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管子全鉴(典藏诵读版) > 君臣(上)

君臣(上)

    【题解】

    本篇题为“君臣”,中心内容是论述君道和臣道,即如何为君、如何为臣的法则。《君臣》分上、下两篇,上篇围绕“上下之分不同任”这一中心展开,认为君臣之间不应当互相干涉,而应分工治事,尽好自己的职责。文中主张,君主不应干预臣职,臣下不应侵夺君权,君主事必躬亲,反而不能照顾全局,造成不公。因此提出君依法而出令,有四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以实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的局面。文章还反复强调“道”的重要作用,要求君主掌握“道”以治国。本篇为选译。

    【原典】

    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1],而不言其中[2];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3]。君道不明,则受令者疑;权度不一,则修义者惑。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4],则百姓之与间[5],犹揭表而令之止也[6]。是故能象其道于国家[7],加之于百姓,而足以饰官化下者[8],明君也。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上惠其道[9],下敦其业,上下相希,若望参表[10],则邪者可知也。

    【注释】

    [1]官上:处于百官之上,即领导和管理官吏。

    [2]其中:指百官的具体职责。

    [3]其外:指超越百官职务范围之外的事。

    [4]贰豫:犹豫,有二心。

    [5]与间:即与之产生隔阂。

    [6]揭表:高标,崇尚。

    [7]象:意即树立法度。

    [8]饰:通“饬”,管理,治理。

    [9]惠:顺从,实行。

    [10]参表:树立参验曲直的标尺。

    【译文】

    做人君的,统属众官要讲究方法,而不要干预官员职责以内的事务;做人臣的,要处理职责以内的事,而不要干预职责以外的事。君道不明,接受命令的人就有疑虑;权责法度不划一,遵守道义的人就会感到迷惑。如果民众心中有疑惑犹豫的心理,国君不能将其消除的话,那么百姓与国君之间就产生隔阂了,就像君主用高标某种事情的办法来阻止它一样不能奏效。所以,能为国家树立为君之道,并施行于百姓,而能够领导官员教化民众的,那就是明君。对上能对君主言无不尽,对下能为民众出力办事,因而能够奉公守法服从命令的,那就是忠臣。君上顺从君道,臣下谨守职责,上下相互呼应,就像观察测验日影的标杆一样,有谁不正,就可以明了了。

    【原典】

    吏啬夫任事,民啬夫任教。教在百姓,论在不挠[1],赏在信诚[2],体之以君臣,其诚也以守战。如此,则人啬夫之事究矣。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3],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如此,则吏啬夫之事究矣。人啬夫成教、吏啬夫成律之后,则虽有敦悫忠信者不得善也,而戏豫怠傲者不得败也。如此,则人君之事究矣。是故为人君者因其业,乘其事,而稽之以度。有善者[4],赏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而民不慕也。有过者,罚之以废亡之辱、僇死之刑,而民不疾也。杀生不违,而民莫遗其亲者,此唯上有明法,而下有常事也。

    【注释】

    [1]不挠:指不枉法。挠,枉曲。

    [2]诚:通“成”,指成效,成就。

    [3]訾(zī)程:计量的规章。事律:指办事的法律。

    [4]善:同“缮”。

    【译文】

    “吏啬夫”担任督察职事,“民啬夫”担任教化百姓的职事。教化应当面向百姓,论罪应当不枉法徇私,行赏应当信诚,体现出君臣之道,做得好的足以防守征战。这样的话,民啬夫的职责就完成了。吏啬夫充分掌握着计量的规章和办事的法律,审议刑法、权衡、斗斛、文告与劾奏,都不以私意论断,而是据事实为准。这样的话,吏啬夫的职责就完成了。民啬夫完成教化和吏啬夫制成律令以后,那么纵使敦厚忠信的人也不许增补,玩忽怠惰的人更不许破坏。这样的话,君主的职责就完成了。所以,身为人君的要根据吏啬夫和民啬夫的职务和职责,按照法度来考核他们。表现好的,就用尊贵的爵位和丰厚的田产来奖赏,民众也不会对此有攀比羡慕的心理。有过失的,就用撤职的耻辱和诛死的重刑来处罚,民众也不敢有疾恨抱怨的情绪。生与杀都不违背法度,民众也就没有抛弃父母的。要做到这些,只有依靠君上有明确的法制、臣下有固定的职责才行。

    【原典】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然则上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虚矣。上之畜下不妄[1],则所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虚[2],则循义从令者审也。上明下审,上下同德,代相序也[3]。君不失其威,下不旷其产,而莫相德也。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4]。义礼成形于上[5],而善下通于民,则百姓上归亲于主,而下尽力于农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体而外内别也,民性因而三族制也[6]。

    【注释】

    [1]畜:畜养。

    [2]事:指侍奉君主。虚:不实在。

    [3]代相序:更相为序,即形成良好风气。代:更替。

    [4]节:指职责。

    [5]成形:形成典范、典型。

    [6]性:通“生”。因:因依,有所依靠。

    【译文】

    天有一定的气象,地有一定的形体,人有一定的礼制,一经设立就不更改,这是所谓的三常。统一规划全局,是君主的职责;分管各项职责的,是人臣的事。君主违背了君道,就不能够保有他的国家;人臣旷废了职责,就不能够保持他的官位。这样君上对待臣下能够真诚,臣下服务君上也就老实。君上对待臣下真诚,说明立法定制的君主是英明的;臣下老实服务君上,说明奉公行法、服从命令的臣子是审慎的。君上英明,臣下审慎,上下同心同德,就能形成为良好的风气。君主不失其威信,臣下不旷废事业,就不用感恩怀德。所以在上的人讲求道德,在下的人谨守本分。义礼在上面形成了典范,美善在下面贯通到民众,这样,百姓就都向上亲附于君主,向下致力于农业了。所以说:君主英明,辅相诚信,五官严肃,士人廉直,农民愚朴,商人与工匠谨厚,那么,上下就成为一体,内外有一定的分别,民众生活有了依靠,而农、商、工三民也都有所管理了。

    【原典】

    夫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为人臣者,受任而处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于产,则国家丰矣。以劳受禄[1],则民不幸生;刑罚不颇,则下无怨心;名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2],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动者也[3]。是故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4];人臣也者,无爱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毕矣。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玺、典法、策籍以相揆也[5]。此明公道而灭奸伪之术也。

    【注释】

    [1]受:同“授”。

    [2]程:呈上,上报。

    [3]胥:等待。

    [4]贵:指贵重。

    [5]相揆:考验管理。

    【译文】

    身为人君,就是要用德泽来庇护臣下;作为人臣,就是要依赖君主生存。身为君主的,要考核功绩而给予足够的俸禄;作为人臣,接受任务要严肃认真地执行。行政注意保持公平,民众的产业能够自足,国家也就富裕了。按劳绩授予俸禄,民众就不会侥幸偷生;刑罚不出偏差,臣下就不会抱怨;名义严正,职责明确,民众对于治国之道就不会有疑惑了。所谓“道”,就是君主用来引导人民的方式。所以,道与德出自君主,法制和命令由辅相传布,各种事务由官吏裁定,百姓是等待命令而行动的。所以,身为君主,再没有比言语更贵重的了;作为人臣,再没有比才力更令人珍爱的了。君主的言语下达于臣民,臣民的才力上达于君主,君臣之道就算完备了。所以,君主出谋划策,宰相遵守执行;宰相出谋划策,官吏遵守执行;官吏出谋划策,民众就要去出力服役;然后又有符节、印玺、典章、法律、文书和册籍,加以考核管理。这都是用来辨明公道、消除奸伪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