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登基贼肆心,忠贞混恶党如林。巨鳌已禁金龙跃,千古一帝天地新。
出轨人物: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子。
生卒年份: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于公元前1772年。
在位时间: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即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卒于紫禁城畅春园。
出轨点:看似年幼、单纯的小皇帝,却胸中有丘壑,非常机智、轻巧地“四两拨千斤”,没有重复历史上“臣强君弱”、朝政被权臣把持的局面,仅仅用几个年轻卫士,就成功地清除了在朝野根深蒂固、貌似无法撼动的权臣鳌拜。从此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康乾盛世”,自己也成为一代鼎盛王朝的盛世明君。
在清朝皇帝中,有父子二人都是忍辱负重、终成大统,但是他们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一个殁于无声,一个成为千古一帝。前者是康熙的父亲福临,而后者就是本文的主题,清圣祖康熙皇帝。故事还得先从其父福临讲起。因为他的故事似乎就是用来给康熙做对比的:多尔衮在其兄皇太极死后,一面利用他的势力威慑,一面在豪格、福临等政治势力之间巧做周全,以辅佐年幼的福临登基为借口,大肆摄取权力,甚至对国事“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横加干涉”。如此大辱,使年幼的福临忌恨,但上天最终没有给福临除掉多尔衮的机会,顺治在多尔衮死在承德后,还不得不将其夫妇供入宗庙。以至于在清朝的宗庙里,竟然违例地出现了一个局外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以上是康熙父亲的屈辱故事,为何在此提及?因为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车轮总在按照自己的规律滚滚向前。父子两人的命运被安排得如此相似:康熙与其父同为年幼登基(顺治5岁,康熙8岁),同有强权大臣当朝乱政,如此形势之下,康熙又是如何除掉当朝首辅大臣鳌拜,收回集权呢?这一壮怀激烈的斗争当从康熙即位开始。
当时,康熙虽然继承皇帝位,但因年幼,国家大事决断于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中首辅大臣鳌拜,为在索尼退下之后控制朝政,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林立党徒妄取大统。鳌拜处理朝政时,跋扈专横,无视圣尊。康熙帝为收回权力忍辱多年,16岁之时,最终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并且略施小计,在武英殿成功设计擒拿了鳌拜,从而,为日后千古帝业铺平道路。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1661年,顺治帝病薨(野史之中,也有遁入空门的说法)。他的儿子、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这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8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作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的鳌拜当时倚仗着兵权在握,枉悖朝纲,独断专横,欺凌幼主。如在朝中有大臣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鳌拜党羽的排挤打击。这也是鳌拜的又一重罪:祸乱朝纲,结党营私。鳌拜不仅强势而且在辅政时期更加的贪婪。其中鳌拜圈地一案已是十分突出。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鳌拜却想安插他的一个亲信,但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又不好驳回去,于是,他下命令让这两个人同时担任户部尚书。可见,他的权力已经超过皇帝了。估计鳌拜的想法,就是希望也同前朝的多尔衮一样,做实质上的皇帝,是不是也想被供入宗庙,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是,鳌拜不是多尔衮;更主要的是,康熙也不是顺治。
生平经历了爱妃病逝、皇权旁落等多重打击的顺治,一直沉迷佛法,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转而向虚幻世界寻求安慰去了。康熙从小就性格果断、聪慧过人,特别是从小接受汉族文化的系统教育,5岁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不仅深受皇权思想熏陶,而且培养了坚定执着的性格,按他自己的话说:“日日读书,必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欺人。”不是有句流行的说法吗:成败在于细节。你看,康熙读书都要刨根问底,当皇帝当然更是认真。辅政大臣,特别是鳌拜这样侵夺他权力的所作所为,他都记在了心里。
康熙皇帝登基8年之后,已经14岁。依照顺治帝的先例,秋日祭天之后康熙皇帝宣布亲政。按照清朝律法,皇帝亲政首辅大臣的职能已尽,应由皇帝收回大权。但鳌拜并无交权之意,反而更加肆意妄为。同年,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反对皇帝亲政理应定罪大不敬,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此时索尼已经退职,遏必隆则处处附和鳌拜。为制衡鳌拜,康熙帝纵知苏克萨哈确有结党之实,但不肯批准治罪于苏克萨哈。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当朝胁迫。康熙帝怒火中烧,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康熙皇帝不甘心这样长期受鳌拜的控制,就想制伏鳌拜。但他深知鳌拜重权在握,党羽林立,树大根深,此时的一丝疏忽就会走漏风声,打草惊蛇甚至会出现鳌拜弑君篡位的危险。康熙为此颇费思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按清朝的规矩,下令选了一部分满族权贵的子弟,在自己身边供差遣和充当贴身侍卫,说是贴身侍卫实为为擒鳌拜而备下的摔跤手。