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金朝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东北亚的政治格局,同时也对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辽朝逐渐衰弱的背景下,金朝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崛起,并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推翻了辽朝的统治。在此过程中,金朝与宋朝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最初是基于共同对抗辽朝的目的而建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合作逐渐转变为对抗。
1115年,女真的首领阿骨打正式建立金朝,开始了与辽朝的对抗。金朝的快速扩张引起了宋朝的关注。当时,宋朝内部政治腐败,外部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为了恢复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与金朝结盟,共同对抗辽朝。这一战略被称为“海上之盟”,双方约定,一旦辽朝被灭,燕云十六州将归宋所有,同时宋朝将原本向辽朝支付的岁币转交给金朝。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海上之盟”的实施并不顺利。尽管宋朝出兵燕云,但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加上指挥不当,两次进攻辽南京(今北京)均告失败。相反,金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攻占了辽南京。金朝虽然按照约定将燕京及其周边部分土地交给了宋朝,但实际上这些地方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居民被金军掳走作为奴隶,留给宋朝的只是一座废墟般的城市。
更严重的是,宋朝在处理与金朝的关系时出现了重大失误。当金军追击辽朝残部时,一位名为张觉的辽朝官员投降了宋朝,并得到了庇护。这一行为激怒了金朝,认为宋朝违背了双方签订的条约中关于不接纳对方逃亡者的条款。金朝以此为借口,要求宋朝交出张觉。尽管最后宋朝为了缓和紧张局势,不得不将张觉杀害并将首级送至金朝,但这并没有完全消除两国之间的矛盾。
金朝的领导层对于是否继续履行与宋朝的协议产生了分歧。一方面,金太祖在世时承诺给予宋朝燕云地区的部分土地;另一方面,一些将领如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则强烈反对这一做法,认为宋朝已经违反了条约精神,不应该再给予额外的土地。此外,他们还担心这样做会影响金朝西部边疆的安全。
二、金兵侵宋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朝与宋朝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这一年八月,金朝的两位重要将领——完颜宗望与完颜宗翰,以宋朝藏匿并保护了金朝的叛将张觉为由,向金太宗上书请求对宋朝发动军事攻击。金太宗同意了他们的请求,随后金军分两路南下,正式开启了对宋朝的大规模入侵。
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从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出发,目标直指燕山府(今北京西南)。行军途中,宋朝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的戍将韩民毅主动投降,大大减少了金军前进的阻力。同年十二月甲辰(阳历1126年1月2日),金军在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两地大败宋军,取得了初步胜利。两天后,宋将郭药师也宣布投降,导致燕山府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此后,金军势如破竹,相继击败了宋朝中山(今河北定州)派出的三万援军(1月14日),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再次战胜宋军五千人(1月22日),并于1月22日攻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与此同时,西路军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指挥,自大同出发,目标是太原(今均在山西)。相比之下,西路军的进展并不像东路军那样顺利。天会三年十二月庚子日(阳历1125年12月29日),金军攻克了朔州(今山西朔州),戊申日(阳历1126年1月6日)又攻陷了代州(今山西代县)。1月13日,中山投降,但当金军于1月15日到达太原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导致攻势受阻,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直到得知东路军已经与宋朝达成暂时和解的消息后,完颜宗翰才停止了对太原的围攻。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成功渡过了黄河,并于次日攻占了滑州(今河南滑县)。到了正月,金军已经包围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汴京的守卫者李纲组织了有效的抵抗,使得金军一时无法攻破城池。然而,由于宋朝内部的混乱和士气低落,最终宋徽宗被迫接受金军提出的苛刻条件,以康王赵构和太宰张邦昌作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以此换取暂时的和平。
三、第一次开封之战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国东路军成功渡过黄河,迅速逼近北宋首都开封。此时,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因在太原遭遇顽强抵抗,未能及时支援东路军。与此同时,宋朝紧急调集了由种师道率领的十万西军(宋朝征西夏的精锐部队)驰援开封,迫使完颜宗望暂时后撤至开封西北远郊的孟阳扎营。
