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恨家仇痛抱胸,尽其才能忍负重。鞭尸楚王平心迹,黯然留名天地生。
出轨人物:伍子胥,名员,伍奢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生卒年份:出生时间不详,死于公元前484年。
出轨点:因为楚平王偏听偏信,不仅导致自家父子相残的悲剧,还连累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一起被杀害。伍子胥没有贸然复仇,而是隐姓埋名,逃到吴国,历经坎坷,成为重臣,并最终借助吴国的军事力量,对楚平王掘墓鞭尸。
中国至今有这样一句老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著名的谋臣,他的名字叫伍子胥。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上面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你下面的人就得跟着倒霉。他的家就是这样,一路的追杀,身边的父亲、哥哥都死于非命,唯独自己还活着。在有些人看来,自己真的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亲人都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事实上,越是在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生命越显得重要、珍贵,因为只有他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他可以针对当下的情况做出改变,只有他肩负着很多已故之人的重托。
故事发生在楚平王时期。楚平王有一太子名建,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他的老师,费无忌为其少傅。但偏偏无忌擅权谋,少信义,对太子不忠。平王派无忌到秦为太子建娶妻,但费无忌见秦女美貌,便怂恿平王自娶而另替太子娶媳妇。平王听信了无忌,娶了秦女。其实,费无忌这做法太不厚道,楚平王的激素大概也太旺盛了点,这不是明摆着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在父子之间在制造隐患吗?
后来,无忌果然靠着秦女受宠于平王,遂离太子至平王身边。但他确实是个玩政治的高手,不仅知道抓住机会“及时跳槽”,还很有战略眼光,怕将来太子继位时会对其不利,因此不断诋毁太子。加上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不受平王宠幸,于是楚平王更加疏远太子建。无忌坚持不懈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甚至是栽赃陷害,一次他对平王说:太子建因秦女之故而有怨恨,希望国王防备,从他到边疆领军后,多与诸侯交好,似有作乱之虞。当楚平王召见太子的老师伍奢询问时,正直的伍奢知道一定是无忌欲谗毁太子,故回说:“王上为何信小人而疏远骨肉呢?”本来平王就对伍奢的话半信半疑,怀疑他是“太子党”,加上无忌又挑拨离间说:“王上如不再制止,怕是被擒获了。”平王便一气之下囚禁了伍奢。在费无忌的挑唆下,还密令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就是伍子胥)前来营救,结果,伍尚前来,与父亲同遭杀害。伍子胥却侥幸逃脱,一路仓皇,相传因为无法过昭关,一夜间急白了头。在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安排下,更换衣装,才混过昭关。还没到达吴国,就已经生病。就是靠着生存的意志和复仇的决心支撑着,一路乞讨,受尽苦难,最终来到吴国。因为无以谋生,伍子胥就每天在吴国的街市上吹排箫来乞讨、糊口。后来,机缘巧合,伍子胥结识了公子光,为公子光出了好多主意。于是,伍子胥便借助公子光的引见,求见吴王。当时群雄争霸、战争频繁,正是用人之时。吴王见他谈吐高雅,相貌不凡,便重用了他。公子光一心想夺吴国王位,四处招兵买马,想有朝一日取代吴王。看到公子光的行为,伍子胥觉得跟在这样的人身边,有可能不但不能报仇,还要招来杀身之祸,就自称想与太子建的儿子胜退居田野,请求离开。公子光一直把他当作协助自己夺取王位的重要人物,自然不会同意。伍子胥便向公子光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专诸。公子光觉得专诸很适合自己的心意,便同意了。伍子胥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使得自己能够脱身,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来了解宫廷动向。其实,伍子胥在山里种地是借口,而他日思夜想的是要寻找机会为父兄报仇。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殁,与秦女所生的太子轸继位为楚昭王。公子光与专诸商议要在楚国内乱之际顺势攻打楚国。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公子光的“上位”。于是,历史上皇族之间一再上演的“父子相残”的人性惨剧再次上演,不过这次不同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次宴会的觥筹交错、彩袖殷勤间,士兵将刺刀藏于红烧鱼中,趁献酒之时,刺杀了吴王。但公子光的心腹专诸,也在这次宫廷政变中死于乱刀之下。
就这样,公子光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吴王阖闾,是战国后期一位指点江山、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风云人物。他的著名,还在于他培养出一个更有名的儿子夫差,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被越王勾践假装的顺从蒙蔽,被西施的美色迷醉,甚至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赠剑赐伍子胥自尽,最后辜负了父亲打下的大好江山,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败,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当然,给夫差“配戏”的勾践给我们讲述的,又是另外一个“能屈能伸”的故事了。