这些侍卫的年龄和皇帝相仿,身体健硕灵活,并且对康熙忠贞不渝。自此,康熙皇帝每天和身边的少年侍卫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当鳌拜在宫中议事时亦不避讳,毫不在意,照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淘气。皇帝也就知道打闹罢了。”自此鳌拜更是狂妄,毫不将康熙放在眼里。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初,连续几天鳌拜假称有病不去上朝,同时在其宅邸颇有微词地放出风声,说我本重臣,皇帝应该到他家去探望。康熙皇帝听到风声,果然亲自到了鳌拜的家。他刚走进鳌拜的卧室,就见鳌拜神色十分紧张,双手按住床沿,神情慌张。一个御前卫士见此情景,便快步走上前去,揭开床席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随着小皇帝一阵大笑,卫士们都横眉立目,怒视着鳌拜。鳌拜更紧张了,浑身打着哆嗦,心想:“这下完了。”谁知康熙皇帝笑过之后,摆摆手说:“刀不离身,这是咱们满族的旧习惯嘛!不足为奇。”说罢,他详细地询问了鳌拜的病情,嘱咐他好好调养,又对左右侍候的人嘱咐了几句,便起身回宫去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康熙八年秋,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到故宫武英殿议事。当鳌拜刚跨进内宫的门槛之时,康熙大喝拿下罪臣。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团身围住了鳌拜。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少年人多,又是摔跤的高手,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无人搭救。殿上,康熙历数鳌拜作为辅政大臣,违背先皇的重托。他毁弃祖上定的国法,处处安插亲信,排除异己,擅杀大臣等十大重罪。鳌拜被生擒之后,康熙念其有着煊赫战功,下旨免其死罪,最后鳌拜老死于囚牢之中。
要说王权中的纷争,本不该让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孩子承担,可偏偏这时不该扛的担子还就要由你来扛,这是不是老天爷有意在考验康熙皇帝的思维力和潜在魄力呢?试想当下我们这个年代,16岁的小孩儿,究竟有多少本事?我们不能太低估了自己,但心里也要有本清清楚楚的账。康熙面对的大臣是谁?鳌拜。要说这个人物不精明,也绝对不会被顺治看上,到了这个位置。如果他不凶残,也不会把苏克萨哈一家杀了一个干净,要知道他们可是彼此的亲家啊。你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够进行整体的全局把握,把这么一个单凭一己之身就可以把以一当十的人物制伏呢?
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更何况这玄烨绝对不是什么甘心情愿当兔子的主儿。从人的心理本性来分析,即便你的对手再强大,但凡每分胜负,我们都不愿意甘心情愿被对方轻而易举地打败,更何况对于清朝当时江山不稳的时局来说,好不容易多尔衮没了,你鳌拜再来掺和一把,刚熬好的一锅粥又乱了怎么行?虽然我年纪小,但变相地说我比你年轻啊,我比你接受新鲜事物快,我脑袋比你活分。既然硬碰硬不行,那我还可以插空打啊,就算你断了我直攻的机会,至少我还可以智取。小也有小的好,因为小所以才不会被你重视,我忍你,不过就是要在我一个“小”字中汲取能量。没处理好,是虎我可以卧着,是龙我可以盘着,待到羽翼成熟,把你引到我指定的栀子上,观看一番龙腾虎跃,才知江山该是谁坐还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生命从生下来到长大,本身就是一个从弱者慢慢变成强者的过程。假如我们看见过自然界中小马出生就会将一切看得非常清晰。当小马出生以后,尽管身子很弱,但它必须不断地努力在当时并不好的环境中站起来,如果它没有在那段时间站起来,等待它的就是夭折。生命如此,国家如此,一个国家里的皇帝也是如此,在那个特定的情形下,要么自己想办法跟对方争斗,要么就坐在那里等着对方把自己灭掉。事实上,这个世界是特定的,不会是今天,或许也不会是明天,不会太短,但也不是特别长,假如你真的没想明白莫名其妙地从边儿上出来一把刀刺向你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没有别的选择。中国人有句玩笑话就是:“想当爷,得先学会‘孙子兵法’。”这里面的“孙子兵法”可真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孙子兵法》,而是另一套见强保全而后发的理念。斗不过,我可以先装装“孙子”,忍着你,看着你,记着你,当然也虚心求教般的学着你,同时我的脑袋从来没停过,我会把你的一切想法和我学到的东西进行有机结合,最后将其不断精炼成为自己的东西,而这东西肯定比你的好,也比你厉害,只要我会用你不会用,治你的机会就来了。在笔者看来,人的一生,可以装“孙子”,但绝对不能真给别人当“孙子”,而真当了“孙子”,你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了。而恰巧康熙皇帝就是这么个敏而好学的人,最终动用自己的一切智慧,解决了自己登基上任的头等隐患。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忍是肯定要做的,假如动不动地发怒,动不动去拼命,在一个强大的对手面前,只能是将自己的气力耗尽,不断地把身边可以帮助你的人暴露给对方,这样做可以说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情。相反,假如我们能够谋而后动,结果就要比想象得好很多。人们常说成大事的人先要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苦,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屈辱,才能在最终成就自己的一切。可见在忍中灵活应变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或许历史在这个16岁的年轻皇帝面前拐了弯儿,也正是因为看中了他的这一性格,正是因为他在位60年的励精图治,将清朝不稳当的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弱和坚固,最终才将这个封建世袭中的最后一个王朝推上了它最为巅峰的完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