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故宫六百年:纪念版 > 耄耋者说二 稳定与繁荣

耄耋者说二 稳定与繁荣

    皇宫的主人是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帝(在位8年)、英宗朱祁镇天顺帝(在位8年)、宪宗朱见深成化帝(在位23年)、孝宗朱祐樘弘治帝(在位18年)、武宗朱厚照正德帝(在位16年)、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在位45年)、穆宗朱载垕隆庆帝(在位6年)七朝,共122年[景泰元年(1450)至隆庆六年(1572)]。这个时期,明朝虽表面强大繁盛,却已经开始显露衰势。

    其前者,中原没有大的动乱,皇宫没有大的震荡。东南沿海的“倭寇”被戚继光等平息,西北“隆庆和议”后开始贡市,东北女真—满洲尚基本安定。

    北京故宫平面图

    太和殿

    ② 中和殿

    ③ 保和殿

    ④ 仁智殿

    ⑤ 钦安殿

    ⑥ 端门

    ⑦ 景仁宫

    ⑧ 文华殿

    ⑨武英殿

    ⑩ 午门

    ? 神武门

    ?东华门

    ? 西华门

    “南宫复辟”的南宫在什么地方?“复辟”的原因和经过怎样?其后果和影响又如何?

    南宫复辟的策源地在南宫。明朝北京皇宫之外,还有三组宫院,南宫、西宫和豹房。在这三组宫殿庭院,都曾发生过以皇帝为主角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在本书中,会逐一讲述。这里讲的南宫复辟,是明正统帝朱祁镇以太上皇的身份,从南宫发动政变,夺回皇位的重大历史事件。

    南宫,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里,因位于皇宫东侧偏南,所以称为南宫。南宫的具体位置,在今北京南池子以东、南河沿大街以西的地带,是一个独立的宫廷院落,永乐帝为皇太孙朱瞻基而建,有前殿、后殿,有高墙环绕。清初曾为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王府。清朝北京王府,在皇城以内的,只有睿亲王府一座。这座南宫,明朝曾做过“皇帝监狱”,清朝府主多尔衮身后被“焚尸扬灰”,认为很不吉利,谁也不愿意住。后改王府为庙宇,名为普度寺。今有殿宇遗存,附近为菖蒲河公园。

    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中,八月十五日被俘,第二年八月十五日回到北京。回京后,他被称为太上皇,一家人从此就被软禁在南宫,从景泰元年(1450)八月,到八年(1457)正月,将近七年。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日,明英宗从南宫发动复辟,里应外合,重登皇位,这就是“南宫复辟”。太上皇朱祁镇南宫复辟,既有深层原因,也有直接原因。

    明南宫遗址

    深层原因是当时天上有两个“太阳”:景泰帝朱祁钰和太上皇朱祁镇(年龄差不到一岁)。他们兄弟矛盾的焦点是皇位。景泰帝将太上皇软禁在南宫,派兵驻守,正旦、生日,不许朝贺,形同囚犯。太上皇起码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膳馐从窦入,亦不时具。”(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南内》)他的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增高南宫城墙,伐去城边大树,宫门之锁灌铁,派兵严加戍守。太上皇曾在城边树荫下乘凉,不久大树被砍伐,问原因—内臣说出实情,原来是有大臣进言“城南多树,事叵测”(《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景泰帝遂下令“尽伐之”。太上皇朱祁镇害怕了。

    朝廷既有两个“太阳”,大臣便有两派势力。景泰帝不予重用的,原忠于太上皇帝的,或者有野心的大臣,便站在太上皇一边,同气相投,秘密谋划,寻找机会,发动政变。

    直接原因是废立太子。明英宗朱祁镇有九个儿子,已将皇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泰帝废皇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出京就藩。景泰帝只有一个儿子朱见济,他要立见济为皇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乃分赐内阁诸学士金五十两,银倍之”(《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笼络朝臣,兼作收买。然新太子朱见济被立后,第二年就死了。那么,再立谁呢?有人主张再立被废的皇太子沂王朱见深。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等,上疏力倡立朱见深,被下诏狱,严刑鞫讯,残酷折磨,体无完肤。立太子之事悬而未决,景泰帝患病不能上朝,这就为明英宗南宫复辟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南宫复辟经过了密谋、政变和镇压三个阶段。

    密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五,景泰帝朱祁钰因病,免文武百官宴贺。他实际上已经因病三天不上朝了。景泰有病,群臣汹汹。太上皇势力在暗中做准备:司礼监太监曹吉祥,文臣副都御史徐有贞、武官都督张(yuè)、武将石亨等,在密室策划,谋迎太上皇复位。先是,十四日夜,政变策划者,会聚在徐有贞家。徐有贞大喜,说:“须令南城知此意。”意思是必须要让太上皇知道我们的意思。张说:“阴达之矣。”意思是一天前已秘密奏达了。又让太监曹吉祥入宫告诉孙太后。

    十六日夜,他们又在徐有贞家聚会。徐有贞登上屋顶观看天象,说:“事在今夕,不可失矣!”这时恰有边吏报警,徐有贞建议以此为名,兵入大内,一定没有人敢阻拦!计定,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别,说:“事成,社稷之利;不成,门户之祸。归,人;不归,鬼矣!”(《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深夜,复辟政变,秘密发动。

    政变。石亨掌管宫门锁钥,夜四鼓,开长安门,进兵千人。入门后,立即关门,理由是怕“外兵”进来。另一股兵,赶到南宫。宫城大门锢锁,叩门不应。徐有贞命取巨木悬起,数十人举木撞门。又令勇士翻墙进入,与外兵合毁墙垣,墙坏门开,石亨、张等入南宫。太上皇掌灯出来问是怎么回事,徐有贞等俯伏请登大位,遂呼请太上皇上肩舆。兵士惶惧,连轿都抬不起来了,徐有贞带领大家帮忙,才得以行进。到了东华门,守门不让进。太上皇说:“朕太上皇帝也!”开门进入,到奉天门。时皇帝宝座尚在殿隅,众人搬到正中,遂升座,鸣钟鼓,启诸门。十七日晨,百官入候景泰帝视朝。徐有贞出列,跟众官说:“太上皇帝复位矣!”(《明史·徐有贞传》)徐有贞等穿常服,三跪九叩,高呼“万岁”。众官跪拜。就这样,太上皇朱祁镇夺回了皇位,年号天顺,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1457)。废景泰帝为郕王。郕王朱祁钰废后七日薨,葬于西山。

    惨杀。徐有贞即日入内阁,参预机务。明日,加兵部尚书,后兼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在官员行列中被抓下狱。其理由呢?徐有贞向英宗直前奏:“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罪名是于谦“意欲”迎立外藩,就是想迎立藩王进京,继承皇位。王文不服,辩道:“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明史·王文传》)于谦笑道:“辩什么?他们不讲事实有无,就是要我们死罢了!”明英宗决定,将于谦和王文等斩首,妻子戍边。从前景泰帝赐于谦府第,于谦辞谢。于是于谦在屋里放置景泰帝前后所赐玺书、袍铠、弓剑、冠带等,加上封条,岁时拜视。于谦以国务繁忙,寓宿直房,夜不回家。到于谦被斩,抄其家,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而正室锁钥坚固,打开一看,皆帝赐也。谦死之日,阴霾翳(yì,遮蔽)天,行路嗟叹,天下无不冤之。儿子于冕也被流放(《明史·于谦传》)。后于谦事平反,子于冕官应天府府尹,他收集整理父亲生前遗稿,刻印《节庵存稿》传世。后有《于忠肃集》,今人编《于谦集》。

    南宫复辟,多有评论,同情景泰帝者多,赞同正统帝者少。但是,我们可从另一侧面,思考历史经验。

    正统帝的错误在于杀害保卫江山社稷、生民百姓的大功臣—于谦和王文。

    景泰帝的错误在于举措失度,其主要原因是一个“贪”字。景泰帝虽在危难关头对稳定明朝统治做出贡献,但贪恋皇位,以致在对待太上皇和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

    对待太上皇帝,应当只有两条:留,则敬之以礼;否,则祭之以鬼。既不敬,又不祭,自招祸,天难救。

    对待皇太子废立的大事,废侄子朱见深,立儿子朱见济,属情有可原。但自己儿子死了,自己又重病在身,还迟迟不让原太子复立,造成人心涣散、太上皇孤注一掷的危局。

    朱祁镇,毕竟遭过大难,受过奇辱,吃过大苦,见过大世面,是经过政治磨炼的人。他复辟后执政的七年间,于敬天法祖、朝廷政务,格外重视,认真去做,做了几件“仁德之事”。

    第一,恢复他父亲宣德帝废后胡氏的皇后名位,并上尊谥。

    第二,释放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并在凤阳建造房屋以安排侍者,让他自由居住。可怜这位朱文圭,当年只有两岁,在高墙中被幽禁竟达55年。

    第三,临终时废除妃嫔殉葬制度。明朝皇帝死后妃嫔殉葬,从太祖朱元璋开始,经永乐、洪熙、宣德等四朝,终于废止。

    第四,景泰帝死后,允许其废后汪氏母女迁回郕王旧府,并可携带其在宫中所有财物。

    然而,明英宗复辟之后,并没有彻底反思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没有做过自我批评,没有发表《罪己诏》,却对太监王振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可见,国君之认错、改过,难矣!

    逛一逛

    奉天门(太和门)

    紫禁城内外朝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开始称太和门。门前的广场宽敞、开阔,有内金水河环绕,南与午门相向。明代曾是每日早朝和奏事的地方。

    奉天门(太和门)前的明代铜狮

    朱祁镇是明朝第一位在北京皇宫坤宁宫举行大婚的天子,他的皇后钱氏也是第一位在北京皇宫坤宁宫举行大婚的皇后。

    坤宁宫内景

    逛一逛

    坤宁宫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正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四年(1596)曾两次毁于大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明英宗皇后钱氏(1426~1468年),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正统七年(1442),立为皇后。钱皇后有件事情被《明史》称赞。中国帝制时代,皇后娘家被称为“外戚”。女儿一旦贵为皇后,娘家人便鸡犬升天。汉、唐的外戚之祸,危害不浅,史不绝书。明英宗考虑钱皇后娘家一族身世单微,要给其娘家封侯爵,这还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尚不是第一等的“公”。因钱皇后几次逊辞,始终没封。《明史·后妃传》说:“故后家独无封。”在整个明朝历史上,皇后家“独无封”的,只有钱皇后家。但是,钱皇后经历了八件不幸的事。

    一是日夜哀泣。英宗皇帝被俘期间,她“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明史·后妃传》)。她夜夜哭泣,哭瞎了一只眼,且长时间坐在凉地上哭,又损伤一条大腿,可能是一侧股骨头坏死吧!

    二是倾囊赎君。“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明史·后妃传》)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后,要花钱赎回。钱皇后将自己嫁妆首饰、珠宝和私房钱拿出来,期望赎夫君正统帝回朝、回家。

    三是陪住南宫。明英宗放归后,被迫住在南宫,钱皇后也陪住,如同囚徒。但她“曲为慰解”,就是耐心劝慰、开导失意的夫君。有时还做女红换钱,用来补贴生活。

    四是中年丧偶。明英宗虽然南宫复辟,重新登上皇帝宝座,但是三十八岁病故,钱皇后年轻守寡。

    五是徽号之争。明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成化帝。他的生母周贵妃,就成为太后。这位周太后,处处跟钱太后争高下、比地位。几番折腾,钱太后才获徽号,很不顺利。

    六是同葬风波。明英宗临死前,遗嘱钱皇后“与朕同葬”。但钱太后薨,周太后不同意。成化帝把球踢给大臣们讨论,自然有拍周太后马屁的,也有坚持朱明家法的,上下反复,意见不一,竟然闹到“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相争的地步,甚至于“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明史·后妃传》)。成化帝请示周太后,周太后还是不同意。皇上不答应,群臣就跪在地上不起,“自巳至申”四个时辰,约八个小时,周太后才勉强同意让钱太后同葬裕陵(《明史·后妃传》)。但事情还留个尾巴。什么尾巴呢?

    明英宗钱皇后

    七是冥间阻隔。明英宗裕陵埋葬明英宗、钱皇后和周贵妃。周贵妃对钱皇后,不但在生前,而且在身后,仍然“争宠”。死了怎么“争宠”呢?明英宗的棺椁两侧,左侧圹(kuàng)穴,安放钱皇后的棺椁;右侧圹穴,是预留安放周贵妃的棺椁。但周贵妃坚持要将钱皇后棺椁的圹穴,隔开数丈远,并要“窒之”不通,堵塞,而自己棺椁的圹穴,要与明英宗的棺椁之间相近相通。

    八是不设牌位。在奉先殿祭祀,周太后安设牌位,钱太后不设牌位。这就是说,钱皇后死后在宗庙里没有位置。

    钱皇后虽是第一位从大明门坐花轿抬进坤宁宫的正宫皇后,却遭受到八大不幸。其实这八个不幸,最大的不幸是她没有生儿育女。周贵妃为什么后来处处压着钱皇后?就是因为她的儿子做了太子、做了皇帝!

    周氏是北京昌平人。因生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周氏被封为贵妃。朱见深十九岁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成化,尊她为皇太后。成化帝死后,她的孙子弘治帝朱祐樘继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除了生育之外,钱皇后跟周贵妃还有一个差距,就是寿命短。钱皇后守寡不久就去世了,而周贵妃则享受到儿子成化帝的孝顺。明朝16位皇帝,文化素养、个人品德差异很大,各不相同,甚至有的皇帝做出许多荒唐之事。但是,明朝所有的皇帝,对待母亲、对待祖母,都极孝顺,无一例外。《明史》记载:“宪宗在位,事太后至孝,五日一朝,燕享必亲。太后意所欲,惟恐不欢。”(《明史·后妃传》)这是可信的。成化十四年(1478),周太后懿旨出内帑(tǎng)重修京师西郊名刹大觉寺(《御制重修大觉寺碑记》)。其从弟周云瑞(吉祥)为僧录司左善世(正六品),兼大觉寺住持,于弘治五年(1492)圆寂。今存寺南“周云瑞和尚塔”及碑记可作史证。

    北京大觉寺旧影

    儿子成化帝去世后,弘治帝即位,她又被封为太皇太后。弘治帝事太后也至孝。周太皇太后病疡(yáng),久之愈,诰谕群臣说:“自英皇厌代,予正位长乐,宪宗皇帝以天下养,二十四年犹一日。兹予偶患疡,皇帝夜吁天,为予请命,春郊罢宴,问视惟勤,俾(bǐ)老年疾体,获厎(dǐ)康宁。以昔视今,父子两世,孝同一揆(kuí),予甚嘉焉。”(《明史·后妃传》)弘治十一年(1498)冬,清宁宫火灾,周太皇太后移居仁寿宫。第二年,清宁宫修缮完工,周太皇太后仍回清宁宫。

    周太皇太后之弟长宁伯周彧,家有赐田,官员请求加以核查,皇帝说算了。周太皇太后说:“奈何以我故骫(wěi)皇帝法!”(《明史·孝肃周太后传》)意思是怎么能因为我而不遵守国法呢!于是,将超出土地归于官府。

    明英宗周贵妃娘家与钱皇后娘家相反,周贵妃的父亲周能为锦衣卫千户。周能死后,其长子周寿嗣职。后升周寿为左府都督同知(从一品),后来又晋升为伯。周寿依仗为当朝太后的弟弟、皇帝国舅,骄横贪婪。

    其一,时正值严禁勋戚乞请庄田,唯独周寿冒禁乞请通州田62顷,即6200亩。皇家全数划给他。在宝坻(今在天津)占田500顷,又要再得700余顷,合计约12000亩,受到弹劾,皇帝却全许之。

    其二,周寿的家人经常劫掠商船,为非作歹。

    其三,成化十七年(1481)周寿升为侯,子弟同日授锦衣官者七人。成化帝死,弘治帝立,加周寿太保,其势更为嚣张。

    其四,周寿又与建昌侯张延龄争田,两家家奴,相互斗殴,群臣不满,纷纷上章。太后二弟长宁伯周彧与寿宁侯张鹤龄至聚众相斗,都邑震骇。

    其五,兄弟并为侯、伯,位三公,史称“前此未有也”!

    外戚周家,从天顺,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五朝,在七八十年间,依仗皇家,受爵升职,侵夺民利,为所欲为,为害一方,既损害皇家的根本利益,更侵夺百姓的重大利益。又与建昌侯张延龄争田,家奴相殴,交章上闻。还多次挠乱盐法,侵公家利,有司厌苦之。

    弘治九年(1496)九月,吏部尚书屠滽同九卿联合上书,说:

    勋戚诸臣不能恪守先诏,纵家人列肆通衢,邀截商货,都城内外,所在有之。观永乐间榜例,王公仆从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今勋戚多者以百数,大乖旧制。其间多市井无赖,冒名罔利,利归群小,怨丛一身,非计之得。迩者长宁伯周彧、寿宁侯张鹤龄两家,以琐事忿争,喧传都邑,失戚里之观瞻,损朝廷之威重。(《明史·外戚传》)

    强调外戚、勋臣之害深重,明廷、勋戚尤应鉴之。

    明朝有林姓一家人,四代人之间,出了三位祭酒、五位尚书,这在明朝276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门的家风、家教,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的呢?

    林家是闽县(今在福建省福州市)人。《明史》记载林家第一代考中进士的,叫林元美,永乐十九年(1421)第三甲第一〇五名进士。他做过江西抚州府知府,算个厅局级官员。林元美的精力,主要放在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上。

    林家第二代进士是林瀚,他自幼用功,勤奋读书,明成化二年(1466)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就是在翰林院读研究生,毕业后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他在明宪宗成化帝死后,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任经筵讲官—给弘治帝讲课。这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文臣。林瀚表现出色,改任国子监祭酒。后升礼部侍郎,仍管国子监。林瀚主管国子监十年,有一件事,青史永垂。

    什么事呢?国子监生员,原来没有宿舍。家庭贫寒子弟,在外面租房子住,是一项经济负担。林瀚在主管国子监的十年期间,节省伙食等费用,一年有数百两银子,在官库储存,他用这笔钱,逐渐营建宿舍,师生不用再租房居住。明朝的这项善举,是从林瀚开始的。后来一直影响到清朝国子监的制度。

    林瀚人品端正,勤恳敬业,官升吏部侍郎。再官拜南京吏部尚书。后因年老乞休。

    林瀚平素刚毅方正,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这时他依靠的上司纷纷罢政。刘瑾借茬修理林瀚,污他为奸党,贬谪他到外地做官,他被迫退休。刘瑾被杀,林瀚官复原职,不久,致仕。后病卒,年八十六。谥文安。

    林瀚为人,谦虚厚道,坦然自守。九个儿子,其中庭?、庭机最有出息。

    林家一门,三代出了三位国子监祭酒。

    北京国子监牌楼

    我先介绍明朝的国子监。明朝有三个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明初在南京设国子监,是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

    中都国子监,洪武八年(1375)设,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洪武二十六年(1393)罢。

    北京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设,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

    国子监是“天下贤关,礼义所由出,人材所由兴”(《明史·职官志二》)。国子监祭酒都是从四品。

    林瀚家三代出了三人为国子监祭酒:

    第一代国子监祭酒为林瀚,前面已经介绍。

    第二代国子监祭酒为林瀚的第三个儿子林庭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升南京国子监祭酒。

    第三代国子监祭酒林燫,为林瀚之孙,林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后升国子监祭酒。

    林家一门,自祖父林瀚、儿子林庭机、孙子林燫,三代为国子监祭酒,《明史·林瀚传》说:“前此未有也。”这成为学坛的一段佳话。

    林家还有一段佳话。祖父林瀚退休在家,次子林庭?于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先官兵部主事(处级),又升兵部职方郎中(局级),又任苏州府知府。时苏州频年闹大水,林庭?“疏请停织造,罢繁征,割关课备振”(《明史·林庭传)。一次上奏未准,再次上奏,才获旨准。后以父亲年老,请假归乡。这时林庭?之子林炫已中进士,官礼部主事,请假探亲。这样,祖父、儿子、孙子,一家三代进士,聚集一堂。史载:“三世一堂,乡人称盛事。”(《明史·林瀚传》)

    我特别要讲一下林家出了五位尚书:

    第一位,林瀚官拜南京兵部尚书。

    第二位,林瀚次子林庭?,官工部尚书。林庭?中进士后,传承家风,正直做人,勤慎做事,在湖广任布政使(副省长),政绩卓异,升右副都御史,回京任工部侍郎。当时大兴坛庙工程,又兴西苑宫殿、北京沙河行宫,他屡次请以俭约先天下。又因水旱灾害,乞请停采大木、罢除烧造。由工部侍郎升为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第三位,林瀚第三子林庭机,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后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再升工部尚书。年老致仕,万历九年(1581)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保,谥文僖。

    第四位,林瀚之孙林燫,为林庭机长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后升国子监祭酒。隆庆改元,擢礼部右侍郎,充日讲官。北边形势紧急,条上备边七事。改吏部,调南京吏部,署礼部事。魏国公徐鹏举废长立幼,燫持不可。万历元年(1573)进工部尚书,转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第五位,林烃,为林庭机次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广西副使。因灾异极陈矿税之害,请释逮系诸臣。不报。终南京工部尚书,致仕。

    林氏一门,荣耀四代,出了三位国子监祭酒,五位尚书,能够阖门做到:知书达理,内行修洁,言行一致,史书称赞。这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仅此一家。

    还有一个小故事:林家谥号—林瀚,谥文安;第三子庭机,谥文僖;孙林燫,谥文恪。都谥“文”字,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之果?可以说,既是巧合,也是必然。这在明朝,也是只有林氏一家而已。

