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20章 新旧党争

第20章 新旧党争

    在宋代的历史长河中,神宗时代堪称一场变革盛宴的序幕。宋神宗赵顼,这位被誉为宋朝最强皇帝的君主,自登基之日起,便怀揣着宏伟蓝图,决心对宋朝这百年太平盛世下的种种积弊进行彻底改革。他重用王安石,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然而,这场变法虽然切中时弊,却在实行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最终引发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新旧党争,对北宋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变法的背景与初衷

    宋神宗登基之时,大宋王朝已沐浴在百余载的宁静祥和之中。然而,这份过分的宁静却悄然孕育出了官僚体系的庸碌无为以及朝政纲纪的萎靡不振。神宗对宋朝难以摆平西夏等小国深感愤懑,他怀揣着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决心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

    王安石,这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在神宗登基前便以万言书陈述了改革的主旨。他认为,宋朝政治只是随遇而安,虽称太平,但财用不足,军力不强,国势不振。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增强国家实力。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成效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青苗、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免行钱等八项措施。这些新法都是针对之前的消极政策提出的积极政策,旨在通过政府干预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增加土地收入。这一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青苗法:构建常平仓体系,平衡粮价波动,为农民提供贷款支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采取了强硬手段,迫使农户向官府借贷,并抬升利息,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保甲法:动员半数成年民众参与军事训练,重塑兵制格局,兼顾国家财政的稳健。这一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应对外敌入侵提供了有力保障。

    免役法:让囊中羞涩者通过服役赚取酬劳,也让家财万贯者得以掷金买闲。这一制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增加了财政收入。

    市易法:民众可向官府申请借款,但需以土地或其他贵重资产作为抵押。然而,高额的利息和罚金使得这一措施在实际操作中问题频出。

    保马法:政府出租或资助民众购买马匹,每年对马进行检查,有病死的向养马户索取赔偿金。这一措施有效解决了战马稀缺的问题,为军事后勤提供了有力支持。

    方田均税法:以千步为一方丈量土地面积,再检查确定肥田、瘠田,划分等级,按固定标准征税。这一措施稳定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

    免行钱:商贾行会按月缴纳的许可证费用,根据盈利丰俭而定。这一措施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尽管王安石变法在初衷上是为了富国强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一些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民众的抵触情绪以及新旧党争的激烈对抗都使得变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旧党争的激烈对抗

    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朝中保守派大臣的极力反对,他们组成了旧党,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旧党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他们批评新法不切实际,认为变法会破坏祖宗法制,导致社会动荡。

    为了抗衡旧党,王安石晋用了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然而,新旧党争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党争最初因为政见不同而起,后来演变成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中,新党与旧党轮番执政,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后,几尽罢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在宣仁太后主导下,朝廷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这一时期,改革派人士几乎全遭贬职,蔡确、章惇等被贬至岭南(广东一带),开启了北宋贬官至岭南的先例。

    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与司马光相继病逝。然而,党争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更加激烈。朝廷分裂成正反两党,得势的反对党又分成三派:元祐党人、朔党、洛党和蜀党。他们之间的争斗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涉及到了学术、文化等方面。

    元祐九年(1094年),宣仁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章惇进京出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恢复宋神宗的新法,史称“绍述”。他大肆报复元祐诸臣,剥夺了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将绝大部分的旧党党人都贬至岭南等蛮荒地区。

    四、党争的影响与后果

    党争对北宋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破坏了朝廷的和谐与稳定,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官僚体系的瘫痪。在党争的激烈对抗中,许多有才华的官员被排挤和打压,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党争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因素。

    余英时曾说:“党争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熙宁变法以前,皇帝是超越于党争之上的。但在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这导致了皇权的削弱和朝廷的分裂。

    到了徽宗时期,党争已经无可化解。徽宗只好启用蔡京等奸臣来试图稳定朝局。然而,蔡京与宦官童贯等勾结,立“元祐党籍碑”,将司马光等人一一定为奸党。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剧了朝廷的腐败和动荡。最终,北宋王朝在党争的摧残下走向了灭亡。

    五、总结与反思

    神宗改革与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新旧党争的激烈对抗更是加剧了朝廷的分裂和动荡。这场长达五十余年的党争不仅破坏了朝廷的和谐与稳定,还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官僚体系的瘫痪。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神宗改革与王安石变法为北宋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革和进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变革并未能够完全实现其初衷。这提醒我们,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纪律的约束,确保变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