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曾国藩:发忍求存存实力,进退自如保平安

曾国藩:发忍求存存实力,进退自如保平安

    兵败太平险投江,忍辱求存雄心藏。屡战屡败终无怨,一雪前耻震朝堂。

    出轨人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

    生卒年份:生于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日),卒于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3月12日。

    出轨点:慎独而勤奋、谨言而慎行的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他的家书寓人生感悟于日常小事,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被现代人追捧。在封建社会已走向末路的时代,他抱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的韧劲,在整个政治生涯中,特别是在组建湘军镇压太平起义屡败屡战的情况下,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不仅转败为胜,还为开启“同治中兴”出了大力,使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

    在曾国藩的身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的辉煌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知识分子的经历中极为少见——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罕见的成功实践者。这样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传统中国文人,兜里怀揣着梦想,那便是仕途顺利,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在一个平凡人看来,他这一生确实没有白活,失意过,成功过,颓唐沮丧过,也叱咤风云过。

    他前期组建湘军,驰骋沙场,双手沾满了天下劳苦大众的鲜血。但晚年的他又能像张良、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实现自己人生的宏伟蓝图,官场同僚还把他的处世哲学奉为经典。

    为官,对那些有一定才能的人来说,未必是难事,但古往今来,能在官位上做到让众人景仰,奉为偶像,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先中个什么状元、榜眼、探花,就算进不了前三名,进士及第也不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古代中国读书人成就事业,为帝王谋福利的基本路线。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是一个十足的草根。在科举考试中,他的表现也不是尽如人意,甚至不如大多数读书人。6岁入塾读书的他和金庸武侠里的郭靖一样,笨得要命,但有恒心,勤奋好学。14岁才应童子试,光是秀才这一关就浪费了他不少的大好年华。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至道光十二年,他23岁考取了秀才。之后又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进士。

    光论曾国藩的考试经历,与他后来获得的成就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屡试不中,但他却锲而不舍。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坚忍的品行,令曾国藩以草根身份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实现了多少人“麻雀变凤凰”的终极理想。

    当然,曾国藩并没有扬扬得意。他似乎从出生以来都不知道骄傲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从不骄傲,他所立定的是“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的君子之志。曾国藩意识到自身修养和圣人尚有很大距离。于是,初进官场的他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为座右铭,并且改号涤生,取荡涤旧事,告别昨天之意。再后又改名国藩,就是国家的栋梁的意思。正如这个预见性的名字一般,他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撑起晚清的危局。

    常常以“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来勉励自己的曾国藩,竟然官运亨通。然而,这时的清朝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帝国的风雨飘摇,曾国藩针对当时清政府的不良风气,上书咸丰皇帝,指责大多数官员办事欺上瞒下,鼠目寸光,苟且偷安,不堪重用。曾国藩十分清楚,他坦言递交折子时已把得失祸福放到了一边。咸丰皇帝看了折子后确实很生气,要治他的罪,因为大臣求情才免了。从此,曾国藩更加谨慎了,更加学会了忍耐。

    或许历史给了曾国藩特殊的契机,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把他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声名,或许就是无数封建官僚中的普通一员,湮灭在历史的滚滚浪潮之中。

    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呢?历史告诉曾国藩,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这是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咸丰二年,全国各地都在起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后,一路北上,将战火蔓延到曾国藩的家乡湖南,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广西打到南京,并更名为天京,定为国都。清军一路上被打得屁滚尿流。咸丰二年八月,太平军进攻长沙,长沙驻军人心惶惶。当时长沙城驻扎6万余名士兵,清军兵力远远超过太平军,但却畏缩不前。太平军猛攻长沙不下,而且萧朝贵也在战斗中中炮身亡。按理说,解决太平军应该绰绰有余,可惜清军却让太平军在眼皮底下溜走了。为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曾国藩评论清军和太平军作战时说:“自军兴以来二年有余,时日不为不久,靡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而未闻与之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而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其所用兵器,皆以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相接,以枪钯与之交锋者。”曾国藩的话意思很明朗,清军靠不住。他要组建湘军,他的军队一定不能是这个模样。