    明代福州林氏一门,处人处事,为官为民,奉行一条祖训家规,这就是:养正心,走正道,务正学,亲正人。

    成化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十八岁继位,在位23年,死时四十一岁。他幼年时期,伴随皇父英宗亲征、被俘、被囚、复辟等大起大落的命运,亲身经历了作为皇太子被立、被废、再被立的反复折腾。另一方面,明朝已经建立百年,永宣之治的余波还在,各种危机都还在酝酿之中,恰逢难得的太平之世,朱见深一辈子生活在深宫里,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可以得到极大满足。这种奇特的人生际遇,使得成化帝演绎出不少奇特的故事。

    明宪宗朱见深像

    朱见深虚岁三岁时,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他的奶奶孙太后,将他立为太子,并把他放在身边养育。孙太后有一位宫女,姓万小名贞儿,山东诸城万家庄(一说在诸城市舜王街道,另一说在原桃源乡万家庄)人(侯云昌主编《诸城名人》)。父亲万贵为县吏,被贬谪到顺天府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她四岁被选入宫,聪明机智,善解人意,在明英宗母亲孙太后宫里为宫女。她比朱见深大十七岁,这时已经二十岁了,悉心照料年幼的见深。朱见深小时候很难见到父亲和母亲,是奶奶孙太后和宫女万氏给予他温暖的呵护和教育,特别是万氏,亦奴、亦母、亦姐、亦妃,每天形影不离,成为他的感情寄托。

    朱见深十五岁时,孙太后去世,他与万氏的亲密关系很快升温。但因出身和年龄的反差太大,明英宗和钱皇后、周贵妃,绝不可能让万氏成为朱见深的正妻。明英宗亲自为朱见深选太子妃,选了三位女子,分别是王氏、吴氏和柏氏,王氏排在第一。但是没来得及册立,明英宗病重、去世,事情就耽搁下来。但明英宗遗命见深百日后完婚。

    太后做主,选中吴氏。成化帝于天顺八年(1464)七月二十一日,册吴氏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吴皇后,顺天(今北京)人,父亲吴俊为羽林前卫指挥使。吴皇后知书达理,雅好音律,自当主持六宫,母仪天下。但吴皇后很快便与万贵妃发生冲突,并杖责了万贵妃。万贵妃向皇帝哭诉,求皇上做主。八月二十二日,刚刚册立一个月的吴皇后,就被成化帝给废了。废后吴氏搬到西内别馆居住,其父兄戍登州陵。

    两个月后,成化帝举行第二次大婚礼,皇后为王氏。

    四个月的时间里,皇帝两次举行大婚,这在紫禁城的历史上,也是唯一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不可忽视万氏的力量。

    摆在皇后王氏面前的大难题是:如何处理同万贵妃的关系。

    新皇后王氏,聪明贤惠,很有智慧。王皇后“终其身,不十幸,无所妒忌”(《罪惟录·王皇后列传》)。一辈子受到成化帝宠幸不到十次,但她对丈夫恪尽妻道,毫无怨言。而面对万贵妃的专宠,史书说她:“万贵妃宠冠后宫,后处之淡如。”(《明史·后妃传》)其结果呢?史书说她“母仪两朝,寿过八十”,被誉为明史中“最尊且寿”的皇后。明成化帝的王皇后,先后做了23年皇后、18年皇太后、13年太皇太后,共计54年。王皇后居上不骄,居下不忌,心地善良,言行知礼,看得淡,想得开,心胸宽,气量大,这是王皇后幸福人生和健康长寿的秘诀。

    成化帝的后妃,《明史·后妃传》记载为五人。第一任皇后吴氏被废掉,幽居西宫。第二任皇后是王氏。另一位邵妃生下兴献王朱祐杬,后来成为嘉靖帝的祖母,也得善终。还有一位是纪妃,后面再详细讲。只有万贵妃在五位后妃中,受到专宠,始终不衰。

    万氏在成化二年(1466)正月,生下皇长子,成化帝大喜,派太监往名山大川寺观挂袍行香,敬祈祷佑,遂封为贵妃。但是,这位皇子当年夭殇。这年万贵妃三十七岁,此后不再怀有身孕。

    成化帝没有儿子,朝廷内外甚为担忧,言者每请多选妃嫔,多生儿子,以广继嗣。

    成化四年(1468)九月初三日夜,发生了一个奇怪天象:天空出现彗星,向东北移动,五天之后,便形成一条三丈多长的巨大尾巴,直指西南。从这天开始,彗星凌晨出现在东方,其尾西指,黄昏则出现在西方,其尾东指,直到十一月十四日,才逐渐消失,历时70天。这是明朝建立百年以来,在天际运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的一次彗星,引起朝野恐慌。

    朝臣们将这一现象,与没有皇子、专宠的万贵妃联系起来。但成化帝嘴硬说:“内事也,朕自主之。”(《明史·后妃传》)于是万贵妃更加恃宠而骄。她身边的太监,稍不如意,即遭斥逐。其他妃嫔御幸怀有身孕,遭到饮药堕胎的不计其数。但是,万贵妃一手难以遮天,百密必有一疏。成化五年(1469)四月,贤妃柏氏生下一位皇子朱祐极。这一次成化帝并不急着册立太子,直到成化七年(1471)十一月,才册立皇子朱祐极为皇太子。谁知刚过去两个月,皇太子突然生病,刚病了一天竟然死了。于是人们纷纷猜测,一定是万贵妃下的毒手。

    人们要问:万贵妃比成化帝大17岁,不是短暂受宠,而是终身专宠,直到五十八岁薨逝,这是为什么呢?她用的什么迷魂药将成化帝迷住了呢?

    一是美。“丰艳有肌”,丰满艳丽,肌体健壮。美是宠妃、爱妃的共同特质。但也有书说她“貌雄声巨,类男子”,并不艳丽。万贵妃究竟长得如何,既没有《长恨歌》描述,也没有影像记录,更没有人亲眼见过,即使当时有宫女、太监见过,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所以人们只能根据想象去推测。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在成化帝眼里,一定是美的。

    二是媚。聪颖机警,善谀帝意。作为爱妃,美丽是条件之一,迎合是条件之二。史书说万贵妃:“机警,善迎帝意。”(《明史·后妃传》)聪明机智,善于迎合皇上,是万贵妃的特殊本领。

    三是刚。女人柔是美,刚也是美。成化帝爱喝酒,万贵妃“常戎装侍酒”;成化帝喜骑马,常出游,万贵妃“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博得皇帝的宠爱。“上每顾之,辄为色飞。”(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成化帝幼年因皇父大起大落,缺少安全感,尤其需要女性的爱护。史书有说法“:末嬉(妹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晋书·五行志上》);唐武宗贤妃王氏,十三岁入宫,善歌舞,性机悟,喜游猎,着戎装,“每畋苑中,才人必从,袍而骑,校服光侈,略同至尊,相与驰出入,观者莫知孰为帝也”(《新唐书·后妃传下》)。人们将成化帝的万妃同唐武宗的贤妃相比。

    四是智。笼络群下,细察动静。运用手腕,掌控皇帝,后宫妃嫔,难得侍幸。史书写她:“且笼络群下,令觇()候动静。”(《明宪宗实录》卷二八六)其他妃嫔有孕,派人用药,进行堕胎。身边太监,一忤妃意,立遭斥逐。万贵妃编织了一个控制整个后宫的严密的贵妃网。

    五是缘。万贵妃的反常举动,必然遭到官员反对。然而,官员愈谏,宠爱愈笃。大臣见朝廷数年没有皇子出生,言官劝帝恩泽普霖,成化帝拒不接受,且宠万贵妃益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就是缘。

    万贵妃过于奢华。初居昭德宫,后移安喜宫,进封皇贵妃,服用器物,奢侈至极,四方珍奇,归己名下。万贵妃酷爱宝石,“京师富家,多进宝石得宠幸,赏赐累巨万”(韩邦奇《苑洛集》)。大太监梁芳就是靠“日进美珠珍宝悦妃意”(《明史·梁芳传》)而飞黄腾达的。万氏一门,父兄弟侄,恩泽普受,异乎寻常。赏赐金珠宝玉,多得无法计算。甲第宏侈,田连州县,佞幸出外,科敛民财,倾竭府库,骚扰百姓。

    花开有谢,贵妃暴死。怎么死的?书有两说:一说是万贵妃命鞭挞一宫婢,愤怒至极,气咽痰涌,一口气憋死;另一说是《罪惟录》的记载“或曰左右缢万死”,就是被其身边的太监或宫女勒死的。这自然是无法考据了。成化帝惊闻万贵妃噩耗,不语久之,长叹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明史·后妃传》)于是,悒悒无聊,寝食不安,同年崩逝。

    逛一逛

    昭德宫

    万贵妃在成化二年(1466)到成化十二年(1476)之间住的寝宫。成化十二年(1476)万氏进封皇贵妃后搬到安喜宫居住。

    安喜宫

    明宪宗朱见深宠妃万贵妃居住的宫殿,万氏于成化十二年(1476)进封皇贵妃时开始居住,一直居住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暴卒于安喜宫,独葬天寿山皇陵区之西南隅万娘坟中。

    成化帝独宠万贵妃,使得自己缺少子嗣。但他没有想到邂逅一位广西土司女儿纪氏,竟与她演绎出一段历史故事。

    纪妃,姓纪,名字不详,贺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她本是广西一位土司的女儿。成化年间,明军出征,这个女孩被俘入宫,成为宫女。纪氏,非常聪明,做事勤敏,通晓书文,受命看守内府的珍藏宝物。这时,万贵妃特受宠,嫉妒其他妃嫔。后宫如怀有身孕的,便设法秘密进行堕胎。文渊阁大学士彭时、礼部尚书姚夔曾为此谏言,成化帝说:“内事也,朕自主之。”(《明史·后妃传》)并不理会。万贵妃更加骄横。太监一忤其意,立即斥逐。后宫御幸有身孕而被用药堕胎者,难计其数。有的妃子,生下儿子,却被害死。柏贤妃生悼恭太子,后被万贵妃所害。

    一天,成化帝偶然到内府珍藏文物处,见到管理书画、器物的纪氏,进行询问,对答满意。成化帝一高兴,就在内府珍藏文物的地方,幸了纪氏,遂怀有身孕。万贵妃知道后,又嫉妒又怀恨,令宫女给纪氏钩下胎儿。宫女向万贵妃谎报纪氏是“病痞”,而非有孕。纪氏就被贬谪到西内安乐堂居住。安乐堂在金鳌玉蝀桥(今北海大桥)西头,棂(líng)星门北,羊房夹道内。凡宫人病老或有罪,就先发到此堂,待年久再发到浣衣局。

    纪氏十月怀胎,到了产期,生下一儿,就是朱祐樘,也就是后来的弘治帝,即明孝宗。万贵妃命守门太监张敏,将新生小儿在水里溺死。张敏惊讶道:“上未有子,奈何弃之?”(《明史·孝穆纪太后传》)于是,将小儿藏匿起来,偷偷用粉汤蜜糖哺育。万贵妃派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待小儿长到五六岁时,都没有敢剪掉胎发。这时,废后吴氏,谪居西内,靠近安乐堂,密知这件事,也亲自往来哺养,而成化帝一直不知道。

    成化帝自万贵妃生的皇长子和贤妃生的太子死后,一直没有生男孩,皇帝无嗣,宫廷内外,朝廷上下,全都为之忧心。

    成化十一年(1475),已经二十九岁的成化帝召太监张敏梳头,照镜叹道:“老将至而无子!”张敏立刻跪地奏道:“死罪,万岁已有子也!”成化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太监怀恩从旁顿首奏道:“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明史·孝穆纪太后传》)

    成化帝得知已有皇子后,立刻大喜,想见皇子。

    于是,成化帝当天幸西内,派遣太监前往迎接皇子。内臣到纪氏居所,纪氏知道儿子从未见过皇父,怕儿子见了之后,不知所措。因为皇宫里的男人—太监,都不能穿黄色袍子,都没有胡须。皇宫里只有皇帝一人,穿黄袍、有胡须。于是纪氏抱着皇子边哭泣、边教导说:“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明史·孝穆纪太后传》)就是说,儿啊,你见到一位身穿黄袍,脸上长胡须的人,就是你父亲,扑上去,喊皇父!于是,给皇子穿上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头发披地,走投帝怀。成化帝将儿子抱在膝上,抚视久之,既悲又喜,流着泪说:“我子也,类我。”(《明史·孝穆纪太后传》)是我的儿子,很像我!派太监怀恩赴内阁,传告事情原委。群臣闻知,皆大欢喜。次日,入贺,起名祐樘,颁诏天下。当年十一月,立皇子祐樘为皇太子。

    朱祐樘被立为太子后,得到成化帝生母周太后的保护。时周太后居仁寿宫,跟皇帝说:“以儿付我。”此后小太子朱祐樘跟着周太后住在仁寿宫。一天,万贵妃召太子朱祐樘吃饭,周太后跟他说:“儿去,无食也。”孩子,你去了不要吃东西!皇太子到了,万贵妃赐食,说:“已饱。”给他羹喝,说:“疑有毒。”万贵妃生气地说:“是儿数岁即如是,他日鱼肉我矣。”这个孩子这么小就这样,将来还不以我为鱼肉吗!(《明史·孝穆纪太后传》)

    纪氏交出皇子后,自己被封为妃。她由西内安乐堂,移居西六宫的永寿宫。成化帝也数次召见纪妃,相与饮酒,很是欢快。万贵妃听说后,日夜哭泣,埋怨并叹息道:“群小绐(dài)我!”(《明史·孝穆纪太后传》)这群小子,欺骗我!

    仁寿宫(宁寿宫)

    逛一逛

    仁寿宫(宁寿宫)

    位于紫禁城的东北部,清乾隆时改建为宁寿宫区。明代这一片地区比较空旷,只建有不多的几座宫殿:仁寿宫、哕鸾宫等,是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明代先后居住在仁寿宫的太后太妃,较著名的有:成化年间的周太后,天启年间的郑太妃(万历宠妃)、李选侍(光宗宠妃),崇祯末年的懿安皇后张氏(天启皇后)。

    永寿宫前石影壁

    逛一逛

    永寿宫

    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长乐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更为现名。清代的永寿宫因为距离慈宁宫、养心殿最近,所以屡次作为筵宴场所,在公主下嫁时宴请女眷。

    万贵妃知道自己受骗了,会甘心而不报复吗?

    同年六月,纪妃暴死。纪妃的死因,有说是万贵妃密设毒酒害死的,也有说是自缢死的。没有史料可查,算是一桩疑案。

    有记载说:朱祐樘出生后,头顶有一方寸处没长头发。有人说,这或许是药物中毒所致。

    总之,人们认为:纪妃之死,实万妃害死的;张敏吞金自杀死,是因怕万妃报复。

    万贵妃此时已经怀孕无望,遂放松了对其他嫔妃的监督,成化帝接连得了多位皇子。久之,帝后宫生子渐多,太监梁芳等恐怕太子年长,他日继立,将治己罪,合伙建议万妃劝成化帝易储。会泰山地震,占卜者谓:应在东宫。成化帝心里害怕废立之事才作罢。

    朱祐樘即位后,追谥母亲纪氏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弘治帝悲念母亲,特遣太监蔡用前往,了解母亲娘家人情况,得到“纪父贵、纪祖旺兄弟”的信息,回宫奏报。弘治帝大喜,改父贵名为贵,授为锦衣卫指挥同知;改祖旺名为旺,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并赐予第宅、金帛、庄田、奴婢,数量之多,不可胜计。追赠太后父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母为夫人。遣官修太后在广西贺县的祖茔,置守坟户,守护坟茔。但是,后又查,为不实,遣戍贵和旺。弘治三年(1490),礼部尚书耿裕奏道:粤西兵乱之后,田地抛荒,人民奔窜,岁月悠远,踪迹难明。建议参考明太祖与高皇后,在宿州建庙,春秋祭祀故事。可定拟太后父母封号,立祠桂林致祭。弘治帝曰:“皇祖既有故事,朕心虽不忍,又奚敢违!”(《明史·后妃传》)于是,封纪后父为庆元伯、母为伯夫人,在广西桂林府立庙,岁时祭祀。弘治帝流泪允准。

    明朝有位商辂(1414~1486年),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连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明史》说:“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明史·商辂传》)有明一代,殿试89科,而解元、会元、状元集于一身者,只有商辂一人。而明清500多年,进士考试201科,高中进士51624人,而乡试、会试、殿试第一者,也只有商辂一人。

    明清的科举考试,继承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传统,略有变通。在童试考秀才之后,主要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在省城举行,由学政(相当于教育局局长)主持,朝廷派乡试主考官,中试者第一名称解元。第二级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考试,朝廷派会试主考官,中试者第一名称会元。第三级为殿试,由皇帝主持,中试者分为三甲(等),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新科状元可以从奉天(皇极)门、端门、午门、承天门(天安门)、大明门的中门走出;免试入翰林院庶吉士;直接授修撰(从六品)等。

    明朝行政系统,皇帝之下,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内阁设大学士,人数不固定,一般为五至七人。其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皇权与相权,经常有矛盾:皇权过大,内阁只备顾问,没有实权;相权过大,遇上弱势皇帝,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1380),宰相胡惟庸以“叛国罪”被杀,罢丞相不设,内阁权力,归于六部。洪武帝朱元璋直接领导六部。这实际上等于皇帝兼宰相,其好处是权力集中,减少行政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其坏处是皇权得不到制约,使专制君主更易专制。而且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皇帝每日亲政、勤政,否则会导致行政机构运转失灵。

    永乐帝以后,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到他儿子洪熙帝、孙子宣德帝时,内阁权力,日渐加重。宣德帝为他年幼的儿子继位,制定了内阁票拟制度,凡事由各衙门提出方案,内阁大学士为皇帝草拟处理意见,司礼监代表皇帝朱笔批示。皇权运作,皇帝用了两手:权力交内阁,票拟交内监,二者相制约,皇帝操君权。所以到弘治帝继位时,皇帝不用操心朝廷的日常事务,由内阁和司礼监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明代内阁大学士,据《明史·宰辅年表》统计为189人。成化朝的内阁有个特点,清一色的学问官。如陈文,正统元年(1436)殿试榜眼(一甲第二名);刘定之,该科会试第一名、殿试探花(一甲第三名);彭时,正统十三年(1448)殿试状元;而商辂,已如前述。商辂身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他的事功主要在成化朝。

    商辂,不仅学问超群、为官正直,而且丰姿瑰伟、仪表堂堂。因此,明英宗帝钦点商辂为状元,并简任为展书官,在皇帝身边文学侍从,以备顾问。

    北京贡院旧影

    逛一逛

    京师贡院

    乡试(秋闱)与会试(春闱)的场所。清代京师贡院在内城东南,代表东方文明之意。原为元朝礼部旧址,明永乐十三年(1415)改为贡院(一说为明正统年间事),万历二年(1574)拓建。

    天有不测风云。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刹那之间,政局动荡。郕王朱祁钰替代正统帝,改年号为景泰,这就是景泰帝。当时,蒙古瓦剌,大兵压城,国都北京,危在旦夕。朝廷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要不要迁都南京?二是要不要保卫北京?

    商辂像

    面临上述两大政治难题,在朝大臣无法回避,不能含糊,必须回答。一方,以徐有贞为首,主张迁都。其连带的问题是,不必保卫北京。另一方,以于谦等为首,反对南迁。其连带的问题是,誓死保卫北京。

    商辂在这个临大事、决大议的面前,坚决反对迁都,主张积极抗敌。《明史》记载:“徐珵(有贞)倡南迁议,辂力沮之。”商辂反对首都南迁,主张抵抗瓦剌。当时于谦为兵部尚书,他为兵部左侍郎。他的志向志趣、品格品性与于谦非常相似!商辂后官兼左春坊大学士,赐第南薰里。

    商辂在南宫复辟后,被革职,斥为民。虽然明英宗每每怀念:“辂,朕所取士,尝与姚夔侍东宫”(《明史·商辂传》),而不忍弃之,但天顺年间,竟不再任用。

    政治天气,风雨无常。明英宗崩驾后,成化帝继位,商辂重新得到重用。

    成化三年(1467)二月,商辂被召回北京,受命以原官入内阁。商辂疏辞,成化帝说:“先帝已知卿枉,其勿辞。”(《明史·商辂传》)意思是先帝皇父已经知道你冤枉,你就不要推辞了。商辂接任后,上疏建言八条:勤学、纳谏、储将、防边、省冗官、设社仓、崇先圣号、广造士法。成化帝都接受了。并请恢复成化元年以来因建言而被贬斥的官员职位,于是罗伦、孔公恂等也都恢复了原官。

    在成化时期,商辂先后担任兵部、户部、吏部的尚书,在内阁竟达十年。商辂为官正直,不容邪恶,甚至对皇帝宠信的大太监汪直,也敢于建言,维护正义。及至对于当今皇帝宠爱的万贵妃,也敢不给面子,拒绝所请。

    先说第一件,敢劾大太监汪直。成化十三年(1477),设西厂,太监汪直总管。明朝先后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具有特务性质的机构,侦缉四出,任意抓人,屡兴大狱,酷刑逼供,卖官鬻爵,无法无天。汪直之督西厂,任施威风,数兴大狱。(《明史·汪直传》)

    商辂率同官员,条陈受宠信太监汪直11大罪,言:圣上您偏听偏信汪直,而汪直又寄耳目于一群小太监。他们都自说秉承您的密旨,以此专事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无恶不作。自从汪直用事,官员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立即除去,那么,“天下安危,未可知也!”(《明史·商辂传》)

    成化帝看了商辂等的条陈后,大不高兴,说:“用一个太监,怎么会危害天下,谁主此奏者?”命司礼太监怀恩传旨,严厉诘责。商辂正色回奏,略曰:

    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汪)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边城要害,守备俄顷不可缺,(汪)直一日械数人。南京,祖宗根本地,留守大臣,(汪)直擅收捕。诸近侍在帝左右,(汪)直辄易置。(汪)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明史·商辂传》)

    大学士万安、刘珝、刘吉也引义慷慨,怀恩、梁芳等稍稍收敛。商辂向同列谢曰:“诸公皆为国如此,辂复何忧。”(《明史·商辂传》)时兵部尚书项忠等也弹劾汪直,成化帝遂罢西厂。商辂等奏罢西厂,是明史以正压邪的一件大事。

    汪直虽不视厂事,却宠幸如故,必然反扑。他们攻谮商辂曾收纳指挥杨晔的贿赂,商辂心不自安。这时,御史戴缙大颂汪直之功,并请恢复西厂。商辂见势,遂极力求去。成化帝允准,诏加少保,赐敕驰传归。商辂既去,朝中士大夫更加俯首事从大太监汪直,没有人敢与汪直相抗争。

    再说第二件,敢犯万贵妃玉颜。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拿出她父亲的画像,让商辂在上面题赞,给润笔费金银绸缎非常厚重。商辂极力推辞,来者说这是万贵妃的意思。商辂说:“非上命,不敢承也。”(《明史·商辂传》)不是皇上的钦命,不敢应承。万贵妃不高兴,商辂也不在乎。

    一年,天空出现彗星。给事中董旻、御史胡深等弹劾不称职大臣,涉及商辂。御史林诚也诋毁他,但成化帝不听。商辂便请求免官。成化帝发怒,命令逮捕这些言官,加重惩罚。商辂说:“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明史·商辂传》)成化帝喜悦,上述董旻等官杖责后恢复原职。商辂后升兵部尚书,又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十三年(1477),进谨身殿大学士。

    商辂退休后,华盖殿大学士刘吉,见其子孙林立,叹道:“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商辂答:“正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明史·商辂传》)居家十年卒,年七十三。谥文毅。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等存世。

    商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明史》赞道:“商辂,侃侃守义,尽忠献纳,粹然一出于正。”历史对商辂的评价是一个字:正。人的一生,得个“正”字,足矣!

