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下枉圣明,不恤民苦土木兴。一朝民反天下应,江州身亡棺难寻。
出轨人物:杨广,隋文帝杨坚次子,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
生卒年份:公元852年—912年。
在位时间:公元604年—618年在位。
出轨点:隋炀帝好大喜功,一心想建立伟业,不注重体恤民情。他在位期间,兵役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修建大运河虽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劳民太重,损伤了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征辽东、打高丽,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致使士兵不满发动兵变,人民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为大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马克思哲学观点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即矛盾无时无刻不存在。但矛盾是可以缓和的。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合抗曹,矛盾的双方就是孙、刘和曹操,赤壁之战后,孙、刘为了荆州发生了摩擦,矛盾的双方便是孙权和刘备了,但孙、刘为了共同的敌人曹操,一直保持克制,没有将矛盾激化,所以,双方大体上还是保持着和平的关系,并将曹操视为矛盾的最大方。
有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要防止矛盾的激化。历史上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不懂得缓和矛盾的人,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断地将矛盾积聚,最后以至于到了无法缓和的地步,而历史的轨迹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隋文帝死后,其子杨广即位,年号大业,是为隋炀帝。
杨广即位的第一年,就决定营建并迁都洛阳。他命杨素营建东京宫室,又命宇文恺与封德彝等造显仁宫。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又征集各地的异石奇材运往洛阳,车辆千里不绝,使许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还下令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均高一百多尺,岛上建有亭台楼阁。海的北面修凿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极尽奢华,每个别院由一个妃子主管。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杨广观赏、游猎。晚上,杨广经常带着众多宫女,吹奏着乐曲,到西苑游览、夜宴。
同年,杨广为了游玩之便加强了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了一百多万民工,修建了一条北达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南至余杭(今天的杭州)的大运河,这条运河历时6年完成,全长四千多里,河的两旁开辟有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四十多座行宫。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杨广曾先后三次通过大运河去江都巡游,随行人员包括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多达千人,船只也达几千只,每艘船都是华丽无比,最大的是长200尺,高45尺,上下四层的大龙舟,这些船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连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声势浩大。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杨广和群臣在船上纵情饮酒,吟诗作赋。沿途500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吃不完的珍贵美味,就扔在水里,弄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
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进行了第一次征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工作,以致腰部以下都生出了水泡。他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抵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士兵和民工有几十万人,很多人倒毙路旁,尸臭不绝。准备就绪后,隋军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却遭到了大败,仅有2700人逃回。大业九年,杨广第二次征讨高丽,但因为国内杨玄咸起兵攻洛阳,炀帝因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炀帝妄想以对外胜利来转移人们视线,于是对高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但因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达,或沿途逃散去参加农民起义,以致兵员不足,无法进军,只好作罢。
连年征战与炀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国力大大削弱,人民苦不堪言。农村中逃避军役和徭役的人越来越多。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虽然有功,但是他太耗费民力,巡游奢华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终于在公元611年激起了农民大起义。
炀帝见天下大乱,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到那里。不料,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逼缢了隋炀帝。
这位伟大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后来还是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将他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隋炀帝其实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一心想建立如同秦皇汉武那样的功绩,于是他四处征伐,开疆拓土。然而他并没有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承受力。隋炀帝时,隋朝还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是人力和物力上,都是无法和秦汉时候相比的,况且隋朝是在经历了长期分裂后才统一的,人民迫切希望得到喘息,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隋炀帝却没有看到这一点,非要逆民意而为,结果伤了国体,动了根基。
隋炀帝在位14年,在短短的14年中,他创造了别人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修建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但是,隋炀帝不关心人民疾苦,视百姓如草芥。他留给后人一些所谓的帝王功绩,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可见,什么君临天下,什么开疆扩土,什么万国来朝,什么唯我独尊,那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浮云而已。人民有活路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假如隋炀帝能在体恤民生的基础上,缓步推进自己的宏图远志,隋朝的历史轨迹或许会向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发展。而今天,我们只有读着皮日休的一首诗来为隋炀帝惋惜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