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古代当状师 > 第114章 镇国书院,牛逼!

第114章 镇国书院,牛逼!

    一间房子不能管理好,

    怎么管理整个国家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小事见格局,细节看人品。

    不注意小细节,久而久之养成大毛病。

    张懋清楚地记得,好大孙起床都要人扶着,出门要人抬着。

    哪怕读书的时候,书掉在地上,都不会弯腰捡一下。

    现在,竟然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

    此情此景,着实把张懋给震撼到了。

    “还回去吗?”张懋突然问。

    “回。”张伦肯定地点点头,“孙儿不仅要读书,还要匡扶天下,开辟盛世。”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张伦改变如此巨大。

    张懋不接受也只能接受了,“那就回去好好读书吧。”

    一桌饭菜,风卷残云。

    张懋和徐氏都忍不住多了一碗米饭。

    “阿爷,我去集市买些用品。”

    “让下人去就好了。”

    “自己用的东西,要亲力亲为,不试一下哪知道顺不顺手?”

    “让二木陪你去吧。”

    看着张伦带着于二木离开,张懋突然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次日一早,张伦就背上行囊,带着于二木前往抚宁卫。

    包袱里面除了换洗的衣服,就是给抚宁卫的朋友们买的小礼物了。

    张懋和徐氏站在门口,眼神充满不舍,却也只能忍着,没强行挽留。

    “爹,该让他坐车的。”徐氏叹了一口气。

    “以前就是被咱们给宠坏了。”

    张懋呵斥了一声,正要让人准备轿子进宫面圣,可想想好大孙,最终还是放弃了,他步行去了皇宫。

    刚走到东华门,就遇到了急匆匆的王德辉。

    “实庵,步履匆匆的,这是要去哪?”张懋忍不住问道。

    “抚宁卫。”王德辉眼里满是无奈。

    “哎呀,想起来了。王守仁调去屯田卫做监军了。”

    张懋拱拱手,“年纪轻轻的就去了抚宁卫,将来官运必然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啊。”

    王德辉狠狠瞪了张懋一眼,“英国公,你骂人挺脏啊。”

    “……”张懋瞪大眼,“你这人怎么好赖话都听不明白,我什么时候骂你了?”

    “抚宁卫、官运亨通,难道不是在嘲讽我儿?”王德辉狠狠一甩衣袖,“我这就过去,把儿子给找回来,不让他继续逗留在抚宁卫。”

    张懋看着王德辉离开的身影,目光深邃:“实庵啊,你这是赔了儿子又折爹啊。儿子能不能要回来先不说,很容易把自己也搭进去!”

    …………

    弘治皇帝正在批阅奏书。

    不知为什么,突然有点儿想儿子了。

    虽然东厂和锦衣卫都密切关注碣石山,可都是些不疼不痒的消息。

    要知道,他就朱厚照一个儿子,未来的一切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他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比太祖皇帝还要操劳,为的不就是让儿子将来少遭罪吗?

    以前,朱厚照在身边的时候,他嫌弃朱厚照吵闹。

    时间长不在身边,突然像是少了点儿什么。

    正想着,内侍禀报张懋求见。

    看着张懋走进暖阁,还不等开口,张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陛下,老臣是来谢恩的。”

    张懋声泪俱下,砰砰砰就给皇帝磕了三个响头。

    “爱卿,谢什么恩?”

    一系列的举动,彻底把皇帝给整不会了。

    “谢陛下教导了一位好太子,谢太子殿下教诲张伦。”

    弘治皇帝听闻,脸唰地就红了,总感觉张懋这话是在砢碜他。

    知子莫如父,谢迁等一众大学士都没教导好的太子,还能教育别人?

    深吸了一口气,弘治皇帝压低了声音,“爱卿,是太子误人子弟了吧?”

    “啊?”张懋一怔,很快笑道,“陛下,张伦就是个混吃等死的小畜生。从小到大,就没真心叫我几声阿爷,要不是他爹死得早,臣早就一刀劈了他了。知道太子殿下开设了书院,臣就想着死马当作活马医,把张伦送去了抚宁卫读书。昨天过节,张伦回家探亲……整个人,整个人都变化一新……”

    张懋哭了,喜极而泣,身体更是激动得接连颤抖。

    弘治皇帝见不是朱厚照误人子弟,这才松了一口气。

    “英国公,坐下说。”弘治皇帝让人给张懋赐座上茶。

    “陛下,张伦背着二十多斤的土豆,徒步回到京城的。”张懋抿了一口茶,至今还有些不敢相信,“到家之后,对着我和儿媳就行了跪礼。陛下,跪礼啊……他娘的,这小畜生第一次正式地对臣行跪礼。”

    弘治皇帝看着张伦长大的,这孩子就是个人渣。

    对张懋和徐氏,一直都不是很尊敬。

    总拿着死去的爹,威胁张懋。

    但现在,突然懂礼数了,弘治皇帝竟有些不敢相信了。

    “还有吗?还有吗?”弘治皇帝问道。

    “陛下,还有……”

    张懋话说了一半,却听见外面传来一阵闹喊。

    “陛下,老臣王鏊前来谢礼。”

    “……”弘治皇帝吓得全身一激灵。

    王鏊来谢礼?他来谢什么礼?