    成化帝有内阁大臣和司礼太监票拟批红,逐渐疏离朝臣。那么,他在宫里都做些什么呢?

    明成化帝读书、绘画、写字、听戏,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他还特别喜欢收集珍宝和古玩,甚至还曾经打算仿效明成祖,派人出洋收集。他宠爱的万贵妃也有同样的雅好,派出宦官到全国各地采办。如历代名人字画和金银、青铜器、雕器、瓷器、骨器、木器、漆器等;还有陕西、辽东的药材,中国东北、朝鲜的海东青、白鹊、文鱼,辽东、山西、陕西的皮货,浙江、南直的花木,四川的生漆,江西、浙江的瓷器,广东、广西的珍珠,湖广的鱼鲜;还通过广州、泉州、宁波等市舶司搜罗异域的宝石、珊瑚、珍珠、香料、珍禽等。另派宦官往浙、闽、川、滇、陕开采银矿,往辽东、湖广等处淘金、采金,往江南督办织造,往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

    景德镇御器厂在经历宣德朝短期高度发展之后,到成化年间,再现高峰,宫廷御瓷,出现斗彩鸡缸杯,名扬天下,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在拍卖市场拍出天价。

    什么是明成化斗彩瓷器?就是明朝成化年间烧制的、斗奇争艳、彩色缤纷的瓷器。斗彩瓷器的烧造工艺大致是:先将瓷胎画青花,上釉,入窑经1300℃高温烧制;再在釉上绘画红、黄、蓝、绿等各种色彩的图画和纹饰,二次入窑经600~800℃低温烧制完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画争相斗艳,因色彩鲜丽而得名斗彩;斗彩瓷器虽在宣德创烧,却在成化精美,因而称“成化斗彩”。

    明成化斗彩瓷器中,名气最大的是斗彩鸡缸杯和斗彩三秋杯。

    第一,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从这件瓷杯子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知道:

    时代—明代成化时期烧造。

    工艺—斗彩,什么叫斗彩,上面已经讲过。

    图案—以鸡为图。这件瓷杯的外壁,绘两组相同鸡群:均为一公鸡、一母鸡、三雏鸡。画师以娴熟的画技,画出母鸡和公鸡的沉稳、雏鸡的顽皮,活灵活现,跃然瓷上。鸡群周围,洞石清秀,幽兰碧青,牡丹吐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器型—缸杯,类似水缸的器型、敞口的杯子。

    所以,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成化年间烧制的斗彩工艺的以鸡为主要图案的缸型的杯子。

    成化斗彩鸡缸杯,胎体轻薄如纸,釉质晶莹如玉,杯内光素无纹饰,杯底铭文成化年款。鸡缸杯的微妙在于:杯体娟秀,胎薄如纸,构图自然,色彩淡雅,形像生动,完美协和,有动有静,情趣盎然,技艺卓绝,宛如天成。

    斗彩鸡缸杯为御用酒杯。说起饮酒,文献记载一小故事:金章宗曾偕宠妃,月下游幸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琼岛)。二人对坐,饮酒和诗。帝出上联曰:“二人土上坐”;妃对下联曰:“一月日边明。”明朝宫廷,已喝白酒。酒味浓烈,故用小杯。相传成化帝与万贵妃,明宫月夜,碰杯戏饮。这件明成化鸡缸杯由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明朝万历时期就价值连城,深受万历皇帝喜爱。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明代郭子章撰《豫章陶志》曰:“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清初大收藏家高士奇《成窑鸡缸歌注》曰:“成窑酒杯……名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磁色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清代朱彝尊《曝书亭集》云“:万历窑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款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镒,为20两。一只鸡缸杯,清朝中期值一百两银子。乾隆帝有“鸡缸最为冠”的赞誉诗句。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第二,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这件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藏,高39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26厘米。为什么叫三秋杯?因画面描绘的是秋天景色,而秋季指农历七、八、九月三个月,称为“三秋”,故有“三秋杯”之称。这件三秋杯,轻灵娟秀,薄如蝉翼,釉彩淡雅,画意清新。外壁绘两组山石、兰花、绿草,几只飞蝶,翩跹起舞,翻飞上下,栩栩如生。拿着瓷器,手的指纹,从背面看,纹理清楚。杯底有“大明成化年制”款。相传是成化帝专为万贵妃烧制的,共烧瓷杯五对,选出这一对最好的而将其余的毁掉,并处死烧制工匠,工艺失传,瓷土用绝。这一对三秋杯,成为传世精品、孤品、神品。

    要说三秋杯,必说孙瀛洲(1893~1966年)。孙瀛洲先生原是河北冀县农民,后为北京敦华斋古玩店老板。他学勤业精,20世纪40年代,曾以40根金条,从当铺买到清宫流散出的一对斗彩三秋杯。回到家里将之珍藏,老婆孩子都不让看,一人关在屋里欣赏,甚至于妻子三番五次催促吃饭,都浑然不动。1956年,他将这对孤品三秋杯,捐献故宫博物院。

    成化瓷器之所以精美,原因之一是清官督陶。

    在朱祁镇、朱祁钰兄弟天子的三十年期间,于御窑瓷器,有一件大事:永乐十九年(1421)烧毁的皇宫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宁二宫,正统六年(1441),重建告成。三殿二宫建成,需要大量瓷器。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看一看

    成化斗彩,传世罕见,在此举两例。

    第一例,1999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刷新中国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

    第二例,2014年4月8日,又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以28124亿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

    成化时有一位贤能清廉的督陶官何(huán),被派往景德镇。何的事迹,《先别驾西野公传》记载:何,华亭(今上海)人。自幼聪颖,长得非常隽秀,作文赋诗,众人惊讶。但是,参加科考,六次落第。连连下第,悒悒不乐。一位张公惜才,建议他去做官。他到吏部,竞聘任职。让他作饶州别驾。别驾,就是副职。当时有句民谚:“宁愿做县正,不愿做州副”。民间也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他愿意做县的正职,而不想做州的副职。心里不乐,又去找张公。张公说:饶州的副职,虽官府在府城鄱阳,却有衙署在景徳镇。所职掌事务,只有御窑厂一事,没有杂务,劝他就职。于是,何携带家眷到景德镇上任。

    当时,成化帝要御用龙凤瓷器,欲以宣德窑为范型,照样烧造,务求精美。何闻命之后,既苦恼,又担心。他日思夜想,战战兢兢,会同工匠,共同密商。于是,选取精细材料,绘制最佳图样,每次烧窑,放置上百成千的瓷胎。然后,何整肃衣冠,与同事一起,默默祷祝。瓷器经过窑火,产生窑变—或器型变,或颜色变,如蓝白色变为红色,等等。大家额手相庆,烧窑完全成功。上呈瓷器,宫中称旨。

    由是,何三年任满,又任三年,考核满意,再留任三年。何在饶州连任九年。他要离任,多处延请,一概不去。最后离职,浮梁县官民,景德镇工匠、市民,有的背着慈母,有的搭起帐篷,夹道相送,盛况空前。

    仁者高寿。何居官,清廉勤慎,体恤民情。如窑变的瓷器,不可再现。他将这些窑变的精品,没有上交,因为交了,朝廷再要,再到哪里去找呢!于是,将这些窑变极品,储藏仓库,加以封存。景德镇人感激何公,高恩大德,为民造福。

    何公不攀富贵。宁王看中他的孙子,要结为姻亲。他认为:福兮祸所伏,此或非福,毅然谦辞。后来宁王败落,何公高明,得以显现。

    何退休后,家居悠闲,读书著述,游戏泉石,20年后卒。寿八十五。正如《论语·雍也》里说的“仁者寿”。

    弘治帝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北京皇宫第七位主人。前面我讲过,他秘密出生在西宫安乐堂,直到六岁才第一次见到皇父,当年被立为太子。九岁正式开始读书,十八岁娶张氏为太子妃,当年继位,立妃为后。从此,独宠张后,没有妃嫔。这在明朝是唯一的。

    明孝宗朱祐樘像

    张皇后,兴济(今在河北省沧州市)人。父名峦,以乡贡入太学,为人敦厚,重信义。母亲金夫人,据说梦月入怀而生张后,颇有几分神秘的色彩。成化二十三年(1487),张氏被选为太子妃。同年,朱祐樘十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弘治。张氏被册为皇后。

    弘治元年(1488),太监郭镛请选秀女,储于宫中,拟等朱祐樘服完丧后,册封二人为妃,以便繁衍子嗣。因在服丧期间,便搁置了。第二年,礼科右给事中韩鼎又提出选妃问题。朱祐樘虽然同意韩鼎意见,但为张皇后所制而没有实现。张皇后呢,则靠祈祷来乞求子嗣。

    周太皇太后选了两个美人,一为郑氏,一为赵氏,在宫中服侍朱祐樘。后来郑美人生下一个儿子。周太皇太后向朱祐樘致贺,他感到很为难,因为不知如何跟张皇后说。周太皇太后说:“这事好办,孩子就算是张皇后生的。然后诏告天下,立为皇太子。”张皇后也赞成这样做。这个孩子就是朱厚照,后来的明武宗正德皇帝。

    有一次,张皇后想制作一件珍珠袍,就跟弘治帝说,须差太监王礼去广东的珠池采取,这样才整齐好看。弘治帝没有同意,但珍珠还是要给的,便叫王礼到内库去检选。王礼从成祖朱棣以下诸帝所储的珍珠中,选择了一些光泽晶莹的,制为袍服。事情办妥之后,弘治帝才责备王礼说:内库有的是好珍珠,你却要借故去广东。去后难免生事坏法,扰乱百姓!这回且罢,今后再这样,必定剥皮示众!

    弘治帝去世后,儿子朱厚照继位为正德皇帝,张皇后成为张太后;正德帝无子,去世后以兴献王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这就是嘉靖帝。张太后便成为皇伯母,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她去世。这位张皇后仗着皇后、皇太后、皇伯母的三个身份,庇护自己亲戚,在外为非作歹,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明代,外戚之被宠,没有超过外戚张家的。

    明孝宗张皇后像

    张皇后之父张峦,父以女贵,由一介书生,一跃而为都督同知,再封寿宁伯,进寿宁侯,死后赠昌国公。既无政绩,也无武功,却公、侯、伯占全了。

    张峦有两个儿子:张鹤龄和张延龄,俱封侯爵。张氏兄弟,强抢民田,横行霸道,争夺民利,如虎似狼,漫无法纪。北方占地还不满足,又跑到南方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搜刮民田。老百姓惊骇,大祸来临。有大臣急切疏奏,请求把已被侵占土地还给百姓,戒谕张鹤龄遵守法度,他的家僮等人,应该在官府登记而禁止其出入,所有帮闲、帮凶等无籍之徒,通通驱逐,勿使其继续为恶。这种为民请命的正义之声,根本没有得到朱祐樘的回应。

    弘治帝的暧昧态度,助长了张氏兄弟的气焰,他们又染指商业。弘治六年(1493),皇帝纵令张氏家族开店设肆,邀截商人货物,垄断市场,自都城内外坊市,到通州张家湾以及河西务等处,所有民利民产,全部被其侵夺。弘治九年(1496),发生了周太皇太后之弟周彧与张皇后的兄弟张鹤龄两家纷争,成群结伙,手持器械,聚众斗殴,轰动京城。皇亲国戚,尚且如此,既失观瞻,亦损朝威。大臣为此上疏说:“皇上听说此事后,难道能够无动于衷吗?勋戚之家开设店铺,引起老百姓的怨恨,戚属之间也容易结仇,怨恨愈积愈深,仇则一结而不易解。”弘治帝朱祐樘怎么办?周家手心是肉,张家手背也是肉,最后只是张榜禁谕,问题不了了之。

    盐税是明朝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国家专管,需要批件,颁发凭证,实行专营,也是暴利行业。周、张两家外戚,走皇门,搞特权,千方百计,牟取暴利。弘治十七年(1504)初,周寿家奏买两淮残盐80万引,张寿龄家奏买长芦、两淮残盐96万余引。有大臣上书指出:万一王府皇亲及左右贵幸之人援例奏请,不好拒绝,照例赐予,则又没有那么多盐引。再说,将灶丁现在煎的盐都给了他们,商人支盐更难;而且他们一出盐场,弊端百出,阻坏盐法,使商贾不通。希望皇帝收回成命,不使私门日富,而国计日亏。皇帝照旧答应了周寿和张鹤龄的请求。于是,大臣们又纷纷上奏,申明利害。而朱祐樘却说:不要说了。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朱祐樘去世之后,周、张两家的“残盐”尚未支完。户部尚书韩文提出,凡是尚未提取之盐,全部停止支给,而武宗朱厚照继承父志,下令仍然听其买补。

    张氏兄弟不仅对财富贪得无厌,而且还到皇宫去胡作非为。他们以皇帝亲戚的关系,任意出入禁中,太监何文鼎对此十分反感。有一天,张氏兄弟去宫中观灯,朱祐樘陪他们饮酒。中途,朱祐樘要上厕所,便将皇冠摘下交给执事之人。张氏兄弟趁机戏将皇冠戴了一下。此外,延龄喝醉了酒,还奸污了宫人。太监何文鼎怒不可遏,手持武器大金瓜在他们饮酒的幕外等候,准备击杀张氏兄弟。因为太监李广给张氏兄弟走漏了风声,他们才侥幸逃脱了。次日,文鼎上疏竭力劝谏,朱祐樘不仅不听,反而十分生气,将何文鼎交锦衣卫拷问,追究主使者,文鼎说:“有二人主使,但拿他不得。”问是何人?答曰:“孔子、孟子。”朱祐樘怒气难消,在张皇后的授意下,将何文鼎杖死在南海子。(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是非颠倒,何时是了?时候一到,恶有恶报!

    明弘治帝去世以后,张皇后成了慈寿皇太后,而张氏兄弟是正德帝的舅父,所以在正德时期,张氏家族仍然是势焰熏灼的。有人奏诉张延龄阴谋为逆,正德帝朱厚照下令多官会审。张氏兄弟十分惶惧,张太后只好出面斡旋,张鹤龄也送了大量的贿赂,马马虎虎,敷衍搪塞,事态平息。

    正德帝死后,因没有儿子,其堂弟朱厚熜入继大统,年号嘉靖。嘉靖帝是过继的,以生母为太后,以张太后为皇伯母。张氏的地位不及从前。按说张氏兄弟在政治上失去了强有力的庇护,应大大收敛,然而他们继续作恶。这就不可避免地得到恶报。

    嘉靖初年,张延龄的婢女偷了点钱去布施一个和尚,延龄为此杀了这个婢女与和尚。另外有个指挥叫司聪,历来为延龄放债,欠了他500两银子,延龄索债很急,用乱棒将司聪打死,还召来其子司升,命令他若将其父尸体焚毁,就可以免去其欠债。司升告发了延龄。此时,张太后以皇伯母名分居于仁寿宫,与朱厚熜母子关系并不好,也就没有力量庇护其兄弟。朱厚熜下令将其关进刑部监狱。

    这时,有人上奏说张鹤龄私通益庄王,造符咒以魇帝星,嘉靖帝立即下令逮捕。张鹤龄在从南京押往北京的途中死去。又有人告张氏兄弟及其子侄以巫术魇镇嘉靖帝及其母亲;延龄家人往来仁寿宫,盗窃内藏,并侦察皇帝的动静,等等。嘉靖帝大怒,逮捕张延龄等几十人。张太后穿上破旧的短衣,坐卧在禾秆编成的席藁上,表示自己有罪,以为延龄请命,但嘉靖帝仍然不肯饶恕。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张太后去世,张延龄彻底失去了后台。后张延龄终被斩于西市。张氏外戚肆虐半个世纪,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终遭“恶报”。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外戚之祸,制定了自汉以来最严厉的“家法”,规定天子、亲王之后、妃、嫔,只能在民间慎重选聘,不由勋旧、士宦家中选。意在政治上他们没有奥援,以免外家祸朝。有明一代,外戚在政治上是十分孱弱的。但是,由于皇帝和宠妃的纵容,像张氏、周氏这样的外戚飞扬跋扈、横征暴敛,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个毒瘤。

    明朝自始至终存在三大社会毒瘤:宦官、外戚和宗室。宦官,我讲了王振;外戚,我讲了周家和张家;“宗室”,这是什么意思?即以明太祖朱元璋为共同祖宗,其子孙分封各地做藩王,他们的家室,就称作宗室。宗室子弟,有好的也有坏的。宗室中有人借助特权,作恶多端,为害一方,成为公害。

    我讲一讲明朝荆王之子朱见潚(sù)的恶贯满盈行径。朱元璋孙子洪熙帝的孙子的孙子荆王朱见潚,已经是第六代皇胤。见潚兄弟三人:荆王妃魏氏生子见潚、见溥,夫人王氏生子见澋。母子兄弟不和,反目成仇:魏氏钟爱老二见溥,金帛珍宝,加倍给他。这引起了长子见潚的不满。父死,见潚以长承袭爵位,大权在手,疯狂报复。他将亲生母亲魏氏禁锢,减其饮食,活活饿死。接着设局骗胞弟见溥来王府射箭,见溥一到,命人将其捆绑,亲用铁尺捶击,见溥哀号求饶,见潚将其口塞住,又用铜锤将其击毙,怕他复活,再用铁火筷子从其肛门捅进去。事后谎报见溥骑马,因马惊摔死。见溥妃子何氏,到王府朝见太妃,见潚将其强奸,并拘留不放。

    见潚又想私通堂弟见潭之妃茆(máo)氏,见潭的母亲马氏知道后,加紧提防。见潚大怒,将马氏抓进王府,剃去头发,痛抽一百多鞭子。还将堂弟见潭抓进宫里,与其母捆在一起,用装满土的袋子压在他们面部,使其窒息而死。接着又把茆氏抓到王府,将其强奸。他无缘无故地将堂弟镇国将军见滏(fǔ)、见淲(biāo)拘禁起来,减其饮食,以致饿死。

    见潚又纠集一批地痞恶少,为非作歹。只要听说哪家有美女,就前去抢来。他还截没官粮,强掠商旅,搜刮钱财,坏事做尽。

    他的同父异母弟见澋,秘密上疏,告发其罪。朝廷勘问,具得实情,遂将见潚押到北京。本应处以极刑,弘治帝却说:见潚罪大恶极,法当处死;但念亲亲,不忍加刑,从轻曲宥,削夺王爵,降为庶人,并禁锢起来。将王府辅导官通通罢黜,说见潚犯罪是他们阿谀逢迎的结果。见溥之妃何氏本是受害者,却命其自尽。见澋因没有及早奏报,减其岁禄三分之一。这是一件满纸荒唐的裁决。几个月后,见潚上奏其弟见澋有不法之事,见澋则再次揭发见潚谋为不轨。经查,见潚购置弓弩,操练船马,收藏兵器,图谋不轨。最后令见潚自尽。这个畜类,终遭恶报。

    再讲一个弘治帝弟弟寿王的故事。寿王要往封国保宁府,按照规定,给船700艘,车400辆,宫人不给俸粮;军校四个人一辆车,每辆给银二两四钱。寿王嫌少,要求给船900多艘,军校二人用车一辆。兵部反对,说:官校横暴,甚于虎狼,地方大官,也受凌虐。他们把多余船只装载私盐,并多余车辆索银辞退。又说“现亲王赴国所用车船,比宣德、成化时增加了几倍”。建议以后亲王赴国,给船最多不得超过700艘。寿王赴国时,王府的宦官宋祥、赵凤等,所过之处,捆绑并拷掠官吏,要他们奉献茶果钱。州县官吏,不胜其扰,只好向富户借钱,以满足他们的贪欲。到了临清,州吏探听德州贿赂银子约300两,报告给兵备按察司副使陈璧,暗示陈璧照这个数目行贿,但陈璧拒绝送贿,以致宋祥、赵凤都对他衔恨在心。一天,宋祥等指挥王府太监借故殴打陈璧。陈璧不屈,被打得血流满面。当时,寿王所部各船军校也手执木梃登岸,捣毁民舍,抢掠货物,引发临清商民,群起游行罢市。朝廷哗然并且查获宋祥所贩私盐63万余引,但最终朝廷糊涂了事,并未严惩祸首。

