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勾践:卧薪尝胆终思苦,忍字当头方雪耻

勾践:卧薪尝胆终思苦,忍字当头方雪耻

    本是王侯富贵身,南冠忍辱做吴臣。他时水泛腾龙日,雪耻复国梦成真。

    出轨人物:越国国君勾践。姓姒(大禹的后代)又名菼执。

    生卒年份:出生具体时间大约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65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496年即位,直到公元前465年。

    出轨点:身为一国君主,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时机不成熟时做出一副甘为人下的样子,麻痹自己的敌人吴国,暗中卧薪尝胆,养精蓄锐,最终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痛快淋漓地报了当年之仇,这就是以隐忍而闻名于后世的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注:春秋五霸的说法很多,本文采取的是《荀子·王霸》里的说法,此说法也被现在大部分中学采用)。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像老子、孔子一样的思想家,也出现了像孙膑、苏秦一样的军事家,当然还有像晋文公、齐桓公一样的春秋霸主。第一类人,是走在普罗大众前面的孤独的思想者,多半孤独不被理解;第二类人,靠出卖自己智慧谋生,是否得志要看别人的脸色;只有第三类人,才是真正的时代骄子,牢牢地抓住了命运的缰绳,不仅通过努力抓住自己命运的缰绳,而且还抓住了别人的——本节中的主人翁越王勾践就是其中之一。

    越王勾践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先是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又靠常人难以忍受的毅力,不懈奋斗,从阶下囚反败为胜,逼死了敌国君主吴王夫差,从此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说起勾践与夫差的矛盾,这要从夫差的父亲阖闾与勾践的父亲允常说起。公元前496年的时候,勾践的父亲允常去世。吴王阖闾想趁机攻下越,越国军民非常痛恨吴王阖闾,于是同仇敌忾,奋力抵抗,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也受了箭伤。阖闾临死前把王位传给夫差,并且叮嘱他替自己报仇。于是,我们在吴国的王廷,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幕:每当夫差经过宫门的时候,都有下人大声说:“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时刻生活在强烈仇恨与愤慨中的夫差,经过三年潜心备战,在公元前494年率大军与越国在太湖大战。越国水军几近覆没,勾践只带了五千逃兵退回会稽,在会稽山上被吴军包围。越国只得向吴国屈辱求和。

    话到此处是两军交战的第一个回和,此战是以夫差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从这里首先我们要看到,勾践曾经打败了阖闾。阖闾何许人也?他是夫差的父亲,而夫差要比勾践的年龄大许多。他能够打败吴国并且阖闾使受伤,说明他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为什么勾践又败给了夫差呢,并且败得那么彻底?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范蠡。本来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可以改变的:在吴国攻打越国之前,勾践听说了夫差要报父亲的仇,想提前出兵。范蠡上表告诉勾践,吴国三年的休整与积压三年的仇恨,使得吴国在这次战役中要全力以赴。他们为了报杀父之仇,很可能不会再给我们喘息之机。并且他们来势凶猛,我们应该暂避锋芒,寻找时机,再行突破。但是,勾践怎么会听他的劝说?于是发全国之兵攻打吴国,不出范蠡所料,越国最后大败。从这里可以看出,之前的勾践太年轻,经不起大风大浪。一旦取得胜利,就失于过度自信、盲目骄傲,轻视了吴国的作战能力,甚至连自己谋臣的话都听不进去,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也要在这里学到东西,那就是作为一名领导者或者决策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飘飘然,要听得进下属的忠言。当然,如果你不信的话,也可以不听,用自己的前程与未来做一次赌博。

    我相信,你的运气不会像勾践这样好。因为上天又给了勾践一次战胜夫差的机会,并且勾践把握住了,杀了夫差,灭了吴国。帮助勾践赢得这次机会的就是勾践的另一位大夫——文种。

    勾践兵败后,便派文种求和。文种买通了吴国大夫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后来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做三年的仆人。勾践为了越国,带着夫人和范蠡去了吴国,把国家大事交给文种。夫差令勾践住在阖闾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给夫差喂马,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为图复国大计,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吴王夫差更加恭敬驯服。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通过尝夫差的大便来治病,竟然被勾践治好了,自此之后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三年后,放勾践回国。风水轮流转,夫差在这里犯了与勾践同样的错误,那就是骄傲自大,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不进伍子胥的忠言。然而他永远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日,他也像当年的勾践一样,被自己的盲目骄傲打败,而且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没有挽回余地的彻底失败了。纵然是人中龙凤,人性的弱点也无法避免。