面对金军的威胁,宋朝内部出现了明显的主战派和投降派的分歧。主战派以李纲、种师道为代表,主张坚决抵抗;而投降派则以李邦彦、李棁为首,倾向于议和。在这种背景下,宋朝内部的矛盾愈发尖锐。
2月14日夜,主战派策划了一次针对完颜宗望营地的突袭行动,由姚平仲指挥。然而,这次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姚平仲所率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事后有人指出,此次失败可能是由于投降派李邦彦、李棁为了逼迫主战派议和,故意或无意间泄露了计划给金军的奸细邓圭。
劫寨失败后,宋钦宗感到极度恐慌,李纲和种师道被解除军权。金军再次逼近开封城下,宋钦宗急忙派遣使者向完颜宗望解释:“起初并不知情此事,将对责任人加以惩处。”为了安抚金军,李邦彦甚至命令不得冒犯金兵,一名霹雳炮手因擅自发射炮弹而被当场处决。
尽管如此,完颜宗望的进攻仍被西军击退。金军意识到短期内难以攻破开封,遂改变策略,要求肃王赵枢作为人质,而康王赵构则得以返回开封。
四、金第一次撤军
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在第一次围攻开封未果后,决定撤军。临走之前,完颜宗望派人进入开封城,递交了一封辞行信,信中表示:“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在军中,不克如愿,谨遣某某等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奏辞。”这封信表面上显得礼貌周到,实际上却是对宋朝的一种轻视和嘲讽。
在金军撤退之际,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抵达开封。种师道立即命令种师中率部尾随金军之后,计划在金军半渡黄河时发起攻击,消灭其南岸的一半兵力,从而削弱金军的战斗力。同时,李纲也建议采用历史上澶渊之盟的方式,表面上“护送”金军出境,暗中指示各将领在有机会时纵兵追击。宋钦宗表面上同意了李纲的建议,派出十万大军紧随其后“护送”金军。
然而,宋朝内部的投降派势力仍然强大。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最终压倒了主战派。他们在黄河岸边竖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追赶金军,否则一律处死。这一命令直接导致了宋军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时机,金军得以安全撤退。
种师道见状,提出了“亡羊补牢”的建议,主张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并为未来的“防秋”做好准备。然而,这一建议再次遭到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金军不再来犯,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将被浪费,因此拒绝采纳种师道的建议。种师道对此深感愤怒和失望,最终因气愤致疾,病逝于军中。
五、金第二次攻宋
金朝第二次攻宋发生在1126年,这次入侵不仅规模更大,而且更加坚决。金朝以萧仲恭和耶律余睹为使节前往宋朝,试图探查宋朝的虚实。宋钦宗认为这两人原是辽国贵族,可能对金朝不满,便用蜡丸封了一封书信,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余睹,希望他能作为内应。然而,萧仲恭并未按宋钦宗的意图行事,反而将蜡丸书信献给了完颜宗望。完颜宗望以此为借口,于八月重新集结军队,准备再次伐宋。
第二次攻宋分为两个阶段,东路军和西路军分别由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指挥,两路大军再次展开竞赛。
第一阶段:
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于八月庚戌(阳历1126年9月5日)从大同出发。次日,金军在文水(今山西文水)击败了宋将张灏的军队。阳历9月21日,金军攻克太原,为后续进攻奠定了基础。
东路军由完颜宗望指挥,于9月8日从保州(今河北高阳)出发,当天攻破了宋军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和中山(今河北定州)的防线。阳历9月15日,金军攻下新乐(今河北新乐)。9月26日,金军在井陉(今河北井陉县)大败宋大将种师中,随后占领了天威军(今河北井陉县)和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阶段:
经过短暂的休整,西路军于阳历11月18日从太原出发,向汴京(今河南开封)推进。11月22日,金军攻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29日攻克隆德府(今山西长治),随后渡过盟津(今河南孟津)。宋朝的西京(今河南洛阳)、永安军(今河南偃师东)和郑州(今河南省会)纷纷投降。12月4日,完颜宗翰攻克泽州(今山西晋城市)。
东路军则于11月20日从真定出发,向汴京进发。12月4日,完颜宗望的军队渡过黄河,随后攻占了临河县(今河南浚县东北临河村南)、大名县(今河北大名)、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和开德府(今河南濮阳)。12月10日,金军攻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并到达汴京城下。
12月16日,宋朝出兵迎战,但被完颜宗望的军队击败。12月17日,完颜宗翰的西路军也抵达汴京城下,但完颜宗望已经抢先一步,再次占据了优势。
六、第二次开封之战
第二次开封之战发生在1126年底至1127年初,与第一次围城战相比,宋朝的处境要困难得多。这次战役不仅显示了金军的强大攻势,也暴露了宋朝内部的严重问题。
