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纵横30年1992(1-6) > 红叶色正浓——陈毅在北京中法大学

红叶色正浓——陈毅在北京中法大学

    王光远

    1923年10月到1926年5月,陈毅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法大学度过的。在这里,他一面学习,一面从事革命工作,为促进北京地区的国共合作,推动和发展国民革命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毅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因1921年10月参加进驻里昂大学的斗争,被法国政府以“过激党”的罪名,强行遣送回国。抵上海后,经过多次斗争,北洋政府答应在北京中法大学开设一个专门班,接受这批回国学生,由各省政府资助官费入学。陈毅的大哥陈孟熙和好友金满城都入了学。为了援助继续留法求学的1000多名同学,陈毅和喻正衡等人被推为代表,回四川去向各界呼吁援助,未获结果。这时,陈毅常给《新蜀报》投稿,被社长漆南熏聘为《新蜀报》主笔。在此期间,经蔡和森通信介绍,陈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陈毅写了一篇军阀部队残害民众的文章,触怒了四川军阀,杨森下了“礼送陈毅出境”的命令,要他“克日离川”。陈毅推荐肖楚女接替了自己的工作,于1923 年10月离开重庆,在万山红遍——西山红叶无限好的金秋时节,来到了北京中法大学。

    中法大学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创办的。早在1918年,李石曾在西山碧云寺先后开办了生物研究所和法语预备学校,在此基础上于1920年成立了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李石曾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1923年蔡元培离京,由李石曾兼任校长,下设文、理二科。

    陈毅到京后,入学却受到了教务主任宋春舫的刁难,他怕陈毅闹事,借口校舍已满,拒绝接收。陈毅只好去找住在附近“拙园”的李石曾,提出了充足的入学理由:第一,四川回国的35名学生中有陈毅的大名;第二,四川省政府拨有专款给学校。李石曾怕同学闹事,遂答应陈毅入学。

    陈毅入学后,先住在罗汉堂边的一个偏殿的集体宿舍,又脏又挤,后搬入建在半山坡的云木山庄学生宿舍,每人有一间斗室,陈毅和保定同学石学曾住在一起。当时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仅有一点官费,除吃饭外,还要买书、买纸、买灯油。陈毅曾在《早年回忆》中说:那时“常苦于无固定收入,生活很清苦。每天生活费仅两角钱,常常买点馒头就白开水充饥。后来,进北京城里做工作,也是在艰难中挣扎。没有住处,去找朋友家,朋友只答应招待一次,去多了,朋友上床睡觉,不留宿。不得已,到火车站、图书馆去取暖,还曾深夜在大街上踯躅,被警察疑心为小偷,饱尝了穷苦生活的屈辱”。

    当时中法大学的条件也极差,图书馆、实验室不如一个省立中学,没有食堂,没有澡堂,没有自来水,学生喝水要自己挑。上课的教室原是善男信女们的庙堂,墙上的白灰剥落,露出的是阴曹地府,什么牛头马面、刀山油锅、轮回转世,应有尽有。冬天滴水成冰,也没有火炉。

    为了改善学校的生活条件,由陈毅、石学曾、傅增湜等七人联名贴出一张大幅意见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撤换教务主任宋春舫,指责宋不认真办学,专去北京城里官场、名利场、风月场中鬼混,只有任用新人,学校才能办好。陈毅又作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不料,李石曾、宋春舫等人恼羞成怒,竟然宣布将陈毅等七人开除,结果引起文科学生的罢课,不久,理科学生也参加了罢课。后来校方整修了道路,安装了自来水,盖了简易澡堂,砌了热水炉,人事上也作了调整,罢课才告结束。

    陈毅在中法大学学习文科,当时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李石曾讲生物学,李书华讲相对论,张竞生讲孔德的实证哲学,宋春舫讲戏剧学,李璜讲世界史和法国文学。北京大学的教授范文澜、马叙伦、胡适等人也来讲课。陈毅偏爱哲学、文学、历史、法语等课。他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严肃认真。有一次胡适来讲演,题目是“谈谈读书和翻译”,强调翻译时要尊重原著,最后还念了一首顺口溜说:“多攒几个钱,少买几亩田,千万买部好字典,携它到天边,你若常常请教它,管保少丢几次脸。”胡走后,陈毅对同学郭麟阁说:“胡博士劝我们买部好字典,要尊重原著,可是他自己却没有做到。我们都读过他译的《二渔夫》,他把这篇的题目也随心所欲地胡翻乱译,将‘朋友’译成了‘渔夫’,还谈什么尊重原著!”