    勾践的报复正在一步步进行。他采用了文种建议,每年给夫差大量的金银珠宝,使夫差产生错觉:勾践真的归顺于我了。勾践还大量收购吴国粮食,使吴国粮库空乏。这还不够,勾践向夫差送去大量上等木料,夫差为了使用木料又耗巨资兴建宫殿。至此,吴国的财力算是再难抽身准备军队了。

    事情办到这种程度,勾践还是担心没有十足把握,干脆把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作为礼物送给夫差,从此,夫差的精力大半消磨在西施身上,不问政事。并且把西施放到夫差的身边,不仅等于勾践时时刻刻将夫差监视起来,还可以通过西施吹的枕边风,加速夫差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进程。但是还有一个人,很可能是勾践彻底击败吴国的障碍,因为他头脑很清醒,正警惕地看着越王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下文要提到的性格先生伍子胥。勾践为了杀死伍子胥,真是颇费周折,他先是买通了伯嚭,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离间了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后来又借夫差之手逼死伍子胥,解除了勾践的心腹大患。从错误地重用被勾践收买的伯嚭开始,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就这样,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国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可惜吴国这边夫差对勾践的信任,已经到了“致盲”的程度,他对越国的威胁视而不见。就在勾践回国的第17年,吴王带着本国的精锐部队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独把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乘虚而入,只用了二千人水兵,四万陆兵,就把吴军打得落花流水,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此时的吴国,已经不比以前的吴国了,夫差也不是那个为报父仇而时刻自省的夫差了。他甚至因为害怕失败,不敢在失败之后向越国宣战:当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的时候,吴王害怕天下人听到自己惨败的消息,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又过了四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国就把夫差困到了姑苏山上。当吴王派公孙雄求和的时候,范蠡用当年会稽上的事向勾践申明大义。于是夫差自杀,曾经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吴国和越国、勾践和夫差的世纪恩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思考永远不应该停止在最后的结果上,因为这样的故事是轮番上演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是赢家,正如小丫蛋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把你拍在沙滩上。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作为胜利者或是失败者,都应该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

    作为胜利者,如果你打败一个人,要么宽宥、要么决绝,就是千万不要再使他受到侮辱了,尤其对君子。如果想侮辱他也可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侮辱他之后再彻底摧毁他,否则你会受到更大的侮辱。失败的打击对于一个人来讲,已经非常大了。如果再使他受到侮辱的话,很多人往往化悲痛为力量,把这种感觉作为自己的动力铭记于心。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像韩信的胯下之辱。勾践也是如此,他回国后,无法忘记在吴国受过的屈辱。为了使自己永远不忘记曾经的那些屈辱,早日报仇,他自己睡在乱柴草之上,并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牢牢记住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同时,勾践给夫差送礼的整个过程,可以拿来做“廉政教育”材料,可见有时候别人送东西给我们,并不一定是好事儿。“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夫差拿了勾践太多的东西,所以只好把自己的国家和性命送给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对后人启示颇多,蒲松龄先生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写下一副千古名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的上联指的是项羽破釜沉舟,最后赢得胜利的事情,下联说的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越王勾践破吴。有趣的是,一些专家正在考证卧薪尝胆之事是否属实:《左传》和《国语》都提及了吴越争霸之事,但是都没有说勾践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也仅仅记载勾践有尝胆之事,至于卧薪之事并无说明。但是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提到当勾践困的时候就“攻之蓼”。蓼是苦菜的一种,蓼菜多了,就成了蓼薪,是说勾践困的时候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卧薪”的意思其实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而“尝胆”是吃这种苦菜,而不是后人理解的那样,“卧薪”是在柴草上睡觉。

    其实,无论卧薪尝胆做何种解释,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已经不重要。吃什么、睡什么都是浮云,和让下人时刻提醒杀父之仇未报是一个意思。毕竟那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最核心的东西,是那种甘于吃苦、自我鞭策的精神。即使有那么点自虐的意思,即使口味稍微有那么点重。

    作为当代的我们,生活条件越加优越的我们,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的我们,还有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吗?我们一旦受了点委屈就萎靡不振,有一点点挫折就自弃自馁,当看到他人成功的时候,却说一句“是时运不济啊”!这样的抱怨毫无意义,不能改变任何东西。

    所以,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坚持,早起的人很多,但是每天坚持早起的人却很少,坚持20年不报仇,不仅不报仇,还要讨好敌人,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其次就是能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事,如果想一想他们的事例的话,我们所受的微不足道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