    再讲一个为维护宗室利益而逮捕62位言官的重大事件。弘治九年(1496)四月,弘治帝下令将六科给事中庞泮等42人、十三道监察御史刘绅等20人,共62人关进锦衣卫狱。事情牵连上百人。这在明史上是空前的。

    事情的缘起。洪武帝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封藩湖广武冈州。其后人岷王朱膺,纵使属下为恶,被武冈知州刘逊制裁。岷王大怒,便给刘逊罗织罪名,上奏朝廷。弘治帝偏袒宗亲,下令锦衣卫前往武冈逮捕刘逊。刑科给事中庞泮等上奏说:岷王迁怒刘逊,刘逊固然难逃其罪责,朝廷也不能偏听偏信。且岷王所奏之事,牵涉近百人。锦衣卫官校是朝廷亲军,只要不是谋反大罪,祖宗以来未尝轻易派遣锦衣卫前去抓人。请令法司转知镇守、巡按官员察勘,则事之曲直自然不能掩盖。奏上,弘治帝大怒,认为科道官太不懂事了,下令一次逮捕了几十名言官,以致六科和十三道御史的衙门都空了。这是一件大事,于是,吏部尚书屠滽率六部九卿等上书救援。他们说:科、道乃朝廷的耳目,就是要培养其敢言之气。如果随意将其关进监牢,摧折其锐气,势必驱使他们趋利避害,惟知缄默观望,保持禄位而已。以后若有重大事情,还有谁肯为朝廷说话!弘治帝只好下令,释放庞泮、吕献等人,但每人仍罚俸三月,表明言官仍然有错,只是圣上“大恩”才放了他们(《明史·庞泮传》)。至于刘逊,则逮至京城,下到锦衣卫狱,然后贬去四川都司,做一名断事,专理刑狱。皇帝和亲王的尊严就这样被保全了。此前,荣王曾请给辰州、常德田二千顷、山场八百里、民舍市廛千余间,刘逊和巡抚韩重,顶着不给,青史留名。(《明史·刘逊传》)

    明代藩王的镶金缀玉珠冕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史·诸王传·序》)这固然是吸取历史教训,考虑当下,本意不错。但重大制度制定,还要考虑可持续性。如出城省墓,请而后许;生育子女,需先请名;人口倍增,禄米不继;又如,俸禄供养,衣食无忧,不工、不农、不军、不学、不商,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闲久生祸。

    明初,朱元璋把20多个儿子分藩到全国,镇守要地,巩固根本。事物有阳,必然有阴。宗室贵族,享有特权:封藩负面影响,已有智者指陈,可不仅被拒谏,反遭镇压。藩王之变,南宫夺门,共有六次,社会震荡,损失重大,此其一。藩王人口繁衍,全靠国家供养,国力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此其二。弘治时,修订了《问刑条例》,规定宗室出城必须报批,宗室不能干预地方行政,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当官,不能经商,只许坐吃俸禄,享受尊崇地位。

    宗室群体,迅速膨胀,弘治时,宗室人数,十倍于初。国库不堪重负,而一部分宗室陷入贫困。特别是宗室享有特殊地位,自成一体,于是出现不法宗室,为害一方。

    诸王、宗室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地位特殊,除了谋反朝廷,其余的杀人越货、生活腐化算不得什么,大不了被送到凤阳高墙去。此外,他们是“寄生虫”,毋须读书习艺,因此不免既愚且顽,干起坏事来往往超出常人想象。当然,皇帝也总是以亲亲之谊对他们包庇、纵容。所有这些,构成了诸王、宗室为非作歹的主、客观条件。

    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继位时,明朝已经运行120余年,户口繁多,经济发展,边事稍晏,天下太平。从英宗开始,明朝已经连续出现了英宗、成化两位孩童或少年皇帝,弘治皇帝朱祐樘,又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皇帝。接下来,是十五岁的正德皇帝和十五岁的嘉靖皇帝。明朝已经失去了开创时期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颓遢的趋势。

    正德帝是明朝继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弘治之后,第十任皇帝。他十五岁继位,在位16年,活了三十一岁。他天性聪颖,但厌恶读书,好骑射,喜巡游,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典型事例,就是“豹房”。正德二年(1507)“作豹房”(《明史·武宗本纪》)。什么叫“豹房”呢?开始是以养豹而得名。豹房占地大,建筑多,有数百间房屋,又别建禁苑,筑宫殿,造密室,勾连栉列,暗室联通,后来成为正德帝的宫外之宫,园外之园,他自称为“新宅”“家里”。皇帝的寝宫是皇宫里的乾清宫,但是正德帝在位16年,至少一半时间住在豹房,甚至有专家研究说,从建豹房起,他就一直住在豹房。豹房在哪里呢?不在皇宫,而在宫外,约在今北海公园西南一带的地方。正德帝在豹房做些什么呢?

    正德帝每天召来教坊(音乐团、舞蹈团、歌唱团、戏剧团、杂技团)的乐人,到豹房演戏。敕礼部发文,取河间(今在河北省沧州市)等府乐户,到教坊承应。于是官员押送伶人,日以百计,会聚京城。到京后,选拔其技艺精湛者,给口粮,给建房。正德帝夜间微行到教坊司,观看诸乐人乐舞及演奏。正德帝还在豹房游玩,“日率小黄门为角觝(dǐ)蹋踘之戏,随所驻辄饮宿不归,其入中宫及东西两宫,月不过四五日”(《武宗外纪》)。宫词云:

    花帽监丞一两行,西华门外冷秋霜。

    绛纱车仗吹香过,去伴銮舆宿豹房。(《冬青馆古宫词》卷三)

    豹房有个用花言巧语谄媚正德帝的奸佞之臣,叫钱宁,他诱导皇帝荒淫无度,深讨皇帝的喜欢和恩宠。正德帝在豹房,恣声伎为喜,纵淫欲为乐。后钱宁事发,被裸体绑缚,籍没家产,得玉带2500条、黄金十余万两、白金3000箱等。后寸磔钱宁于刑场。他的养子11人全斩首,子永安六岁为都督,因年幼免死,妻妾发功臣家为奴(《明史·钱宁传》)。

    明朝皇帝喜欢养鸟兽,有虎房、豹房、鸟房、鹰房、狗房、猫房等,算是皇家动物园。里面有虎、豹、犬、象、犀牛、白水牛、海豹、番狗(藏獒)、貂鼠、猞猁狲、长颈鹿等,百鸟房里则专门畜养珍禽异鸟,如孔雀、白鹤、文雉、金钱鸡、五色鹦鹉等。畜养动物的数量,史书记载:“至天顺年间,二万三百余个只;弘治年间,二万九千四百余个只;正德年间,二万九百三十余个只。”(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一)明朝对这些动物的管理,虎、豹、犀牛、大象等,各有职秩、品级,如虎食将军俸禄,象食指挥使俸禄等。畜养动物,耗费巨大。嘉靖时,豹房养土豹一只,“至役勇士二百四十名,岁廪二千八百石,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内府畜豹》)。正德帝玩虎、赏豹,有一次“狎虎被伤,不视朝”(《明史·武宗本纪》),玩虎受伤,不能临朝。

    明正德“随驾养豹官军勇士”铜牌

    先说酗酒。正德帝酗酒,经常随行带着酒杯、酒勺、酒瓮,走到哪儿,喝到哪儿,醉到哪儿,睡到哪儿。有书记载:“所至辄醉,醒即复进以为常。”(《武宗外纪》)一次,正德帝到宣府,“命群臣具彩帐、羊酒郊迎,御帐殿受贺”(《明史·武宗本纪》)。这座帐殿为“铺花毡幄,百六十二间,制与离宫等,帝出行幸皆御之”。大明皇帝,醉卧帐里。佞臣江彬,导引皇帝,多次夜入人家,强索妇女,纵酒淫乐,忘记回宫,夜宿民宅,而称作“家里”。正德帝与江彬,联骑铠甲,君臣难辨,入豹房,同卧起。(《明史·江彬传》)正德帝在豹房,常醉枕钱宁,酣睡不醒。百官早朝,等到傍晚,皇帝还未起床,只好退朝回家。

    再说迷色。正德帝十五岁登极,在豹房设浣衣局,豢养女宠,蓄集乐工、美女、太监等,朝夕处此,不居内廷(《武宗外纪》)。佞臣进献能歌善舞的回女12人入豹房,歌舞演出,通宵达旦。后来正德帝经常微服出宫,甚至到外地巡幸。巡幸所过,阅选美女,充浣衣局,数字不清,浣衣局仅每年用柴炭就高达16万斤。车驾所至,近侍先掠民女,以充幸御,至数十车。各地处女寡妇,闻听皇帝来游幸,纷纷择配,有的抢光棍强作婚配,一夕殆尽。下举三例。

    明武宗朱厚照像

    马美女,为将官马昂的妹妹,长得美艳,已婚怀孕。江彬谄媚贡献,将其送到豹房。马氏善骑射,长乐舞,尤会西域乐舞,还会民族语言,受到宠幸。马氏一门,鸡犬升天。无论大小,皆赐蟒衣。并在内城太平仓赐府第,熏灼动京师。正德帝尝从数骑过其第宴饮。言官吕经等言:“今马姬专宠于内,昂等擅权于外,欲祸机不发,得耶?”俱不报。有的御史以妹喜伐夏、妲己伐商、褒姒伐周为例,冒死进谏说“:积夏、商、周、汉、晋、唐之患于一时也。”仍不报。(《胜朝彤史拾遗记》卷四)

    刘美人,为晋王府乐户杨腾之妻。正德十二年(1517),正德帝幸大同,遍索女乐于太原。刘美人偕众妓杂进,正德帝遥见美人,悦其色,载以归,命为美人,大见宠幸。初居豹房,受到专寝。饮食起居,必与相偕,言事辄听。左右或触上怒,阴求刘美人,辄一笑而解。大太监骄横贵倨,但见刘美人,触地叩头,事若生母,呼为“刘娘娘”。正德帝要南征,秘密移送刘美人到潞河(今北京市通州区),约定大驾先发,而后他船迎美人。刘美人脱一簪赠帝行,并说:“见簪而后赴。”正德帝将簪藏在衣服里,过卢沟桥,驰马失簪。及到临清(距京近千里),派太监召刘美人,美人辞道:“无信物,不敢行!”正德帝于是单独乘船,昼夜疾航,回到通州亲迎刘美人,偕行而南。正德帝欲南行,廷臣舒芬等极力上疏谏止,但未被采纳,反被下令杖刑。(《胜朝彤史拾遗记》卷四)

    王浣衣,名满堂,霸州王智的女儿,因为貌美,参选淑女,落选回家,不肯嫁人。她一天做梦,梦中神人说:若有赵万兴的来聘,就可以成婚。乡里一位和尚出入王家,知道此梦,话传出去。一位道士听说后,便改名易姓,贿赂那位和尚,让他前一天到女家说:“你家明日会有大贵人到。”第二天,果然来一人,问其姓名,答:“我赵万兴也。”阖家罗拜,遂以成婚。这人后来在牛栏山一带举事,被捕,斩于西市。正德帝特降旨,勿杀王满堂,没入浣衣局,入侍豹房,大获宠幸。嘉靖帝嗣位,她被放出浣衣局。因曾入浣衣局,故人称“王浣衣。”(《胜朝彤史拾遗记》卷四)

    正德帝好玩武。后江彬等以边将幸入豹房。又立内教场,选佞幸之人,赐国姓(朱),为义子,其中正德七年(1512)九月,一次就“赐义子一百二十七人国姓”(《明史·武宗本纪》)。设什么“四镇兵”“外四家兵”,以佞臣江彬兼职统领,为总管。正德帝自领太监善骑射者为一营,称中军。晨夕操练,呼噪鸣炮,火炮之声,达于九门。时诸军都衣黄罩甲,就是金绯锦绮,必加罩于甲上。正德帝亲自检阅,称为“过锦”,就是眼观如锦。内军在遮阳帽上披戴靛染天鹅翎,以示尊贵—大者拖三英,次者拖二英。尚书王琼得赐一英,戴着下教场,以此为殊荣。后巡狩所经之地,侍郎、巡抚、御史等也如此穿戴,叩见正德帝(《武宗外纪》)。这真是一场滑稽闹剧!

    武宗身在豹房,却也不时临朝,发出的谕旨,批示的奏章,让太监刘瑾等代笔。

    正德帝的皇父弘治帝一生没有册立嫔妃,专宠张皇后。弘治帝弥留之际,对这位顽童太子很不放心,拉着大学士刘健的手,嘱托他把厚照辅佐成为正德有为之君,所以年号“正德”。但是,弘治帝根本想不到他的独子即位后,既不正德,也不作为,荒唐顽劣,无以复加。这时,明朝的太平盛世已然过去,大明的基业开始动摇,内有太监刘瑾专权,外有两次藩王之乱,流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再加上蒙古鞑靼兴起,不断南下骚扰。正德皇帝的荒唐,既毁了自己,也毁了大明—加剧了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危机。

    明代弊政之一是宦官专权。明武宗正德帝时太监刘瑾专权乱政,就是一个突出例证。皇帝听政之地的奉天门庭院,不幸也成了刘瑾演出专擅闹剧的舞台。

    刘瑾(1451~1510年),陕西兴平人。弘治时服侍皇子朱厚照(正德帝)于东宫。正德帝即位后,为司礼监太监,成为太监的大头目。

    正德二年(1507)三月二十八日,刘瑾召集群臣到奉天门(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桥前,命全都跪着,听他宣示所谓的“奸党”,包括大学士刘健、谢迁二人,尚书韩文等五人,还有侍郎、御史,以及王守仁(阳明)等,《明史·刘瑾传》记载他列出53人(一说56人)的名单,敕令吏部让这些人都查令致仕(退休)。这样一来,朝臣中的反对派被扫荡殆尽。一些参劾过刘瑾的大臣姓名被写在御座旁屏风上,刘瑾准备寻机报复。对一些不肯依附和微露不满的人,他也滥发淫威,打击陷害。右都御史杨一清因不附刘瑾,被刘瑾扣上“滥用军费”的罪名,逮捕入锦衣卫狱,后经大学士李东阳救援得免,先后被罚米600石输边。钦天监杨源因天变上言灾祸,意指刘瑾专权,被刘瑾廷杖60,谪戍肃州,途中死亡。

    御史陆崐,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进士,带领十三道御史上疏抨击正德帝宠幸太监,日事宴游,说:居住宽广宫殿,怎知百姓栖身茅屋不避风雨的疾苦;穿绫罗吃美食,怎知百姓身处冬寒暑热饥饿的困苦;骑马打猎享乐,怎知百姓困顿苦难申冤无门的痛苦。疏上,触怒,谕旨:全都下狱,各杖30,除名为民。陆崐等被捕入狱,各杖30,免除官职。其中黄昭道、王弘、萧乾元三名御史人在南京,命即在南京阙下杖之。(《明史·陆崐传》)

    还有一位御史叫蒋钦,江苏常熟人,进士,接连三次被廷杖:第一次是同陆崐等一起“逮下诏狱,廷杖为民”《明史·蒋钦传》。第二次是三天之后,他单独上疏,痛斥奸臣。疏入,结果再杖30,下狱。第三次是又过三天,再上疏,斥奸臣—“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漓,伏枕狱中”《明史·蒋钦传》。他在疏中希望正德皇帝,将大太监刘瑾的头割下,悬挂在午门!又说:如果我被杀,那就使我同古代忠贤之人龙逄(páng)、比干一起在地下游玩!史书记载:蒋钦在夜间起草第三封奏疏时,灯下听到鬼声。蒋钦说:我疏上之后,会身罹大祸,这是先祖显灵要我不写这个奏疏吗!于是,他整理衣冠,站起来说:如果是我的先祖,就大声告诉我!刚说完,声音从墙壁里发出,益加凄惨。蒋钦叹道:既已做御史,就得义而忘私,如果我缄默不语,辜负了国家,也为先人羞!于是奋笔疾书,曰:“死即死,此稿不可易也!”(《明史·蒋钦传》)鬼声停止。天亮,疏入,再杖30。杖后三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九。

    正德三年(1508)六月二十五日,正德帝御奉天门(太和门)早朝听政。早朝罢,群臣叩头拜起,将要退朝的时候,忽然在御道上发现一封匿名文书,就是匿名信。信的内容是揭露司礼监太监刘瑾的罪行。御史将这封匿名文书上呈给正德帝阅览。刘瑾当场发泄淫威,他宣布文武百官不许退朝,都要跪在奉天门前。刘瑾站在奉天门台基上,气势骄横,态度恶劣,斥责臣僚,辱骂官员,威逼群臣举报写这封匿名信的人。时值伏天,烈日当空,地面烘烤,热气袭人,没有荫凉,也没水喝。官员们长时间跪在庭院砖地上,口干舌燥,汗流浃背,饥肠辘辘,痛苦难言。由下朝跪到午后,昏倒十多人,中暑死了三人(《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九)。刘瑾无动于衷,命内监将昏倒者拖出去。

    百官在将近一天的罚跪后,并没有供出写匿名文书的人。刘瑾气怒之下,命锦衣卫将跪伏在奉天门的文武官员300余人全部逮捕下狱,造成了正德帝即位以来的大冤狱。

    日暮,300多位朝廷官员被逮入狱,消息传出,震动京城,激起官民万分愤怒。这时,大学士李东阳挺身而出,直言诤谏。

    李东阳(1447~1516年),湖南茶陵人。东阳早慧,四岁时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明景泰帝听说后,心里很喜欢,曾把他抱在膝盖上,还给他糖果吃。李东阳十八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授编修。他做过侍讲学士,是东宫太子的老师,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朝50年,入阁15年,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享年七十岁。相传北京府右街李阁老胡同因李东阳在此居住过而得名。李东阳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罢政回家,宾客盈门,许多人慕名来请写字、求文章。堂堂当年宰辅,并未积下什么产业,还要仰赖文字酬金来补贴家用。一天,夫人拿着纸墨进来,李东阳表示身体疲倦不想写,夫人道:“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明史·李东阳传》)就是说今天请客,能让餐桌上没有蔬菜和鱼肉吗?要以字换钱,去买鱼肉啊!东阳无奈,提笔写字。还有一个故事,大学士李东阳过生日,他的两个门生鲁铎和赵永,都先后官国子监祭酒,二人相约以“二帕为寿”,一翻柜子,里面没有。怎么办呢?想起厨房里有乡亲带来的干鱼,就带干鱼去看老师吧!但到厨房一看,“食过半矣”,只剩下半条干鱼,于是就提着半条干鱼去给老师祝寿。李东阳见后大喜,留下二人,让夫人烹鱼上菜,吃饭饮酒,极尽欢畅才离开。(《明史·鲁铎传》)东阳廉洁风操,由上可见一斑。

    李东阳像

    话说回来,大学士李东阳为300多位官员被关在监狱事,紧急上疏正德帝。他说:匿名文字,出于一人,各官朝拜,仓猝而起,岂能知见?一人之外,都成罪人。他们戴枷,互相猜疑,而且天气炎热,狱气熏蒸,若再拘禁,数日之后,人将不自保矣!特望皇上,降下纶音,先行释放,而后密访,查出匿名者,再置之典刑。东阳上了奏章,刘瑾也微闻这封匿名信是他的同类内臣太监写的,于是,正德帝下令将三百余官员从狱中放出,对匿名信事件也就不再追究。

    刘瑾“权擅天下,威福任情”,演出如此闹剧已是多次。《明史》说刘瑾“屡起大狱,冤号遍道路”。

    正德四年(1509)八月,刘瑾遣御史安惟学等赴边清理屯田,大理寺少卿周东为取悦刘瑾,在宁夏伪增屯田数百顷,悉令交租,致使民怨沸腾。安化王朱寘以诛刘瑾为名发动叛乱,传檄边镇,关中大震。消息传到了北京,正德帝慌了手脚,连忙颁示谕旨,减轻刑罚,赦免罪人,收取差官,免征租粮,赈恤流民。又起用前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宦官张永总督军务,率兵讨伐朱寘。朱寘等人被宁夏游击将军仇钺擒获。太监张永在正德帝面前揭发刘瑾罪恶,于是正德帝贬刘瑾到凤阳。后在抄家时,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更搜得衮袍、伪玺、衣甲、弓弩、穿宫牙牌等物,正德帝大吃一惊,怒曰:“瑾果反!”(《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正德五年(1510)八月二十五日,花甲之年的刘瑾被依律凌迟三天—据《国史旧闻》记载:“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先十刀一歇一喝,头一日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仇家有以一钱买他一脔(luán)肉生食者。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大太监,最后得到“磔于市,枭其首”的下场。

    这些历史事件,过去常把罪责都算在宦官刘瑾头上。不错,刘瑾是有重要责任,但主要责任人应是正德帝。“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正德帝的荒唐,才有太监刘瑾的胡闹。刘瑾只是一条恶犬而已,在堂堂奉天门前,责辱大学士、尚书等高官,罚跪朝廷300多位官员,无非狗仗人势,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呢?刘瑾又怎么可以“矫诏”?

