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门清大清 > 第九章 咸丰朝(1851-1861)

第九章 咸丰朝(1851-1861)

    咸丰帝继位经过

    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而且又有一个聪明勇敢的六弟奕䜣,人们对他的继位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据传,道光帝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便在众皇子中寻找继承人,除了奕?与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外,其他的皇子年龄都还很小。奕?文武双全,善于射箭,而奕詝好酒色。两人在道光帝心里自然有了倾斜。道光帝为了奕?能在众皇子大显身手,让人心服口服,于是皇家便上演了一场皇储的公开选拔。

    道光帝带领皇子们到猎场射猎,奕?带回来很多的猎物,但是奕詝呢,却一无所获,他跪在道光帝面前痛哭不已,道光帝觉得非常奇怪,便问他怎么了?奕詝说“儿臣不敢射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它们都是生命,恳请父皇放过它们。”道光帝不禁对奕詝更喜爱。

    随着道光帝病情加重,立储之事已不能再拖。深思熟虑后,道光帝命二人就治国之道分别发表见解,做最后定夺。

    奕?的老师卓秉恬对自己学生很有自信,告诉他:“皇上若询问治国之道,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城府很深,他一心希望奕许奕詝继位,杜受田认为奕许奕詝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诉奕?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而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权衡利弊后,对奕詝言道:“阿哥才智见识比不上六爷,要想获胜,唯有一策,适时皇上若自言病重,将不久于世时,阿哥唯伏地流涕,以示子臣仁孝之心,大事可成。”

    二人在答对中奕?为先发制人,就国家治政之道高谈阔论,条理明晰,见解不凡,道光帝很是赞赏。但奕?一字未提父亲的病情,似有漠不关心之嫌。轮到奕詝对答的时候,他避重就轻,在道光的病情上大做文章,表现出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动情之处乃至涕泪交流,奕詝还是很有表演天赋的。道光帝很感动,最终选定了貌似仁厚的奕詝继承皇位。

    此外,关于咸丰继位,野史还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奕詝的母亲死比较得早,《清官词》中记载皇后是暴死,可能道光帝有对不住奕詝母亲的地方,所以怀念奕詝的母亲,所以想要立奕詝。另一种说法初定奕?后定奕詝,就在道光帝写秘密立储的时候,奕?的“?”字最后一笔是一长竖,奕詝那个“詝”字,最后一笔是一短竖一勾,传说在写字的时候,太监远远窥到底下那笔很长,就传出去要立奕?为帝,道光帝听说后很不快,于是改立奕詝。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光帝病重临危时招六阿哥奕?,恰好奕?不在,奕詝就去了,道光帝说我要立皇太子,说了一半就昏过去了。于是奕詝就说我父亲说要立我做皇太子,他就登位成皇帝了。

    上面这些都是野史,真正有据可查的是:道光帝三十年正月十四日(l850),道光帝病危,急召十多位大臣于御榻前,密议传位大事。遂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后取下鐍匣,当众开启,内藏传位诏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时宣读皇帝朱谕:“皇四子奕詝着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它。”

    第十章 值得一提的是鐍匣中除了传位诏书外,还有另一道谕旨,上书:“皇六子奕?封为亲王”。一纸两谕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道光帝心里还是非常矛盾的。

    清朝什么人可以享用黄马褂

    “黄马褂”是清代的上等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

    一、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是取淡黄色(明黄)纱或绸缎原料制作,又叫“职任褂子”,所以卸职者不可服用。

    二、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

    三、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四、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年间尤为盛行。

    成丰缘何宠爱慈禧

    慈禧二十七岁掌握了朝中大权,以垂帘听政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野心。她把持大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一切,都是始于她深受咸丰的宠爱。那么,她是怎样在众多后宫佳丽之中脱颖而出,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呢?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她从小聪颖过人,胸怀大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怀上了身孕,一直无子的咸丰一高兴便晋封她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她为咸丰帝生下一位皇子,取名载淳。这便是咸丰唯一的皇子,即后来的同治帝。咸丰皇帝终于有了儿子,这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喜,由于满足了咸丰皇帝盼子心切的愿望,母以子贵,咸丰把懿嫔封为懿妃,等到皇子周岁时,再封为懿贵妃。

