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门清大清 > 第八章 道光朝(1821-1850)

第八章 道光朝(1821-1850)

    道光差点没当成皇帝

    自雍正朝开始,为了防止诸皇子因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于是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健在期间,密写诏书,立某阿哥为皇太子,密封在镭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等到皇帝传位的时候,再取下宣读。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发疾病,卧床一日便去世了。按照秘密立储的制度,皇帝在快不行的时候或者死了之后,必须马上启开镭匣,宣布了继承人,才可以发丧。嘉庆弥留之际,已经说不了话了,只能用手比划着,戴均元、托津心领神会,知道皇上想要宣布密立诏书,要诸位大臣找出镭匣,宣读密诏。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隐藏着谁来继承皇位秘密的镭匣不见了。

    两人又在嘉庆帝身上仔细找了一遍,也不见密诏踪影,接着又让监督内臣打开从京都带过来的十几个箱子,翻箱倒柜一番,仍毫无所获。

    这时,嘉庆帝已经停止呼吸了,这下可把在避暑山庄的王公大臣和侍卫们愁坏了。嘉庆帝临终前没说谁即位,而密诏又找不到了,如此一来,皇家很可能会会上演一场争夺皇位的悲剧。

    皇帝密诏下落不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大臣们经过了一番商议,自后决定一面派人入京面奏皇后,报告皇帝驾崩的消息,另一方面则继续在皇宫和行宫中寻找,希望能有意外的收获。

    皇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在悲伤之余,仔细寻找宣布先帝遗诏的妥善方法。虽然大清朝有规定,后妃是不可以参政的,但是情况危急,若不能立马做出妥善的解决,后果难以想象。

    最后,皇后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以自己的名义拟了一道懿旨,说她完全理解和尊重先夫的意愿。皇后非常明白,曼宁是皇帝最宠爱的已故皇后的嫡子,并且从小便勤奋好学,是嘉庆帝心中最理想的太子人选。假如她有私心,借着自己在宫中的崇高地位,完全可以假托嘉庆皇帝的意思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曼恺为帝的。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基于理智,基于对清王朝命运的责任,基于对早已形成的现实的尊重,皇后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因此她也赢得了满朝官员的敬佩。

    就在避暑山庄里的王公大臣们寻找、争吵的疲惫不堪的时候,太监带着皇后居所镭匣来了。盒子打开了,在场所有人跪伏在地,当场宣读:“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二子曼宁为皇太子。”事情总算有个了结了,王公大臣们拥曼宁即位,完成继统的顺利过渡。

    历史上差点当上皇帝的人很多,差点没当上皇帝的人也大有人在,道光就是其中一个。所差的一点,则意味着君与臣的区别,意味着是制人还是制于人。

    道光帝两度修建陵墓

    同历代帝王一样,道光帝登上皇位之后便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他派人赴东陵选址,庄亲王绵课领着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还有风水师宋泗、穆克登额、牛坤等人,浩浩荡荡地奔东陵,在宝华峪选中了一块“吉壤”。决定兴建帝陵。

    据说开工之后,风水师宋泗认为地宫穴位应该变更一下。但经办大臣们都觉得光帝力求节俭,选穴已经花了很多银子了,如果重新移动改图开销很大,皇帝肯定会不快的。由于道光帝几乎是以是否节俭来量衡大臣们的才干的,所以没有人愿意去触这个霉头,最后决定只把穴位往前移了五丈。在修建过程当中果然发生了渗水的现象,英和仍然没敢往上报。只是让工匠们筑土来拦水,想着只要表面光鲜能蒙过皇帝验收就好。

    道光七年(l827)九月二十二日,修建了六年时间的帝陵终于告峻。道光帝很高兴,专程前往宝华峪查勘了一番。对于风水土质及建筑质量这些个东西,皇帝是一窍不通的,只不过看个看热闹而已,监工大臣很容易便蒙混过关了。可想而知,道光帝对于这项花费俭省的工程当然是无比的满意了。

    陵墓竣工之后,道光帝立马下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把孝穆皇后钮祜禄氏的棺木迁往自己的帝陵地宫。正式下葬前,道光帝念及十二年的夫妻之情,专程亲至棺前奠酒,给孝穆皇后的葬礼增添了不少的风光。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孝穆皇后入葬帝陵仅仅一年发生了意外。道光八年(l828)九月,道光帝出京谒陵,顺便去自己的陵墓看了一下,这一看可把道光帝给气坏了,地宫居然一直在渗水,一年便积成了个水潭,大概有两尺深,已经漫过了放置棺木的石台。而孝穆皇后的棺木看上去就像水中的孤舟,棺材足有两寸浸在水里。