    刘瑾大太监做尽坏事,自己也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李东阳和刘瑾,从正面和反面说明:做人做官,重在四正—养正心、勤正学、亲正人、行正道。

    正德帝最后的四年,几乎没有在皇宫居住,主要是在所谓西巡和南征中度过的。

    苏州才子尤侗作《威武大将军》,描述正德帝巡游云:“旌旗猎猎向北驻,楼船摇摇望南渡。豹房家里乐未终,更觅春江花月处。”(《池北偶谈·明史乐府》)正德九年(1514),正德帝开始出游。这年元宵节,乾清宫大火。正德帝说:“好一棚大烟火也!”为重建乾清宫,“加天下赋一百万”(《明史·武宗本纪》)。而后,正德帝开始西行。他去过山西、陕西一带三次。他的身边,有一位叫江彬的武将陪伴。

    江彬,原是蔚州卫指挥佥事,正德六年(1511),随总兵张俊入调中原,后在淮上作战时身中三箭,其中一箭中面颊穿出耳后,拔出箭头,继续战斗。他贿赂太监钱宁,得到正德帝的召见。皇帝看了他的箭伤,大为赞叹,留在身边,出入豹房,形影不离,升为都指挥佥事。江彬身材魁梧,刚强有力,左右开弓,精于骑射,谈及军旅,口若悬河。一天,正德帝搏虎为戏,叫钱宁帮忙,钱宁不敢向前,老虎逼近正德帝,幸亏江彬及时猛扑过来,这才得救。从此,江彬得到正德帝的宠信,被赐以国姓,认为义儿,揽权纳贿,无恶不作。

    江彬向正德帝建议:边军骁悍,胜过京军,不如互调操练,想借机把边军调入京师。正德帝应允。朝臣普遍反对,阁老李东阳上《十不便疏》,反对边军入京。正德帝无奈,亲自到乾清门,坐等内阁发出圣旨,而李东阳并不奉诏。正德帝亲自发下诏旨,调边兵入卫,京军更番戍边。江彬多次向正德帝夸耀宣府乐工中的女子美丽多姿,劝他亲赴宣府,驰马疆场,游历边塞。他也衣锦还乡,夸耀故里。正德帝很想外出远行,看一看江彬描绘的千里驰骋、万里狼烟的壮阔场面。宣府、大同又接近蒙古,可以炫耀武功。何况还有如花似玉的女乐呢!

    正德十二年(1517),正德帝微服出德胜门,刚到沙河,就被闻讯追来的大学士梁储等赶上,苦劝回銮;不听,继续前进。到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拒绝放行。不久,正德帝又秘出德胜门,直奔居庸关。御史张钦正好出关巡视,正德帝得以顺利出关。

    乾清宫

    逛一逛

    乾清宫

    明清皇帝的正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乾清宫正中设宝座。明清共有28位皇帝,在北京乾清宫治居。其中明朝有14位,清朝只有顺治帝和康熙帝两位在乾清宫治居,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后,乾清宫便作为皇帝约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和举行筵宴的场所。

    乾清门

    内廷的正宫门,坐北朝南,位于保和殿后三台之下紫禁城中轴线上,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乾清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排低矮狭窄的房屋:东侧南向有房屋12间,主要是六部九卿的临时办公场所;西侧南向也有房屋12间,是军机处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场所。明初在奉天门(太和门)御门听政,相应的内阁机构分布在奉天门外两侧。清朝,特别是顺、康、雍、乾等朝,主要在乾清门御门听政,所以相应的内阁机构也分布在乾清门的两侧。

    正德帝到了宣府。江彬为他营建了镇国府第。这个名字是因正德帝封自己为“镇国公”。这座镇国公府第,不仅规模宏丽,还将豹房所贮的珍玩,运到府内,又有美女。江彬与正德帝夜间出行,闯入高门大户,强索妇女,任意作践。随行官兵,横行街市,强掠金银,捣毁民房。竟把一座繁华边陲重镇,搅得鸡犬不宁,百姓恐惧,白昼闭户,市肆萧条。

    正德十二年(1517),鞑靼小王子率领五万兵马,分道南下朔州,与明军总兵官王勋所部在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激战。正德帝亲率江彬等人增援应州。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出现“乘舆几陷”的危险局面。战果是:斩敌首16级,官军死52人,重伤563人。有书说正德帝亲冒矢雨,临阵督战,斩敌首一级。正德帝兴奋不已,为应县木塔题匾—天下奇观。

    这年立春日,宣府照例要举行“进春”仪式。正德帝别出心裁,安排了盛大的戏剧演出,还命人准备数十辆马车,装载和尚和妇女,妇女都手持彩球,马车奔驰,妇女手上彩球与和尚光头相碰,正德帝见了,竟然哈哈大笑。

    此后,他在京城里再也住不下去了,频幸宣府、大同和太原等地,驱驰数千里,所过皆骚然。给事中石天柱刺血草疏谏止,内阁也发出了“如此不亲政事,往昔宗藩之乱将又会发生”的警告,正德帝均置之不理。西巡之外,还有南征。

    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正德帝要南巡,群臣伏阙,力行谏阻。正德帝称病不上朝,并将黄巩、陆震等为首者打入诏狱。不久,正德帝又要出外巡游,大臣集体阻谏,导致了一场君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了劝阻皇帝南巡,舒芬等遭到廷杖。

    舒芬,进贤(今在江西省南昌市)人,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状元。“芬丰神玉立,负气峻厉,端居竟日无倦容。”(《明史·舒芬传》)他有骨气,敢建言。舒芬等107人,上疏谏止正德帝外出巡游。正德帝震怒,命舒芬等“跪阙下五日,期满复杖之三十”(《明史·舒芬传》)。舒芬等列队跪在午门前,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连续跪了五天。堂堂大明状元,罚跪在午门前,连续五日,成何体统!

    山西应县木塔,塔上“天下奇观”匾额为明武宗所题

    有一名官员名张英,见皇帝不理不睬,便“自刃以谏”,就是以自杀的方式,逼使皇帝接受大臣建议。幸亏在场的卫士发现,上前夺下他手中的刀,张英才得以不死。正德帝拒谏,内阁大学士集体辞职。正德帝无奈,对他们“温旨慰留”;他们也给皇帝一个面子,勉强答应继续留任。后来事情闹大,正德帝大发淫威,下令对罚跪的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前实行廷杖。后来又增加押在锦衣卫监狱的黄巩等39人,这样共有146人受廷杖,阙下杖死者11人。那位张英前次自杀未遂,这次却被“杖杀”了。舒芬受杖后,伤势严重,被抬到翰林院的院里。翰林院掌院学士(一把手)怕得罪上司,“命摽(biào)出之”,就是要把他架出去。舒芬说:“吾官此,即死此耳!”(《明史·舒芬传》)—我在翰林院做官,就死在翰林院!后被贬官福建。舒芬裹着创伤,离京上路。

    舒芬在廷杖中捡了一条命,熬到嘉靖帝即位。世宗即位,召复故官。回了北京的舒芬不改诤臣气节,他会同杨慎等,为“大礼”谏言,跪伏左顺门哭谏,又遭到嘉靖帝的廷杖,还被罚俸三月。不久因母丧归里,病死于家,年四十四。世称“忠孝状元”。以舒芬为代表的明朝士大夫,有高尚的精神,就是正气,就是正义!

    谏止南巡后不久,宁王朱宸濠以入朝监国为名,举兵叛乱。战报传京,决定亲征。部队刚到良乡,得到王守仁捷报:已经获捷,擒住宁王。正德帝本来可以胜利班师,但他不许声张,继续前进。一路上游山玩水,勒索地方,十二月到南方,滞留数月,到正德十五年(1520)七月,正德帝自称“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明史·王守仁传》),将平叛之功归于自己。随行大学士梁储、蒋冕等苦劝,正德帝才开始有回师之意。这一年的闰八月在南京举行献俘活动,正德帝身着戎服,统帅将士,命将朱宸濠等松绑放开,再指挥士兵擂鼓鸣金将其抓获。正德帝仍觉不过瘾,又要将朱宸濠放之湖上,再亲自将他抓获,经大臣劝解,才算作罢。

    献俘之后,正德帝自南京回北京。九月,途经淮安的清江浦,正德帝游兴大发,忽然想独自泛舟捕鱼,结果船翻落水,左右急忙救起,众侍卫高呼:“万岁龙也!龙狎(xiá)水。”但这位真龙天子却在惊吓之余又受了风寒,得了病。十二月,车驾到达通州,赐朱宸濠自尽,焚尸扬灰,亲属十人斩首,已死者被戮尸。又将结交朱宸濠的钱宁、陆完等人逮捕,均裸体反缚,插上标识,杂列俘虏队中。进京之后,正阳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文武百官,凯归官将,俘虏及其家属,数千余人列队,活着的插上标牌写上姓名,死了的则悬首于木竿之上,都挂上白色的飘带,远望白色弥漫一片,数里不绝,萧杀肃穆。正德帝身穿戎服,立马于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不知所感,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事情也巧合,四天后,正德帝在大祀南郊时,只拜了一拜,就呕血伏地,不能成礼,从此卧病不起。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正德帝死于豹房,才三十一岁。死时只有两个太监在身旁。

    正阳门旧影

    逛一逛

    正阳门

    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在明清时期,无论哪位皇帝入主皇宫,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而儒学自春秋战国之后,历经2000多年发展,有过三次高峰。第一次在西汉,经董仲舒儒学推成经学。第二次在宋代,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第三次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形成王阳明的心学。

    就王阳明个人而言,在五百年前,王阳明达到了《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境界。

    王阳明喜欢对着书本,凝思苦想,他问老师:“怎样算第一等事?”老师答:“只有读书。”

    王阳明像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他,五岁还不会说话。这位王守仁,曾在绍兴筑室称阳明洞,因而被人们称为王阳明。祖母,年逾百岁卒。王阳明九岁时,其父王华考中状元,后来做了弘治帝的老师。十一岁时,父亲接他和祖父住到北京。路过镇江金山寺,祖父带他和朋友们饮酒吟诗。大家还没成句呢,王阳明忽然在祖父身边大声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就是说,如果从空中俯瞰,金山好像一个拳头打破了扬子江;而妙高台高到可以把月亮当作倚靠,玉箫吹响动听,打搅龙王睡眠。众人惊异,命他再作一首。王阳明随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说如果从下往上仰视,看到的是山比月亮大;而如果从天上往下俯视,看到的是渺小的山和阔广的月亮。他不仅出口成诗,而且诗意高远,内含哲理。

    到北京后,王阳明开始就塾读书。对王阳明的幼年影响更多的是他的祖父王天叙。王阳明为人胸次洒落,吟歌自得。阳明的父亲身在官场,见他豪迈不羁,常常为之担忧,而他的祖父却对他充满信心。阳明疑道:“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罢?”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种下,终究会生根发芽。

    十三岁时,母亲郑氏去世,这是阳明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大挫折。他回老家居丧尽礼三年,又回到北京。途中,他先去了长城居庸关一带。当时蒙古一直威胁明朝,王阳明想出关去看个究竟。他骑马射箭,经过历练,既弓马娴熟,又磨炼了意志。

    十七岁时,他奉父命去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结婚,岳父是他的远方亲戚,做江西布政司参议。他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半,从早到晚练习书法,把衙门里积攒的纸竟全部写完,悟出写字的道理,他说:我起初学字,对着古帖临摹,只学得字的外观,入后提着笔,不轻易落纸,先凝思静虑,把精神会聚一起,字体默运在心,然后下笔,如此好久,才通得字法。

    十九岁时,祖父去世,父亲回乡守孝,召集阳明及从弟、妹夫等一起学习经义。王阳明白天随众课业,晚上便搜取经典诵读。随着读书修养的长进,王阳明在举止上也端容慎言。

    二十一岁,阳明考中举人,二十二岁会试失败,接着又一次会试失败,直到二十八岁,考中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二十九岁被授为刑部主事。王阳明到而立之年结束了第一阶段人生。这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沐浴在父祖两代双亲的爱和教育里,读书、写字、赋诗、游历、求道、习兵,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独立思考读书的道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王阳明入仕后,便受到大太监刘瑾的残害,人生蒙受大挫折。正德元年(1506),刘瑾逮捕御史戴铣等20余人。王阳明疏救,惹怒了刘瑾,被缚午门外,遭廷杖40,阳明气绝,很久才苏醒。

    在监狱半年后,王阳明被谪贵州龙场驿。受他牵连,父亲由礼部侍郎罢官,刘瑾败死后官复原职,后故去。

    刘瑾派人在路上要加害阳明,这已被阳明所预料。阳明行到钱塘江边,深夜佯为投江,将衣冠鞋子浮在水上,遗诗云:“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以此蒙蔽了前来追杀的人。就这样,历千难万险,来到贵州龙场驿,做了个驿丞。龙场,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这里万山高耸,多为苗民。苗人见他无处落脚,睡在草树之中,便帮他搬到一个山洞居住。洞口直上直下,山洞很低,也很窄小,没有家具铺盖,王阳明住在洞里,以草为被褥。这个山洞后俗称“玩易窝”。后来,他找到大些的洞穴,人在里面可以直起身来。现在当地人们把它叫作“阳明洞”。王阳明曾在洞里修行。王阳明对当地老百姓因俗化导,教他们削木为梁柱,割草为盖,建造房舍。百姓们就伐木为屋,以栖阳明。王阳明教他们找来黏土,做成土坯,烧窑制砖,再伐些大树做梁架,盖成一组房屋,有“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王阳明把房屋布置起来,将之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把带来的图书,整齐摆放,屋外还种上松、竹、芍药。驿丞官小俸微薄,王阳明就带着驿卒出去找平坦地块,放火烧荒,翻土下种,农耕收获,得以温饱。

    王阳明在艰苦境遇中,静思默想,琢磨“格物”之说。这“格物”二字,出自《大学》。古人言道:“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者以“修身”为基础。怎样才能修养身心以完善自我呢?朱熹说;修养身心有一个顺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这样,“格物”就成为“三纲八目”链条的。格物,就是探究万物的规律。但怎么实践呢?王阳明曾经对着窗前的竹子冥思苦想,从这具体的竹子,探究万物发展的规律。如今,王阳明身处龙场驿这个偏僻艰苦而又安静优美的环境,穷荒无书,只有苦思,夜以继日,回忆过去,咀嚼学问,回顾好骑射、好任侠、好辞章、好神仙、好佛氏,以及为学、为官的种种体验,一天夜里,终于“顿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他喟然曰:“道在是矣。”王阳明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第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就是:探索万物规律,要透过表面,以心格物,用心思考,用心总结,探求规律。要“致良知”,通过启发、教育、力行,使人性之善得到发扬,透出光明。

    第二,知行合一,重视行。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也就是边知边行,不是先知后行,也不是先行后知,而是知行合一,重视行。其中,更加强调“行”。

    王阳明得到顿悟,高兴得在睡梦里大呼大叫。后来又经过不断论证、贯通、讲学、著书,得到众多学者认同,世间遂有“阳明学”。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广西平乱过程中旧病复发,一面上疏乞归,一面乘船往家乡走。船行到南安府(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他的门人周积在那里做推官,遂赶来拜见。王阳明咳喘不止,半晌,才慢慢问道:你近来进学如何?周积回答:被政务牵累。周积问:道体如何?阳明道:病势危亟,只存些元气罢了。十二月二十九日早晨,阳明命传周积如侍,周积站立好久,才见阳明慢慢睁开眼睛,看向周积,说:我去了!周积泪如泉涌,回问道:先生可有遗命?阳明微微地笑了一笑,说:此心光明,还有什么说的。瞑目而逝。

    当我读到这段史料时,不禁心潮澎湃。王阳明这一生只有57年,三十岁之前过得悠游自在,衣食无忧,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但是他走上仕途以后,却处处艰难—做学问难,传播学问难,做君子难,完成事功更难。廷杖之辱、牢狱之祸,奸臣陷害、文人嫉恨,烟瘴之地、草树穴居,辗转山林、带兵征战,肺炎痢疾、缠绵不去。所以他这一生,受到的苦大大多于尝到的甜。但阳明先生在临死时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此心光明”。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明正德帝病死于豹房。这位三十一岁的荒唐天子,竟然没有留下一个儿子。那么,谁来继承皇位呢?

    正德帝没有儿子。按照明朝的家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是父亲死了,儿子继承;没有儿子,兄弟继承。但是,正德皇帝既没有皇子,又没有亲兄弟,就只好看看堂兄弟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他的皇父弘治帝倒是有几位兄弟,最大的弟弟是朱祐杬。

    朱祐杬,出生在未央宫,后更名为启祥宫,成化二十三年(1487)封兴王,藩国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但是他已经在正德十四年(1519)去世,谥献,所以又称兴献王。兴献王的王位,由他的世子朱厚熜继承,而朱厚熜是正德帝的堂弟。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把目光聚焦于这位远在湖北、十五岁的兴王朱厚熜。

    杨廷和(1459~1529年),四川新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出身读书人家,性格沉静,风姿秀美,聪明过人,年十二,中举人。十九岁时先其父成为进士,弘治时,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受修撰。参加《大明会典》《明宪宗实录》纂修,书修成后,为日讲官、太子老师。正德时,晋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杨廷和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被降二级,后来恢复,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德帝突然驾崩,作为当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做了几件大事。

    杨廷和像

    逛一逛

    启祥宫

    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初名为未央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因世宗之父兴献王朱祐杬在这里出生,更名为启祥宫。清晚期改名为太极殿。

    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正德帝死于豹房,到四月二十二日嘉靖帝登极,杨廷和总理朝政38天。

    首辅杨廷和在总理朝政的38天里,做了哪些大事呢?

    第一,特殊时刻,奏定皇位。当正德帝暴死又无嗣的紧急之时,大学士、首辅杨廷和举着《皇明祖训》提出:“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明史·杨廷和传)大学士梁储、蒋冕、毛纪都赞同(当时大学士仅有四人)。于是,令中官入启皇太后,杨廷和等候于左顺门下。一会儿,中官奉遗诏及太后懿旨,宣谕群臣,一如杨廷和所请,皇位继承人敲定。这既稳定了朝廷政局,又不违背明朝制度,杨廷和在危难之时立了安邦定国的大功。而此时朱厚熜正在今湖北钟祥过着他的悠闲王爷生活。

    朱厚熜(1507~1567年),祖父朱见深是成化皇帝,父亲朱祐杬是弘治帝的弟弟。弘治帝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继承皇位,同年,十二岁的朱祐杬被封为兴王,弘治五年(1492)成婚,年十七,王妃为蒋氏,就是嘉靖帝的生母。两年后从北京到安陆就藩。朱祐杬身为亲王,享有显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岁禄万石,府置官属。……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明史·诸王传》)。但行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甚至出城也得向皇帝请假,不经皇帝批准,不许出城一步。这也就使朱祐杬过着豪华富贵而又无所事事的生活。他好读书,喜以文事自娱,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其间,对医书也颇有兴趣。朱祐杬还经常出银出粮,抚恤和救济灾民,博得乐施行善的名声。但远离京师,整天囿于王府,消闲无事,使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郁闷和无聊。当地盛行道教,朱祐杬崇信道教,跟道士往来密切。这对朱厚熜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安陆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山林茂密,汉水蜿流。朱厚熜作为兴王的独生子,备受宠爱,“非笔墨间所能述者矣”(《钟祥县志》)。这就形成了他任性、虚荣、高傲、懒散的性格。

    朱厚熜五岁,父亲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口授诗书,手教作字”。年龄稍大后,又设置书馆,命讲官按时给朱厚熜讲书。当时湖广提学副使张邦奇督察学校有方,府学生员,竞相努力读书。朱祐杬特令朱厚熜去应试。张邦奇安排两个书案,自己用北面的一张,而让朱厚熜用南面的一张。考试及格,朱厚熜就入府学读书(《明史·张邦奇传》)。他天资聪敏,对所学诗书常“不数过辄成诵”,对于“孝经大义”及“先王至德要道”也无不通晓。他虽然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但举止“凝重周旋中礼,俨然有人君之度”。(《明世宗实录》卷一)

    兴王正值英年,体貌英伟,身体康健,但正德十四年(1519)夏天炎热,他不幸中暑,半月后死去,年仅四十四岁。父亲早逝,使十三岁的朱厚熜懂事了许多。按照明朝制度,亲王去世,其世子要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袭封王位。朱厚熜便以王世子的身份代理府事,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正德十六年(1521),其母蒋氏上奏朝廷,以“岁时庆贺、祭祀,嗣子以常服行礼非便”(《明武宗实录》卷一九七)为由,请求朱厚熜提前袭封王位,正德帝颁诏允准。于是朱厚熜就正式袭封兴王。

    第二,总理朝政,三十八天。正德帝死,嘉靖帝立,中间皇位空缺整整38天,实际上是大学士、首辅杨廷和在主持朝政。他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兵部尚书王宪选各营兵,分布皇城四门、京城九门及南北要害,以遗命宣布革除正德弊政:其一,罢威武营团练诸军,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其二,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其三,以遗诏释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收宣府行宫金宝归于内库。其四,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总共十四万八千七百余人。其五,减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六,中贵、义子等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明史·杨廷和传》)。这引起一群既得利益者的不满,他们趁杨廷和入朝,携带白刃,准备行刺。事闻,派营卒百人,护卫他上下班。

    第三,铲除江彬,去除隐患。佞臣江彬,既领锦衣卫,又官东厂,权势熏天,坏事做尽,拥兵京城,随时可能发动叛乱,杨廷和决心除掉这个大患。考虑到江彬有家丁数千,又与宫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廷和密与司礼中官魏彬计,因中官温祥入白太后,请除彬。时坤宁宫安兽吻,即命彬与工部尚书李镞入祭。彬礼服入,家人不得从。事竟将出,中官张永留江彬、李饭,太后遽下诏收彬。彬觉,亟走西安门,门闭。寻走北安门,门者曰:‘有旨留提督。’江彬曰:‘今日安所得旨?039039”(《明史·江彬传》)门者将江彬逮捕,抄江彬家,得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二百柜,其他珍宝,不可数计。江彬既诛,京师久旱,遂下大雨,中外相庆。

    在皇位空缺的特殊时期,杨廷和依靠张太后,与朝臣同心协力,铲除奸佞,稳定局面,时人赞为“救时宰相。”