    那是一个封建宗法制度非常严格的时代,嫡庶之分区别非常大,她是不可越池一步的。历史上皇后夺取庶出的儿子为己有,亲生母亲被废黜甚至被杀的事并不少见。但是懿贵妃却幸运得很,比她小两岁的皇后钮祜禄氏善良本分,并不争风吃醋,加上懿贵妃曲意逢迎,博得了皇后的好感,甚至还在皇帝面前为她说好坏。如果皇后不是那么善良,再有野心一些的话,慈禧恐怕就难以一帆风顺地朝上爬了。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通晓汉文,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这便给了慈禧接触政治的机会。

    咸丰皇帝为何释放秀女

    咸丰皇帝的生活比较荒淫。继位的第二年,他就下令选秀女进宫,以后他又多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坏清朝祖制,挑选汉族秀女,居于圆明园中。然而,有一次选秀女却遇到了麻烦,最后他不得不释放了所有被选来的秀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一批秀女是被强征入宫的。秀女们在坤宁宫外等候挑选。秀女们想到离别家人,都止不住哭了起来,顿时,坤宁宫外一片哭声。总管太监威吓她们,说皇上马上就来了,如果被皇上听到哭声,会被鞭打的。

    这时候,有一位秀女站了出来,面无惧色,大声痛斥道:“我们离开父母,进宫来等待挑选,实在是没有办法。被选上了,也是被幽闭终生,和罪犯们没什么两样。谁没有感情?父母千辛万苦把我们养大,我们无法报答,这活活的生离比死别还要悲惨。现在天下大乱,皇上不去求贤才,选良将,却只知道沉迷酒色,强征良家女子,使她们一辈子不见天日,这难道是英明君主的作为吗?”

    太监们听了都吓傻了。这时咸丰皇帝来了,太监们赶紧把这个夕∈胆的秀女捆绑起来,推到咸丰面前,让她跪下认罪。这位秀女拒绝下跪,朗声说道:“我今天特地来请求一死,何必下跪!”咸丰皇帝见状说道:“你刚才的话,朕只听到了一半,你再讲一遍!”秀女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咸丰问道:“你真的不怕死?”秀女说:“我死了,千秋万代都会记住我的名字,而你皇上却要如何自处呢?”说完就猛地探身往旁边的石柱上撞去,被太监们拉住了。

    咸丰皇帝见她真的不怕死,杀了她又担心坏了自己的名声,只好放她出宫,这时的咸丰皇帝也没了选秀女的心情,索性将其余的秀女也都释放了。

    咸丰尤眷缠足寡妇

    咸丰帝对汉族女子非常感兴趣,这还完全属于正常范围,但是他对缠足的汉族女子,尤其是缠足寡妇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不是“赶时髦”或“媚俗”那么简单了,这就有点心理变态了。

    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一位山西籍的曹姓寡妇“色颇姝丽”,她的脚特别纤小,刚刚三寸,绝对是货真价实的三寸金莲。她的鞋“以菜玉为底,衬以香屑”,更显得与众不同,可见咸丰帝对她尤为眷顾。

    碍于清王朝的清规戒律,咸丰帝是不能随意在宫中实现这一癖好。清王朝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孝庄皇太后为保证清王朝纯正的满蒙血统,曾在清宫神武门内悬挂谕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既然皇宫之内宫不能近汉族女色那么就只能另择好地方了。于是,咸丰帝常住于圆明园。

    与臣子争风吃醋

    咸丰帝初继位时,颇有整肃朝纲、励精图治之志,但无奈生不逢时。继位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发展很快,咸丰帝曾变换几次统帅,派出十几万大军,也没有遏制住起义军发展的势头。眼看着江南半壁河山已经糜烂,也没有办法。咸丰于是变得心灰

    意冷起来,渐渐地开始懒于听政,尤其是怕看军事奏折,大部分时间都沉湎于声色之中。

    这时候咸丰主要住在圆明园,在园子里面安置了四名汉族美女,号为四春,咸丰每天还要看戏取乐。圆明园的同乐园是咸丰帝经常看戏的地方。升平署几个戏班轮流在这演戏,有时还召京城民间戏班进园演出。