    咸丰三年,曾国藩创建了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曾国藩奉行的建军原则完全和八旗军绿营军划开界限,以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这些人既易于训练,又勇悍善战。坚决拒收城镇油滑市民,以免影响军队作风。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曾国藩组建军队的方式来自这句话的启发。后来,在中国的革命之中,毛泽东一生都很注意曾国藩治军重视精神教育这点。他曾认为“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在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这也是毛泽东“独服曾文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是残酷的,更残酷的还有战争。咸丰四年,曾国藩拥有了陆军十三营6500人,水师十营5000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他应该至少认为,自己对付那些农民军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没想到,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仗,他很羞愧。在上书时,也只能自嘲“屡败屡战”。从开始到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天生就有一种撞了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后来,没死成的曾国藩脸上无光,他重整旗鼓,三个月后攻陷岳州,大败太平军,不久又拿下武汉。曾国藩一雪前耻,燃起了直捣金陵的想法。咸丰五年,曾国藩直逼九江。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军统帅是石达开。这次湘军遇到了敌手。石达开计诱曾国藩水师进入鄱阳湖,堵住湖口。这样,湘军无路可退,又被火攻,又一次打了败仗。曾国藩的苦心经营又化为泡影。这一次,他甚至都想投水自尽,怀疑自己的理想是不是错误。

    湘军的失败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颇为相似,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夸耀之处。然而,曾国藩永远是一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样子。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曾国藩成不了项羽,但他的身上流着和勾践一样的血液。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内部分裂,自相残杀,石达开带10万精兵出走。此时,隐忍求存的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他看清了时局,趁机夺取武汉、安庆。利用手中掌握的指挥权,派三路军马进攻:李鸿章率淮军进攻苏南,曾国藩率主力进攻天京,左宗棠进攻浙江。太平军士气低落,指挥者指挥不当,战斗力下降,连吃败仗。再加上英国“常胜军”的镇压,无锡、常州、苏州等地也接连失陷了。同治三年六月三日,洪秀全在绝望中死去。不久,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天京。

    曾国藩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威名远扬。然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曾国藩知道功高盖主的危险性,他不想落得和岳飞一样的下场。由于湘军抢劫吞没了太平军的财物,朝野上下多有意见,左宗棠等人还上书弹劾。于是,曾国藩在进京后退让了一部分权力,接着自动裁军4万。这一切无非要告诉朝廷,曾国藩功劳大,但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主动示忠以表清白。这样,朝廷上下除了表扬,也没什么话可说了,流言销声匿迹,显示出了曾国藩恭谨的态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尽管如此,他仍然谨慎行事。后来,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辞去一切军事职务,学起了留侯张良,回家避难去了。再后来为防止朝廷再度怀疑,避免如同明朝的刘伯温一样虽然归隐也不免杀身之祸的结局,曾国藩干脆光明正大地向清政府表态,最终确实实现了功成身退的终极目标,而且为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大大地加了分。

    自古以来君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总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龙椅,不管你是陪着我打江山的,还是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只要自己事一成,第一个不踏实要着手处理的就是你。并不是人变了,而是位置变了,当年可以是兄弟,可以是对方亲似手足的相知挚友,但到了这个时候,人肯定考虑的还是一个大局。因为曾经走得很近,势力很大,所以才会最不好管,即便你什么都不做,他看着你照样别扭不踏实,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隐患。必定人都有那么点忐忑的私心,你现在富可敌国了,或是全国上下大部分军队你发号施令比我都好使,那还要我干吗?你就上来我下去不完了吗?可这么好的地方,祖宗给的,谁愿意随随便便就下去呢?时代早就不是尧舜禹时代了,当头的就一任制度,下一任也未必就是他儿子。虽说这是一个王朝之所以更替往复的原因,在那张龙椅上坐着的人也未必舒服,但还真没有几个愿意下来的。大部分人就算到了江山气数已尽也发誓自己死也要死在龙椅上,到死身份也得是个皇上才行呢。