    惊心动魄的三十八天平安度过,朱厚熜继承皇位,是为嘉靖帝。作为首辅大学士,杨廷和辅佐嘉靖帝两年,彰显士人风骨。朱厚熜登位后,因兴献王的尊号问题,多次召杨廷和“从容赐茶慰谕”,杨廷和不顺帝意,嘉靖帝不悦。廷和等三奏,帝留中不下。嘉靖帝亲予手敕,杨廷和以“臣不敢阿谀顺旨”,封还手诏。杨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嘉靖帝以廷和有定策之功,先后四次封赏,廷和“四辞而止”。而后,嘉靖帝崇道教,事斋醮,廷和劝阻,不听;又派太监督催织造,廷和再劝阻,仍不听。嘉靖帝再派太监到内阁,督促杨廷和撰拟敕告,廷和以“民困财竭”,请毋遣。嘉靖帝不听,警告曰:“毋渎扰执拗。”廷和还是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明史·杨廷和传)廷和没有办法,请求退休。嘉靖三年(1524)正月,嘉靖帝允准首辅杨廷和辞官回家。杨廷和虽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但嘉靖七年(1528),纂修《明伦大典》告成,御定“大礼议”时诸臣逆鳞之罪,以杨廷和“法当僇(lù)市”,但对其“宽大处理”,“削职为民”(《明史·杨廷和传)。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文渊阁

    逛一逛

    文渊阁

    明清皇宫的文渊阁,先后有三座:第一座是明太祖在南京皇宫里修建的文渊阁,正统年间毁于火;第二座是永乐帝迁都后,依照南京文渊阁的样子在北京皇宫里兴建的文渊阁,明末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火;第三座是乾隆时专为贮藏《四库全书》而在文华殿后兴建的文渊阁。

    嘉靖帝以堂弟的身份继承堂兄的皇位,引发了帝系的改变。明朝帝系有两次改变:第一次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里夺取皇位,帝系便由懿文太子朱标、建文帝一系,转为明成祖朱棣一系。第二次是朱厚熜继位,帝系由明弘治帝、正德帝一系,转为明嘉靖帝一系。伴随帝系的转变,发生了激烈的“大礼议”之争。我们先从两个故事说起。

    第一个故事。明朱厚熜为继承正德帝的遗位,从安陆到北京后,由哪个城门进入皇宫?按明朝规定,男性只有皇帝才能从中门进入,争议的焦点是:朱厚熜是作为过继给弘治帝的儿子,以太子身份进宫,还是以皇帝身份进宫?礼部按太子即位礼仪,请朱厚熜从东安门进皇城。朱厚熜则说:皇兄遗诏里说让我即位当皇帝的,礼部这么说算怎么回事!礼部回复说:您现在还是王,不是帝,不能从中门进入。朱厚熜的车驾已到城外,就是不进城。礼部没有办法,最后应允他由大明门中门等进入,到皇极殿(太和殿)登极,年号为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第二个故事。嘉靖帝母亲蒋氏从湖北安陆到北京后,先是嘉靖帝的母亲生气不入京,因为朝臣欲让嘉靖帝奉明孝宗为皇考。继是嘉靖帝的母亲从哪个城门进入皇宫?按明朝规定,女性只有皇后大婚才能从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皇极门(太和门)的中门进入。争议的焦点是:蒋氏以王妃身份进宫,还是以太后身份进宫?礼部奏请:“圣母至京,宜由东安门入。”(《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嘉靖帝不准;再议由大明门左侧门入,又不准;最后朱厚熜断然下令:走大明门中门入!正僵持着,嘉靖帝的母亲生气了,闹起脾气,拒不入京。嘉靖帝听到生母这般境遇,痛哭不止,提出不想当皇帝了,要“奉母归”—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大臣们吓坏了,如果他们母子都回老家,空缺的皇位怎么办?最后决定妥协一步:按朱厚熜的意思办。嘉靖帝的母亲这才从通州起程,由大明门中门进入皇城,依次都走中门,进入宫城,同即将当皇帝的儿子朱厚熜团聚(《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告祭天地宗庙,在隆重登极大典中,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嘉靖,这就是嘉靖皇帝。嘉靖帝坐上宝座后,又惹出三个事件。

    第一个事件:左顺门事件。左顺门是紫禁城皇极殿(太和殿)前,左边的门。这是由紫禁城东侧进入皇极殿(太和殿)的必经之门,因事件发生在左顺门,所以称左顺门事件。这个事件是关于新皇帝生父上尊号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是朱厚熜的过继父亲,朱祐杬则是他的生身父亲,这如何上尊号?这在明朝没有先例,《明会典》也未作明确规定。首辅杨廷和等主张称孝宗弘治帝为皇考,而称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父。这时,刚中进士的孚敬(后改名张璁)和桂萼,揣摩并迎合帝意,提出尊朱祐杬为皇考,孝宗朱祐樘为皇伯父。这场争论,长达三年。

    左顺门(协和门)

    逛一逛

    左顺门

    午门内东庑正中之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开始时称左顺门,嘉靖时改称会极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协和门。

    右顺门

    午门内西庑正中之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开始时称右顺门,嘉靖时改称归极门,清顺治时改称永和门,清乾隆元年开始称为熙和门。

    嘉靖帝于嘉靖三年(1524)追尊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丰熙等反对的大臣200余人,在左顺门外跪伏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嘉靖帝派太监宣谕退下,从早到午,众臣硬是不退。皇帝下令抓八人震慑一下。其他大臣非但不退,反而大哭,声震阙庭。嘉靖帝大怒,命内臣将跪伏官员的名字全部录下,193人被下诏狱,左顺门跪伏事件被镇压下去。几天以后,对丰熙等八人严加拷讯,充军边疆。四品以上官员夺取俸禄,五品以下官员180余人被廷杖,致死17人。嘉靖帝称明孝宗弘治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亲生母亲为圣母,并昭示天下。

    第二个事件:太庙事件。太庙,是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先祖。嘉靖帝觉得他的父亲也应该有庙号,其神主也应供入太庙。但这显然不符合明朝朱氏祖宗家法。神主入太庙,必须是生前为皇帝的人,而兴献王根本不够资格。大臣和嘉靖帝相持不下,只好采取折中的办法,先在太庙旁边建一座献皇帝庙。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的父亲被称为献皇帝睿宗,祔于太庙,位跻武宗正德帝之上。

    第三个事件:南京太庙事件。明朝在北京和南京各有太庙。嘉靖十三年(1534)南京太庙被大火烧毁,借此机会,嘉靖帝下令将太庙的同庙异室制,改为多庙制,就是给明朝每位已死的皇帝各建一座庙,共九座庙,同时在九庙旁边给自己的父亲修世庙,这样十座庙排在一起,就看不出哪个是太庙,哪个是世庙。结果,嘉靖二十年(1541)九庙全部毁于大火,嘉靖帝认为是上天惩戒,于是恢复了同庙异室制,但还是顺便把兴献王的神主也奉入太庙。

    至此,长达20年的所谓“大礼议”之争,才告结束。

    太庙、社稷坛平面图

    逛一逛

    太庙

    皇家祭祀已故帝后的祖庙,并予以功臣配享。太庙位于午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庙的前殿有九间,两翼有东、西庑,后面是寝殿。北京太庙现建筑保存完好,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坛

    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位于午门外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沿明制,为社、稷合祀一坛之制。祭社稷之礼,每年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民国初年曾经辟为中央公园,也称稷园。今为中山公园。

    第一,嘉靖帝执意要称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而称孝宗弘治帝为皇伯父。他深知:事情的关键是首辅杨廷和。嘉靖帝先后用加爵、增禄、赐茶、慰谕杨廷和,“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明史·杨廷和传》),而不肯顺从帝意。这时新科进士张璁及桂萼等迎合上疏谓“当继统,不继嗣”(《明史·杨廷和传》),就是只继帝位,不继承嗣。于是,嘉靖帝先后将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石珤等大学士及一些大臣免掉,而启用张璁、桂萼等阿谀逢迎之臣,并以廷杖、关押、谪戍、削职、减俸等措施,压制反对意见,使其意志得以实现。

    大礼议,争论的基本内容是封建礼制。礼乐制度和祭祀典礼,在封建时代是国家第一等大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嘉靖初年“大礼议”之争,争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小题大做,但在皇朝时代,这些都是关乎国家命运和皇室兴衰的大事,直接涉及皇权的强化和削弱。朱厚熜利用手中的皇权,以倔强的性格和执拗的偏颇,排除了大多数朝臣的反对,取得了胜利。通过大礼议,嘉靖帝坐稳了皇位,掌握了实权。

    第二,颁布《明伦大典》。嘉靖六年(1527)诏修《明伦大典》,翌年告成。该书从理论上论证在“大礼议”论战中,嘉靖帝是正确的,即提供理论支撑。修书官员,多得到晋升:张璁由新科进士,七年之间,官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桂萼于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后官知县,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不久迁吏部尚书,《明伦大典》成,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第三,诏定议礼诸臣罪。杨廷和有“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明史·石玠传》)的功勋,却落得“法当僇市,姑削职为民”(《明史·杨廷和传》)的下场。其子杨慎,虽为状元,因为逆鳞,发配剑齿,最终死于戍所。

    事实表明:历史曲折,总回原点;任性邪恶,终归失败—嘉靖帝死后,其子朱载垕继位,是为隆庆帝。隆庆帝为杨廷和平反,复原官,赠太保,谥文忠。张璁、桂萼之流,终被历史唾弃。

    杨廷和有一位状元儿子,就是千古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著名文学家杨慎。

    杨慎(1488~1559年),四川成都人,宰相杨廷和之子。幼年机警敏锐,十一岁能诗。十二岁仿作《古战场文》、贾谊《过秦论》,长老惊异。到了北京,赋《黄叶诗》,大学士李东阳看了很赞赏,收作门下学生。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就是中了状元,才二十四岁,授翰林院修撰。杨慎曾奉使过镇江,到丹徒,拜见在老家的原大学士、首辅杨一清,阅览他家的藏书。每有叩问请教,杨一清都能背诵如流。杨慎既惊讶,又敬佩,于是更加勤奋,博览群书。杨慎常对人说:“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明史·杨慎传》)杨慎秉承杨廷和忠耿执着的家风,不做佞臣,而做忠臣。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明武宗正德帝微行出游,刚出居庸关,杨慎得到信息,立即抗疏恳谏。不久,正德帝因病回到京城。正德帝病死,嘉靖帝嗣位,杨慎担任给新皇帝上课的经筵讲官。

    嘉靖帝因“大礼议”而恨杨廷和、杨慎父子。父亲旧怨未息,儿子新怨又结。

    第一,罚俸。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刚辞官回乡,时为大学士、又是杨廷和政敌的桂萼等,奏请升杨慎为翰林学士,皇帝采纳。杨慎连同36人上书:“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明史·杨慎传》)嘉靖帝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加以切责,罚俸两个月。

    第二,廷杖。一个月后,杨慎又与学士丰熙等为“大礼议”疏谏,并偕同朝廷大臣,跪在左顺门(今协和门)外力谏。有人奏告:群臣在左顺门撼门大哭,声彻殿庭,为首的是杨慎。嘉靖帝闻奏更怒,命在朝廷上,再廷杖杨慎等七人。

    第三,遣戍。杨慎等因聚哭建言案,被谪戍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杨慎在谪戍路上险遭杀害。因为杨廷和当首辅时,被斥逐的锦衣卫冒滥官员,这时伺机在路,企图谋害杨慎,实行报复。杨慎沿途防范,抱病跋涉万里,病惫不堪,抵达戍所,卧床不起。嘉靖帝每问起杨慎状况时,阁臣为保护杨慎,以老病回奏,嘉靖帝才稍微缓解。杨慎闻知后,情绪更加低落,放纵饮酒。(《明史·杨慎传》)

    第四,勤学。杨慎在长期遣戍期间,以书为伴,读书不停,著书不停。他不仅读了大量的书,而且写了大量著作。在明朝文人中,读书之多、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文采之丽、骨鲠之硬、士节之正,推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一百余种。

    第五,悲歌。嘉靖八年(1529)廷和病故,杨慎奔告巡抚,请于朝廷,获准归乡,治理丧事。他办理完丧事后回到戍所。杨慎七十岁那年,私自回成都,巡抚派官兵,被抓捕而回。两年后,杨慎长期忧愤,患病而死,享年七十二岁。杨慎与解缙、徐渭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并行于世。杨慎一生,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罗贯中名著《三国演义》,以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开篇;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其做主题歌歌词,大江上下,长城内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五湖四海,也是广为人知。咏史名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悲怆地唱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的上片,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可看出杨慎阅尽人间沧桑,胸怀旷达,情意超脱。“青山依旧在”是在讲地,讲空,讲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在讲天,讲时,讲变化。世间万象,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在这里是指实,相;空,在这里是指虚,无。在时与空、虚与实、人与事、喜与悲的变幻中,杨慎感悟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切如日月升落,草木荣枯。

    词的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独钓江雪,任凭惊骇涛浪,不管是非成败,清酒一壶,友朋夜逢,纵论古今,谈笑而已。寂寞悲苦的杨慎,仰观日月运行,沐浴秋月春风。历史的兴替,人物的悲欢,都只不过是酒中的谈资,助兴的话柄。

    [明]陈洪授《杨升庵簪花图》

    《宋词三百首》中选录六篇《临江仙》,其中包括欧阳修与苏东坡的《临江仙》,都各具特色。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慷慨激昂,悲壮恢宏,亦虚亦实,浑然大气,是《临江仙》中的翘楚之作。时过近500年,依然震撼人心,为什么呢?因为杨慎有惊世的才华,非凡的阅历,悲喜的家庭,跌宕的人生。杨慎这个人,相门之子,大明俊彦,二十四岁,高中状元,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但是,大喜也杨慎,大悲也杨慎。因触犯“龙颜”,遭廷杖,被遣戍,蒙羞辱,离家乡,死戍所,达35年。天赋的才华,地画的监牢,奇特的人生,坎坷的经历,使杨慎的心灵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使杨慎的辞章展现更加淡定的纯净意境。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事态;醉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风平而后浪静,历险才能淡定。杨慎经历家庭盛衰、个人浮沉的特殊境遇,在成败得失之间,总结人生际遇,探索人生哲理,抒历史兴衰之感,咏人生沉浮之慨,散溢高洁情操,展现悲壮胸怀。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对前景的空疏与孤独,又有大名士落魄悲苦后对名利的淡泊与轻蔑。杨慎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成为千古绝唱,前人所无,后人难再。

    杨氏一门四代,出了“一首辅一状元六进士”:“一首辅”是杨廷和,杨廷和在明朝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一状元”是他的儿子杨慎;“六进士”是杨廷和,其父杨春,其弟杨廷仪,其子杨慎与杨惇,其孙杨有仁。在杨廷和的家族中,最为人知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明代大才子、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才子杨慎。

    事应为而不可为,虽力为也不能为,仍然为之,这就是风骨,如杨慎。坚持理想,与命运搏斗,虽可能被摧毁,但不能被征服,这是人们敬仰的崇高品格。做何选择,都是智慧。

    保和殿内

    看一看

    明朝殿试

    明清士人要走完科举考试全程,须过前三关—童试、乡试、会试,和后三关—殿试取进士,朝考取庶吉士、散馆取韩林。读书人一路过关斩将,方能有资格在保和殿考进士、中金榜、点翰林,从而在朝为官,实现理想。

    就在嘉靖皇帝“大礼议”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他的后宫接连出现凶信。

    嘉靖帝是明朝后妃最多的皇帝,仅有封号的后妃就有60多位。但是,嘉靖帝的三位皇后,皆相继故去,不得善终。

    第一位是陈皇后。嘉靖元年(1522),由张太后做主,陈皇后入主后宫,成为嘉靖帝的第一位皇后。嘉靖帝因厌恶张太后而累及陈皇后。嘉靖七年(1528)九月,嘉靖帝与怀有身孕的陈皇后聊天,见两位妃子过来进茶,便拉住这两位妃子的手抚摸,陈皇后见状便站起来要离开,嘉靖帝立即大怒,陈皇后被吓得流产,没过几天,便死去了。

    第二位是张皇后。在陈皇后死的当年十一月,嘉靖帝立张顺妃为皇后。六年之后,嘉靖十三年(1534),在新年伺候嘉靖帝吃饭时,张皇后刚刚提起张太后为弟弟求情,“上震怒,立褫(hǐ)冠服,鞭挞之,斥谴以去”(沈德符《万历获野编》)。张皇后受到惊吓,郁郁寡欢,不久死去。

    第三位是方皇后。张皇后被废后,德妃方氏被册为皇后。因为嘉靖帝怀疑方皇后害死了宠妃曹氏(后面补叙),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后宫发生大火时,方皇后被大火围在宫里,嘉靖帝竟然阻止他人抢救。方皇后虽未当场烧死,但终因烧伤和惊吓,十多天后,就去世了。

    此后,嘉靖帝不再立皇后。

    嘉靖帝和生母蒋太后母子感情很深。在兴献王突然去世的艰难时日里,在母子俩刚刚进宫的风波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蒋太后成为嘉靖帝青少年时期的精神依托和情感支柱。蒋氏识文断字,在安陆王府时,曾著《女训》一卷。嘉靖帝亲自作了序文,将这卷《女训》与记述明太祖马皇后生平的《高皇后传》,以及明成祖徐皇后的《内训》等三篇,刊印成册,公布天下。这就把蒋太后与马皇后、徐皇后放在同等位置,给母亲以巨大的荣耀。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初四日,这位做了30年王妃、17年皇太后的蒋氏去世。母亲的去世,使嘉靖帝悲痛不已。于是他精心筹划蒋太后的葬地。

    明世宗朱厚熜像

    当初,兴献王死后葬在其封地湖北安陆境内的松林山。大礼议后,兴献王被尊为献皇帝,陵墓被升格为显陵,松林山被封为纯德山,安陆州被改为承天府。考虑到承天府离北京太远,遂有意将显陵北迁,与蒋太后合葬在北京天寿山长陵之西的大峪山。然而当嘉靖帝从大峪山视察返京后,主意变了,打算把蒋太后梓宫南祔显陵。但是,显陵的情况如何呢?嘉靖帝决定亲自去一趟,于是就有了所谓“嘉靖南巡”。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十六日,嘉靖帝启程南巡。扈从的官员有大学士夏言、礼部尚书严嵩等重臣,120名锦衣官校和8000名旗校前呼后拥。护卫官兵6000名,供旗校使用马匹有3000多匹。二月二十八日,嘉靖帝一行抵达河南卫辉境内。忽然有股旋风绕驾不散。嘉靖帝很惊恐,忙问随侍道士陶仲文,此兆主凶还是主吉?陶仲文说主凶,声称要发生火灾。嘉靖帝有些慌乱,令陶仲文做法事禳除火灾。陶仲文说:“火终不免,可谨护圣躬耳!”(《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二)当天夜里四鼓时分,行宫突然起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浓烟腾空,四处火光。在慌乱中,侍卫们竟找不到嘉靖帝身在何处。幸亏锦衣卫指挥陆炳镇静不乱,“排闼直入”,将被火海包围、不知所措的嘉靖帝背到安全地带,使他幸免于难(《明世宗实录》卷二二一)。火灾造成严重的损失,许多太监、宫女被烧死,所带法物、宝玉多被焚毁。这场大火是随从宫女乱丢未熄灭的蜡烛造成的。多名官员,因失职,或遭廷杖,或黜为民。

    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嘉靖帝到达承天府,回到阔别18年的故居。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帝离开承天府,踏上归途。通过实地视察显陵,嘉靖帝的意向又有了变化,他打算让其父仍葬显陵,而其母蒋太后葬北京大峪山。四月十五日,嘉靖帝回到皇宫。接着,赴大峪山工地进行察看。经过一番详细的了解,嘉靖帝终于打定了主意,确定将太后的梓宫南运到显陵。同年闰七月,蒋太后梓宫由运河水道运抵承天府,与兴献王合葬显陵。

    嘉靖帝的后妃先后生下八子五女,但大多早亡。到嘉靖帝去世时,仅剩一子一女。最让他痛心的是皇太子朱载壑—不到四岁立为太子,他生而灵异,不喜纷华靡丽,小心斋慎。尝见上叩头曰:“儿不敢。”时时举手曰:“天在上。”(《明世宗实录》卷三四六)嘉靖帝奇其不凡。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靖帝为十四岁的太子举行加冠及讲学典礼。谁知两天之后,太子忽然患病,御医诊治,但无效果。只见太子忽北面拜曰:“儿去矣!”正坐而死。太子死后,嘉靖帝就剩下两个儿子,他长期不立皇太子,但是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死了一个二十九岁的儿子,仅存的儿子朱载垕,就是后来继位的隆庆皇帝。皇子、公主相继去世,给嘉靖帝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甚至是恐惧。

    嘉靖帝吃丹药,性情格外暴躁,残酷虐待宫女,无端打骂折磨,使她们身心受到摧残,经常处于极其悲惨的境地。嘉靖帝还相信道士秘方,用宫婢的经血烧炼“丹铅”。这种惨无人道的折磨,把宫女逼上了绝境。受辱宫女,串通起来,秘密谋划,进行报复。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夜里,发生了一件让嘉靖帝险些丢掉性命的“宫变”。因这一年是壬寅年,史称“壬寅宫变”,又称“嘉靖宫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明朝皇帝的寝宫在乾清宫,只有皇后可以与皇帝同住,其他妃嫔等仅是奉召进御,不能在此过夜。有的书记载:明代乾清宫后部的暖阁,共有九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共有27张床。皇帝夜里随意选择房间和床位就寝,生人很难弄清他睡在哪里,确保安全,以防不测。尽管皇帝防范巧妙,但对嘉靖帝身旁侍奉的宫女来说,则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这天夜里,嘉靖帝已经熟睡,杨金英等十几个宫女便溜进他的寝宫,准备将他勒死。开始时,宫女杨玉香将丝绳递给苏川药,苏又传给杨金英,杨金英则拴好绳套,另一宫女用黄绫抹布蒙住嘉靖帝的脸;其他宫女一拥而上,掐脖子的、压前胸的、按胳膊腿的,杨金英就势把绳套在嘉靖帝的脖子上,另两个宫女姚淑翠和关梅秀用力拉紧绳套。但是,杨金英误把绳套打成死结,拉了好久也没把嘉靖帝勒死。宫女张金莲见事不成,产生动摇,跑去报告方皇后。