首先,王禀守卫的太原在被完颜娄室的五万金军围困了250多天后最终失守。完颜娄室的部队随后南渡黄河,西进洛阳,封锁了潼关,切断了宋朝最精锐的西军东进勤王的道路。这使得宋朝在战略上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其次,第一次围城战时,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兵力有限,主要集中在西、北两隅,有时蔓延到东北角,而南面诸门始终未受攻击。而在第二次围城战中,金军两路合攻,四面合围,使东京彻底陷入孤立状态。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增加到八万人,主要将领完颜阇母、完颜昌、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在燕京。西路军则由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娄室三大将指挥,总兵力超过七八万人,加上东路军,两路金军的总兵力已超过十五万人,比第一次围城战增加了近一倍半。
再次,第一次围城战前,北宋朝廷在完颜宗望到达开封前夕制定了战守之策,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取得了主持战守的大权。而在第二次围城战时,李纲因姚平仲劫寨失败一事被褫夺军权,宋钦宗将战、守、和的 全 权 授予宰相何栗。何栗一方面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另一方面派出枢密使冯澥到完颜宗翰军中求和,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实际上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宋钦宗又临时派待罪在京的刘韐提举四壁守御,另以次相孙傅为守御使,事权不一,相互掣肘。孙傅和何栗一样,也将希望寄托在郭京的六甲神兵上。
在第二次围城战中,宋朝的守军数量大幅减少。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城内的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总数达到二三十万人。解围后,这些大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了解围太原的战斗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还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结果,第二次围城时,城内守军不足七万人,各地勤王军也因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
唯一的例外是南道总管张叔夜和他的两个儿子伯奋、仲熊,他们违抗了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勤王。在颍昌府遭遇完颜宗翰部,经过大小十八战互有胜负,最终全军突入开封城,成为第二次围城之役中唯一一支能够进入开封城的勤王军。
七、二帝被俘
靖康元年(天会四年,1126年)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金军在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的指挥下,成功突破了开封的防线,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北宋的彻底灭亡,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金军在攻破开封的过程中,利用了宋朝内部的混乱和防御的薄弱。宋钦宗在城破前曾寄希望于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但这些所谓的神兵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反而加剧了城内的混乱。1127年1月9日,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率领的金军攻入开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
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金太宗正式下诏废黜宋徽宗和宋钦宗,贬为庶人。在这一过程中,金军强迫两位皇帝脱去龙袍,象征着他们失去了帝王的身份。随行的宋朝官员李若水抱着钦宗的身体,斥责金人为“狗辈”。完颜宗翰最初想招降李若水,但见其坚决不屈,最终下令将其杀害。李若水在被割裂咽喉前,仍然骂不绝口,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和勇气。
金军占领开封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洗劫。他们缴获了大量的财物,包括绢五千四百万疋、大物段子一千五百万疋、金三百万锭、银八百万锭,以及不计其数的珍宝。这些财富的掠夺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宋朝的经济实力,也使得金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
为了维持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金太宗于1127年三月丁酉日(4月20日)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张邦昌是一个典型的投降派,他的登基实际上是金朝在中原地区设立的一个傀儡政权。这一举措旨在分化宋朝的残余势力,防止其继续反抗金朝的统治。
金军在洗劫开封后,分两路撤退,带走了大量的俘虏和财物。一路由完颜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完颜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人,沿郑州北行。除了皇室成员,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以及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被一同北返。
“靖康之变”不仅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也对南宋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了南宋,继续抵抗金朝的侵略。这次事件被称为“丙午之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后世不断反思和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