    看见这个场面的道光帝能不怒吗,他一面下令将孝穆的棺木移至陵寝的地面殿宇里安放,并到棺前奠酒致歉,一面斥骂筑陵大臣“丧尽天良”,下旨严办。

    这时候,庄亲王绵课已经病故了,四个儿子一律革职,戴均元、英和撤职下狱。本来按道光帝的怒火,英和是没有活路的,最后是在皇太后的劝说之下,改判为和儿子一起发配黑龙江。道光帝心痛自己修陵的花销,于是又下令相关责任人等赔付,抄家封产地办了一通,收回了约三十万两银子,这才心气稍顺了些。

    经这么一折腾,道光帝再也没心思在清东陵继续选址了,于是改到清西陵重新选择葬地。最终陵址选在了龙泉峪,并命名“慕陵”。道光十五年(16)十二月,道光帝又把妻子的棺木安葬在慕陵,孝穆皇后才算是真正入土为安了,算起来这时距她辞世已将近三十年。

    道光年间为何物价猛涨

    道光皇帝某日宣一大学士上朝,公事完了后,两人就开始闲谈,道光帝嘘寒问暖,无意间问及大学士早餐吃什么,大学士答道:“吃三个流果。”道光帝大吃一惊:“你好阔气!”漉果就是荷包蛋。一个大学士,不大不小算得上一个省部级官员,早餐吃三个荷包蛋怎么就把道光皇帝吓得不轻呢?这与当时清朝的物价有关。

    原来在道光年间的内务府里,账目上每个鸡蛋的价格是三十两银子。浣果是加了工的鸡蛋,加工费及服务费也肯定所费不菲吧,一个早餐就要吃掉一百多两银子,那中晚餐吃多少啊,“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当然就让皇帝老儿不免惊叹,怪怨大学士生活奢侈了。

    那么,道光帝之时,鸡蛋到底是什么价呢?它有两种价,一是官价,一是民价。官价是三十两一个,民价市价是三钱可买十几个。什么东西一人内务府,价格就不是翻番的事,百倍都是低的,千倍是正价,上万倍者也不稀奇。曾有宫廷人写过一文称,故宫有个宫门坏了一对铜环,换了新的,内务府的账目上这对铜环的价格是二万两银子,有好事者换算过,按当时的物价水准,这价格可盖十栋楼房。

    难道是道光年间物价居高不下?还是内务府货物的进价高,其实都不对。宫里所用物什应该是很低的,皇上要的,谁敢高价吆喝,内务府的人到民间采购,什么都是很便宜的。进价很低,到了宫里却贵得吓死人,这其实见怪不怪。

    还有一故事也可证明当时宫里物价奇高。据说道光皇帝的裤子破了,他舍不得扔掉,便差人去补。裤子补好送回来了,做工精细,天衣无缝,道光帝甚为欣悦,顺便问到费银几何,答日:三千两。道光皇帝听了大怒,严责穷究。湖绉御裤非同一般,每条新裤的成本值三十两银子,而这补裤费却相当于一百条新裤价格。但内务府官员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皇上所穿裤腿,系属有花湖绉,剪过几百匹,鲜有花头恰合者,是以如是其贵。”道光皇帝听了无可奈何。又有故事说道光的裤子破了,叫内务府去补,补完后报价白银五十两。当时满朝大臣为讨好他都穿补丁裤子,道光帝很高兴,顺口问一个大臣补裤子花了多少钱。那大臣略知内务府的弊政,怕得罪人,便撑死了说是白银三十两。道光帝一听气得直嚷嚷: “你打两个补丁才三十两,怎么朕这一个就要五十两!”那大臣又急中生智,举了另一条裤脚上的补丁不慌不忙地说:“此亦三十两!”