    方皇后闻讯赶来解救,见皇上气息已绝,急忙派太监去找御医许绅。许绅值夜班,闻讯入内,见气已绝,就死马当活马医,“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明史·许绅传》)。许绅用猛药,历六个小时,嘉靖帝才口吐紫血,多达数升,苏醒过来。不久,许绅得病,说:因宫变事,我自知若不能救活必遭杀身之祸,因受惊悸,非药石所能医治也。不多久,果然去世。许绅,北京人,后官太医院领院事、工部尚书。明朝医官最显赫到尚书者,只许绅一人。

    嘉靖帝虽被抢救过来,但因惊吓过度,器官受到损伤,身体病弱,不能理事,对“谋逆”宫女的处置,由方皇后主持。方皇后将杨金英等16名宫女凌迟处死。因方皇后妒忌,在嘉靖帝病不能言时,将嘉靖帝宠幸的端妃曹氏和宁嫔王氏牵连进去,“磔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明史·世宗本纪》)。

    嘉靖帝后宫不宁,连续三位皇后都不得善终,母亲蒋太后去世,皇子、公主大多早亡,嘉靖帝又遭宫女绳勒气绝,宠妃被连带处死,真是一地鸡毛,不可收拾。嘉靖帝情绪消沉,更加沉迷于方术丹药,从嘉靖十九年(1540)开始,他20多年基本不上朝,而且从乾清宫搬出,住到西苑的西宫。

    嘉靖皇帝早年丧父,中年丧三后,晚年丧太子;又脾气极坏,鞭打皇后,皇后遭火灾,且见死不救,何况对待宫女呢!己无德,自招祸—这就是嘉靖皇帝留下的历史教训。

    乾清宫背面

    明朝的皇帝,多尊儒崇佛。嘉靖帝则痴迷道教,从祈祷消灾,到祈天求子,再到祈求长生不老,越来越痴迷,越来越疯狂。皇帝20多年来基本不上朝,深居西宫,“祷祀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不亲,朝讲久废”(《国榷》卷六十四),皇宫、西苑到处设醮坛,朝廷大臣轮值行礼,尚书大学士亲撰青词,最终却因服食丹药加速死亡。

    嘉靖帝自幼生长在湖广安陆,受其父影响,自幼熟悉道教。嘉靖三年(1524),有一名来自江西龙虎山上清宫的道士邵元节,被嘉靖帝征召进京,封他总领天下道教,赐金印、银印、玉印、象牙印各一方。这是嘉靖帝沉迷方术的开始。

    嘉靖十年(1531),已经结婚近十年、二十五岁的嘉靖帝,一直没有子嗣,便在皇宫御花园的钦安殿,设立祈嗣醮坛。祈嗣斋醮正式开场时,嘉靖皇帝亲自行礼,文武百官,争先影从,香火缭绕,弥漫皇宫。

    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皇长子出生,但两个月后死了。三年之后,皇二子朱载壑出生,这让三十岁的嘉靖皇帝,非常高兴。嘉靖十六年(1537)这一年,嫔妃们连续生下五个皇子,虽夭折两个,但留下三个。嘉靖帝认为这是祈嗣斋醮的结果,于是更加频繁地举行斋醮,除钦安殿,又在皇宫北面煤山和北海之间,建造大高玄殿,举行安神大典。对邵元节更是极尽恩宠。为他建府第,赐禄米,授庄田3000亩,派校尉40名,供其役使,封赠他的父母,授官他的子孙,官拜礼部尚书,赐一品官服。这时,有两位御史上书,说皇帝求子在施仁政,不在求神仙,嘉靖帝将这两位御史谪戍边卫。一位翰林也上书规劝,却被下狱拷打,贬戍边地,永不叙用。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死。嘉靖帝应想一想:“神仙”都没有长寿,自己能长寿吗?“神仙”都病死而没有成仙,自己又怎能成仙呢?可嘉靖帝没有反思,更加迷信道教。

    嘉靖帝又开始宠信道士陶仲文。陶仲文做过县吏,曾被邵元节推荐到皇宫设坛布法。嘉靖帝南巡时将他带在身边,他预卜了卫辉行宫火灾。后来皇太子出痘,陶仲文祈祷祛病,皇太子的病果然好了。于是嘉靖帝给他封号,命他总领道教事,恩宠超过邵元节。

    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宫变后,嘉靖帝搬出乾清宫,住进西苑。从此,不亲郊庙,不临日讲,不见朝臣,长达24年。他在西苑做什么?炼丹吃药,祈求长生。除了大兴土木、大肆举办各种斋醮活动之外,还服用“先天丹铅”药。这种丹药,用少女经血炼制,因而先后三次大选了760名八岁至十四岁的幼女和少女入宫,以备炼丹。有一位无锡进士顾可学,说用童男童女的尿液炼制成药,可以长生不老。嘉靖帝把这个人任命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太保,领大学士的俸禄。时人嘲笑说:“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尚书被嘲》)陶仲文又创“二龙不相见”之说,太子虚位20年(《明史·陶仲文传》)。嘉靖帝喜欢祥瑞、逢迎,于是佞臣纷纷献白雁、玉兔、瑞龟、寿鹿、嘉禾、甘露、仙桃、灵芝。一天,御幄旁出现一个桃子,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赶紧告祭祖庙。

    御史杨爵上疏,力陈崇道之非,力斥妖邪之妄。嘉靖帝震怒,将杨爵下诏狱。杨爵在狱中遭受酷刑,被打得几次昏迷。自杨爵等少数官员以谏玄修而遭重惩,内外官员遂争相谄媚取容,再没有敢谏言迷信妖邪的大臣。

    继邵元节病死后,陶仲文又病死。这时,嘉靖皇帝已经五十四岁,仍然执迷不悟,而且越陷越深。

    青词,是一种道家文体,在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天神”的荐告祝文,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所以叫青词。一般用骈体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嘉靖帝的青词,是无耻文人的无耻之作。嘉靖十八年(1539)十二月,嘉靖帝在西内无逸殿,安排一个为他写青词的班子,每日值班,随时应召。这个写作班子,可没有道士,全都是重要的官员,如太师郭勋、大学士夏言、礼部尚书严嵩以及袁炜等。善写青词的人,多得到提拔重用。

    翰林侍读袁炜入值西苑,撰写青词,最受皇帝宠幸。嘉靖皇帝有时半夜想起有事要让天神知道,就写个条子,让太监递给值班的大臣。袁炜下笔立成,辞藻华丽,表意细微,受到皇帝称赞。嘉靖帝在西苑永寿宫养猫,名叫狮猫。一天,狮猫死了,嘉靖帝十分难过,为表示对爱猫的深情,命制作金棺,葬于万寿山之麓。又命儒臣为狮猫撰写悼文,荐度超升,进入天界。诸臣以题目难作,故意推辞,拖延时间。唯有这个佞臣、奸臣袁炜,吹嘘拍马阿谀为文,内有“化狮成龙”等语,嘉靖帝看后,龙颜大悦。由于擅长写青词,袁炜官阶直升到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袁炜品性极差,无耻之尤,善阿谀,会逢迎,但犯众怒,积怨多,患病归乡,中途死亡,年五十八,人皆恶之(《明史·袁炜传》)。

    还有王金,为国子监生,杀人罪当死,畏罪逃亡,隐匿在通政使赵文华家。王金以仙酒献赵文华,文华又献给嘉靖帝。一日,嘉靖帝要秘殿扶乩(jī),各地派人采集灵芝。四方献灵芝,汇聚在御苑。王金贿赂太监,得灵芝万株,聚为一山,号万岁芝山。王金又伪造五色龟进献。嘉靖帝大喜,遣官告祭太庙,那个袁炜也上表祝贺。王金又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与所制金石药并进。嘉靖帝服用后,稍感精神较好。没多久,帝大渐,遗诏归罪王金等,命正典刑,下狱论死。后宥王金等免死,编口外为民(《明史·王金传》)。

    嘉靖帝在西苑兴建永寿宫,因在皇宫之西,又称“西宫”。嘉靖帝45年的君主人生,以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宫变”为分界,大体说来,前一半居住在皇宫,后一半居住在西宫。

    永寿宫原为燕王的旧宫,嘉靖帝改名永寿宫。“壬寅宫变”,嘉靖帝差点儿被宫女勒死,惊魂难定,想移宫外,于是搬到永寿宫。自西苑肇兴,就经营永寿宫、玄极殿、大高玄殿等。以玄极殿为拜天之所,当正朝之奉天殿;以高玄殿为内朝之所,当正朝之文华殿。又建清馥殿为行香之所。后建斋宫、紫宸宫、万法宝殿等。嘉靖帝既迁西苑,不再临朝听政,惟日夕事斋醮。凡入直撰玄诸佞臣,皆附丽其旁,就是内阁大臣,也昼夜供事,不再到文渊阁。于是,君臣上下,崇奉道教,朝真醮斗,几三十年,与嘉靖帝社稷相终始。直到隆庆帝继位,将永寿宫夷为平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逛一逛

    西苑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临皇城。面积约是紫禁城的六倍。中心地带为南、中、北海,水面相连通,中海、北海称太液池,加上南海称三海。现北海公园开放,南海、中海为办公区。

    到嘉靖四十年(1561)十一月二十五日,夜火大作,宫宇陈设,乘舆服御,先朝异宝,尽付一炬。这是天火吗?不是,是人祸。相传这天夜里,嘉靖帝与尚美人,在貂帐里,新幸饮酒,玩耍烟火,半痴半醉,半睡半醒,引发火灾。其中有数年才能得到八两的龙涎香,也煨烬于火。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八月,命拜未被册封的尚美人寿妃,赠其父为骠骑将军、右军都督佥事。封妃之日,距嘉靖帝六十寿诞仅二天。据一位宫中太监说,尚氏承恩时,年仅十三,至册封为妃,则已十八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永寿宫火灾后,嘉靖帝暂住玉熙殿,又迁玄都殿,但都不宜帝居。时严嵩为首辅,请移驻南宫,就是明英宗为太上皇时所居住的地方。英宗复辟后,将南宫修饰完整,华美壮丽,胜过永寿宫。但是,嘉靖帝以南宫为当时英宗逊位受锢之宫,不祥,心里厌恶,不愿入住。当时正兴皇宫三大殿工程,于是分拨建材,兴筑永寿宫。嘉靖帝大悦,不到三月,宫殿告成,即日徙居,赐名万寿。嘉靖帝死后,宫殿残破,断垣坏础,蔓草丛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纣之迹,周之鉴也。”(《国榷》卷二十二)商纣劣迹,周王为鉴。西苑万寿宫像一面镜子,将嘉靖帝纵淫放荡、胡作非为、专制滥权和丑恶灵魂,映现得淋漓尽致。皇权应当被约束,君权必须受监督。

    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开始,嘉靖帝步入生命的最后五年。特别是海瑞上疏谏诤,令嘉靖皇帝先怒而后省思。国事和家事交织,伴随他生命的谢幕,风雨飘摇,一一展开。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琼山(今在海南省海口市)人。刚直不阿,颇有声名,长期在地方做官,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升户部主事,成为京官。时嘉靖帝在位年久,不亲朝政,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上表,隆重庆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对于时政,无敢言者。海瑞见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不胜愤恨。于是,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海瑞冒死上疏谏诤。

    第一,指出嘉靖帝的过失及严重后果。他说: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第二,指出朝臣阿谀谄媚的欺君之罪及背后的原因。他说: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他又说: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第三,指出嘉靖帝崇道以求长生成仙的荒诞。他说: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书于乾祐山,孙奭(shì)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必制而后成。今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赐者”,有手执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

    海瑞像

    第四,指出嘉靖帝幡然悔悟重振朝纲的光明前景。他说: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

    海瑞上疏,酣畅淋漓,正气凌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隔四百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忠君爱国的炽热情怀。

    当嘉靖帝看到这篇疏文时,他的反应:

    第一,是暴怒。“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039039”就是嘉靖帝看到海瑞的谏疏,大怒,扔到地上,对左右说:快去把他抓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史·海瑞传》)

    第二,是沉默。嘉靖帝暴怒之后,便是默然。过了一会儿,嘉靖帝又取过奏疏,仔细读,一天读了好几遍,留在身边几个月。在这期间,嘉靖帝尝说:“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意思是海瑞可以比作批评商纣王的比干,那么我不就是葬送商朝的纣王吗!

    嘉靖皇帝为此大病一场。

    怎么收场呢?嘉靖帝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就是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他说:“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说:“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明史·海瑞传》)意思是我自己不谨慎珍惜,得了病。如果我能上朝理政,哪至于受到这个人的批评。于是,将海瑞下诏狱,追查谁是主使者。又移案到刑部,刑部判其死罪。

    两个月以后,嘉靖皇帝就死了。提牢主事听说后,认为海瑞可能会被起用,就设酒馔(zhuàn)款待海瑞。海瑞以为要赴西市被斩首,便大吃大喝起来,也没问为什么。监狱主事官附耳对海瑞说:“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明史·海瑞传》)意思是:皇帝刚死了,先生会马上出狱,获得大用!海瑞问:“真的吗?”随即大哭,尽呕出所吃的饮食,昏倒在地。并通宵达旦,哭不绝声。果然,嘉靖帝死,海瑞获释,恢复原职。

    海瑞上疏,深深地触动了嘉靖帝,这时他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但是他还是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克制住心里的愤怒,没有杀海瑞。然而,他并没有停止服食丹药。

    海瑞上疏对嘉靖皇帝的震动非常之大,他大病一场,打算重回故地承天府。他对首辅徐阶说:“朕病十四月矣,不见全复。兹就大志成一,南视承天,拜亲陵。取药服气,此原受生之地,必奏功。诸王不必朝迎,从官免朝,用卧辇,至七月还京。”(《明世宗实录》卷五五五)徐阶从安全、健康以及国家安定几个方面,给他做了分析,恳切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一贯固执的嘉靖皇帝,这次没有坚持。

    自从45年前离开故土来到北京,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是六十岁的行将就木之人,这期间嘉靖帝只有在三十三岁时为了母亲安葬之事南巡回到故乡一次,此后便一直没有再回去过,也没有再亲自到陵前祭拜父母。这种思乡之情,还是真挚的。但是,直到这时,嘉靖帝还是考虑回到故乡吃丹药,效果可能会好,真是不可救药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嘉靖帝到万法坛祈祷上天,遭到雨淋。回到宫里便口吐白沫,胸中憋闷,从此卧床不起。拖到十二月十四日清晨,嘉靖帝突然昏迷,身边的侍从赶紧把他抬回乾清宫,当天中午便驾崩,享年六十岁。他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离开乾清宫后,已经24年,24年来,这是他唯一一次躺在皇帝的寝宫乾清宫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皇帝的宝座。

    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呢?嘉靖皇帝也有过无子的焦虑、得子的喜悦,未尝没有舐犊之爱、骨肉之情,但是都被他对衰老、死亡和传位的恐惧之心所代替,对权位和长生的狂热追求,压倒了血脉亲情。沉迷修炼得道的嘉靖皇帝,祸害了国家,祸害了自己,也祸害了子孙。他的皇三子裕王朱载垕[1],就是在这种扭曲的父子关系中,度过了窝囊的29年。

    嘉靖帝有八个儿子,其中皇长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皇八子这五个皇子,都未满周岁而早殇。剩下的只有皇二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太子只能在这三位皇子中选择,怎样选择呢?

    老大死了,就选老二。皇次子朱载壑,四岁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四岁举行冠礼(成人礼),刚过了两天就死了。所以,再选皇太子就只能在老三和老四,也就是皇三子和皇四子中选择。这老三和老四同父异母,生日只差一个半月。

    先说老三,就是皇三子朱载垕,后来的隆庆帝。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嘉靖帝的杜康嫔生下皇三子朱载垕。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年仅两岁的朱载垕被封为裕王。比他小一个半月的同父异母弟弟朱载圳被封为景王。他们兄弟俩,其实都是皇太子朱载壑的陪衬。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嘉靖帝为皇太子举行加冠礼,从此太子就可以出阁就学了。谁料刚过了两天,十四岁的皇太子朱载壑突然病死。之后,道士陶仲文提出“二龙不得相见”—就是不能同时有两条龙出现,给嘉靖帝很深刻的影响。嘉靖帝对此,奉为圭臬(niè)。嘉靖帝长期与皇三子、皇四子隔离,就是过年过节前来问安,他也尽量不见面。不仅不见面,嘉靖帝还命建造裕王府和景王府。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天,两位还没有结婚的裕王和景王,就被嘉靖帝撵出皇宫以外,搬到王府居住。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裕王长子出生,就是后来的万历帝朱翊钧。这是嘉靖帝的长孙,但裕王长期见不到皇父,自己结婚后生了儿子,也不敢奏告皇父,更不敢声张。嘉靖帝最喜欢的一位宫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嘉靖帝,谁知“上怒而谴之,宫中股栗,莫知所为”(《穀山笔麈》卷二)。礼部出面请示要告祭郊庙、社稷,诏告天下,令文武群臣称贺。但没想到嘉靖帝却说:“这些礼仪,都是皇太孙之礼,遣官奏告玄极宝殿及奉先殿,群臣不必称贺,不必颁诏天下。”这位将近五十岁当了爷爷的皇帝,对长孙的出生非常冷漠。礼部侍郎闵如霖上贺表说:“庆贤王之有子,贺圣主之得孙。”嘉靖帝览后大怒,用剑击打贺表,高声喊道:“斩了他,斩了他!哪能先贺儿子后贺我。”最后命给这位侍郎降三级俸禄,降职为南礼部尚书。

    奉先殿

    逛一逛

    奉先殿

    位于紫禁城内廷之东景运门外。明初建。清制,凡后先卒奉安神主于此,即内太庙。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国有大庆等会在前殿大祭。今为故宫博物院钟表陈列馆。

    裕王既得不到父爱,欲得到母爱,也受到皇父的阻挠,不让其母子见面。裕王住到宫外的王府之后不到一年,母亲杜康妃便去世了。生母病重时,裕王不能进宫探望,死了之后,母亲的葬仪被皇父一再贬低。亡母备受冷落,寒的是裕王的心。

    嘉靖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裕王呢?嘉靖帝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八个字:长生不老,永坐皇位。然而,皇子、皇孙的存在,让他担心要让出皇位;皇子、皇孙的长大,就表明他的年老,而他是特别忌讳变老的。嘉靖帝对长生和皇位的狂热贪求,扭曲了皇家父子亲情,也扭曲了嘉靖帝的家庭,给裕王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惑。

    最折磨裕王的是,自己的皇太子名分始终没有得到确认,步步悬疑,频频出险。本来,皇太子朱载壑突然病死后,按照齿序,裕王应该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嘉靖帝直到去世也没有再立太子。他不仅不立太子,而且还故意把裕王朱载垕和小他一个半月的景王朱载圳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一切礼仪待遇,都以“二王”并称。同时分府,同时结婚,同样冠服,同样俸禄。这种看似平等,实际上是降低了裕王作为长子的地位。所有请立皇太子,或提出二王应出阁讲读、行冠礼、定婚期、册封王等,或提出应长次有序、有所区别,以及裕王应留在宫里等,都遭到嘉靖帝的拒绝和打击。如太仆杨最建言被杖死,赞善罗洪先建言太子应出阁读书被削籍为民。

    皇帝对立储的暧昧,使朝臣们都卷入了二王争立的政治漩涡里。史料记载:二王出宫分府结婚后,人们议论纷纷,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找到裕王府官员高拱,试探底细,高拱也含糊其词(《皇明大事·阁臣》)。至于裕王朱载垕,更是深深陷入忧郁和恐惧之中。

    裕王也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在朝廷里,有大学士徐阶等一派政治力量,而在裕王府,则有一个老师群体,他们全是翰林出身,有编修、侍讲、侍读等,虽官阶不高,但影响很大,且始终维护和忠诚于裕王,希望有朝一日能辅佐裕王做一番事业。他们是高拱、陈以勤、殷士儋、张居正等。他们给裕王确定的对策是:打造裕王“好皇子”的形象。督促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收敛自己的嗜好,韬光养晦,谨慎从事,避免出错,委曲求全,塑造一个忠君孝父、沉稳持重、循分守礼、生活简朴、姬妃稀少、处事谦和的形象。

    嘉靖四十四年(1565),裕王的竞争对手景王竟突然病死,嘉靖帝也病入膏肓。裕王对皇父倍加恭孝,在府里设醮,为父皇祈福祈寿;派王府太监到宫门问安,博得仁孝的美名。就这样,裕王以超常的忍耐、惊人的毅力,等待继承皇位的那一天。因为这时,嘉靖帝的八个儿子已经死了七个,只剩下皇三子裕王朱载垕。所以,嘉靖帝皇位的继承人,只有一人—皇三子裕王朱载垕,别无选择。

    但是,裕王朱载垕在青少年时期,扭曲的经历、扭曲的教育、扭曲的个性、扭曲的家庭,使其人性中“恶”的一面,没有被“善”化,却被隐藏、包装,一旦翻身,改变条件,地位独尊,大权在手,受到长期压抑的他开始疯狂放肆,不仅使自己三十六岁盛年死去,留下十岁孩童继位,而且严重动摇了明朝皇权根基,大大加速了大明皇朝的衰落。

    明穆宗朱载垕像

    16世纪中叶,明朝处于国势衰颓,危机四伏的衰退阶段。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从辉煌步入下滑的轨道。特别是经过正德和嘉靖61年的折腾,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时代呼唤出现一位“中兴之君”,而隆庆皇帝做到了吗?