    王鏊乃三甲进士。

    弘治朝的最牛逼的谏臣,人称王怼怼。

    自幼聪慧,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业于国子监。

    写得一手好文章,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在明朝有“天下士”的美名。

    不仅做过弘治皇帝的老师,也是朱厚照的老师。

    王鏊做得最多的就是修史和劝谏,他跑过来说谢礼,弘治是打死都不相信的。

    “陛下,镇国书院着实恐怖啊!”王鏊跌跌撞撞地跑进暖阁,抱着弘治皇帝的大腿,就是一阵哭天抹泪,完全不顾自己多年来树立起的正面形象。

    “太子?”弘治皇帝一阵心虚,“爱卿,你家的孩子也去了书院?”

    “陛下,是老臣的两个孙儿,王锦程和王锦贞,他们两个都去了书院读书。”

    王鏊抹了抹鼻涕和眼泪,“昨天端午,两个孙儿回家,简直就是焕然一新。他们竟然懂得了实践出真知,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忠义。”

    “爱卿,展开说说。”

    弘治皇帝见王鏊不是来骂他的,彻底放心了,立刻让人赐座看茶。

    “老臣最感动的是这句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他们还说,生养天下士族的,就是这些小民百姓。可那些士族人士,口口声声一切为民,但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民。”

    在暖阁外,三阁老没有着急进去,而是静静地听着王鏊的话。

    从王鏊的话中不难看出来,镇国书院正在抨击腐朽的士大夫阶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士大夫们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对着皇帝口吐芬芳,丝毫不反省自身的过错。

    哪怕是三阁老这样勤政爱民的官吏,也没少被喷子们弹劾。

    御史台更是接连几次,想要逼着皇帝下罪己诏。

    百姓吃不饱,不是一个人的错,是整个朝廷的错,为何要把所有的过错都强加在皇帝和内阁身上呢?

    就连皇帝也被王鏊的话给震惊到了。

    王家可是顶流的士大夫,傲骨根深蒂固。

    赵梦吉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给对方洗脑,可见镇国书院所谓新学的厉害之处。

    如此看来,太子封自己一个镇国公,倒也符合他现在的身份。

    “陛下,太子殿下和赵梦吉教育有方,老臣感激不尽。”王鏊跪地叩首,“老臣恳请陛下,给予嘉奖。”

    张懋也学着王鏊的模样,“陛下,老臣附议。”

    “二位爱卿,快快请起。”弘治皇帝极力控制内心激动,“他们不过是胡闹罢了,不必放在心上。太子所学,不一样是你们教的吗。是你们教出来一个好储君啊。”

    “陛下,老臣字字发自肺腑,陛下圣明,太子殿下英明!”

    面对一句句马屁,弘治皇帝有些飘了。

    紧跟着,又有六七位官员,感激涕零地来到暖阁。

    无一例外的,就是来感谢皇帝,感谢太子栽培的。

    自家的逆子逆孙什么操蛋德行,他们自己最清楚。

    送去了镇国书院,竟然有了羞耻之心,忠义之德。

    几个月的功夫,全都改过自新,聆听圣人教诲了。

    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小事,但在家长们的心里,这是天大的大事。

    谢迁三人相互对望:所以,太子在抚宁卫的事情早就路人皆知了?唯独太子不知道?

    “诸位臣功,镇国书院的建成,也是在磨砺太子的性子。”

    “朕就是让他多接触接触民间疾苦,现在多吃苦,将来少流汗。”

    “你们的子孙,也不是天生顽劣,只是以前不成熟罢了。”

    “既然你们都想让朕奖励太子,那不如大家都把家中的藏书或者孤本,捐给镇国图书馆。一来是展现朝廷对教育上的支持,二来算是你们感谢书院育人之恩。不知各位臣功意下如何?”

    众人相互对望,全都是一躬身,“陛下圣明!”

    …………

    抚宁卫,书院的生活很有乐趣。

    学子、童生、秀才们,读书、种地、武艺骑射一样没落下。

    童生、秀才们在家是什么都不做的,醒来就抱着书本摇头晃脑。

    换作以前,如此耽误,学习成绩肯定会一落千丈。

    可现在不同,赵梦吉提出来的月考制度,不仅让他们提升了写作能力,还能娴熟地运用八股。

    王守仁把发生的一切全都看在眼里。

    那种感觉,那抹灵光,那一层桎梏,又来了。

    他坐在田埂上,恍恍惚惚地,又一次走进了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