    玩笑到了这里,想说的还是曾国藩的智慧,要说这个人立了汗马功劳,结果凯旋回来,先被打了一百杀威棒,委屈也自不言明。可这个儒学人才聪明就聪明在以史为鉴,自己先主动削弱势力,为的就是换得一家人的平安,同时还能为自己争得一个好名声。要说人,想做什么事情脑袋里要先有笔账,走了夺权这条路,要么您就真的得着了,要么得不着就是满门抄斩、血流成河的命运,愿不愿意赌一把先放一边,单说这么做可能落下什么名声。悉数历代帝王,诸如武则天、朱棣,论雄才大略,治国平天下哪件事情没办漂亮?可就是要忍受别人褒贬不一的命运,从活着的时候就开始说,一直说到他们死了不知道多少辈子以后,细细想来这人活着也真的够累的。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选择,在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有一些东西是次要的,尤其是在自己有能力和实力去赌的时候,不同的人一定会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

    宝座前面是一条用血染成的河,人们总是看到了宝座上人的光鲜一面,却没有看到这座龙台前面已经上演了多少血腥悲剧。在笔者看来,曾国藩是智慧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应该定位在哪儿,也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千古留名,不遭人唾骂。对上他选择了忍耐,对下他对得起妻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若干年后,当外国人提起曾国藩这个名字都不得不伸出一个大拇指,说他是中国晚清最有智慧、最有能力也最有才华的名臣。

    在笔者看来,有大展宏图的机会是一定要争取的。真正的人才是应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倚仗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去尽义务的。但当真的成功以后,我们也千万不要被当下得到的一切冲昏了头脑,忘了自己到底是什么,忘了自己真要走的方向在哪里。人越是在鼎盛的时候,就越是到了该收敛谨慎的时候。因为人可以有才,却不可以张狂,当一个人由自信变成自狂的时候,就真到了让别人灭你的时候了。老百姓讲“平安是福”,这里面先说的是平,后说的安。所谓平就是平心静气,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只有我们先让自己“平”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安全感,才能没有那么多危险和憎恨等着你。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闲的没事儿总想杀人、打击人的,之所以杀人、打击人,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你真的把他逼到绝路了;第二,你真的让他忐忑了。第一种是因为无路可走一定要做了,而第二种是因为你的某些方面让他感到了威胁的存在,不管是出于忌妒也好,出于不安也罢,只要你从他身边一过,什么都没做他照样想把你灭了,因为只要你出现跟眼前花一样那么一溜达,他立刻心跳就会加速,总觉得你对他是个隐患。因此,轻的要使劲打击你、压制你,重的就下定决心杀了你。这似乎就是一种不良竞争的代表,自古有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用这招的人实在太多了。人们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一个人起来了,第二个人也长眠了,对方说什么时间长了别人都会相信。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这种事情其实也不难解决的,这里面曾国藩就是代表,不用你说什么,我自己就把我自己给消了,然后天天嚷嚷着告老还乡,反正我该做的做完了,你也知我情了,我为子嗣也造福了,剩下的您就看着给,让我回家舒舒服服就好了。该留的名儿咱有了,风口浪尖也走一遭了,别人经历不到的场面也看过了,山珍海味我也吃了,钱也够花了,儿子闺女都有出息就完了。到了这个恰到好处的位置,不管你这个皇上在不在,换了谁也说不出来我的不是,你对我满意,未来别人说起我来也很满意,也就没有什么好挂虑的了。比起那些一定得夺江山玩儿命的,我还真的也没那瘾,上面有什么好的,高处不胜寒,谁不舒服谁知道,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回家一杯清茶、一品墨香,儿女成群的感觉好。这个恰到好处不要紧,当这位名臣离去,任凭清朝完结、民国更替,直到真的共和国成立,曾氏家族始终在历史的轨迹中被奉为名门望族,因为家教严明,信仰明确,所以能人辈出,连着三代都少有给他这个老祖宗丢人的。这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做官为人的真正智慧。

    世道险恶,人想一辈子平安已经不易,或许有些时候我们根本没往那方向想,就因为一个无意识的举动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乎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时候,才会发现就有不在少数的人,莫名其妙地就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其实,在笔者看来,经常读历史的好处就是可以以史为鉴,别走他们不该走的弯路,躲开绝对不能碰的死路。尽管每个人都想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人生不经历一番惊涛骇浪似乎像是枉来一遭,但到了浪尖上,成为百里挑一、万里挑一,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别在一个失足中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才是历史几遭出轨给我们带来的最为真诚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