    崇尚节俭的道光皇帝

    道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节俭皇帝。纵观中国历史二千余年,二十余朝,数百君王,就节俭而言,堪与道光相比者为数不多。

    早在登基之前,道光就较深地接受了儒家传统的俭德思想,深知大清王朝创业非易,守业维艰,为君者必须崇俭去奢,节用爱人,方能使王朝万世不衰。登基之后,道光的节俭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予以发挥和阐释。道光元年(1821)的《御制声色货利谕》和道光十一年(11)的《御制慎德堂记》算得上是道光节俭思想的代表作了。

    道光倡节俭、杜奢靡并不只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的,而是采取措施,见诸行动。他的倡行节俭的谕旨和措施,尽管在整个统治阶级中收效很小,但他自己确一直都在躬亲实践,身体力行。

    照例,皇帝每餐最少也有二十几样菜肴,道光觉得这样过于靡费,常年每天多者准令做四样菜,有时则只要一碗豆腐烧猪肝。道光初年两次大宴群臣,凡赴宴文武官员无不瞠目结舌。一次是皇后生日,道光设宴赏赐内廷诸臣,有缘赴宴文武都以为皇后生日,定可一饱口福。谁知道光早已经谕令备宴官员,只准宰猪两头,用打卤面招待群臣,其余概行裁减,搞得赴亭文武官员哭笑不得。一次是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道光摆宴庆功。开宴后,群臣谁也不敢动筷,原来只有几样小菜,质低量少,若一齐动手,立时就会菜光盘净,无奈只好陪着皇帝喝两蛊酒了事。

    道光登极伊始,即谕令内务府清查库存,除留下少量皇室必备衣料外,其余悉数分赐文武百官,道光服饰上的节俭,在历代君王中实属罕见。道光服饰不但不求华美,而且少穿新衣,对于不显眼的衣物,更是多穿一日是一日。清人服饰以袍褂罩身,裤子极少外露。为了节省,道光长年多穿旧裤,日久膝盖处先行磨破,就令内务府差人补上一块圆形补丁。朝廷官员历经多次亲身所验,已深知皇帝节俭之实。

    为表示自己倡节俭、杜奢靡的决心,道光在诏令停止和严格限制各地奉献贡品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切实的措施。宫娥彩女大批放还出宫,令后妃以下悉行屏去繁华装饰,衣食用度概从朴实,诏谕嗣后皇子皇孙婚仪一切从俭。

    道光登极后,内务府按惯例为他准备了御用砚台四十方,每方背面都镌刻“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在见到内务府奏报所备御用品清单时,觉得一人如何能用四十方砚台,放置不用,未免可惜,当即传谕留下两方,其余分赐内廷诸臣,并诏令此后有关地方勿须再常年备制。道光帝裁减奢靡浮华之物,不胜枚举,即使按惯例所设御用必备品,亦或减或改,一切俭朴节省从事。

    道光为何重用林则徐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8月30日),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22日)去世,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官至一品,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因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世人敬仰。

    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这一事件扬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壮了国威,林则徐也因此而名留青史。可是,为什么禁烟这个难办而又棘手的差使落到了林则徐手中呢?

    林则徐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七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嘉庆年间,并没有引起皇帝的过多留意。但是道光一继位,就召见林则徐,夸赞他官声颇好。很快又派他任江苏按察使,在江苏按察使任上,林则徐就开始在苏州查禁鸦片了,同时又大力兴修水利,政绩显著,道光对林则徐更加重视了。但道光更多地让林则徐督办水利,把他当成了一个水利专家,先后让他治理过洪泽湖、漕运、小西湖、黄河等水利工程。而促成道光帝下决心让林则徐去禁烟的是林则徐赈灾和上疏两件事情。

    道光十三年(13),江苏大灾,林则徐正任江苏巡抚,他看到灾民的困苦,决定先斩后奏,动用了田税银两先行周济灾民,同时上奏朝廷请求给受灾最重的六个县拨发一个月的口粮,并上书请求暂缓征收钱粮。道光帝下谕旨说:“近年江苏等省几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该督抚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盈亟,是国家徒有加惠之名,而百姓无受惠之实,无非不堪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取声誉。”林则徐并没有被道光的震怒以及这样严厉的批评吓倒,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再次上疏。最后,道光考虑再三,答应了林则徐的要求。这一下,江苏百姓大为感激,道光帝事后也认为林则徐实心办事,考虑慎重。

    在禁烟这件事上,最先上疏的是鸿胪寺卿黄爵滋,他主张严厉禁烟,处吸食鸦片者死刑。道光帝命各省督抚及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发表看法,结果只有八位地方大员支持黄爵滋的意见。道光一时犹豫不决,这时林则徐连上奏折,要求禁烟。他在奏折中写到:“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自身,故仗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当法以严。若犹泄泄之视,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这几句话击中了道光的心坎。林则徐又大力在湖广先行缴禁鸦片,并把情况上报道光,林则徐这个既有见地又干实事的人自然成了道光帝禁烟的不二人选。