    学校罢课后,陈毅仍坚持自学。1925年春,他和金满城、李嵩高三位爱好文学的青年,搬到香山脚下的宋氏别墅,生活条件有所改善。4月,由陈毅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西山文社”,4月5日,在《晨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了成立宣言。这是一个文学团体,主要工作有四项:1组织文学研究会;2举行报告会;3成立图书室;4出版作品。该社社员多通法文,还要负责翻译和介绍法国文学。此外,陈毅还同好友,组织了一个“斗千社”,意思是与“千夫”所指的敌人斗争。陈毅因从事文学活动,结识了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等著名作家,并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文学研究会”。

    这一时期,陈毅积极地从事文学创作,他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说:“这时期,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从事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我企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的文学。”他以“仲宏”、“曲秋”等笔名在《燕风》半月刊、《晨报》文学旬刊、《京报》副刊、《月报》、《烈火》半月刊等处发表文章20多篇,有散文、、诗歌,也有译文和译诗。这些作品虽还不够成熟,但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运动史上也留下了他的印记。

    陈毅入中法大学不久,就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由团转党,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北京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是刘伯庄,组织委员是陈为人,宣传委员是邓洁。下设东部、南部、西部三个委员会,中法大学属西部委员会,书记是乐天宇,组织委员是陶季玉,宣传委员是邓必开。下设18个党支部,党员200多人。不久,陈毅担任了中法大学支部书记,下面还领导着卧佛寺、温泉中学、香山慈幼院三个党小组。

    北京当时正处在北洋军阀曹锟、吴佩孚统治之下。虽然实现了国共合作,在北京成立了国民党执行部,但因环境险恶,经费困难,各项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中法大学远离城区,党的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范围之内,有时也到农村做些宣传和调查工作。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来到北京后,北京地区的革命形势由低潮转入高潮。此时,陈毅虽仍在中法大学学习,但主要精力已用于从事革命活动。他自己回忆说:“1925年以后,我主要是从事党分配给我的工作,从此停止了我的文学生活,变成一个职业革命者,开始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这时,重组了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和北京市党部,为了坚持国共合作,加强统一战线的工作,在中共北京地委内成立了“国民革命运动委员会”,专做国民党的工作,李大钊指定由陈毅负责。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又委他兼任国民党市党部委员,《革命周报》的编委。同时,陈毅还兼任学会总会的中共党团书记,负责联系八所学校。

    1925年秋,中法大学文科迁至城里东黄城根,成立了文学院,并以法国文学家服尔德命名为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校长也换成了思想比较进步的李麟玉。陈毅和石学曾、王斐然等七八个同学就住在学校附近的文华公寓,同北京大学红楼隔河相望,这给陈毅的革命活动更提供了方便。在此期间,陈毅领导了北京医学院“改校运动”的罢课斗争,支持了女子师范大学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又帮助清华大学杜钢百、谭祖尧等人组织了“四川革命青年社”和“革命新军社”等团体。在支援“五卅”运动中、在争取关税自主的斗争中、在反对段祺瑞的大示威运动中,都有数万群众参加,青年学生为主力军,陈毅是这些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1925年冬,陈毅从中法大学毕业,更全身心地投入了革命工作,担任了国民党市党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在他努力下,国民党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员有4000多人,下设九个区分部,设在农业大学的第九区分部,就是陈毅(代表共产党)和郭春涛(代表国民党)共同创建的。

    1926年3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北京成立了筹备委员会,陈毅负责文书股工作,下设新闻、速记、缮写、校对等组。实际上许多事务性工作,都落在他这个市党部常委身上,他亲自租借了故宫太和殿作纪念会场,又率领学生打扫了关闭15年的故宫三大殿。3月12日至14日,悼念活动进行了三天,参加群众达70万人。

    当时,不仅要同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斗,还要同国民党右派斗。1925年11月,邹鲁、谢持等人在北京召开了西山会议,公然背弃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放肆地进行反共活动。李大钊、陈毅等人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次年3 月13日,陈毅在清华大学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有些人说国民党要实行共产,就是想攫取他人的财产为己有。实际上,实行共产“乃使天下之人,共天下之产,同享幸福”罢了。国民党的工作就在于此,对于这一点,“我们绝不否认”。又说:有人骂我们“赤化”,众所周知,世界各族人民的“肤色虽不同,而血色则皆红,夫如此,则人类不应有不平等之待遇也。国民党的工作,在谋各族之自由平等”,如果说这是“赤化”,我们也不否认。陈毅坦率而幽默的讲话,博得了群众热烈的掌声。

    在“三一八”反帝斗争中,陈毅也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3月17日,他和陈日新、王布仁、辛焕文等四人被推为代表,亲去国务院进行交涉。“三一八”惨案发生时,陈毅就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曾多次冒死抢救战友。事后,在反动政府已下令通缉的情况下,3月23日,陈毅又亲自主持了北京各界追悼死难烈士大会,并积极领导了善后工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才随李大钊等人转入地下斗争。

    1926年5月,四川军阀杨森表示愿意参加国民革命,并派喻正衡来北京找李大钊联系,请求派人前去,改造其部队。陈毅引喻正衡会见了李大钊,李大钊决定派陈毅回四川工作。从此,陈毅离开北京,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