    一天,升平署总管安福,召进一个民间戏班进园演戏。先演出的是猴戏《安天会》,当猴子们正翻着跟头出台的时候,奏事处太监捧着一份新送来的折子,走到咸丰帝面前。咸丰帝得知讷尔经额等在怀庆重创太平军,击毙了太平军一重要将领——吉文元,大喜。

    咸丰帝看罢奏折,继续听戏。这时戏台上,正有一个尼姑,身着布哝,手执拂尘,边唱边做身段。这尼姑虽淡扫蛾眉,薄敷胭脂,却没有减少诱人的魅力,她那眉稍眼角,婀娜身条,更荡漾出无限的春意。

    咸丰帝看后,不觉甚是喜欢,便问身边太监:“台上何人?”太监慌忙跪道:“待奴才前去打探。”不一会儿,太监回来禀报:“启禀万岁爷,这位女伶名叫朱莲芬,芳龄十五,苏州人氏。”“好!传朕的话,明天还要听他们的戏。”“是!”太监跪答,起身要走。咸丰帝又吩咐道:“告诉朱莲芬,一会儿朕还要听她唱两段。” “是!”太监答应看走了。这天,戏班演完戏后,咸丰又叫女伶朱莲芬到正大光明殿侍候自己,很晚才归,这样一连多日。

    一天,咸丰帝接到一份奏折。上奏的人是御史陆懋宗,所奏内容是规劝咸丰帝不要迷恋女色,而要为江山大计着想,为祖宗家业着想,振兴朝纲,清除奸邪,剿灭南匪,重整山河。并引鉴历代王朝沉湎女色的教训,言辞切切,引证凿凿,洋洋几千余字。

    咸丰帝看罢,怒从心来,大叫:“好一个陆懋宗,敢出此言!” 身边太监急忙跪道:“奴才有句话,不知该不该”“有话就讲!”“奴才听说,朱莲芬原为陆老爷所宠。万岁爷喜欢,他吃醋了。”“果有此事?”“奴才只是听说。”咸丰帝急忙派人去查,结果证明太监所言确是实情。咸丰帝听罢回禀,大笑,于是在奏折上批日:“如狗啃骨,被人夺去,岂不恨哉。钦此。”并不加罪于陆懋宗。陆懋宗见了咸丰批示,也不敢再争,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身为一国天子,竟然与臣下争风吃醋,可见朝政之糜烂。内有昏君,外有民乱,大清的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是可想而知的。

    宫中的壮阳药

    皇帝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对象实在太多了,所以壮阳药在宫中广为流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方士甚至将之制成点心、水果,供帝王食用。

    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有一则“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可证明壮阳药在宫中的流行程度。

    丁文诚官翰林,一天,咸丰帝在圆明园召见他。丁文诚早早便到了,内侍把他引到一小屋里,让他先坐会儿。丁文诚坐的时间长了,偶尔站起来,忽然看见小几上有一碟葡萄,大概有十来颗,紫翠如新摘。丁文诚很奇怪,这时候才五月,按理是不会有这种东西的。于是拿了一颗尝尝,味道也很鲜美。但是没过多会儿,便觉得腹热如火,下体忽暴长至尺许。当时正穿着纱衣,挺然翘举,衣服根本盖不住,这下可把丁文诚给吓坏了。急忙俯下身子用手按住腹部,倒在地上呼痛。内侍听见了,前来询问,丁文诚便谎称肚子不舒服,痛得厉害。内侍给他拿了药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痛得更厉害了。内侍不知道怎么办好,于是扶着丁文诚从园旁小门出去,并告诉皇帝丁文诚患了急病。丁文诚出去的时候,仍然不敢直起身来。

