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往事莫回头 > 谁玩心思不吃亏(十)

谁玩心思不吃亏(十)

    最近政府的惠民政策 ,正温暖着民众的心。陡岗这处泉眼,经多方论证、调查、化验,此处水源为优质矿物质山泉水。准备建一个大型的蓄水池,把熊河村土门塆、刘畈队、胡河队、熊河塆的自来水重新建成新型饮用水系统。到时建成以后,我们所用的饮用水源,就成了真正的ot井吧凉”绿色山泉水了。

    然而,不到两个月的日子,这一个美好的计划最后泡汤了。熊河生产队、胡河队的水源,仍选在胡山水库的坝埂之下的溪涧之中。原因是豹哥寻人注资失败,在此河流段做漂流的项目泡汤了。这也导致了沸沸扬扬“古道探索湾”的投资项目,暂时又停滞了。

    而立在村南头的河埠石的道路旁,有一处辘轳井。此处水井离河边十米,完全是河床过滤而来的水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为了战略需要,在熊河建设民用防空洞时,在熊河驻军解决卫生饮水时,而开凿的一处水井,至今仍矗立在村子河边的东南。

    在山村静寂的深夜,我若在梦中被布谷鸟鸣唱声唤醒,时常同乡亲们在夜里,一起用ot井吧凉”斟茶喝,茶香依旧滋润在心头,上初中辍学之后务工时,自己填的那首歌曲,便又情不由己地、飘在这难以割舍的乡愁思绪之中——

    青山中,雁在飞。 绿水上,鹭徘徊 。村口边,芳草醉荫荫 。古道上,夕阳西沉沉。井吧凉,茶香醉了人 。辘轳绳,思念绕着心。大别山,梦里又愔愔。游子啊,乡愁夜怅深 ,泉水总涔涔……

    我们就这样,反反复复聚在一起喝茶时,用那古老的木水桶,有时也去陡岗的山岭上泉眼处、拉回来两桶ot井吧凉”。 喝着淳香的茶,我们饶有兴趣地猜测着,当年,不知是哪位前辈,发现这一处山泉水,一直延续饮用至今……

    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掘井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熊河人。 呵,家乡这让人乐不思蜀的“井吧凉”。

    今诗赞之——

    雄关古道入心田,自是淮南第一泉。匹马江湖多少事,一杯烈酒化云烟。

    159

    春花开罢,也就是夏的莅临了。雨露晨雾滋润着翠绿。昆虫的传播花粉酝酿了果实的喜悦,那悬在枝头的桃,在端午前后喜上树梢。

    此时树荚飞漾,山果荡颤,微风拂来,晨雾环伺,满是清新的山间,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在绿海中越野奔跑,每一次急促的呼吸,都口纳芬芳,淡香怡人。

    遗忘了暮鼓晨钟,远去了马蹄声声。在现代化的社会,我却独爱自然。看这连绵蜿蜒的群山,看这回旋的雁群,看这候鸟的天堂,看这山涧的飞瀑,看这山间硕果累累,看这满山的绿海。

    有时忘了,我生活在现代,昨夜也许是书看得久了,我思绪却轮回远古,去怀想着那些赞誉风景的诗篇,在自然越野中品味轮回的畅想,去感受那无限风光。

    此时可以忘却时间,满身的汗水洗刷着心灵。空淡世间一切的琐事烦恼,山间的风让人神怡,山间的绿让人欢畅,山间的雾让人迷离,山涧的水让人遐想,山间的鸟让人俯视仰望……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也还是那样峰峦叠嶂,轻雾缠绕。此时霞光映染,阳光普照。山巅的风透林梢,鸟鸣欢跃。

    又一天黎明后到来的晨曦,又一次的过往,越野在山间的石阶栈道……

    那年夏天,我开始成了弢爷的跟班,帮他在建筑工地上做杂工、跑腿,赚一些工钱。

    某日中午,弢爷来了客人,我们一起去了一家董店的农家饭店吃午饭,吃过饭后,弢爷有生意谈,我便去了高敬亭故居。

    高敬亭(1907年8月12日-1939年6月24日),原名高志员,男,汉族,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这里已是红城红廉文化教育基地。青山环绕,格外清幽的雅居。大门前的广场是锦簌的花园,花园正前方摆放着英雄的雕像。

    走入屋子,是将军战时戎装的照片挂在正厅,而东西两侧用玻璃柜子,装着关于将军的文献。相片前的桌上,备有一本留言簿。

    将军戎马一生,年少参加革命,维持了大别山根据地红旗不倒,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创建成立了红二十八军,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威镇大江南北,以棋盘岭为代表的数次战役,令敌寇闻风丧胆,打破了敌人吹嘘不败成为笑话。他是名副其实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

    将军虽有过错,也是由于其长期单独坚持革命,在大别山区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战斗,所留下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因与没有定期从事、参于政治学习所造成的。

    人非圣贤,焉能无错?孰是孰非,斯人已去。今追往昔,遂留诗云——

    匹马家山投革命,何堪赤血溅青龙。而今多少人间泪,岂使英雄饮恨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啼下”。我在回去的路上,心头浮起了陈子昂的诗《登幽州台歌》。

