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27章 岳飞北伐

第27章 岳飞北伐

    一、背景

    公元1127年至1279年间,南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斗争的历史篇章。这一时期,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金朝的强大军事压力,尤其是在徽、钦二帝被俘后,宋朝的统治中心被迫南迁,建立了新的政权中心——南宋。

    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标志着南宋的正式成立。尽管赵构作为南宋的首位皇帝,但他对于与金朝的战争持消极态度,更倾向于通过谈判和妥协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主和派官员的重用上,如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还表现在他对于主战派将领的态度上,例如李纲虽曾因组织开封保卫战而声名鹊起,但因其坚定的主战立场,很快就被赵构罢免了宰相之职。

    面对金军的持续威胁,赵构采取了一系列逃避行动,包括从南京逃往扬州,再从扬州一路南逃至杭州,并最终在海上漂泊数月以躲避金军的追击。这一系列的逃避行为反映了南宋初期统治阶层对于外来侵略者的恐惧与无力感,同时也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内部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抗金将领,他们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其中,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等人的事迹尤为突出。这些将领领导下的军队,在与金军的交锋中取得了多次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南宋军民的士气。

    特别是岳飞,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岳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提出了“精忠报国”的理念,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岳家军,成功地收复了许多失地。岳飞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鄂州之战,他在此役中大破金军,迫使金朝暂时停止了南侵的脚步。此外,岳飞还积极筹划北伐,意图彻底驱逐金军,恢复中原。

    二、第一次北伐

    在南宋绍兴元年(1130年),宋廷面对战乱后的军事重整,将原有的“禁兵”打散后重新编组,形成了新的正规军体系。张俊和韩世忠分别被任命为“神武右军”和“神武左军”的都统制,岳飞则在张俊麾下,其部队被命名为“神武右副军”,岳飞担任统制,屯驻于洪州。同年,岳飞还被晋升为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地位逐渐提升。

    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被任命为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负责镇守潭州,并归入李纲麾下,参与讨伐湖东路的盗匪曹成。岳家军以一万二千余人的兵力,采取分兵策略,岳飞亲率主力一万多人进攻曹成,成功将其击败。

    绍兴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军统制李横等人联合翟琮等人北伐伪齐刘豫,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包括克复汝州、颍昌府、信阳军等地。然而,随着金军的介入,宋军遭受重创,李横等人败退至江南西路。伪齐军与割据洞庭湖的杨幺叛军勾结,计划南北夹攻南宋,形势危急。

    败退的宋军中,李道、牛皋等人多次向岳飞和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赵鼎请求归岳飞节制。宋廷遂将牛皋、董先等人及其部队并入岳家军,增强了岳家军的实力。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决定先击败伪齐军,再对付杨幺军。这一策略得到了宰相朱胜非和参知政事赵鼎的支持,但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和刘光世却持反对意见。岳飞在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岳家军的战斗力,尽管遭遇了曹成部将杨再兴的顽强抵抗,甚至失去了胞弟岳飜,但最终成功俘虏了杨再兴,并将其收服为岳家军的悍将。

    李纲对岳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年轻有为、治军严肃、能立奇功,预言他将成为中兴名将。岳飞也因此得到了晋升,升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讨伐曹成后,岳家军的兵力翻了一番,达到了二万三千到四千人左右,与当时的其他主要军队如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的部队规模相当。

    三、第二次北伐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南宋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金朝及伪齐政权的威胁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决定发起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计划是在主战派宰相张浚的积极推动下制定的,旨在收复失地,削弱金朝及其傀儡政权的影响。为了确保北伐能够顺利进行,宋高宗赵构亲自召见了岳飞等中兴四将,并给予了他们相应的军事职务和作战指令。

    在此之前,岳飞因为父亲去世而服丧在家,不愿轻易离开。然而,宋高宗和主战派官员意识到岳飞的重要性,不断劝说他复出。宦官邓琮奉命前往东林寺邀请岳飞,但岳飞坚持要完成服丧仪式。邓琮多次劝说无效后,宋高宗直接对岳飞及其部下发出严厉警告,要求他们必须服从命令,否则将受到严惩。与此同时,主战派领袖李纲也写信给岳飞,恳请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放弃个人哀伤,重新出山。在多重压力之下,岳飞最终决定放弃礼法,重返战场,继续为国家效力。岳飞返回鄂州后,带兵镇守襄汉地区,同时以木像代替亡母,继续履行孝道。

    同年正月,张浚前往前线视察,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将领在镇江府会面,共同商讨北伐事宜。张浚对宋高宗表示,韩世忠忠诚勇敢,岳飞深沉果决,是北伐的合适人选。于是,宋廷任命韩世忠为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岳飞为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并授予他们更高的军事权力。

