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王莽:本可贤臣罗美名,一朝篡位丧人心

王莽:本可贤臣罗美名,一朝篡位丧人心

    恭谦仁义美名传,青云直上掌大权。一朝篡位失人心,改革不利殁长安。

    出轨人物:王莽,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

    生卒年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在位时间: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出轨点: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廷上声名显赫。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人们普遍看好,认为是能挽危局的第一人,但是这时却有很多人向王莽劝进,王莽也有野心,于是在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这下子却招来了很多的反对声音,但王莽都一一镇压了下去,王莽即位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是改制不得其法,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王莽统治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新王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陷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抱负。曹操有抱负,独揽朝政,位极人臣;李世民有抱负,杀了哥哥,逼自己的父亲退位,后来才有“贞观之治”;武则天有抱负,架空了李治,除去了长孙无忌,为自己登基做好了准备。没有抱负的人,就没有内在奋斗的动力,就像汽车失去了发动机,只能让人推着才能前进了。

    有抱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需要量力而为,如果自己没有条件或者是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而强要自己去做,妄想以力服人,那只能是以失败告终了。

    历史上的王莽便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为人臣时,颇有威望,众人拥戴,但是取代汉帝,自己当上了皇帝后,却没有很好地治理这个国家,最后因为改革不利失去了民心。

    在王莽少年时期,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也是当时西汉最显贵的家族之一。族中之人不是将军就是列侯,他们纵情于声色犬马,生活靡侈。唯独王莽生活俭朴,且勤劳好学。对内,他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对外则礼贤下士。这些行为使他声名远播。

    汉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汉成帝认为王莽很贤能。永始元年又封其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王莽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依旧礼贤下士、俭朴清廉,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在民间深受爱戴。

    王莽的表兄、王(王政君)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的禁卫,成为九卿之一。当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王莽为了除去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然后悄悄告诉王根,说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他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立刻禀报了成帝,于是成帝罢免了淳于长,在查清了他的罪行后,在狱中将其杀死。

    淳于长死后,王莽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王莽执政后,继续保持他一贯的作风,严于律己,求贤若渴。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王莽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纷纷举荐王莽。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其后拥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

    由于皇帝年幼,王莽大权在握,政治野心也逐渐开始暴露。他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然后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让其弹劾反对外戚执政的何武与公孙禄,罢免了他们的官职,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王莽平时表现一本正经,当他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需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的意思纷纷上奏,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足以与霍光媲美,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在假意推辞,最终还是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随后,王莽立即升任他的三大亲信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之上,自己则为太傅,这四人史称“四辅”,“四辅”大权独揽,完全架空了皇帝。

    公元6年,汉平帝因病医治无效而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操纵政局,于是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理政。

    此时,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刘氏宗室的强烈反对,但是这些反对势力都被王莽逐一清除掉了,扫清了这些障碍后,一些溜须拍马的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但天下人对王莽的看法却发生了变化,认为这不是臣子之道。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力图采取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他在某些改革上太过急切,反而激化了矛盾。

    此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前被打垮的刘氏宗族又死灰复燃,反王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王莽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危机。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皇帝是这样的不好当,现在的自己俨然是被架在了风口浪尖上,不比先前有被自己操控的皇帝做挡箭牌。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乱军中被杀。

    其实在王莽篡位之前,王莽无论在朝廷上下还是在民间都是有很好的名声的,人们甚至把他比作“周公”,希望他能挽救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对于王莽来说,这是极高的荣誉和威望。

    但是不要以为人民拥护你,就会答应你取代皇帝的地位。在古代,人们的忠君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始终相信“君权神授”,能处罚君王的只有上天,即使君主自己有什么过错,臣子们也是不能轻易犯上的,但是王莽似乎没有看到这一点,认为位高权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他为了自己登上皇位,除了猛烈打击刘氏皇族外,还提拔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其实就是外戚。外戚在汉朝,可以说是一直都存在的,而且也一直被皇帝所忌讳,王莽此时壮大外戚,明显是有篡权的意图,这样,反对他的就不仅是刘氏了,天下人也是不同意的。

    虽然遭到了很多人反对,但是王莽还是顺利登基了,王莽深知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如果是当好这个天下之主,说不定就能转变天下人的看法,为自己赢回民心,如果是搞砸了,那么自己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不可否认,王莽为了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都一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为自己挽回民心,反而失去了更多的民心,究其失败的原因也和王莽“以力服人”是分不开的。

    如王莽对币制改革中盗铸私钱等现象(本来是因币值比值不合理而引起的),采取了“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就违背了经济规律,引起了社会强烈不满。

    对于一个上位者,群众基础是很重要的,如果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即使自己上位了,自己也是很难展开工作的。因此,对自己是否能顺利上位一定要心里有数,要对民心所向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因为很多事不是光有抱负就行的,如果觉得自己上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或者自身的能力还不够,那就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接过了摊子却又砸了摊子,留下不好的名声。

    对于改革也要慎重进行,循序渐进,切忌过激过猛,不然很容易激化矛盾,适得其反。

    如果王莽能做好一个臣子本分的工作,说不定真的能成为像“周公”那样的人物,但是王莽没有,他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干了很多错误的事,导致了历史轨迹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