    这个故事发生于咸丰年间,孙静庵的记载有有点意思,把壮阳药做成葡萄状,供皇帝食用,也是一绝了。

    据说,丁文诚意外得知咸丰皇帝在暗服食壮阳药后,再次进圆明园对咸丰皇帝说鹿血是壮阳活血的妙品,皇上调养圣体,最好每天饮鹿血一杯,燥热之药切不可用。

    奕詝记在了心里,让内务府买了一百多头梅花鹿,放养在园中,这也是圆明园中有梅花鹿的原因。据说此后奕詝天天取鹿血喝,果然效果非常不错。

    丁保桢与宫保鸡丁

    丁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来调任四川总督。

    丁保桢一向钟爱辣椒,并且很喜欢吃爆炒的猪肉、鸡肉等菜肴。据说丁保桢在山东巡抚任职的时候,他亲自选料、配料,让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味道很不错,但那时这道菜还没有出名。调任四川总督之后,每当他宴客,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味道鲜美,客人都说好吃。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传颂和仿制丁宫保家的炒鸡丁,美称“宫保鸡”,遂成为当地名菜“宫保鸡丁”。

    山东、北京、辽宁等地也有宫保鸡。据传贵州、四川、山东还曾对宫保鸡到底源自何地进行过研究。据史料分析,丁保桢前期在贵州,后期在山东、四川为官,于四川病故,没有告老还乡。所以,只能是丁宫保把贵州创制的炒鸡丁传至四川,不可能把四川的宫保鸡丁传到贵州。

    后来丁家后代祭祀宗祠,也必备炒鸡丁为祭品。由于此菜用公鸡肉丁爆炒而成,所以有人误称为“公爆鸡丁”或“宫爆鸡丁”。

    八卦掌宗师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是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小的时候时家里贫穷,自幼嗜武,爱好研习各家拳术。等他的年纪稍微大了一些之后,便四处云游访师。最后在江南桃花山上看到一个小和尚并盘树绕行,不断向树击掌。董自便上前跟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小和尚的师傅,虚心求学了几年,终得真传。临分别的时候,师傅嘱咐董海川:“你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海川点头答应。董海川回到家乡之后,一次与人争斗出手伤了人,遭官方缉拿的董海川于是奔走他乡。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隐姓埋名净身躲藏在京师肃王府中,当起了司菜太监。董海川在王府当差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有一天,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把一个拳师拦腰抓起,一把抛了出去。当时董海川正手托着菜盘从这里经过,马上飞身而上救起了拳师。于是董海川与杨露蝉相斗,双方对峙,不分胜负。此后,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在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到气绝身亡。董海川原本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的,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有数幢碑铭环在墓的前后。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

    拜上帝教的十款天条

    拜上帝教是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十款天条”是拜上帝教的基本教义和戒律。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听洪秀全说曾梦见他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罗孝全拒绝给他施洗。洪秀全离开广州,重返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一起仿照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摩西所传上帝耶和华的十诫,并结合中国传统道德信条,在传教实践中加以总结提炼,制定了“十款天条”。1852年(咸丰二年)正式刊行,为《天条书》的重要部分。即:

    一、崇拜皇上帝;

    二、不好拜邪神;

    三、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

    四、七日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

    五、孝顺父母;

    六、不好杀人害人;

    七、不好奸邪淫乱;

    八、不好偷窃劫抢;

    九、不好讲谎话;

    十、不好起贪心。

    前四条属于宗教信仰,后六条是《原道救世歌》所举六不正的内容,平时当作拜上帝会会员的生活守则,战时则为军事纪律,若有人违犯,重则立即处决,轻者枷杖,这十款天条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了相当大的大作用。

    太平天国行政区划

    太平天国(其中“国”原作“囯”,“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其前身为1843年创立的“拜上帝会”。

    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

    太平天国的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把占有地的行政区划改为“省、郡、县”制,全国分为21个省份,除江南省有12郡以外,每省十一郡。太平天国划分的省分别为:江南省(南京周边地区,又称天京省)、天浦省(以江浦为中心)、苏福省(首府为苏州,即今日苏南东部)、安徽省(首府为安庆)、湖北省(首府为武玱,即今日之武昌)、江西省(首府为九江)、浙江天省(首府为杭州,同今日浙江省)、桂福省、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珊东省(同今日山东省)、广西省、广东省、云南省、、云北省、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分作两省)。

    不过,由于太平天国行政混乱,这些省份的具体划分都很模糊,很多时更互相重叠。

    太平军全盛时期,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1亿人,经过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