    所谓隆庆新政,就是打着嘉靖帝的旗号,把嘉靖帝的政令都反过来。比如:

    第一,宣布大赦。对因向皇帝建言而受迫害的官员,平反、复职、重用、追谥、褒恤,并惩办谄媚助恶的官吏。

    第二,禁止斋醮,拆毁或摘匾道观神坛,逮治方士。

    第三,对嘉靖帝的生父生母削减祀礼。

    第四,停止土木营建,蠲免部分赋税逋欠。

    除了国家大政,隆庆帝还把被扭曲的家庭伦理关系加以翻转。他最耿耿于怀的是生母杜康妃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因此给予彻底翻转。他在给父亲嘉靖帝议定谥号的同时,将生母与先皇并列同尊,给母亲上皇太后的谥号,举行隆重的追祭仪式。决定将母亲与先皇合葬于永陵。又封赠已故的外祖父为庆都伯,由舅舅继承爵位,赐禄千石。

    接着,隆庆帝又赶紧为年已五岁的儿子举行命名典礼。可怜这个孩子由于皇祖父的忌讳,隆庆帝作为裕王,不敢正式奏告,也不敢请名,所以都五岁了,还没有起名,还是“黑户口”。隆庆帝将这个孩子正式取名为朱翊钧。隆庆二年(1568)又立朱翊钧为皇太子,这就是未来的万历帝。御定每年八月十七日为皇太子千秋节。隆庆六年(1572)朱翊钧虚十岁,隆庆帝为他举办了冠礼。典礼接踵举行,仪式盛极一时。皇宫的钟粹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为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改钟粹宫前殿名兴龙殿,后殿名圣哲殿,为皇太子朱翊钧的住所。

    明代青田石“东宫 图书”皇太子印

    对死去的景王,收回他的庄田,召回他的遗孀亲属。“其妃还京,孤嫠(lí)困悴,几不聊生;乳母至行乞,门若阒(qù)。”(《国榷》卷六十四)就是说,景王死后,王妃守寡,困顿憔悴;景王乳母,竟至乞讨;门庭冷落,可以罗雀。

    隆庆帝登上皇位后,倒是不修玄、不养道士,但是他完全脱掉了“好皇子”的外衣,成为一个懒惰、贪财、好色的皇帝。

    第一,特别懒惰。隆庆帝的懒惰,主要表现在怠政。隆庆改元刚刚十天,他就连续宣示“免朝”。隆庆帝三十一岁继位,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强的年华,但他表现为“四个很少”—很少上朝听政,很少批览奏章,很少经筵日讲,很少躬祭庙祀。即使上朝,也是不咨询,不表态,不批示,不干事。朝臣上奏谏言,他也不理不睬。

    第二,特别贪财。史书说他“欲罄天下库藏输内府,以济旦夕之用”(《明通鉴》卷六十四)。隆庆三年(1569)四月,隆庆帝谕户部,取太仓银30万两。隆庆五年(1571),先后下诏取光禄寺银50万两,而当时光禄寺存银只有18万两。隆庆六年(1572)再下诏取太仓银十万两。明朝的库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库银,就是户部账上和库里的银钱,也就是国家或国库的银钱;二是帑银,是皇帝账上和内库的银钱,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库银,皇帝可以下令动用,但必须经过户部;帑银,皇帝可以不通过户部,直接花销。上面讲的这90万两白银,就是从国库拨入内帑,归他个人支配。

    第三,特别贪玩。朱载垕像他皇父一样爱玩,喜欢瓷器、珠宝等。如瓷器仅一次谕旨就让江西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瓷器十余万件套(《明穆宗实录》卷六十五)。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工期之紧,超过嘉靖。隆庆帝还特别喜欢黄金,诏以户部银六万买黄金一万两进用。有了黄金,还要珠宝,骚扰天下。这些白银、黄金、珠宝、瓷器,供隆庆帝在后宫挥霍享受。

    钟粹宫

    逛一逛

    钟粹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为钟粹宫。明隆庆五年(1571)改钟粹宫的前殿为兴龙殿,后殿为圣哲殿,为皇太子的居所,后复称钟粹宫。清咸丰帝幼年曾居住在此,同治年间慈安太后也曾居住在此。

    第四,特别好色。明人沈德符回忆道:“幼时曾于二三豪贵家,见隆庆窑酒杯茗碗,俱绘男女私亵之状,盖穆宗好内,故以传奉命造此种。”(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隆庆帝一再下诏,多选宫人,每次都在300人左右,为此竟在江南地区引发“拉郎配”的风潮。他频繁封授妃子,甚至临死前一个月还封了四位妃子。

    以上这些,看似纵情享乐,荣华富贵,而实际上是以透支身体作为代价。由于色痨引发中风,朱载垕做皇帝五年半,就荒淫病死了,年仅三十六岁。

    好皇子变身如此皇帝,叫人怎么不担心,国家怎么办?内阁辅政帮了大忙。隆庆帝纵有再多问题,但有一个突出优长,就是对重要大臣比较信任,放手让他们主政。隆庆朝,始终有一个强势内阁在运转主政。

    隆庆朝先后入阁任大学士的有九人,时称“九相”。内阁首辅,先后有三人:

    第一位首辅徐阶(1503~15年),今上海人。小时候刚满周岁,就落入枯井里,救出三天才苏醒;五岁随父出行,从山上摔下,衣服挂在树上,得以不死。科考中探花。嘉靖三十一年(1552)入阁,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首辅,在嘉靖、隆庆交替时,颁布一系列措施,纠正前朝弊病,被誉为杨廷和式的救世首辅。

    第二位首辅李春芳,徐阶致仕后接替做首辅。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为人温和,诚心笃行,渊学宏才,受高拱排挤,上疏乞休,先后五上,后致仕回乡,得善终。

    第三位首辅高拱,原为隆庆帝在东宫的老师,因徐阶推荐入阁,后继任首辅。

    此外,还有一位大学士,虽不是首辅,但地位迅速上升,才干得以展现,他就是张居正。他是唯一一名隆庆朝大学士,进入万历朝内阁,并成为首辅。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来降,总督王崇古受之,请于朝,乞授以官。朝议多以为不可,高拱与张居正力主之,遂排众议请于上,而封贡以成。封高拱为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高拱以边境稍宁,恐将士惰玩,请敕边臣,严为整顿,并时遣大臣阅视。官至中极殿大学士。(《明史·高拱传》)

    因为这个强有力的内阁,始终在正常运转,隆庆帝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实现明朝与北方蒙古俺答汗的“隆庆和议”。自明正统以来,由于北疆不靖,烽火连绵,“三军暴骨,万姓流离,城郭丘墟,刍粮耗竭,边臣首领不保,朝廷为之旰食之。”(《明史·方逢时传》)京师戒严,不得安宁。“隆庆和议”之后,边费由年近百万两,减到二三十万两;“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明史·方逢时传》)换来了西北部边境数十年的和平,直到明末。

    第二件大事是,继嘉靖后,任用戚继光等抗倭,取得胜利。开放海禁,发展贸易,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允许民间私人在海上贸易,重启中西交流的大门。

    这两项业绩,使隆庆帝的懒倦和放纵,似乎在一些人的视野中,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其实,功是功,过是过。正确的历史态度是,肯定功绩,为后人提供历史经验;批评过错,为后人提供历史镜戒。

    明朝皇太子有老师,小皇帝也有老师。这样,“帝师”的数量就比较多。明朝唯一的一对父子帝师、父子宰辅,就是陈以勤和陈于陛。父亲陈以勤是裕王朱载垕的老师,在裕王继位后做了宰辅;儿子陈于陛是皇太子朱翊钧的老师,朱翊钧登极后也做了宰辅。

    嘉靖帝整日沉迷于方术,父子关系淡薄,相见时日极少,甚至经年不得一见。裕王的俸禄,不能按时发放,后竟连续三年,不给发放。裕王不敢申请,王邸生活,极为窘迫。怎么办呢?裕王身边的官员,花费千金,贿赂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世蕃见钱眼开,立即嘱咐户部官员,补发三年欠俸。

    裕王身边有一位老师叫陈以勤(1511~1586年),四川南充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迁修撰(从六品),进洗(xiǎn)马(从五品)。这个“洗马”,不是给御马洗澡,而是管太子事务的官员。做什么呢?《明史》说:“洗马掌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辑之事。”(《明史·职官志》)

    裕王分府后不久,陈以勤就入王府工作,正值东宫位号未定,皇储争夺激烈,裕王最困难的时期。陈以勤为人淡泊,性格内向,但聪慧敏捷,言语谨慎。一天,严世蕃背着其他人,跟陈以勤和高拱说:“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明史·陈以勤传》)高拱故为谑语,陈以勤严肃地说:国本已经默定很久。裕王出生以后,名字从后从土,这就是为君的意思。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与其他王不同,这是首辅的意思。您常说首辅是社稷之臣,您怎么能说这种话?严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明代寿山石“亲贤保国”玺

    陈以勤为讲官九年,虽有羽翼之功,却无张扬之意。裕王尝书“忠贞”二字赐给老师陈以勤。陈以勤掌管翰林院,后升礼部侍郎,执掌詹事府。裕王府的书面文字,大多由陈以勤执笔。陈以勤多次劝谏裕王,规左右,戒属垣,就是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家门,多方调理,保护裕王。

    嘉靖帝死,三十岁的裕王即位,年号隆庆,这就是明穆宗隆庆帝。陈以勤以做皇子时的旧臣,上书十件事,就是定志、保位、畏天、法祖、爱民、崇俭、揽权、用人、接下、听言。其中揽权、听言两条,尤其殷切。嘉靖帝诏嘉其忠愍(mǐn)。隆庆元年(1567)春,陈以勤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武英殿大学士。陈以勤一再上疏,力言崇尚节俭,请隆庆帝“宫室之奉,但仍旧贯;乘舆服食之物,悉加裁省;凡宫中冗聚之人,奇巧之玩,无名赐予,无度取索,一切黜而罢之”(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三一〇)。但隆庆帝既怠政又怠学,很少御门听政,也很少听老师讲课。太监、妃嫔、宫女、佞臣、奸臣围绕在皇帝左右,但陈以勤坚持请皇帝励精修政,学习经典。皇帝心动,想有所举措,因宦官所阻,上疏留中,未能落实。

    隆庆四年(1570),陈以勤条上时务因循之弊,建言:慎重用人、惩治贪官、广用人才、训练民兵、重视农谷。隆庆帝嘉许,下所司议。时高拱掌吏部,心怀嫉妒,搁置其疏。

    当时内阁辅臣徐阶和高拱不和,明争暗斗。朝中大臣,各找靠山,互相攻击,但陈以勤中庸不阿,也无私人。后徐阶下野,赵贞吉入阁,高拱又与赵贞吉互掐。待张居正入阁,内阁斗争更为复杂。陈以勤与高拱为旧僚,与赵贞吉为同乡,而张居正则为新科进士,也不能调解,因此请求辞职。隆庆帝念师之恩,给他吏部尚书衔回乡,享受乘驿站舟车回乡。

    陈以勤乡居十年,七十大寿,隆庆帝颁银币祝贺,且敕有司慰问。又过六年病死。赠太保,谥文端。陈以勤究竟是位老师,是位书生,而不是政客,也不是佞臣,知进知退,晚节清誉。后来高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道:“南充,哲人也。”《明史·陈以勤传》赞道:陈以勤诚心辅导,献纳良多。后贤济美,继登相位。

    隆庆帝批准陈以勤退休回乡时,把陈以勤的儿子陈于陛召到身边重用。

    陈于陛(1536~1596年),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隆庆四年(1570),三十三岁的陈于陛被隆庆帝召到身边,给年仅八岁的皇子朱翊钧做日讲官,曾疏请早立皇太子。两年后,隆庆帝去世,十岁的朱翊钧继位,这就是万历帝。万历初,陈于陛参与编纂嘉靖、隆庆两朝实录,官侍讲学士,掌翰林院。

    万历十九年(1591),陈于陛官拜礼部侍郎,领詹事府事。后任吏部左侍郎,教习庶吉士。他奏言,“元子不当封王,请及时册立豫教,又请早朝勤政”(《明史·陈于陛传》),都没有批复。又进礼部尚书,仍领詹事府事。

    陈于陛少年时,从父陈以勤,熟悉国家礼制。身为史官,研究史学,以前代皆修国史,疏言:“臣考史家之法,纪、表、志、传,谓之正史。”他引据宋朝的例子,建议皇帝下诏,设局编修明史,“使一代经制典章,犁然可考,鸿谟伟烈,光炳天壤,岂非万世不朽盛事哉!”万历帝下诏从之。(《明史·陈于陛传》)

    同年夏,首辅王锡爵退休,陈于陛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建言“亲大臣、录遗贤、奖外吏、核边饷、储将才、择边吏”六件事。奏疏最后说:“以肃皇帝之精明,而末年贪黩成风,封疆多事,则倦勤故也。今至尊端拱,百职不修,不亟图更始,后将安极?帝优诏答之,而不能用。”(《明史·陈于陛传》)

    这年冬天,万历帝贬斥北京和南京言官30多人。大学士赵志皋、陈于陛、沈一贯及九卿,分别上疏力争。尚书石星请罢自己的职务,以宽免诸臣,都不接纳。陈于陛又特疏申救。万历帝怒,厌恶大学士陈于陛疏救,谪戍诸言官到边远地方。后乾清宫、坤宁宫火灾,陈于陛请亲临议政,结果不报。

    陈于陛建议不被采纳,遂申请退休,皇帝不许。这年秋,官二品三年任期已满,改为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内阁四人:赵志皋、张位、陈于陛和沈一贯,都是同年生,理政和谐,而万历帝拒谏更严重,君臣否隔,陈于陛以自己不能补救,忧形于色,他在内阁值班时,一边叹息,一边看影子的移动。

    陈于陛像

    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陈于陛病死在其工作岗位上。

    陈以勤、陈于陛父子为帝师,父子俱为宰辅,父子都清廉,父子都善终,这在明朝官场上是罕见的。《明史·陈于陛传》评价:“终明世,父子为宰辅者,惟南充陈氏。”又评说:“天之报之,何其厚哉。”(《明史·高仪传》)这是因为:父子厚德,苍天报答。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的儿子,特别是太子,是帝位的继承人,自古以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明代幼年皇帝或太子、皇子,一般八岁左右出阁读书,从此,他的老师们就一直伴随在身边,从启蒙写字,到心理疏导、言行举止、礼仪典范、书法绘画,无不谆谆教导。

    四川陈氏父子,世德博学,严谨修身,因而受到朝廷与群臣的嘉誉,得为父子帝师、父子宰辅,是为世人的榜样。

    北方蒙古之患,对明朝形成长期困扰。永乐皇帝七次北征,最终病死于征讨途中。正统皇帝做了蒙古瓦剌的阶下囚。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年年内犯,几度攻至京畿。事情到隆庆时出现转机,双方以封贡实现和平。万历帝始终坚持对蒙古的封贡政策,使明朝最后的50年与蒙古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一局面的实现,与一位传奇的蒙古妇女相关,她就是三娘子。

    隆庆四年(1570)正月,内阁首辅高拱奏调名将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以对付势力正盛的蒙古鞑靼俺答部。王崇古采取对鞑靼诸部分化的策略,集中兵力,部署要害,采取主动,重点防御,初步改变了明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同年九月,鞑靼部上层爆发了重大的矛盾,俺答汗与其孙把汉那吉因争夺“三娘子”而火并。

    三娘子(1550~1613年),原名钟金哈屯,哈屯是蒙古语,意思相当于皇后,是蒙古土默特部一位美丽聪明、精于骑射的奇女子。她知书达理,通蒙古文字,是一位优秀的蒙古妇女。她是蒙古俺答汗的外孙女,本来已受襖儿都司聘,但被俺答汗强夺取。襖儿都司很愤恨,俺答汗没办法只好把孙子把汉那吉所聘的孙媳妇给了襖儿都司。把汉那吉说:“我祖妻外孙,又夺孙妇与人。”(《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这使把汉那吉气愤至极,遂率部分部众归顺明朝。明朝抓住机会做双方工作,终于在隆庆五年(1571)以封贡实现和平。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封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其他诸首领如黄台吉等也各封为将军、都督同知、千户、百户等职,赐以绯袍金带等高级官式冠服;同时,同意立即开市,与蒙古开展经济交流。

    在双方交往中,三娘子对汉族文化产生了迷恋和向往,她相夫教子,在蒙古地区推行汉法,维护边境安宁,发展封贡互市关系。

    万历帝登极以后,继续奉行与俺答封贡的政策。先后在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开设13处马市。又批准在这些地方开设月市。东西5000里,无烽火之警,行人不持弓矢,百姓得到安居之乐。

    明朝形成如此局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俺答汗和三娘子夫妇的合作和支持。万历三年(1575)十月,呼和浩特城修成,俺答汗奏请赐名,万历帝赐名“归化”,并赐予金币、佛像。俺达汗为保持与明廷间的贡赐、马市、民市的贸易,万历六年(1578)又主动提出以《大明律》约束部众(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

    万历九年(1581)十二月,俺答汗病死,顺义王的封号将由他的长子黄台吉(又名辛爱、乞庆哈)嗣袭,而黄台吉要继承顺义王的权力,就必须拥有俺答汗留下的部属和三娘子的部属。按照当时蒙古习俗,儿子可以继承非生母以外的父亲的所有妻妾。黄台吉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蒙古战将,早在嘉靖间便以士马雄冠诸部(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但黄台吉对三娘子怀有敌意,因为自从俺答汗娶了三娘子,便抛弃了原配妻子,即黄台吉的母亲,同时对父亲俺答汗与明朝建立封贡关系,也不以为然。黄台吉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父亲听从了三娘子的蛊惑,所以俺答汗在世时,黄台吉就经常羞辱这位后母。如今,出于权力和地位的需要,黄台吉不得不向三娘子提出要纳她为妻。但三娘子认为黄台吉年老多病,不从。

    明《九边图》之“大同”

    三娘子在蒙古诸部中,本来就亲自率领一万精骑,再加上俺达汗留下的四万骑兵,兵精马壮,实力雄厚。她不愿意嫁给继子黄台吉,便率部西去。明朝要继续维持封贡关系,三娘子成为关键人物。

    此时,万历帝任命的西北防务总督是郑洛,他决意要促成这桩特殊的政治婚姻,利用三娘子在蒙古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实现西北的安宁。

    郑洛,《明神宗实录》作雒,字禹秀,河北安肃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历仕登州推官、山西参政,以辅佐总督王崇古、巡抚方逢时实现俺答封贡有功,升浙江左布政使,万历二年(1574)改巡抚山西,不久移镇大同,三年后入为兵部侍郎。万历七年(1579),以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这是一位熟悉西北形势、坚持封贡的干练官员。

    郑洛分析,如果三娘子另立一支,黄台吉虽王也无益。若三娘子和黄台吉的政治婚姻不能实现,蒙古的内乱将直接破坏封贡的稳定局面。于是,他即刻派人赶往三娘子营帐,细加劝说,向三娘子表明:“夫人能归王,不失恩宠,否则塞上一妇人耳。”(《明史·郑洛传》)三娘子深明大义,遂答应与黄台吉成亲。黄台吉与三娘子结为婚姻,贡市恭谨。郑洛以功升兵部尚书。

    万历十一年(15)闰二月,根据郑洛的奏报,万历帝册封黄台吉为顺义王,赐予大红五彩纻丝蟒衣一袭,彩缎八表里,封其长子撦力克(扯力克)袭龙虎将军。三娘子与黄台吉婚后的第二年,她督促黄台吉大会蒙古各部首领,重申与明朝议订的条款:“凡一切贡市,悉仿先王父故事,敢议约,及不如约者,请以天帝击之。”(瞿九思《万历武功录·黄台吉列传》)黄台吉从此心悦诚服,与三娘子合作,推动蒙汉互市,安定蒙汉边境。

    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黄台吉病故。按照世袭关系,俺答汗的孙子、黄台吉的儿子撦力克将成为第三代顺义王。但年轻英俊的撦力克不想娶比自己年长且色衰的三娘子为妻。于是,三娘子率领自己的一万亲军,筑城别居。于此,郑洛一面做三娘子的工作,一面派人到撦力克的营帐劝说:“夫人三世归顺,汝能与之匹,则王,不然,封别有属也。”(《明史·郑洛传》)终于促成撦力克和三娘子结成夫妻。

    万历十五年(1587)三月,万历帝颁诏,撦力克袭封顺义王,同时敕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并授予三娘子和俺答汗的婚生子不他失礼、撦力克和原配的婚生子晁兔台吉,同为龙虎将军。从此,撦力克也继续执行封贡政策,凡“应酬番汉事务,委三娘子理之”(《宣化县志》卷十七),安定了蒙汉边境的和平局面。

    二十年过去,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撦力克死去。此时,撦力克的长子晁兔台吉已经先死,由其孙子卜石兔继承顺义王。这得到了蒙古数十个部落的支持。但是,三娘子与俺答汗的孙子索囊台吉,见卜石兔年幼,图谋篡夺嫡系,便离间卜石兔和忠顺夫人三娘子的关系,阻止他们成婚。大乱一触即发。

    宣大防务总制涂宗浚延续了郑洛的传统,做三娘子的工作,取得她的支持。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月,老年三娘子,抛下与索囊台吉的血缘亲情,与自己重孙辈的卜石兔成婚。不久,三娘子又增加了约束部众的规矩条约14条,使条约增至36条,恢复了边市贸易。(王士琦《王云筹俎考·封贡》)

    万历四十年(1612)五月,三娘子去世。三娘子主持部务和政务30余年,是蒙古女英雄,她的传奇永留史册。噩耗传来,万历帝赐祭葬七坛,赙绢、帛也并从优给予。

    万历帝始终坚持皇父隆庆时定下的封贡政策不动摇,依靠朝臣边将,从而完成了他处理蒙古问题的得意之笔。

    “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息烽而安枕。”(《晋乘蒐略》卷三〇)这是明朝立国200多年以来所不曾有过的汉蒙接合地带和平安定的局面。

    [1]载垕,《明史》如此记载。但《明世宗实录》卷二〇〇记载: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己卯朔,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jì)、第四子名载圳。上亲告太庙;遣公张瑢、伯陈,辅臣夏言,尚书顾鼎臣、许、严嵩、张瓒祭告七庙;侯郭勋祭告献皇帝庙;令宗人府登籍《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