    根据北伐计划,韩世忠负责从承州、楚州出发,攻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岳飞则从鄂州出发,先到襄阳府,然后北上;张俊从建康府出发,目标是泗州;刘光世从太平州出发,目标是庐州;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则作为张俊的后援部队。韩世忠和岳飞为主要进攻力量,张俊和刘光世则负责防守。

    二月中旬,韩世忠率先发动攻势,成功击败了伪齐守军,围困了淮阳军城池。然而,由于岳飞还在临安府觐见宋高宗,未能及时配合韩世忠的行动,导致韩世忠孤军奋战。六天后,伪齐援军赶到,韩世忠被迫撤退,第一次进攻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都统制王彦因重病在身,其麾下的“八字军”驻扎在荆南府,与岳家军的防区相邻。为了加强岳家军的力量,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决定将“八字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襄阳府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归岳飞节制。然而,王彦因为过去的恩怨拒绝接受这项任命,而且他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因此,宋廷最终决定将“八字军”调往临安府。这样一来,岳家军不仅没有得到增援,反而需要接管“八字军”在荆南府的防区,分散了兵力。

    四、第三次北伐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南宋朝廷在经历了第二次北伐之后,再次面临来自伪齐刘豫的威胁。刘豫迅速组织了号称七十万的大军,进攻刘光世驻守的淮南西路。尽管宋廷右相张浚对此持反对意见,但左相赵鼎还是决定调动岳家军前往江州、池州支援刘光世。岳飞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军前往江州。然而,当岳飞到达江州时,刘豫已经被刘光世击退,岳飞只得退回鄂州。

    然而,刘豫并未就此罢手,他迅速调整战略,转而进攻长江中游的岳家军。岳家军在商州、虢州、邓州、唐州等地的部队与伪齐军和少量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些地区的战斗不仅关系到南宋的边防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北伐的战略布局。

    十一月十日,岳家军统制王贵在大标木一带与伪齐刘豫的弟弟刘复率领的十万大军展开激战。王贵以少击众,仅以一万人马大败刘复的主力部队,刘复仅以身免。这场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岳家军的士气,也为后续的北伐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月十五日,岳飞刚从江州返回鄂州不久,便亲自出兵北伐伪齐。岳飞首先前往虢州,指挥岳家军与伪齐军展开战斗。在虢州,岳家军统制寇成击败了伪齐军,但寇成违抗了岳飞不杀伪军俘虏的军令,将五百名俘虏全部杀掉。岳飞得知后,严厉弹劾了寇成,显示了他严明的军纪。

    在邓州,岳家军统制张宪以一万兵力击败了伪齐西京留守司统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俘虏了郭德、施富等一千人,缴获战马五百余匹。魏汝弼等逃回西京洛阳。

    在唐州,岳家军将领牛皋、王刚等人以八千步兵在方城县击败伪齐军,斩杀了马汝翼,并俘虏了一千人,缴获战马三百多匹。

    岳飞到达唐州前线时,得知王贵已经追击伪齐军进入了蔡州。岳飞决定带上十天的粮草跟进。然而,当岳飞到达蔡州城下时,发现城防坚固,而且伪齐将领李成、李序、商元、孔彦舟、王彦先、贾潭等部在附近埋伏,准备合击岳家军。面对这种情况,岳飞果断决定退军,避免陷入不利的战斗局势。

    伪齐将领李成的部队再次穷追不舍,但被岳家军将领王贵和董先先后大败。岳家军在这次战斗中俘虏了伪齐几十员将领,数千名士兵,并缴获战马三千匹。

    班师回朝后,岳飞对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进行了表彰。王贵因“掩杀逆贼五大王刘复、李成等,累立奇功”,晋升为正任的棣州防御使。牛皋则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和建州观察使。

    五、第四次北伐

    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金朝完颜宗弼撕毁和议,分四路南下进攻南宋。完颜宗弼亲率主力攻入开封,元帅右监军完颜撒离喝攻打陕西,金河南知府李成攻打西京河南府(今洛阳),聂黎孛堇攻打宋之京东路。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南宋的将领们在各个战场上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在陕西战场上,吴玠已于前一年病逝,其所辖的行营右护军由副手胡世将统领,主要将领包括吴璘(吴玠之弟)、杨政和郭浩。这些将领与完颜撒离喝所部在关中地区形成了僵持局面,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上处于胶着状态。尽管金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宋军凭借地形和坚固的城防,成功抵挡了金军的多次进攻。

    在京东路战场上,宋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韩世忠所部攻取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并在淮阳军附近的泇口镇、潭城、千秋湖等地击败金军。韩世忠的部队在淮阳军城下与金军形成对峙,双方在这一区域陷入了长时间的拉锯战。尽管韩世忠的部队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凭借出色的战术和士气,成功遏制了金军的进一步推进。