    太平天国存在本质上的缺陷

    太平天国以《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为主要的理论纲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声称结合了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和华夷之辨。太平天国排斥儒家,把儒家的经书叫做“妖书”。他们接受基督教上帝,教名为“拜上帝教”,但事实上对基督教也是一知半解。

    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政治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但是,这部纲领根本不可能实现,它违背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太平天国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朝中等级森严,上层为所欲为,比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更加严重。此外,太平天国完全推倒了固有的传统文化,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洪秀全诸王在天京定都之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天朝田亩、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不认真推行,也没有任何成效可言。事实上,太平天国存在着本质上的缺陷,进步的表征底下存在理性的倒退。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第二次鸦片战争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对于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仍旧不满足,于是便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进一步的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虽经交涉但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没有同意。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事实上“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为走私方便曾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是早已经过期了。广东水师于10月8日在“亚罗号”上逮捕了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着玩群是中国内政,跟英国是没有丝毫关系的。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宣称“亚罗号”乃英国的船,并且捏造说中国士兵曾侮辱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把被捕的人送回去,赔礼道歉。叶名琛的态度非常强硬,他据理力争,坚持不赔偿道歉,只答应把逮捕的人放掉。10月23日,英军行动了,三天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轰广州城,其后,英军于29日攻入广州城内,抢掠广州督署后退了出来。12月,洋行夷馆被毁,一艘从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1857年1月,英军焚烧了洋行附近的数千家民宅,之后由于兵力不足,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1858年,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英法舰队对大沽口发动袭击。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直逼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佳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年,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清政府拒绝为理由,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奋起还击,击沉击伤了10艘敌舰,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最终战死。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北京通州八里交战,战事失利,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逃往承德。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于是便决定报复,让中国皇室以后不对英国及法国心存蔑视。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持续进行了近50天的抢掠烧杀,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赔偿了巨额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的主权。

    逃跑的咸丰皇帝

    在外国侵略军还没有到达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便给吓得跑到了热河,并美其名曰“巡狩”。那么咸丰到了承德之后做什么了呢?

    咸丰在逃跑之前,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他把后宫美女先运到了承德,因此一到承德便继续花天酒地。最让人觉得无奈的是,咸丰帝自己跑就算了,居然还带上了戏班,把戏台从京城挪到了承德,上午“花唱”,下午“清唱”,天气冷了便在屋子里演,夏天热就在“如意洲”演,兴致好的时候,咸丰皇帝还要亲自装扮登台唱上两段。

    此外,咸丰皇帝还好喝酒,逢酒便喝,一喝便醉,醉了当然要耍酒疯了。他身边的太监、宫女都曾因他醉酒而被他打骂惩罚。

    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这位皇帝居然还贪食鸦片。清代历来都是禁烟的,很多忠臣义士为禁烟事业丢了性命,可不顾家国逃跑的咸丰皇帝竟然躲在承德悠闲地抽着鸦片烟。

    咸丰三十岁大寿时,王公大臣在圆明园为他举行盛大典礼,百官朝贺。咸丰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召集大臣商量商量国家大事,相反,条约已经签订了,奕?等上奏折让他回来,他居然赖在避暑山庄怎么都不肯回京城。

    咸丰帝死亡原因

    对于咸丰帝的死,人们一致认为是因肺痨咳血而亡。但据慈禧的后人推断,其时咸丰帝迫于内忧外患,整日病病怏怏,心绪烦乱,最后无奈自杀身亡。支持此说的人确有不少。那当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慈禧的后人称,当年咸丰帝带着慈安和慈禧以及载淳逃到热河的时候又惊又怕。但是一个当朝的皇上的这种情绪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因此,咸丰帝非常郁闷。在后人眼里,咸丰帝是一个即便火烧了眉毛,也是醉生梦死的人,但是谁也不知道,咸丰帝在那个时候心理处在崩溃的边缘。

    据说当年咸丰帝出逃的时候,已经开始病了,加上一路颠簸劳累,所以很快就犯病了。因为当时出逃的时候有太医跟着,所以也靠一些药维持着。后来到了承德,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北京的情况,非常紧张,因为一旦紫禁城被洋人攻进去了,他这个皇上就不是皇上了。而当时朝廷里也没可以依仗的大臣。于是,他只好醉生梦死,整天花天酒地,以此来“调整”近乎崩溃的心态。

