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随着金主完颜亮的败死,南宋的政局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宋高宗赵构在这一年的五月宣布禅位,皇太子赵玮改名为赵昚,并于六月正式登基,成为孝宗。孝宗是一位有志于恢复旧土的君主,他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行了处理,显示了他重振朝纲的决心。
与此同时,金朝方面也经历了重大变革。绍兴三十二年岁末,金世宗完颜雍(完颜乌禄)成功掌握了政权,并扫清了反对势力。他试图与南宋讲和,但遭到了南宋方面的拒绝。为了迫使南宋屈服,金朝派遣仆散忠义为都元帅,坐镇开封,统一指挥黄河以南的金军,对南宋采取了以战压和的政策。
二、隆兴北伐的决策与准备
在孝宗即位后,他任命了主战派代表张浚为江淮宣抚使,并与其共商恢复大计。隆兴元年正月,张浚被进一步任命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同时史浩被任命为右相,陈康伯为左相。这一系列的人事任命,显示了孝宗对北伐的坚定决心。
然而,金朝方面并未坐视不理。绍兴三十三年(1163年)春,金大将纥石烈志宁进兵灵璧,同时致书张浚,以战争相威胁。面对金朝的挑衅,孝宗决定采取主动,他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隆兴北伐正式拉开序幕。
在战争准备阶段,张浚调集了八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分两路进攻金军。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然而,在战争初期,两路军队的进展并不顺利。李显忠虽然顺利攻克了灵璧,但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最终,在李显忠的劝降下,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
三、战争初期:胜利与矛盾激化
李显忠在攻克灵璧后,建议乘胜进攻宿州。然而,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导致李显忠只能独自攻克宿州。攻克宿州后,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线两将的矛盾却趋于激化。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然而,邵宏渊却耻居李显忠之下,拒绝接受其节制。此外,两将在宿州府库赏赐的问题上产生了纠纷,导致南宋军队人心浮动。
就在此时,金将纥石烈志宁率领万余人的先头部队来攻宿州。虽然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但邵宏渊却不仅按兵不动,还大说风凉话。于是,军心立时涣散,无复斗志。入夜后,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虽然杀敌两千余,但终于难阻溃败。他叹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挠如此!”于是率部撤退。然而,行未多远,宋军就全线崩溃,军资器械丧失殆尽。这就是著名的“符离之败”。
四、中期波折:战和之间的摇摆
“符离之溃”对孝宗的雄心给予了重大打击。他开始在 战 和 之间摇摆不定。为了抵挡金军南下,他降张浚为江淮宣抚使,都督两淮防线。同时,他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并任命其为右相。此外,主战派大臣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也相继出朝。
然而,南宋方面对战和的争论并未停止。在卢仲贤带回金朝的议和条件后,南宋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孝宗决定继续议和。然而,金朝方面再次来函时却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将卢仲贤除名并编管郴州,改派胡昉出使金营表示拒绝归还四州。然而,和议并未因此取得进展。
五、宋金再战:南宋的劣势与主和派的得势
为了准备与金军决一雌雄,孝宗令张浚巡视两淮并全力备战。然而,汤思退及其同党却攻击张浚“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最终,孝宗于四月召张浚入朝罢相。四个月后,张浚在离京途中去世。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六月时,孝宗命令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两州,但虞允文拒绝执行并被撤职降知平江府。七月时,海、泗两州宋军撤退。九月时,孝宗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杨存中(即杨沂中)以副都督协助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汤思退。然而,在金军轻而易举地突破宋军两淮防线后,楚州、濠州和滁州相继失守,长江防线再度告急。此时,汤思退主张放弃两淮并退守长江以尽快与金议和。
六、结果:隆兴和议的达成与南宋的让步
面对金人的苛刻议和条件以及宋军的劣势地位,孝宗虽然激愤地表示“有以国毙,也不屈从”,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了议和。他罢免了汤思退并任命陈伯康为左相主持大局。然而,在宋军一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孝宗不得不再派使者与金朝议和。最终,在隆兴二年岁末时,宋金达成了和议,即“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的主要条款包括: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南宋放弃所占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与绍兴和议相比,南宋在隆兴和议中的地位有所改善:皇帝不再称臣,岁贡改为岁币且数量也有所减少。然而,南宋在采石之战后收复的海、泗等六州却悉数还给了金朝,这是宋朝最大的让步。
七、结语:南宋的壮志未酬与历史的教训
隆兴北伐是南宋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它展现了孝宗恢复旧土的壮志以及南宋军队在初期的英勇表现。然而,由于内部矛盾、指挥失误以及金朝的强大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南宋最终未能实现其北伐的目标。相反,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南宋不得不选择了与金朝议和并作出了重大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