    中部战场是最关键的战场,由完颜宗弼亲率主力,在李成一军的帮助下,与岳飞的“岳家军”、张俊的“行营中护军”以及刘锜的“八字军”展开激烈较量。

    五月,刘锜的两万“八字军”在赴开封途中,经过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市)。刘锜利用顺昌府的有利地形,以逸待劳,以少胜多,先挫败了葛王完颜褎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所部金军,又再次大败完颜宗弼亲率的主力。在顺昌之战中,刘锜的部队以依城野战的方式,使用拒马器械和重斧击退了金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被杀五千多人,受伤一万多人,留下死去战马三千多匹。金军“自言入中原十五年,尝一败于吴玠,以失地利而败;今败于刘锜,真以战而败”,“十五年间,无如此战”。金军由此从全面进攻转为部分防守,完颜宗弼和完颜突合速退回开封,韩常守颍昌府,翟将军守淮宁府,三路都统完颜阿鲁补守应天府,以颍昌、淮宁、应天三地作为开封的防卫。

    六月十二日,岳家军统制张宪和姚政率前军与游奕军攻下蔡州,岳飞委派马羽镇守蔡州。十三日,岳家军统制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打败金军,攻克牛皋的故乡鲁山等县,威胁汝州。二十三日,岳家军统领孙显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击败裴满千夫长所部。

    闰六月十九日,前军统制张宪指挥傅选等将在离颍昌府四十宋里的地方击溃金国汉人万夫长韩常所部。张宪追击并在第二天夺取颍昌府城。韩常逃回开封后被完颜宗弼亲自鞭笞。张宪留董先的踏白军和姚政的游奕军守颍昌府城,自己会同牛皋、徐庆等军,东进淮宁府。二十四日中午,在淮宁府城外十五宋里,击败金骑三千多人。又追击到城外几宋里的地方击破金方翟将军的列阵,占淮宁府城。金将王太保等人被俘。

    二十五日上午,韩常企图夺回颍昌府城,和女真邪也孛堇率六千余骑回攻踏白军和游奕军,被击败。至此,保卫开封府的三个金军战略要点,几天之内就被岳家军拔除了两个。而剩下一个南京应天府,是张俊的行营中护军的战区,按《金史》记载,金军在此地获胜数次。

    七月初,完颜宗弼在顺昌之败一个半月后,得到了盖天大王完颜宗贤(赛里)等的援军,在探知岳飞本人在郾城指挥岳家军后,全军出动直扑郾城这个岳家军总部,导致了一场主力之间的大决战。

    八日,探马报告岳飞:完颜宗弼领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其精锐马军一万五千多骑神速出现在距郾城只有二十多宋里的路上。岳飞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八千马军和游奕军的马军出城迎击,并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下午,完颜宗弼赶到郾城,双方的骑兵开始决战。金军后续部队不断到达郾城投入战斗。岳云的马军不断打退金军的冲锋。岳家军悍将杨再兴声称要活捉完颜宗弼,单骑冲入金军队伍中,杀金军将士数十。

    岳飞亲率四十精锐亲兵铁骑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怕有闪失,上前劝阻:“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回答“非尔所知!”跃马冲出以箭射金军阵地。岳家军将士看到统帅亲自出马,顿时全力死战。完颜宗弼下令将重铠“拐子马”投入战斗。岳飞当即令训练有素专门对付金军这套战术的精锐步兵上阵,以长柄麻札刀专剁重铠“拐子马”无法以重铠包裹的马腿,只要一匹马被砍掉一腿倒地,重铠“拐子马”的全部三匹马就都无法奔驰,精锐步兵然后立刻以重斧砍马上骑兵的肩胛、颈部等需要活动、重铠有关节链接的地方,砍掉四肢头颅杀之。重铠“拐子马”军于是乱作一团。杀到天黑,完颜宗弼全军溃败逃走。岳家军因为有备而来,挡住了完颜宗弼全部战术,获得了“郾城之战”的完胜。

    十三日,张宪率背嵬军、游奕军、前军等主力进入完颜宗弼残军所在的临颍县,再次寻求和其决战。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罗彦、姚侑、李德等三百骑前哨在抵达临颍县南的小商河时,与完颜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和杨再兴三百骑交手的金国骑兵中高级军官很多,最后被杀的包括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百余人。其他金兵射箭如飞蝗,杨再兴身上每中一箭,就随手折断箭杆,铁箭头留在肉中继续冲杀,最后马陷泥中,终于被射死,三百将士也全部阵亡,而金军则付出更大的代价,死上千人。

