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管子全鉴(典藏诵读版) > 桓公问

桓公问

    【题解】

    桓公问,就是桓公问管仲,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论文。本篇论述管仲向桓公讲述君主纳谏的作用,并列举历代圣主的纳谏机构及其制度,要求桓公继承这一传统,并为此提出了纳谏机构的具体名称、管理办法以及负责此项工作的人选。

    【原典】

    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1],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2],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3],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4],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5],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为之,其名云何?”对曰:“名曰啧室之议。曰: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事约而易从[6],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7]。有司执事者咸以厥事奉职,而不忘为。此啧室之事也,请以东郭牙为之,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者也[8]。”桓公曰:“善。”

    【注释】

    [1]忘:当作“亡”。

    [2]明台:亦作“明堂”,与下“衢室”,都是古代帝王听政、宣教、征求意见的地方。

    [3]告善之旌:设旌旗以奖励人臣的建议。

    [4]谏鼓:进谏时所击的鼓。

    [5]总街之庭:在街巷的中心设庭,以便听取建议。

    [6]约:简约,简要。

    [7]内:通“纳”。

    [8]正:通“政”。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据有天下而不失去,常得天下而不亡过,能办到吗?”管仲回答说:“不要创新不要起头,等到条件成熟再随之行事。不要以个人好恶而损害公正原则,要调查了解人民所痛恨的事情,就要用来作为自己的警戒。黄帝建立明台的议政制度,就是为了从上面观察贤士的意见;尧实行衢室的询问制度,也是为了从下面听取百姓的意见;舜设有号召进谏的旌旗,是为了君主不受蒙蔽;禹把谏鼓立在朝堂上,可以准备人们上告;汤设有总街的厅堂,可以搜集人们非议的情况;周武王设有灵台的报告制度,是为了让贤者都得以进用。这就是古代圣明帝王能够据有天下而不失去,常得天下而不亡国的原因。”桓公说:“我也想效法他们实行这项制度,应当叫什么名字呢?”管仲回答说:“名称可叫作啧室的议政制度。就是说,国家法度要简而易行,刑罚要审慎而无人犯罪,政事要简而易从,征税要少而容易交足。老百姓有在这些方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就称之为谏士,他的意见都纳入啧室来讨论。啧室的官吏和负责办事的人员,都要把受理此事作为本职工作,而不许有所遗忘。这项啧室的大事,请派东郭牙去主管,此人是能够为政事在君主面前尽力争议的。”桓公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