    160

    大别山, 英雄的山。山山埋烈骨,岭岭铸忠魂。你是革命的故乡,红军的摇篮。

    你的野菜,曾为战士饱餐;你的山泉,曾是战士的甘露;你的岩洞,曾为战士避风雨;你的每寸土地,都踏遍了战士的足迹;你的革命丰碑,浸透了战士的鲜血,铸造了战士的英魂。

    脚踏红色土地,传承红色精神。襟怀着一颗仰慕跳动炙热的心,如约而至。

    那年夏天,我骑摩托车带着孩子,清晨四点去了郑维山将军故里。

    郑维山(1915年8月—2000年5月9日),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今属河南省新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分队长、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四次进攻战役。在西征和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仪南、营渠和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刘湘“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等战役战斗。在红军长征途中,三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两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学校主任军事教员、抗大二分校副校长、军区教导团团长兼政委、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五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石家庄战役、涞水庄疃战役、察南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和挺进大西北的战役、战斗。

    1950年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至1971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对部队的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十年动乱期间,被幽禁时期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82年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为西北边防建设和西北地区的绿化工作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0年5月9日1时1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泗店乡屋脊洼组,距新县县城13公里。景区占地面积为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水域面积为2600平方米。

    到了村口的藏枪池,天刚微微亮,从藏枪池到将军故居,沿公路至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亦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党史学习基地。纪念馆主要是介绍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发展和演变过程。里面陈列着革命时期珍贵的文物。

    红四方面军组建于1931年11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从黄麻、商南、六霍起义,到粉碎敌人的多次“会剿”,由一支仅有几十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8万余人的正规红军。

    过了纪念馆,至后山远远便看见将军亭,拾阶而上,到亭中而坐,便可仰观花石寨,来龙岭上的点将台、将军石、碑林等,向下隐隐俯观整个纪念馆广场的全貌。

    大别山埋葬着数十万烈士的英灵,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英雄的鲜血。这里每一片枫叶,每一朵红花,都是解血的原因。展示着烈士的魄。昭示着英雄的魂。矗立着历史的碑。守候着幸福的家。监护着繁盛的国。

    我来这儿,不仅喜欢这里的红色文化,更喜欢山间的微风徐徐荡漾,在晨曦到来的清晨感觉,让它轻拂内心的伤痕。我喜欢山间欢跃鸣唱的山莺,总是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为你加油喝彩,让它带来心灵的愉悦。

    绿海中的风拂动翠波,松涛阵阵,阳光透过枝梢的缝隙,那种新怡的触感,似在梦中回眸。

    一个人,跑在山巅上的林间小道,静谥的石阶留下瞬间的足震,“咚噔”的足音,似远古的战鼓声?也似那久远的马蹄声?瞬间掩消在松涛声中,在有节律的跃跳奔跑中,留下的只是瞬间的零落风尘,历程 ,也只是过客瞬间的一道痕。

    松涛依旧,涧流依旧,四季依旧轮回着风景,又是一年夏天,物是人非,青山依在,绿水悠然。

    人生,有几度晨朝、几度夕阳?一次次的征途,一次次相伴着酸甜苦辣,一次次的离合悲欢。

    生长于大别山斯,唱着《东方红》茁壮成长,听着《春天的故事》热情工作,演奏着《大中国》面向未来。为您骄亦为您傲。

    我如飘浮在这浩瀚大山之中的一粒尘埃,也如这一次在山间,一次历程的过往,山道上逐渐消失的身影,也是我这位过客,只有自己,才能触感留下了一道消失的痕……

    下山的时侯,孩子仍独自在红四方面军纪念馆,拿着本子做着笔记。

    161

    前些时日,本人撰文《 <八月桂花遍地开> 开自熊河塆》,还有部分读者,论王霁初为地主羔子、说的好听点是地主分子,而不言其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一语即出,让人思之万千……

    王烈士虽出身富庶之家,但其怀抱爱国之心,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撒热血,正如毛主席所说:“其死重于泰山!”

    遥想当年,中国革命离开各类人群经济的支持,何来枪炮子弹,何来社会资本为人民打拼天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敬亭到熊河驻军剿匪,而乱世中教书育人的太爷,倾其所有家中钱财为高团长捐资,又为其部队分析地理、民俗、战况,后又支持红军,带走爷爷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太爷在晚清时坐镇过武昌府,家里爷爷被列为“黑五类”,高帽游街、政治批斗,经受着各种苦难折磨。后来平反并领取红军补助款时,而爷爷笑着对我们讲“在那种战火纷飞的年代,能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更何况现在国泰民安。”

    当年爷爷读书十二载,知书达礼之人。后来田地到户后,对外界沉默寡言,与世无争,以农业度日,并拿出太爷祖训教育我——

    <一>有国才立家,国强则民富。

    <二>以德处世,以孝治家,以勤养家,以俭持家。

    <三>忠厚传家远,书香留世长。

    而本人读书时,为了帮乡邻写一下族谱中家人的名单,此事被时任学校教导主任汪老师知道了,还专门上了一堂班会课批斗此事,说是封建社会的余毒。严重危害政治思想。事过经年,现在我含笑想反问一下目前还活着的汪老师,有那么严重吗?您是怎样纪念您的祖辈和父母的?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过去五十多年了。起源于共产主义理想下,无产阶级在实行阶级论的背景中,对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一种文化方式。而下延至基层,遭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身权欲与利益,传播着扭曲的文化,导致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而停滞发展近十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