话说回来,阖闾为了感谢专诸的舍身相救,封专诸的儿子为国卿。由于专诸是伍子胥推荐给公子光的,而且许多计谋也都是伍子胥谋划的,在这场宫廷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阖闾也让他做了官,专门负责吴国的外交,并且参与策划国家大事。伍子胥进入国家决策中枢,为他实现潜藏心底的复仇计划创造了条件。
此后,伍子胥辅佐阖闾,致力于吴国的进一步振兴。通过推出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从而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日益强盛。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伍子胥又与孙武等制定“先西破强楚解除最大威胁、再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
虽然吴王僚已死,但吴国与楚国的世代仇恨并没有结束,双方一直征战。阖闾继位的第4年,吴又伐楚。占领一些土地和人口;第5年伐越;第6年,楚昭王反攻,但伍子胥大败其于豫章,并占领楚国居巢。第9年,吴王阖闾问伍子胥和孙武时机是否成熟。当听到建议是“楚将酿瓦贪财,唐国、蔡国厌恶之,必联合其对抗”后,阖闾决定与唐、蔡合作。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原楚国的附庸国蔡国,大举攻打楚国,联合部队由孙武大将军统领。这次进攻,吴国几乎是动用了所有的兵力。吴王在誓师时说,伐楚胜败在此一举,大军一直到达汉江。楚军也动员全国的兵力全力御敌,双方就在汉江两岸摆开了战场。战斗打响后,惨烈和艰苦程度超过了双方任何人的估计。经过多次交战,最终是吴国取得了胜利,孙武就此率领大军挥师直下,一直打到楚国的首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吴主遂入主郢都。吴国对楚国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讲了这么多复杂、曲折的故事,我们似乎已经把当年那个仓皇出逃的楚臣伍员忘了。
也许,经过这么多年的岁月沧桑,我们的主人公已经选择了遗忘,因为他已经是吴国重臣,更因为遗忘能更好地治疗心灵的伤痛。
可我们的主人公证明,他不是个健忘的人。当他回到自己的祖国时,想起父亲和兄长惨遭楚平王的杀害,不禁百感交集。伍子胥没有忘记,可正因为没有忘记,所以只能选择更加彻底的“背叛”。
为了报仇,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对楚国的背叛。报仇的日子总算来到了,首先,他亲自率领军队去追赶楚昭王,但是没有抓到。其次,盛怒之下回到了郢都的他,挖开了楚平王坟墓!伍子胥拖出楚平王的尸体,抡起了自己手上的钢鞭,对着平王的尸体一下一下地抽打。他一边抽,一边数落着平王的过错。狠狠地鞭打300下,直到心力交瘁,瘫倒在地下,这时,他一定曾对着苍天,号啕大哭:“父亲,哥哥!我为你们报仇了!”
当下有些人说,一个人活着是为自己活的,可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其实早就不想活着,可却必须要活着,因为他的生命在很多亡故者看来很珍贵,他们离去了,可只有你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临行见了还是没见,你会总感觉他们的眼睛始终都在看着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活着与其说是为了活着,不如说是肩负着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勇气。
从伍子胥来说,一夜之间头发全白,就可以知道他对于父兄的死是怎样的肝肠寸断,这时候站在面前有两条路,要么直接找机会去跟对方拼命,要么就是赶快想办法逃走,以图东山再起。假如一个人硬碰硬地去跟对方拼命,很可能是出于侥幸的,这个人可能死不了,但是作为唯一活下来的你,很可能就是必死无疑。这一下子你是痛快了,但曾经那些生命走的似乎真都没有太大意义,但逃跑看似有点苟且,自己的脑袋至少还在,那是一个生产计谋和智慧的总机关,只要它在,聪明的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条解决各种问题的道路。而伍子胥之后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人们常说血债要血偿,既然真的无法让自己四大皆空,心怀大爱的宽恕,那此仇就非要报了不可了。当然最终结果是,伍子胥真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了家人一个很好的交代。他心中也真可以坦荡一些了。
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妨将伍子胥报仇这件事情放一边,先来谈谈世间的因果报应。参阅历史,世间真的太多无辜的刀下之魂,不知道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就落得满门抄斩的罪过,这似乎真的是一种相当残忍的事。其实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彼此争了东西,结果一个得到了一个没得到,所以对方产生了半忌妒、半仇恨的心理。结果一次两次,终于受伤了,死人,更多人就参与进来了,开始了一群人的斗争,而当这群人越来越多,就变成了一个国族之间的矛盾,而国族人中间也有他们的矛盾,社会就越来越混乱了。一个当初最简单的行为,酿造了之后这么长时间的报仇结怨,有些时候真的是让我们自己都难以想象。
我们承认人心是复杂的,但即便我们管不好别人能不能先管好自己?人活着分为善缘和孽缘两种,善缘会让你很幸福,而孽缘却真的可以要了很多人的命。假如我们能够尽可能降低与别人争执的机会,把身边每一个人看清楚,少结孽缘,绕开祸端人生会不会更太平呢?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看着某个人是如此的渺小,即便是再过多久他也不会是你的对手,但你不要忘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人都是会改变的,都是有着他努力活下去的道理的。尽管我们现在不用动不动就用杀人解决问题,却能不能少给自己找一些跟别人结仇的理由呢?历史对于伍子胥事件的出轨,或许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千万不要在自己作恶后有太多的侥幸心理,万事虽然有我们可预知的必然,却也有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出现的突发事件。或许这个突发事件是别人准备了很久才来对付你的,你根本没有太多还手的余地。难不成到那个时候才真的能明白作恶太多天地不容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