    但即便这样,他的紧张情绪还是没有多少改变,经常睡不着觉,一闭眼睛就做噩梦。他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是懦弱无能的他并没有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是想着赶紧逃离这个让他烦恼的世界。因此,他并没有按照太医给他的方子吃药,而是寻求其他的一些解决方式。他说吃哪种药,太医就必须为他配什么药。可是咸丰帝根本不懂得什么药性,因此他马上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这个时候他突然明白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于是马上召集身边的人,想立遗嘱。但是慌乱之间,一时想不出什么遗嘱来。而这个时候,正好慈禧带着载淳进来,慈禧问他继嗣的情况。他一时也反应不过来,就指着身边的载淳说:“当然是他来继承。”说完后,咸丰帝好像突然清醒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能做什么啊?而这个时候慈安和慈禧都非常年轻,于是他就对跟随他一起逃到承德的八大臣说,以后请他们作为辅政大臣,辅助载淳渡过难关。

    说完这些话,咸丰帝显然不行了。等这些人退下之后,咸丰帝马上让太医煎药。其实,咸丰帝的这个命令很奇怪,因为他平常最讨厌吃药了,他的药主要以鹿血为主,这一次离开北京难觅鹿血,他有很长时间没吃药了。此时他竟然让太医一下煎了三碗,等太医退下后,他一口气全部喝光,实在是蹊跷。果然,咸丰帝吃完这三碗药就死了,大臣和太医赶到时他早就没了气息。所以慈禧的后人一直认为咸丰帝是死于自杀。

    咸丰帝是否留有遣嘱

    关于咸丰帝遗嘱这件事情,后人有很多传说,咸丰帝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一时也无定论。但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咸丰帝猝死于避暑山庄,因此,即便有遗嘱也是于咽气之时匆匆立下的。

    民间有传说,当年咸丰帝给了慈安一份诏书,让她在慈禧胆大妄为的时候,拿出这个诏书来降服慈禧。这件事被慈禧知道后,就假意和慈安搞好关系,慈安深受感动最后把诏书烧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据慈禧的后人称,慈禧与慈安在年轻的时候关系非常好,没有任何矛盾。慈安这个人心胸很宽阔,也很贤惠,不像慈禧有点男人的个性。慈安的死主要是因为她多年患心脏病,那时叫心疼病,听说她娘家闹了点矛盾,所以非常生气,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也就是现在说的“猝死”。

    还有人说咸丰帝当时想用八大臣的力量牵制慈禧。据慈禧后人的回忆,当时咸丰帝给慈禧权力让她辅佐儿子登基,据说当年咸丰帝安排完遗嘱后,马上又召见了慈禧,因为他已经看出八大臣会对将来的政权不利。而慈安的侄子也时刻觊觎着皇位。所以在实施了一个障眼法之后,咸丰帝对慈禧说:“你带他回北京,要快。回北京就马上让他登基。”慈禧当时听了非常悲痛。但是没有任何办法,时值危机时刻,只有按照咸丰帝的意思办了。

    慈禧立即找到慈安跟她商量怎么办,但偏偏慈安是一个根本就没有主见的人,没有办法,皇上当时还没有死,回北京也要有个时限,正巧这个时候咸丰帝就自杀了,于是八大臣马上将所有的事情都控制起来,这样一来,慈禧非常着急,因为事情已经到了非办不可的地步了。

    正好这个时候六阿哥奕?要求到承德来为自己的哥哥吊丧。于是慈禧就打定主意,等奕?来了再说,可是偏偏八大臣不让奕?来,这可急坏了慈禧,似乎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但是慈禧没想到,八大臣也没有想到,奕?假扮喇嘛来到了承德,这样八大臣再也没有理由了。于是,慈禧和慈安商量,一定要见到奕?。而奕?也迫切要求见到两位太后,这样,在双方相见的时候,叔嫂三人就商定了里应外合除掉八大臣,辅助载淳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