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故宫六百年:纪念版 > 耄耋者说六 君享与民享

耄耋者说六 君享与民享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昔日清朝皇宫,变成今日故宫。而后,开启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史。故宫,由君有而为民有,由君享而为民享。

    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夏、商、周的王制时期,秦到清的帝制时期,民国以降的民制时期,国之主、宫之主、故宫之主,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部分的第100讲,是本书的最后一讲。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由明朝和清朝皇宫,变成为故宫博物院。100年来,故宫开启了民有、民用、民享、民护的新时代。600年的故宫,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故宫—它的建筑、珍翠、人物,文化、历史、艺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丽珍宝,人类历史文明之璀璨明珠。

    北京故宫平面图

    故宫600年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它经过从明皇宫到清皇宫,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几经蝉蜕,几度新生。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1912年民国建立,历经艰难。从清朝皇宫演变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所收藏和帝王享用的宝物,成为博物院的藏品,从而成为属于人民的国宝。从“宫”到“院”,这条道路,走了百年。

    辛亥革命以后,故宫一分为二:后宫仍为旧皇家禁地,前廷于1914年2月4日,成立国家古物陈列所,将沈阳故宫和避暑山庄等处文物,集中转运过来,暂存于武英殿等处。并将武英殿西配殿开放。

    1924年11月5日下午4时10分,溥仪等清皇室成员,搬离故宫。11月7日,临时执政府发布命令:清理原宫内公产私产,昭示大众。善后委员会由政府和清室双方人士组成。点查清宫物品,以宫殿为单位,逐件编号,依序登录。各宫殿按“千字文”编号,如乾清宫为“天”字号、坤宁宫为“地”字号等。经五年多时间,清宫物品清点结束,随后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六编28册,载录每一件文物的编号、品名、件数,以及参点人员、监视人员姓名。清宫遗留物品,有117万件之多,留下完整记录。这些文物成为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郑欣淼《天府永藏》)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在乾清宫前举行隆重典礼。这一天,神武门上镶嵌李煜瀛手书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当天故宫正式开放。自永乐建宫,五百多年来,人们第一次可以游览故宫中路三大殿和后三宫等处,两天内前来参观的多达五万人。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现场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故宫又一分为三,后宫部分为故宫博物院,前朝部分为古物陈列所,午门外两庑及端门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避暑山庄文物交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文物仍移交故宫博物院沈阳分院(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之后,故宫逐渐合而为一,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午门外两庑及端门建筑也交故宫博物院。另建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后合并为国家博物馆。这项分割与合并,直到2008年才结束。

    600年故宫既依靠中华文化养育,又成为中华文化宝库。

    从宋宫到元宫,中国历朝帝王都重视文物的搜集和珍藏。殷商文物多集中于宫廷和宗庙。周朝文物珍品收藏于“天府”“玉府”。秦朝阿房宫汇聚战国七雄的珍宝。汉朝“天禄”“石渠”,则是汉宫贮藏珍贵文物及图书之所。到宋徽宗时,收藏尤为丰富。北京故宫的直接收藏,可以上溯到北宋汴梁,曲折历程,已有千年。宋代宫廷收藏丰富,靖康之乱,典籍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迁都临安,又广泛收藏。蒙元兴起,先灭金朝,再灭南宋。南宋灭亡,元定鼎大都(今北京),宫廷收藏的这批文物也运到大都。元亡明兴,明大将徐达将元朝内府所藏,运到南京;永乐帝迁都北京,宝物回到北京。明亡清兴,明朝宫廷藏品,又为清廷所有。所以,清宫承接的文物,是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总汇。清迁鼎北京后,对故明宫殿既沿袭其原状,又做增减改建。

    从文物层面说,故宫藏品所承载的,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论时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论地域,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论人文,包容了汉族和古代各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论类别,包含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几乎所有门类。

    从精神层面说,这些文化的精神表现,忽必烈建大都城的恢宏胸怀,永乐帝治理帝国的雄才大略,康熙帝“皇舆全览”的宏博气魄,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文化融合,才有了北京城,也才有了紫禁宫殿。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以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为主体文化,延续5000年,连绵不断,起伏演进,只有中华民族,也只有中华文明。因此,明清皇宫及其文物,是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集中体现。一脉相承,百川归海,是北京故宫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宫廷文物,历尽沧桑,几散几聚,留传至今。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象征着宫廷文物从君有到民有、从君爱到民爱、从君享到民享的划时代的转变。

    从君有到民有。在古代中国,掌握着至高权力的帝王,必然是全社会中最高端、最精美、最稀缺、最珍贵物品的拥有者、收藏者、享用者。经过历代传承和融汇,这些国宝最终为国家所有、民众共享。

    1949年,改天换地,发展空前。1912年以来,几代中国人,对故宫古建和文物的守护、利用与研究,都做出了各自的重大贡献。不少社会贤达,以爱文物、爱国家之心,从文物市场以重金购买文物,捐献给国家。仅以张伯驹为例。张伯驹(1898~1982年),曾以重金购藏被溥仪携带出宫的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元赵孟頫《千字文卷》收藏。《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迹,他爱同身家性命,抗日战争中曾把此帖缝在随身穿的棉袄里避难。隋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张伯驹变卖房产并搭上夫人的首饰才将其买来。后张先生将《平复帖》《游春图》和《千字文卷》等书画巨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使这些珍品成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故宫博物院在景仁宫特设景仁榜,将捐献者姓名镌刻于墙上,并出版《捐献铭记》,以做永久纪念。

    ▲陆机《平复帖》

    展子虔《游春图》

    从君享到民享。昔日民众不能涉足的皇家紫禁城,已成为今天民众可以畅游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受到国人和世人的空前关注和热爱。参观故宫,共享故宫,这个现象,日趋鲜明。以2011年巴黎卢浮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卢浮宫全年接待游客总数为860万人次,故宫博物院全年参观人数为1411万余人次,近卢浮宫参观人数的两倍。据统计,2016年北京故宫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602万余人次。《京华时报》评论说:“故宫成为迄今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院。”2018年,参观故宫的人数达到了1800万人次。

    故宫博物院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伟大的故宫,不仅是明清时代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绵延5000年、融合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态的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的建筑、人物、器物、服饰、瓷器、书画、典籍、档案等,早已不是皇家的财富,而都是士人、匠师、能工、夫役等用鲜血、智慧、汗水和生命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后人对中华文化遗产,既应抱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骄傲之情、欣赏之趣,更应行以守护之职、关爱之举、学习之实、弘扬之责。

    故宫既是中华的,故宫更是世界的。600年来,中华民族,中国智慧,对于人类,做出贡献,其重要例证,就是故宫。北京故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骄傲,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宝珠。故宫600年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而且正在做着积极的贡献!

    中华文明具有原生性、悠久性、连续性、多元性、融合性、日新性和国际性。而这七大特点综合体现于一个大国,是不多见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中断过,只有中国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而中华5000年文明的建筑之壮丽、文物之精粹、文化之辉煌,集中在故宫和故宫博物院。随着国际现代化的发展,也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将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故宫600年的历史表明,故宫已经走向世界,还将继续走向世界。有600年历史的北京故宫,就其历史与文化而言,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