    在道光十八年(18)12月26日至次年l月3 日中,林则徐受到了八次召见,与道光共商禁烟之事。道光对林则徐也愈加看重,赐他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后来道光见林则徐骑马不利,就又特赐了“椅子轿”,这是大清人中原后绝无仅有的恩遇,可旦道光对林则徐的重视。在18年12月31日,道光令林则徐出京赴广东办理禁烟,甚至连广东的水师也交林则徐统管,由此把林则徐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王鼎以死相谏

    王鼎,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道光二年任左都御史,道光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道光六年至道光十八年任户部尚书,道光十五年至道光十八年任协办大学士,道光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任东阁大学士。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庆和道光皇帝的老师。

    《清史稿·王鼎传》记载,王鼎少年家贫,但学习勤奋,性情耿直,崇尚气节。王鼎到北京参加礼部考试的时候,主考官大学士王杰与王鼎是同族,打算帮助他,王鼎却婉言谢绝了。王杰赞叹说:“看王鼎的品质气概,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嘉庆元年,王鼎考中进士,后来官做到户部尚书。

    鸦片战争期间,已经是大学士、军机大臣的王鼎,演出了一场“尸谏”的悲壮史剧。

    道光二十二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之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求和主意已定,王鼎廷谏、哭谏均告失败,接下来,他选择了尸谏,他希望以死相谏,唤起皇帝的斗志。

    1842年6月8日深夜,王鼎怀惴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七十四岁。王鼎死后八十一天,《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自此脱离了祖国,这一去便是一百五十五年。

    王鼎尸谏虽然没能够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但是他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给予王鼎尸谏高度评价。他把风骨嶙峋的王鼎比作史鱼、屈复、周公。王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魏源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当中很有眼光的人物。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魏源是一个持坚决的反抗者。他提出了“义民可用”的主张,这与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来抵抗外来侵略者,与投降派的“防民甚于防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以歼灭来犯者。这种相信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完全可行的,非常切合当时敌强我弱、敌寡我众的客观实际。

    魏源在坚决反抗侵略的同时,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为此,他还提出了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他还倡议立译馆翻夷书,并于闽粤两省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可以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的,视其为科甲出身,以奖励科学发明。他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西方的新式生产技术,若干年后,中国一定能够赶上并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鸦片为什么会泛滥

    清朝时期,中国是一个封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非常有限,同时,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

    英国输华的商品以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为主,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纺织品则亏损。而对于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英国的需求量又非常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英正常贸易,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两三百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的是要赚钱的,怎么能容忍这种贸易格局,必须想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们找到了鸦片贸易,来扭转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甚至采取贿赂官吏、武装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纪最初的二十年当中,英国每年平均向中国输入约4000箱鸦片。30年代激增,到19年,达到了将近40000箱。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的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占到了二分之一,到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对华贸易终于由入超变为了出超。除了英国以外,美国商人也来中国贩卖鸦片,但数量比较少。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变改变了自己的劣势地位,由入超转为出超。鸦片贸易却给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巨大利益。

    虎门销烟如何销毁鸦片

    林则徐四岁开始读书,七岁开始练习写文章。林则徐的父林宾日为林家故居厅堂题了这样一联:“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为之。”林则徐正是在家境贫寒但国学修养深厚、清高耿介的父亲的影响下,在这样的生活与抱负的激励下,走过了他伟岸的一生。

    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二十三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9年3月10日),林则徐正式抵粤。二月十六日(1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乘船到达虎门,会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验收鸦片。三月十九日(1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四月初六日(1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

    林则徐原本是想把鸦片运回京师销毁的,但御史邓瀛提议就地销毁更好,省的鸦片被在路上给偷换掉,道光帝同意了。林则徐决定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便是该如何销毁这些鸦片了。林则徐曾使用传统“烟土拌桐油焚毁法”销毁鸦片,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的人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想出了“海水浸化法”,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把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让烟土完全溶在水里面。等到退潮的时候,便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

    虎门销烟于四月二十二日(19年6月3日)正式开始,虎门搭了一座礼台,前面挂著一面黄绫长幡,上面写着“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广东各高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公开性的,可以随便参观,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此外还有不贩鸦片的外商、领事、外国记者、传教士等,都专程由澳门或其他地方前来参观。当中有人不相信林则徐有办法把所有鸦片完整销毁,林则徐让外国观察员进入池边,直接详看销烟方法,沿途讲解。等他们看了全部的过程、反复考察之后,都心悦诚服。

