场关于友情、美食与艺术的夜晚,在四位友人之间悄然铺陈开来。

    在那暮色渐浓的傍晚,王梦笙与章池客一番商议后,温文尔雅地吩咐家仆们,细心周到地将二太太何氏送回了府邸。近来,这何氏夫人也随了谢警文一案的风尚,更改了称谓,平添了几分雅致与亲近。王梦笙与章池客二人,伴同着风度翩翩的叶勉湖,又在街头巷尾悠然漫步了片刻,随后一同前往那气派非凡的叶公馆。

    叶公馆内,灯火辉煌,宾客们已陆续抵达,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宾客中不乏显贵之人,如南昌府的亨太尊,其威严之中不失亲和;新上任的华大令,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更有那派办处兼军机所提调的全太尊,他便是昔日吉安府声名显赫的全似荐,此番重逢,自是一番寒暄。此外,还有叶勉湖本局的几位委员,以及书启、账房等师爷,众人共聚一堂,分坐两桌,欢声笑语不断。

    时至五更,宴席正式拉开序幕,先是两出精彩的戏曲暖场,引得众人纷纷侧目。随后,一位身着烟银纺绸衫,外罩夹纱背心,脚踏绣花薄底镶鞋的小旦,款步而出。他年仅十八九岁,容颜秀丽,眉清目秀,齿白唇红,仿佛画中走出的仙子,向两桌宾客一一行礼问安。叶勉湖见状,亲昵地拉起他的手,笑道:“艳香,你怎的这时候才到?七姨太太可等你好一阵了,快些进去准备上台吧。”

    艳香面带歉意,轻声解释:“今日晨起晚了些。”言罢,便匆匆步入后台的点房。这叶勉湖的七姨太太,正是昔日秦淮河畔,令贾端甫赞不绝口的双珍。自叶勉湖将她纳入府中,已过四五年光景,两人情深意笃。见艳香前来,七姨太太略带嗔怪地说:“怎来得这般迟?叫人好等。”艳香连忙上前,恭敬地请了个安,连声道歉。

    七姨太太拉着艳香的手,温柔地说:“坐下歇歇吧,时候不早了,我来替你梳妆。”点房内,妆具早已备好,趁着丫头出去泡茶的空档,两人脸贴脸对着镜子,一番亲昵交谈,情同姐妹。七姨太太手法娴熟地为艳香解开长发,细心梳理,又从自己的首饰盒中取出一枚珍珠轻镶玉的发花别子,轻轻插在他的发间。艳香则自顾自地洗净了脸,扑上薄粉,轻点胭脂,更显娇媚动人。

    谈及今晚的戏目,艳香提到有出庙会戏需解怀表演,还需特制的兜小衫。七姨太太闻言,便从自己衣橱中取出一件珍藏的兜肚,一面红纱轻盈,另一面夹层里绘有青蛇图案,既应景又别致。艳香脱下外衣,露出如玉般洁白细腻的肌肤,七姨太太亲手为他系好兜肚,又让他换上自己的贴身小衫和纺绸裤子,装上了跷,一番装扮下来,艳香俨然成为了一位亭亭玉立的佳人。

    站在镜子前,艳香审视着自己的装扮,满意地点了点头,最后戴上七姨太太的耳环,笑言:“我即将登台,姨太太定要前来捧场。”七姨太太笑着应允,带着小丫头步入厅旁的小书房,那里是她平日观戏的最佳位置,叶大人特意为她布置得温馨雅致。

    花厅之上,艳香步态轻盈,宛若仙子降临,引得众人纷纷侧目,几乎以为是叶大人的另一位姨太太出场。他在叶勉湖身旁略坐片刻,便转身步入戏台,开始了他的精彩表演。先是一曲昆曲《偷诗》,艳香饰演的角色与潘必正之间的细腻情感,令人心驰神往;随后的《庙会》一折,更是将他的才情与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解开衣襟露出的红纱兜肚,映衬着雪白的肌肤,更是引得观众席上赞叹连连。

    席间,宾客们饮酒谈笑,更有几位档子班的倌人陪酒助兴,气氛愈发热烈。南昌府的亨太尊更是与相好的倌人玉仙打趣,言谈间不乏风趣幽默。随着夜深,戏曲渐入尾声,宾客们也纷纷离席,各自归家。至于艳香,他是否留宿于叶大人的上房之中,则成为了晚宴后的一段佳话,引人遐想。

    叶勉湖,这位昔日商海中的巨擘,不仅家财万贯,更兼风度翩翩,常以阔绰之姿,设宴款待四方宾客,其中不乏皇室亲王。他的府邸,夜夜笙歌,灯火辉煌,成为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月华如练,他便盛情邀请亲王莅临,共赏妙舞清歌,品鉴奇花异酒,彼此间谈笑风生,情谊深厚,一时传为佳话。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两个多月的光景悄然流逝。一日黄昏,夕阳如血,洒满了归家的路。王梦笙与章池客,两位商界精英,结束了一日的繁忙,携手步入家门,与家中温婉可人的如夫人围坐一堂,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四人或低语轻笑,或品茗论道,氛围温馨而和谐。

    就在这份宁静即将被夜色完全吞噬之际,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门童匆匆呈上一封精致的请柬,乃是叶勉湖亲笔所书。信中言辞恳切,透露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今日,他欲为艳香姑娘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仪式,旨在将其从乐籍中解脱出来,并破格列入“金钗”之列,以彰其才情与品德。此等创举,前所未有,特请王梦笙与章池客二位挚友速速莅临,共商大计。信中还提及,连同亨波如太尊这样的尊贵人物亦将出席,言辞间满是期待与不容推辞之意。

    王梦笙与章池客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他们深知,消除乐籍虽非罕见之事,但将一介风尘女子列入“金钗”,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大胆挑战,其背后的深意与故事,定然非同小可。“这等新鲜事,我等岂能错过?”两人异口同声,言语间透露出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

    两位如夫人亦是听得津津有味,她们虽身处闺阁,却也对这世间的奇闻异事充满了好奇。她们纷纷表示,待夫君归来,定要细细询问,将这一夜的奇遇与她们分享。

    于是,夜色渐浓,王梦笙与章池客带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叶勉湖府邸的路途。而关于这场即将上演的“金钗”盛宴,其背后的曲折与精彩,正等待着他们一一揭开。至于我们这些旁观者,且待他们归来,从他们口中,聆听那段被夜色温柔包裹的传奇故事,再由我这执笔之人,将其细细描绘,让后世之人亦能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