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41章 崖山海战

第41章 崖山海战

    一、背景

    蒙古统一战争的历程是蒙古帝国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标志着蒙古帝国的崛起,也见证了多个政权的消亡。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随后,蒙古军队展开了对外征服,相继灭掉了西夏(1227年)、西辽(1218年)以及金朝(1234年)。这些胜利为蒙古帝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1234年金朝灭亡后,宋朝试图利用蒙古军北上之际收复失地,但很快就被蒙古军击退。1235年,蒙古帝国在窝阔台汗的领导下,决定同时向西方的钦察、斡罗思(今天的俄罗斯地区)和东方的高丽发动进攻,并开始对南宋采取军事行动,这标志着蒙宋战争的正式爆发。

    蒙宋战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最终以南宋的灭亡告终。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正式对南宋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元军在襄樊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随后迅速推进至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1276年,南宋幼主宋恭帝被迫投降,南宋朝廷随之瓦解。然而,宋度宗的两个儿子——赵昰和赵昺,在杨太后及忠臣如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人的保护下逃离临安,继续坚持抗元斗争。

    赵昰被拥立为帝,称宋端宗,改元景炎,以福州为临时首都,继续组织抗元活动。但好景不长,1277年福州也被元军占领,宋端宗与随行人员不得不南逃至泉州,因当地市舶司官员蒲寿庚叛变投元,迫使宋军再次出海,前往广东。宋端宗在途中遭遇风暴,身体状况恶化,不久后去世。其弟赵昺继位,是为宋末帝,改元祥兴,继续领导抗元斗争。

    赵昺即位后,陆秀夫和张世杰成为主要的抗元将领,他们带领着残余的南宋军队在崖山建立了最后的根据地。与此同时,文天祥在广东和江西等地领导的抗元力量也遭到了致命打击,他在五坡岭被捕,后被押送至大都(今北京)处决。至此,陆地上的抗元力量几乎全被消灭。

    二、经过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在张弘范的率领下,抵达了位于广东新会的崖山,对南宋流亡政府形成了三面包围。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南宋的抗元将领张世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幕僚建议他先控制海湾出口,确保向西的撤退路线畅通无阻,但张世杰担心士兵一旦有退路会动摇军心,因此否决了这一提议,并下令焚烧陆地上的所有宫殿、房屋和据点,以示背水一战的决心。他还将千余艘宋军船只用大绳索连成一线,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并将赵昺的“龙舟”置于阵线中央,以此来鼓舞士气。

    元军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们利用小船装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质,试图通过火攻突破宋军的防御。然而,由于宋军提前在船上涂抹了泥土,并在每条船上放置了一根长木作为防护,元军的火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随后,元军采取了封锁海湾的战术,同时切断了宋军获取淡水和食物的途径,导致宋军陷入缺水少食的困境,许多士兵因为饮用海水而出现了呕吐腹泻的症状。

    二月初,张弘范调整了攻击计划,他将元军分为四路,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对宋军进行夹击。为了制造假象,元军在准备总攻前故意奏乐,使宋军误以为对方正在进行庆祝活动,从而放松警惕。正午时分,张弘范亲自指挥元军从正面发起猛攻。当双方船舰靠近时,元军突然揭开遮挡的布帘,露出早已埋伏好的士兵,迅速突破了宋军的防线。战斗异常激烈,宋军最终难以抵挡元军的猛烈攻势,逐渐溃败。张世杰意识到局势无可挽回,遂带领少数精兵和苏刘义等人斩断大索,成功突围。

    崖山海战结束后,赵昺所在的船只被困在宋军中央,无法逃脱。陆秀夫,这位忠诚的宋朝官员,不愿看到国家沦丧,更不愿意让年幼的皇帝落入敌手,毅然决然地背着赵昺跳入了大海,一同赴死。据记载,当天有超过十万军民随同跳海,场面极其悲壮。张世杰原本计划继续寻找赵氏后人,以延续宋朝的血脉,但杨太后得知赵昺的死讯后,也选择了自尽。张世杰在安葬了杨太后后,不幸在一次暴风雨中溺水身亡,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就此消散。

    战后,张弘范命令在崖山岩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以此纪念自己的胜利。然而,明朝时期,御史徐瑁对这段文字深感不满,下令将其铲除,并意图重新刻写“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不过,由于与陈白沙之间的意见分歧,最终未能完成新的刻字。

    三、结语

    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