    小商河一战之后,完颜宗弼或因为惧怕背嵬军的这种惊人的战力、或因为自身战术需要,没有和张宪的岳家军主力决战,留下八千金兵守临颍县,自己带领残余主力转攻颍昌府。十四日天明,张宪军攻占临颍县,八千金兵或往颍昌府方向,或往开封府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方向逃走。张宪军找到杨再兴的遗体,火化以后竟烧出铁箭头二升有余。

    十四日上午,完颜宗弼的剩余全部主力攻颍昌府城,其中有六个万夫长,号称骑兵三万多骑、步兵十万名,绵延十多宋里,锣鼓喧天。在颍昌府的岳家军共有五个军,然而除踏白军是全军外,中军统领苏坚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统制李道在外地,背嵬军和游奕军主力又在郾城县和临颍县,都只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主帅岳飞也不在此地。颍昌府岳家军统帅王贵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八百名背嵬军和一部分中军、游奕军出城决战,令统制董先率踏白军,副统制胡清率选锋军守城。

    二十二岁的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军,和金军主力左、右拐子马苦战几十回合,前后十多次出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大多出城决战的岳家军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王贵甚至有些气馁怯战,想要逃走,被岳云劝回。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别亲率踏白军和选锋军差不多5000人出城增援,完颜宗弼全军溃败逃走。

    颍昌之战中和岳云的八百名背嵬军交手的金国骑兵中高级军官很多:完颜宗弼的女婿万夫长夏金吾阵亡;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到开封府后死去;金军千夫长被格毙五人。岳家军活捉汉人千夫长王松寿、张来孙,千夫长阿黎不,左班祗候承制田瓘等七十八名敌将,金兵横尸五百馀(估计共被杀五千多人),被俘二千多人,马三千多匹。

    岳家军然后全线进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同徐庆、李山、傅选、寇成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将路上遭遇的金骑数千击溃, “横尸满野”,缴获战马一百多匹。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

    《会编》和《要录》不载朱仙镇之战,说颍昌之战后岳飞即班师。现存朱仙镇之战最早记录见于《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说完颜宗弼号称以十万大军驻扎开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镇,但在受到岳家军前哨五百背嵬骑兵攻击后即全军败溃。不过很多学者对此说持怀疑,因为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且完颜宗弼主力十万大军不驻开封却驻朱仙镇,不符常理,可能此时朱仙镇女真驻军数量并不多。

    七月上旬,宋金两军在东部和西部战场处于平局状态,中部战场张俊在亳州、宿州吃了几场小败已经撤军,惟独李若虚并不节制中部的岳家军北伐。秦桧的亲信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宋高宗赵构在七月八日或稍后,大致与郾城之战同时,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

    岳飞在七月五日上奏报告梁兴、董荣、赵俊、乔握坚等部的胜利:“臣契勘金贼近累败衄,其虏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渡河。惟是贼众尚徘徊于京城南壁一带,近却发八千人过河北。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乃金贼必亡之日,若不乘势殄灭,恐贻后患。伏望速降指挥,令诸路之兵火急并进,庶几早见成功。”

    七月十八日,即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第一道班师诏送达。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写了一封奏章反对班师:“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朱仙镇已克,完颜宗弼已逃出开封之时,据说岳飞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其中全是措辞严峻、不容反驳的急令,命令岳家军必须班师回鄂州,岳飞本人则去“行在”临安府朝见皇帝。宋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朝东往“行在”临安府的方向一再行拜礼:“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便当地百姓南迁,“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这时宋高宗赵构对战局的控制反复无常,有努力做到不胜不败以利议和的嫌疑。在接到岳飞郾城大捷的战报后,尤其是接到岳飞七月十八日反对班师的上奏后,又于七月二十五日命令杨沂中的殿前司军从“行在”临安府开赴淮南西路北上待命,并发手诏,改令岳飞“且留京西,伺贼意向,为牵制之势”。这种战胜后不乘胜出击反而班师、但也竭力牵制金国的奇特举动,也许和高宗生母韦氏当时作为事实上的人质被金国囚禁待释有关。

    八月中旬,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到达宿州,以五千骑兵夜袭柳子镇,却不见金兵踪影。在探知金军以重兵埋伏于归路后,也不知是真是假,金军是否还有战斗力,殿前司军“遂横奔而溃”。金军乘胜占领宿州,并因当地人欢迎过宋军进行报复屠戮。

    岳飞前往“行在”临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期间不断接到宋高宗的手诏,以及秦桧以三省、枢密院名义递发的省札。尽管内容自相矛盾颠来倒去,最后仍是令岳飞“疾驰入觐”,“赴行在奏事”。当岳飞听到中原传来的宋军败讯,只能长叹:“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结果岳飞的第四次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