    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9年6月20日)当中,共销毁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斤鸦片,其中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然后销毁。

    鸦片战争始末

    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中英渐次升级的贸易和外交冲突发展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国会在同年4月对这场战争拨款经费进行表决,结果以二七一票对二六二票,仅仅九票之差通过了款项,促成了这场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清朝中后期,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19年,林则徐赴广东查缴鸦片两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自此开始。

    1840年6月,义律统帅的英国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 8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慑于兵威,罢免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同时,英方因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2月,琦善与英军在广东谈判。1841年1月7日,英军不满谈判进展,发起虎门之战。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奕山等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元,换取英军撤出广州地区。

    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尚嫌太少,改派璞鼎查扩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旋北进浙江,10月 13日占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最终清军大败,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1842年7月,英舰百余艘,官兵约九千人,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点的镇江。意图截断南北交通,阻止漕运。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兵与英军展开激烈巷战,死伤惨重,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最后,道光皇帝决定接受英国条件议和。

    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至此,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都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英勇抗战,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再加上之武器装备落后,最终被英军打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七月二十四日(8月29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正式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由英国侵略者马礼逊根据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对中华条约草案》起草的, 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有以下五项:

    一、五口通商。根据条约第二条规定,将中国沿海城市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开辟为通商口岸,满足了英国侵略者蓄谋已久的欲望。

    二、强占香港。根据条约第三条规定,把中国香港割让给英国,使得香港成为英国侵略 中国的桥头堡。

    三、勒所赔款。根据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赔偿英国款项总计2100万元,分四年付清, 包括赔偿鸦片费600万元,商欠费300万元,水陆军费1200万元。这笔巨款严重地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这一费用必然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灾难。

    四、协定关税。根据条约第十条规定,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协定关税是近代中国工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其它问题。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派设邻事、管事等官;废除广东公行制度;释放卖国汉奸;英国管员与中国官员平等往来;英军占据中国的地区,直至清政府付清赔偿款项后才撤离等。

    皇帝的龙袍长什么样

    皇帝的服着,根据其不同的场合及功用,大致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五大类。各类服饰的用色、用料、功用、出席场合、纹饰等均有严格规定。

    龙袍属于吉服的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穿的比较多。穿龙袍的时候,必须要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主要以明黄色为主,也可以用金黄、杏黄等颜色。

    古代帝王又被称作九五之尊。九、五两数,是高贵的象征,这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据文献记载,清朝皇帝的龙袍上面也绣着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一共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相符,缺了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便是皇帝自己。事实上这条龙是存在的,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看不到而已。所以每件龙袍实际上就有九条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的时候,只能见到五条龙,正好跟九五之数吻合。

    此外,龙袍的下摆有许多弯曲的线条斜向排列着,名谓水脚。水脚的上面,还有许多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寓意着一统山河、万世升平。

    清代皇帝朝服

    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天子的服着是最复杂最严肃的。其工艺之上乘、用料之考究、价值之昂贵也是无与伦比的。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与龙袍的区别在于:龙袍无披领而朝袍有披领;龙袍为衣裳相连属的四开裙袍,而朝袍则为上衣下裳不相连属的裙式袍。

    清朝是怎么册封妃嫔的

    清代有着极为严格的册封妃嫔的制度,清代必须通过颁发“册”、“印”的册封仪式来确定后、妃、嫔等级。皇帝大婚册立皇后仪式最为隆重、繁缛,妃、嫔的册封仪式则较为简约一些。

    清朝册封皇后,有三种形式:

    一是皇帝到年龄选立皇后,举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宫,册封为皇后。

    二是由皇贵妃、贵妃、妃、嫔晋升而产为皇后。

    三是追封皇后。

    妃嫔的册封与皇后册封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不举行大典,主要是颁发金册、金印。 “册”、“印”是后妃名分的代表,其文字由礼部拟定,由工部用黄金(或镀金)镌刻。清代册封制度规定,贵妃以上册封用金册、金宝,妃为金册、金印,嫔只有金册而没有印。

    在册封妃嫔的时候,通常会有越级加封的。当然也有妃嫔因为失宠于帝王而降级的。所以,妃嫔们的命运完全是由皇帝一手掌握的,争得皇帝宠爱是她们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